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御明(校对)第43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34/510

  是啊!
  宣抚使的权限,其实在不知不觉间,已经达到了后世需求的那样,如果说再将军纪监察的权力,也下放到宣抚使手中,恐相互间的平衡就会被打破。
  既然是这样的话,那为何不能在单独成立一支军纪监察体系呢?
  “提的好!这个建议提的好!本公有些犯惯性思维的毛病了。”赵宗武一副顿悟的表情,指向尤世禄道:“你们都是在军事上明确自身地位的人,所以说有些时候,你们所想的见解,同样也是当前军队迫切需要的,这样,本公暂时保留自己心中所想的那些。
  本公先派人将陈奇瑜、洪承畴、赵宗林等四本署主官喊来,我等就五边帅府后续该如何发展来商讨,对于这其中的一些细节,我等到底应该如何去做来商讨。”
  原本赵宗武想着讲述一番自己的想法就行了,但是现在看来,他一切都想的太简单了,还是等聚集更多的人一同探索的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后续变动奠定坚硬的基础。
第130章
精兵简政之定局
  三日后。
  “根据这段时间,本公听从各方意见,决意在四本署的基础上,增设监察本署,以此来作为军队内部监察的根本。
  此次革新不仅涉及到五边帅府,同样也涉及到辽东相应的军队机构,为了确保监察本署在这中间的建设完备,本公暂领五边帅府监察本署,至于辽东境内的监察本署,皆暂由相应的参谋本署署长兼任。
  监察本署的职责,就是监督军队内部一切贪污腐败的发生,绝对杜绝杀良冒功的现象出现,冒充、代领功勋的现象,以及一系列影响军队稳定建设的现象。”
  看着齐聚一堂的众将,赵宗武神情严肃的讲述着。
  在这三天时间里,他不断地对各方商讨,同时也结合现有体系,便最终做出了这一决断。
  对他来说。
  或许筹建监察本署的时间是最短的,但是这绝对不能妨碍军队内部自我监察体系的完善,如果说监察体系出现任何问题,那么这样一支军队,根本就不可能永远强盛起来。
  讲述完这些后,赵宗武环视众将道:“对于本公这一决意,你们可有异议?”
  “无异议!”
  “无异议!”
  “无异议……”
  原本认真聆听的众将,在听到赵宗武的询问后,当时就表示赞同。
  其实对毛文龙他们来说,这麾下体系建设越完善,这对于他们来说就越有利,毕竟这在前线领兵打仗的是他们,如果说能从根本处去杜绝,一系列可能引起功勋被盗取的情况发生,那么他们就能够不断巩固自身地位。
  监察本署的创立,就可以很好地起到震慑作用。
  见众将皆无异议,赵宗武提出的这条建议就最终落实,自此,原本的四本署,就变成了五本署。
  监察本署的创立,也代表着赵宗武麾下军队,在迈向职业化的道路,走出了最为坚实的一步。
  与此同时。
  在赵宗武的示意下,在旁的陈奇瑜则轻咳一声后道:“接着国公爷的话题来说,先前因为对边镇内部掌握情报不足的缘故,再加上军队内部出现新的变动,在经过详细汇总后,经国公爷拍板,后续便可明确总兵官、宣抚使的相应权责。
  作为边镇辖区的一把手、二把手,总兵官、宣抚使名义上同属一级别,但凡事皆有主次。
  因为创建了监察本署,这也使得各级皆能形成有效的监察机制,确保一切漏洞皆被堵死。
  故而为了更好地发展边镇,这总兵官的官衔要比宣抚使的官衔大上半级,同时也为了能够更好地发展边镇,更好地控制边镇麾下军团,便借鉴陆军分司内部机构,组建参谋股,宣抚股,战备股,统筹股,监察股;审备股,军备股,军纪股,训练股,军卫股,后勤股等一应机构。
  而各边镇地方驻防军体系,则暂挂于边镇体系之内,以单独的地方驻防军来命名,其职责保持不变。”
  作为最重要的两个环节,上通下达的各级机构,赵宗武肯定是需要明确下来的,想要确保麾下军队能够拥有长久的发展,细致的部署是非常有必要的。
  “对于这一点,你们心中可有异议?”看了眼陷入深思的众将,赵宗武神情淡然的讲道:“如果说你们心中有更好的见解,都可以向本公提出来,本公一定会认真听取你们的建议的。”
  相比较于地方民生建设,赵宗武对于军队的建设,向来是要重视很多,毕竟就眼前这种环境来说,想要真正确保自己的话语权,就必须要有足够的资本才行,而军队的多寡,就是确保你手中资本的根源所在。
  这两项的拍板,也宣告着五边内部的绝对稳定,尽管说现阶段这些尚未真正落实贯彻,但是已经有了书面上的文书,就不怕后续不能有效的做完。
  但显然这些天,他们就已经进行了相应的商讨,因此这众将对此皆没有异议,而赵宗武在见到众将没有反应,于是就讲道:“既然你们都没有异议,那么接下来的时间,我军就在五边,执行这样的举措,尽管说我军麾下现阶段没有那么多的将才,但是对于五边的建设一定不能放松警惕。”
  随着麾下摊子的越来越大,尽管说赵宗武麾下拥有着很多良将帅才,但是这也根本就不够用啊,尽管说他也建立起来相应的培养人才的机构,(战争学院),但是终究是这摊子太大了,使得赵宗武他身边根本就没有那么多的人才可以一口气全部拿出来。
  于是乎,满桂在赵宗武讲完后便道,“国公爷,末将是初来乍到啊,又被您派到了那么远的地方,这一上来就组建这么多的机构,是不是在人才上对末将有些倾斜啊!”
