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御明(校对)第37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70/510

  这人是群聚性生物,因此本能的就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事宜。
  不管曾经拥有多么的亲密无间,可一旦利益出现冲突,那么就会爆发矛盾,由此也会再度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方式。
  国公辅政,如果不曾明确权力划分,那么相处的时间长了,必然就会爆发出种种矛盾出来。
  毕竟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独立思考的前提,每个人考虑的出发点不同,必然就会造成这样那样的问题。
  陈奇瑜神情中带有几分深思,言语淡然道:“真没有想到,这英国公、成国公、平国公三人,竟在此事达成共识,只是让他们掌管住大明的财权、刑权、民权、监督权,恐日后再出现什么问题,国公爷就不便出手了。”
  “此事本公倒不担心。”听完陈奇瑜的讲述,赵宗武脸上带有笑意道:“玉铉,你不要忘了,本公手中尚掌握着锦衣卫这把利剑。
  锦衣卫在本公手中,必将会重现其往日辉煌。
  只是让本公感到诧异的是,原以为出现这种情况,至少需要等待半年以上的观念摩擦。
  但让本公没想到的,是他们居然会这般默契的联手,巧妙地借助本公提出的京营伤民之事,去完成他们的政治诉求。
  在这一点上,本公的确小觑了他们对于权力的欲望。”
  陈奇瑜点了点头道:“谁都明白掌握权力会带来什么,尤其是英国公他们掌握的还是大明的顶级权柄。
  尽管说先前因为魏忠贤他们,这国公阵营结合的很好。
  但经历此事后,恐国公阵营就没有原先的那种默契了,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恐问题会愈发的多。”
  作为赵宗武身边的第一参谋,那绝对算是谋主的地位,而随着近期发生的一系列事情,也使得陈奇瑜对赵宗武是愈发的看重,那种看重已慢慢转变为投效关系,只是尚缺少一个合适的时机罢了。
  往往是最后一层窗户纸,是最难捅破的。
  赵宗武挥了挥手道:“玉铉,从一开始本公就没想着,能与张维贤他们能有多么长久的合作关系,毕竟他们都是世袭的大明权勋,尽管在他们背后暗藏着种种势力,但同样来说必然存在着诸多陋习。
  而本公起于危难间,在战场搏杀中愈发强盛,由此本公这眼中最揉不得的就是沙子!
  只是辽东现阶段需要巩固发展,而本公又必须要给先帝报仇雪恨,为了能实现这一目的,就只能与张维贤他们合作。
  现在合作关系早已结束。
  魏忠贤被打倒了,朱由检麾下参与谋逆的逆贼,早已被尽数斩杀,就连朱由检也被本公囚禁了起来。
  并且我等四位国公,也获取了前所未有的权力,成为了辅政国公。
  那么接下来,必然就要为划分权力而勾心斗角。
  这一切本公从一开始就想到了。
  只是本公未想到一点,这张维贤他们对于大明黎庶竟是这等态度,若长久以往这般的话,恐一个比阉党执政更为黑暗的时期将会降临!”
  按照赵宗武的想法,这张维贤他们身为顶级执政者,这最起码的良知还是应该存在的吧,只是他万没想到,张维贤他们居然会这般高傲,然而现在与张维贤他们硬碰硬,根本就没有任何的办法。
  赵宗武的底盘势力在辽东,可辽东正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那是绝对不可能抽调出一名官员来京的。
  如果赵宗武为了与张维贤他们在这斗智斗勇,从而抽调大批优秀官员前来京城,那么赵宗武他很有可能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陈奇瑜道:“国公爷您说的没错,但是就眼前的局势来说,我们能掌握住大明的兵权,虽然初期遇到的问题会很多,但是就辽东崛起的经验来说,想要实现政治理念的贯彻,就必须拥有一支强有力的大军做依仗。”
  “这一点本公心中很清楚,但是那张维贤绝对没有那么好的心,如果说大明兵政尚堪一用的话,这只老狐狸绝对不会,这般轻松的丢掉手里掌握的兵权。
  要知道这京营明面上就有十余万的编制,在京城之中掌握这样一支举足轻重的兵马,那拥有的话语权恐是一般人所难以想象的。”
  但显然赵宗武并没有陈奇瑜那般乐观,从张维贤轻松答应放弃手中京营大权时,他便知道事情没有那么的简单。
  陈奇瑜眼神中带有几分深思:“国公爷,您的意思是说那京营恐已烂到了根上?虽说明面上有十余万大军编制,但是吃空饷、喝兵血的事情要比想象中的严重?”
