锦衣御明(校对)第24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43/510

  百姓啊!
  你权力的基础都没有触碰到,那不就是空中楼阁吗?
  根底让地方士绅、豪强掌控,一旦局势出现大的动荡,想要从底层获取资源,那是难如登天!
  既然金州现阶段的根本,就是治理地方、确保治安!
  那赵宗武必然削减不必要的存在。
  至于教育、医疗等基础创建,还需后续逐步进行加持,届时一个完整的行政班底就会出现。
  稳定。
  唯有地方稳定,才能去发展上述事宜。
  “作为地方权力的基石,东海镇地方衙署需要严格把关,真正做到地方权力,掌控在东海镇地方衙署手中!
  士绅、豪强威霸乡野的时代,从金州宣告结束!
  根据各级需求不同,此次‘长’、‘警’两级选拔,无论正副,必须从伤残将士中选拔!
  本将花这么大的精力去培养他们,并非是说说那么简单的事情!
  孙传庭、卢象升、史可法三人,皆下放到最艰苦的村中任职,虽说他们先前做的成绩的确不错,但这并非是能顶撞东海镇地方体制的资本!
  原以为他们能够成熟些,毕竟东海镇所处的环境,并非是大明其他安逸的地方,在这里无疑是与虎搏杀!
  稍有不慎,那是会全军覆没的!”
  回想起孙传庭、卢象升、史可法他们的表现,赵宗武的心中的气又多了几分。
  玉坯到底是玉坯,不经历重重打磨,根本就成不了美玉良器。
  张承点了点头道:“大人放心,这一点下官心中明白。
  早在觉华岛期间,下官就一直在思索该如何有效办公,虽说村、镇为首者是伤残将士!
  但这并不代表着他们没有头脑。
  早先的当兵生活,让他们骨子里都刻上了谨遵军令的理念,东海镇如今需要这种全方位服从!
  此次设立村、镇两级,下官一定结合金州本地情况,进行全方位的归置。”
  地方权力如果不能确保,那后续的政权巩固,根本就无法得到保障!
  对张承,赵宗武这心中还是很信任的。
  别看张承出身吏员,但自身才能做一方父母官、一部主官,都是绰绰有余的存在!
  只不过因为所谓的祖制,科举制固然让天下寒门拥有了希望,但同样也堵住了天下寒门的野望。
  大明的文化普及度,使得许多有才能的人,最终皆挡在了这品阶之下。
  赵宗武交代道:“此次相关官吏的选拔,本将会亲自制定相关规矩。
  以此为基准,此后东海镇再行选拔时,必须要做到严上加严!
  村、镇级别的官吏,可使用此法!
  一方面可解决伤残将士的安置问题,另一方面可加强地方权力的掌控。
  但与之需并行的,还有通过教育筛选出来的优秀人才,当然这都是后续才会考虑的事情。”
  治政从没有一条路走到头的,它都是通过并行、交叉来达到协同管理的目标。
  张承拱手道:“大人放心!相关章程下官一定认真梳理。
  此次金州地方权力的搭建,将会确保后续失地收复的建立!
  村、镇权柄的明确,会大大增强东海镇的底蕴。
  对孙传庭等人,下官一定会好好打磨,或许下官才能不比他们,但经验尚深厚几分。”
  张承想做些实事,实实在在的事情!
  在辽东巡抚府时,虽说张承是刑房司吏目,但在这中间需要顾及的事情太多,真正想去做些实事并不现实。
  直到跟了赵宗武,这样的情况彻底得到扭转。
  或许跟在赵宗武麾下很累,但张承的身心是愉悦的,因为他可以根据标准来行事。
  行得正,坐得端。
  丝毫不用顾及所谓的人情世故,扎扎实实的做些实事,这对张承来讲就是件很高兴地事情。
  在正应该有一番作为的年纪,如果不去拼搏的话,那老了就没有一件值得回忆、骄傲的事情。
  以张承的脾气,这绝对是不能容忍的!
第051章
东海镇的授田(上)
  不管到了什么时候,耕地永远都是华夏儿女最关心的事情。
  不同于其他民族,勤劳的华夏儿女,心中信奉的就是通过勤劳的双手,就能耕耘出一切需求。
  后世自诩文明绅士的民族,有几个能做到华夏一族的强势崛起?
  尤其是以不吸吮其他民族鲜血、不割其他民族的韭菜、不掠夺其他民族的根基等前提下!
  勤劳的华夏一族,用深埋灵魂的底蕴,告诉了世人!
  强者,不需要理由!
  虽说赵宗武没有能力做到,一挥手便创建超前科技,但他愿意用自己的超前意识,创建出一整套授田政策。
  华夏一族的强盛,起源于耕地!崛起于耕地!
  唯有肚子问题得到解决,才能去想头脑上的事情,那样才能创造出先进的产物。
  “张主事,你对于授田可有什么想法?”想到了这一点,这也让赵宗武选择先行询问张承。
  听赵宗武所问,张承眉头微皱,沉默片刻后讲道:“早在大明朝廷初创时,为确地方耕地皆纳归到朝廷赋税体系,朝廷便制定了相关章程,以土地图册为根,下颁地方统筹实行。
  在图册中详细登记了每块土地的编号、土地拥有者的姓名、土地亩数、四至、以及土地等级。
  还把每块土地形状绘制成图,每册前面又有土地的综图,仿佛鱼鳞一般,因此称“鱼鳞图册。
  只是后来因官场逐步腐朽,使得拥有微薄耕地的百姓,迫于种种压力,最终贱卖了名下耕地……”
  鱼鳞册,作为封建社会集大成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摸清了地权、清理了隐匿,可以说是耕地确权的巨大进步。
  张承的回答,显然并不对赵宗武所问,如果是旁人,赵宗武或许会呵斥,毕竟这二者根本就不搭。
  但从张承口中讲出,那意思就不一样了。
  赵宗武言语中带有探询:“张主事,你的意思是想在东海镇推行授田,一切的前提需确保耕地传承?”
  张承点了点头:“大人说的没错。
  对治下百姓授田这是好事,但如果说授予的耕地,是没有保障的,地方士绅、豪强随时随地便能夺取,那这样的耕地不授也罢!
  再一个来说,东海镇所处的位置是辽东失地,所有的耕地皆是通过,将士在战场上喋血搏杀拼出来的。
  确保百姓的耕地是必然,但将士们在战场上获取的功勋,那同样也是需要得到保障的!
  如果这一点也不能得到保障,那东海镇的将士,还会在战场上与建奴拼命吗?
  地方百姓还会送家中儿郎到军中吗?”
  事实证明!
  这人的成长的确与自身所处的环境,拥有很大的因果关系,如果不是遇到了赵宗武,张承绝不会有这些考量。
  但恰恰是因为有赵宗武的出现,才使得张承拥有了这些改变。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赵宗武惊到了!
  尤其是听到张承分析的这些,赵宗武心中是震惊不已!
  厉害啊!这考虑的问题,皆是比较前卫的。
  赵宗武稳定了心神,说道:“关于耕地确权问题,本将的意思是重新办理田契。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43/51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