  满桂这话一讲出,毛文龙、刘兴祚他们就不愿意了,就你丫鬼机灵,你麾下缺人才,那老子这麾下也缺人才啊,你是初来乍到的,那老子们同样也是立下赫赫战功的,凭什么让你个莽夫近水楼台先得月?
  那不可能!
  于是,因为这件事,满桂、毛文龙他们便争论了起来,面对麾下众将这样的争论,赵宗武这心中却很是无奈。
  很多时候出现这样的窘境,这其实也是怪他自己,因为他想要彻底解决边疆的烂局,可是麾下的人才虽然多,但面对这漫漫长线,这终究是需要一点点去搭建相应的机构,去进行有效统辖的。
  而这些就需要不尽其数的人才……
  这似乎就已经陷入到一个死循环当中,如果说想要改变这样的怪圈,那么他只能从辽东再度调动人才过来,但是如果长时间去保持这样一种境遇的话,那必然也会导致辽东的人才短缺。
  可慢慢的赵宗武却回过神来。
  既然说现阶段辽东再度征战的几率很小,那么他为什么就不能以流寇作为磨刀石呢?
  通过征讨流寇的方式,去将内部人才流动起来,这样就能确保麾下人才永远不会出现短缺。
第131章
定国公入晋
  “现如今这五边帅府的诸多事宜,皆已圈定了最基础的框架,然而在这段时间里,盘踞在山西境内的王嘉胤他们,也没有丝毫的放松。”
  赵宗武盯着眼前的战争沙盘,神情冷峻的讲道:“如果说我军,不能早日前去山西平叛,这流寇的兵锋,必然会威胁我大同镇、太原镇辖内。
  若王嘉胤所部流寇,仅只是单纯的威胁山西地方,那本公或许还能等待一二,虽说这对于地方百姓不公平,可是却有利于革新山西地方弊政。
  但显然王嘉胤他们,想要的并不只是这些,如果想通过挥兵北上,进而威胁边疆重镇,那他们显然是打错了算盘!”
  按照赵宗武的想法,或许让王嘉胤他们在山西地方肆虐,对于地方百姓存在着很大的不公,但是这同样也使得地方士绅、官员受到绝对的打压。
  这样他再去领军进入山西,去攻打已被流寇占据的失地,在击溃流寇收复失地后,再去治理山西地方,就不会存在那么多的掣肘。
  毕竟这世代盘踞在地方上的士绅势力,早已被残暴的流寇给连根拔起了。
  可显然王嘉胤的野心太大了,想通过攻打边镇,来借助草原部族的手,进一步去打击大明军队。
  让异族在我华夏之地肆虐。
  这对于赵宗武来说,绝对是不可能的事情!
  陈奇瑜点点头道:“根据祖大弼传来的消息,盘踞在太原府的王嘉胤,征调种光道、高迎祥、张献忠、王自用等十余部流寇势力,聚拢兵马高达三十余万众。
  而在这大军之中,被迫加入进来的流民,绝不少于七成之多。
  虽说大同镇、太原镇的辖区毗邻,但是此番王嘉胤调动的兵马太多了,这使得单凭太原镇、大同镇,这两镇兵马去固守御敌,显然是一件不太现实的事情。”
  在旁的赵宗林愤恨道:“不仅仅是这样,为了让山西境内的明军无暇他顾,王嘉胤还调动其余流寇势力,让其在整个山西境内为非作歹!
  就现如今的情况来看,整个山西早已经是乱成了一锅粥,甚至于有些胆大的流寇,已经越境前去北直隶、河南等地,若不能早日扑灭山西这一源头,恐……”
  接下来的话,赵宗林并没有继续说下去,因为在场的众人心中都明白,现如今除了五边帅府能够平定这场祸乱,余者根本就不可能解决。
  也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大明的军队早已经是彻底烂掉了。
  远在京城的张维贤等人,为了确保北直隶的安全,更是紧急下令去山东征调将士前来固守,来自朝廷的急报,已经做到了一天一封的地步。
  面对这样的情况,赵宗武的心中也很不好受,当态势略有些超出他预想范围时,他心中也就知道,如果不能早一点,领兵前去山西平定流寇,恐局势就会真的超出他的掌握。
  但是因为整饬边镇的缘故,使得赵宗武的手中,并没有充沛的兵马,前去平定山西爆发的流寇大军。
  新编的七部军团,早已随着新任命的五边重镇总兵官,前往各镇去梳理。
  现如今在赵宗武身边,除了有万余众京营将士外,他身边就再也没有,任何可以调动的兵马。
  而且那万余众京营将士,也多是新征召过来的新兵蛋子。
  “但有一点,本公需要提前向你们明确。”看着义愤填膺的众人,赵宗武接着便道:“尽管说山西的局势危急,但是另一方面,我军此番能够入山西平定流寇的兵马,并没有想象中的那般充沛。
  现如今在本公手中,除了万余众的京营将士外,余者皆被派到了五边重镇,作为拱卫边疆的主要兵马。
  可现在山西的情况又这般危急,想要再缓一缓是不可能的事情了,为了能够彻底平定山西境内流寇,本公决意在陕西境内,实行原定各自辖区内的流寇,归各自总兵官亲讨!
  从今天开始,这陕西境内的流寇势力,就真正交付给陕西境内,诸位总兵官去全权负责了。
  另一方面,为了能用这有限的兵马,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本公决意亲率五边帅府,统领京营万余众将士,居中调遣大同镇祖大弼所部,太原镇毛文龙所部兵马。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34/51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