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之帝国再起(校对)第14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3/716

  驻扎在越城的驻军数量有六千,他们分为三股驻扎在越城旁边形成一个立体的三角形,也就是形成一个掎角之势。
  南郡的大军兵器大部分出产自越城,吕哲靠近的时候看见军队进入迎敌状态深感满意,有这样的姿态说明这里的驻军尽忠职守。
  进入越城时当先看见的是像小山一般的煤堆,许多光着膀子的劳力推着两轮车不断来回运输,吕哲对古代治金并没有太多的概念,专门查看一下炼金的场地,发现所谓的炼金竟是一个又一个圆筒状的炉子连接着四四方方的灶,它们并不是唯一的个体,旁边一个非常庞大的风箱对着燃烧的炉子,地下似乎还有一套看不见的管道之类的。
  “这是金汁?”热腾腾的热气已经让吕哲浑身满是汗水,他指着一个火红翻滚的炉子在问。
  弓着腰的匠师似乎很紧张,频频点头却是不敢说话。
  吕哲走到另一个场地,发现地面上有着许多锭状的物体,没理解错的话这些应该就是最初步的铁锭。
  在铁锭堆的不远处,众多工匠正在雕刻一些模板,吕哲走过去拿起一块模板看了看,这些东西分明就是一些铅块。
  模板的样式有点多,光看形状能分辨出很多种,有些是条状物有些则是钩状,大型的铅块一些密密麻麻的三棱形状看去分明就是制造箭矢的模板。
  看着没有冷却的金汁被倒入一个大大的沟槽,随后金汁流淌着进入摆放模板的区域,吕哲的眼睛越睁越大。
  秦朝时期的治金技术确实是有灌注法,不过更多好像是使用块炼法。
  所谓的灌注法就是在金汁还没有冷却之前倒入模板,冷却下来之后形状已经固定,那时候只需要进行打磨和开锋即可,后面加入兵器的柄之类的物体,整件兵器就算形成。
  而块炼法是一种需要不断进行加热捶打的炼金方法,东汉时期的百炼钢就是用这种方法来进行锻造。
  “用煤石加热的温度足够,去掉那些杂质之后兵器的硬度已经足够。”吕哲回转到治金炉的旁边,“是不是冷却的手续有什么错误?”
  冷却分冷风和水冷,匠师哆哆嗦嗦着嘴唇进行解释,他们的炼铁的方法是仿造炼铜。
  吕哲好像看过某部小说,里面讲述的炼铁技术是一种铸造法,好像提过是用马尿还是什么的液体来进行水冷,他命令匠师使用这样的工序当场试验。
  试验是做了,可是冷却的铁条在不断的敲击中依然断裂,事实证明炼铁技术的困难度不是道听途说就能完善的。
  炼金技术有相应的配方,怎么可能是简单的去掉杂质再用牲畜的尿冷却就能完成,吕哲对治金配方什么的又是一窍不通,索性也就不再外行领导内行胡乱出什么主意。
  “不是炼出一种软的铁吗?”吕哲命匠师试着再炼出更多的软钢,回馈的情况却是那是实验的时候凑巧弄出来的,想再炼造却根本没有头绪。
  很多产物就是在不经意间给弄出来的,吕哲当即询问他们有没有记录之类的文牍,一问之下这些匠师在研究的时候根本就没有什么记录,完全是依靠记忆力。
  “这可不行,你们在实验的时候应该记录每一道工序!”吕哲的口气不是很好:“没有进行记录不是在瞎玩吗?”
  那一句话说完在场的炼师被吓得跪在地上。
  “不管是成功的,还是不成功的。”吕哲一根手指一根手指的扳:“借鉴成功参考失败,这才是一种研究该有的态度。”
  “可是……”年老的匠师满脸的惶恐:“族人大多数大字不识,怎么记录?”
  “我会调来识字的人,你们进行口述,由他们进行记录。”吕哲看到匠师的脸色变差,不由问:“怎么?”
  在场的匠师就没有一个不纠结的,炼金技术本来就是不传之秘,基本是一代代口口相传下来,越城之中的工匠都是一个宗族,现在不但要有外人进来还要记录他们的手艺,这怎么行?