  陈奇瑜到底是聪慧之人,一点就透。
  赵宗武叹了口气道:“若是十年前,恐京营尚有一战之力吧,但是现在本公就不敢做任何保证了,虽然说我华夏陆军在一场场战斗中涅槃重生,可京营的将士已经十余载,甚至更久未经历过惨烈战争了。
  再者说由大明武勋势力执掌,这样一支盘踞在京城的军队,玉铉你觉得还会有怎样的战斗力?
  连最基础的淘汰机制都没了,本公不认为京营有什么好的。”
  陈奇瑜道:“那国公爷,我们接下来应怎样做?直接去接管京营吗?”
  陈奇瑜没想到问题会这般严重,可现在权责既然已经划分清楚,那么赵宗武他们就不能做越权的事情,一旦越权,就会遭遇其他国公的联手打压,这一点是在明确分权后,做出的最高承诺。
  赵宗武摇了摇头道:“这一点暂不必着急,玉铉你领着一些人先按照排查实际情况,既然京营很有可能就是烫手山芋,那么我们尽量做到知己知彼,如此才能确保我们不会被它烫伤。”
  既然已经掌控了大明兵权,尽管说在这中间存在的烂摊子太多了,但是赵宗武他也必须要想办法,通过自己的方式来将其疏通,因此这个头必须要开好,如果开不好,就会彻底让他沉陷其中而无法自拔。
  到那时候才是真的出现大问题了!
第030章
崇祯元年
  时光流逝、日月如梭。
  自大皇子朱慈燃,在四位国公的鼎力支持下登基称帝,大明的政局也过渡到了四国公辅政阶段,而年号崇祯,在经过这不平凡的几个月后,终来到了崇祯元年。
  旧的时代已经过去,新的时代已经到来。
  对张维贤、赵宗武他们来说,现阶段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的去巩固自有权势,而天启七年到崇祯元年的这段时间,就是他们搭建基础势力的最佳时机。
  就现阶段的大明政局来看,四国公辅政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因此倒阉党,就变成了第一政治要务。
  这件事情不仅要体现在京城朝廷,更随着时间的推移蔓延到地方,把那些依附于魏忠贤的官员统统罢黜!
  张维贤是主要负责大明民生、监督两方面的辅政国公,因此他也必须要以最快的速度,去搭建属于他的势力基石。
  因为只有这样,也唯有这样,才能真正获取永固的权柄。
  当然想要真正做好这件事,张维贤他必须巩固好京中基础,那么才能将势力延展到地方上去。
  京城作为大明的中枢神经,一切风吹草动那都是经京城传导下去的,同时也是在归置京城势力的时候,地方一些聪明的官员,早已遣派心腹,携带巨额金银,以各种理由奔赴京城寻找他们对头的国公。
  而有些时候,又因为地方上民生、刑罚是不分的,这也使得地方官员在奔赴京城时,往往需要备上两份厚礼,不管是哪一位辅政国公,那都不是他们所能得罪的角色。
  在这段时间内,可以说就是大明官场最为混乱的一段时期,为了能撇清或者举报阉党成分,地方上的官员,上书的可谓是层出不穷,前来投效的更是比比皆是,而在这样的过程中效忠就成了必不可少的存在。
  于是乎。
  以检举魏忠贤犯下的种种罪行为开头,大明各地便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倒阉党运动,在这样一次举措中,不仅魏忠贤被指出了无数大罪,就连在京阉党也多被安上了种种罪名。
  张维贤、朱纯臣、徐希他们借助这次机会,不断肃清大明地方上的阉党官员,同时在自己的权责管控范围内,尽可能的安排自己人前去顶替。
  同时在大明地方上的官员,原本为了恭维魏忠贤而建造的生祠,皆被新到任的或者留任的地方官员尽数捣毁。
  而因为地方检举的罪责,张维贤、朱纯臣他们则开朝议,最终定下了阉党逆案。