  “原来是这样?”吕哲有点无语,技术的进步不能存在狭隘,但是又不好进行强迫:“那么你们就选出识字的族人来进行记录。”
  看到吕哲不会改变主意,他们也只好应承下来。
  “你们都知道那个悬赏,现在我将额度加高。若是有人能炼出合适的铁制造兵器,不但奖赏粮食和财帛,我还会让他做官。”吕哲觉得有些烦,按照他们这样进度,也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实验出合格的铁。
  出了越城,吕哲转头再看一眼,喝了一声“驾”驱动坐骑奔跑起来。
  越城的治金大族思想太僵硬了,有了军队源源不断的订单根本没有危机感,对新鲜事物的投入根本就不重视。
  “也许应该召集民间的匠师,然后弄出一个新的治金产地……”驰骋中的吕哲这一想法越来越坚定:“就在巴东那边再起一座‘越城’!”
  吕哲还就不相信了,所谓重金之下必有勇夫,现在南郡根本就不缺钱,大规模的投入之下,只要反复的实验肯定能制作出合格的铁。
  “知识用时方知少。”驻马远远地看着前方的工地,那是新城池城墙的地段,吕哲眯着眼睛:“除了土木工程,我还真没什么有技术含量的知识了。”
  在规划中,新城池外围的第一道城墙宽度足有八米、墙面高度会达到十五米,由于是六芒星形状的规划总长度更是会有近五十公里,总面积估计有九十平方公里。
  现在某些城墙段的轮廓已经建好,只要相续将城墙段连接起来,那么外围的第一道城墙就算启城,所缺少的就是砌筑女墙和城楼。
  秦时的造砖技术已经趋于成熟,像是北方的某些新筑长城段就是用砌成,新城池的外廓也将采用砌砖模式,而女墙和城楼自然也是。
  吕哲现在所看见的是民玞在挖新城池的第二道城墙地基,第一道城墙和第二道城墙之间只会相距不到百步,而第二道城墙的宽度设计是十米、高度会达到十八米,所挖的地基自然是比第二道来的宽和深。
  两面城墙段之所以是第一道低第二道高是考虑到防御,之间相隔的地段将会设计成类似于瓮城。那时候要是有敌军攻城,第一、二道城墙上的士兵弓箭都能威胁到城外的敌军。
  同时,哪怕第一道城墙段被攻占,敌军士兵爬上第一道城墙面对的也将是第二道城墙上守军源源不断的远程打击。
  两道城墙中间的地面被设计成微微的倾斜状,其用意有排水作用,第二个用意嘛……
  第一道的城门失守后,攻进城的敌军由于空间问题不可能进入太多,倾斜的地面是利于第二道城墙投下滚石檑木的滚动,那时会有什么下场可想而知。
  吕哲目前只针对两道城墙进行设计,余下的城墙还在构思之中,不过剩下的城墙宽度和高度是肯定不会比第二道城墙宽和高。
  古时候建城总是有分内城郭和外城郭,这座新城池的占地足有九十平方公里,坐落于夷陵和江陵之间,认真算起来其规模比咸阳还要广。
  新城池想要真正完成建造十年之内肯定是不可能,吕哲的设想是在一年之内完成基本的防御工程,城内的用水和排水也将在两年内完成,诸如住宅区什么的只有一个初步的方案。对于自己的府邸,他有心建造得宏伟大气一些,现在还在构思之中。
  针对新城池的命令吕哲还在考虑当中,目前备选的名字只有长安、金陵两个。不用说,会有这样的名字肯定又是出自某种恶趣味……
第0177章
象兵?