  时员外郎王守履等上书,魏忠贤逆党,文臣崔呈秀、田吉(兵部尚书)、吴淳夫(工部尚书)、李夔龙(副都御史)、倪文焕(太常寺卿)号称‘五虎’;武臣田尔耕,许显纯、孙云鹤(东厂理刑官)、杨寰(镇抚司理刑官)、崔应元(锦衣卫指挥)号称‘五彪’……
  朱纯臣代崇祯皇帝,明确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儿、四十孙等一应党羽,并由锦衣卫北镇抚司惩处。
  如果按照历史轨迹来论,此事后续应交由三法司全权负责,但是很显然,因为赵宗武的缘故,使得三法司未能获取到相应的权力。
  阉党在京的党羽尽数关押在诏狱中,而崔呈秀他们更是在诏狱中接受讯问,所以负责刑权的朱纯臣,就只能顺势把调查的权力交给锦衣卫。
  在一个赵宗武他在此之前,毕竟是拿到了魏忠贤的巨额财富,既然拿了人家的钱,那就要做好答应人家的事,你说处决魏忠贤那就处决魏忠贤了?那以后还让赵宗武,还怎么出来顶事?
  因此张维贤、赵宗武、朱纯臣、徐希他们之间,也就没有趣过度的去深究此事,毕竟他们的心中都清楚,在大明官场掀起这样一场倒阉党的举措目的是为了什么,现如今在倒阉党的过程中,他们已经明确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一切,因此这最终的事情就甩到了锦衣卫身上,至于以后会发生怎样的事情,那完全就等以后再说其他吧。
  而赵宗武在此事上为什么会表现的这般坚定,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像崔呈秀他们身上的价值,根本就没有被完全的逼出来。
  像崔呈秀他们当政的这些年,赵宗武他才不相信崔呈秀他们就敛了那么一点财富,更为重要的是赵宗武他,想彻彻底底的摸清楚大明的根底。
  不要小看这些做奸臣的,他们的心思比谁都要细腻。
  因此想了解什么事情,只需细细的讯问他们,总是能够获得有用的情报的。
  由此一项涉及大明多项隐私的情报档案,正在不断地完善当中,至于这些情报档案在彻底完善后,崔呈秀他们会有怎样的下场,那就要看当时赵宗武的心情了。
  而就在这样勾心斗角的铺设基础的过程中,时间也就在悄然流逝,而陈奇瑜在这数月间也详细搞清楚了,京营、五城兵马司的相关情报,只是看着眼前的情报汇总,让陈奇瑜的内心多是悲鸣……
  天启七年,这注定是不同寻常的一年。
  大明在积攒了无数怨气后,经由天启七年的沉淀后,将会在后续时间中彻彻底底的爆发出来。
  但是对赵宗武来说,这一切都不那么的重要,对他来说只要能确保辽东地区,能够按照既定计划前行,那么他才有精力,有余力去革新大明其他不合理的地方。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赵宗武心中也渐渐地有了新的想法。
  原先的辽东都司因为种种原因,导致其只能挂靠在山东承宣布政使司名下,但是现在的辽东都司早已是今非昔比,不仅疆域上得到了扩充,就连地方实力也得到了夯实,那么再以都司的名义运转,这其实并不符合辽东的实际发展。
  再者说赵宗武尚兼任辽东经略一职,为了能让辽东拥有更健全的发展,赵宗武决定向张维贤他们要更高一级的编制,辽东不应该继续以这样的方式埋汰前行,这不是辽东应该有的待遇!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70/51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