  五年或许还算少,想要真正的完善一座城池可能是几代人的事情,不过只要城池的外城墙建立起来,后面的建设根本就不是问题,要知道建设城池最怕的就是受到攻击,只要有外城墙作为保护,哪怕遭遇战火只要能守住城墙那些建设也不会变得前功尽弃。
  依稀记得唐朝的长安占地是八十多平方公里,坐落在南郡的城池将会被建设成一个九十平方公里的大城。还没有名字的城池,随着规划的不断完善它极可能会跨越长江,形成一个将几座山和河流包含进去的庞大城市。
  除了对新城池建设的关注之外,眼看中原大战即将开启,吕哲最近对军队的操练力度也在增加。
  包括掠夺的人口和原有的人口,南郡境内总人口数量已经超过一百四十万,而南郡的部队却是足有十八万。如果可能的话,在未来可能还会再增加二万到四万的部队,将南郡的军队扩编到二十万以上。
  一百四十万的人中有二十万的军队,这样的比例非常失衡,不过这也是迫不得已而为之。几乎没有人比吕哲更加清楚乱世已经到来,没有足够的军力怎么能够保证发展不会中断,若是无法保护果实,树种得再好也是为他人做嫁衣罢了。
  吕哲对于军队的规划比较简单,南郡的地理位置注定野战兵力不能少于七万,这股力量既是所谓的战兵。那么还有十三万左右的兵力将会视情况来进行安排,一些部队作为各县的驻防兵,除此之外就是屯田兵。
  屯田兵是一个好兵种,他们在春播、秋收的时候是军队性质的农民,其余大部分时间也能够进行操练。只要训练得当再配以优良的兵器和防具,那也会是一股不错的防御力量,不过这样规划方向的性质注定他们不会成为一支精锐的野战部队。
  南郡的边境防御工事的筑造一直在完善中,一旦完善完毕,那么借用地形的优势,很大一部分兵力将会被空闲出来,对于南郡内部的农业开发会是一件好事。
  目前诸如跳荡兵、藤甲兵、陌刀手的兵种还处于试验阶段,跳荡兵和藤甲兵运用起来比较简单,有很多时候甚至比指挥戈矛手和长矛手还要容易,陌刀手却是一个训练起来难度比较高的兵种。
  其实一直被吕哲称呼为陌刀手的兵种现在还配不上这个称呼,他们充其量就是一群穿着重甲手拿三尖两刃刀的重步兵罢了。想要将他们真正的训练成无可睥睨的陌刀手还需要进行摸索,这是吕哲的重任,也是苏烈一直在努力的方向。
  秦国的弓矢之利也是吕哲重视的方向,可惜的是南郡之内根本没有工匠会制造撅张弩,那些工匠对撅张弩的仿制也不是成功,仿制出来的弩机不管是在射程上和准头上都没有正统秦弩的威力。
  除了撅张弩之外,吕哲记得秦国还有一种床弩,这种重弩的体积有点庞大,是攻城守城不可多得的利器。而恰恰南郡还是没有会这项技术的工匠,一切都在慢慢的实验和研制。
  还有很多的器械吕哲心里也有个印象,个别的器械,如攻城车、抛石车、巢车、云梯的构造图已经画出,毕竟这玩意后世只要有兴趣都能研究个透彻。
  当然,懂得制造不代表要马上制作出来,很多东西有时候造出来不但没什么益处,反而很可能自食其果。
  马鞍、马镫这些更加没有技术含量的东西好造吧?可是吕哲一点都没想过要让他们提前现世,会这样这里面有着许多的原因。他现在没有骑兵部队,马鞍、马镫造出来一点用处都没有。
  秦国有着众多的骑兵,应该拿给秦国?
  吕哲现在都搞不清楚自己算是秦军还是叛军,说是私心也好说是吝啬也罢,他暂时会将这套技术烂在心里。
  秦国是有众多骑兵没错,有了马鞍和马镫的技术能够增加不止一倍的战斗力,可是别忘了草原胡人的骑兵更多,要是提前让马鞍和马镫的技术出现,草原人得到这些没什么技术含量的工艺,草原骑兵席卷欧亚的事件必定会被提前。
  许许多多的技术都不能让他们提前出现,不然很可能是一场天大的灾难,或许到了某天吕哲不用再顾忌的时候,它们才会是现世的时间。
  其实认真的说起来,吕哲所展现的土木工程技术就是现在所没有的,而所谓的灌浆法只是冰山一角而已,得到石灰石的南郡已经按照吕哲的配方在研制水泥。有完整的配方生产水泥只是时间问题。
  土木工程的技术对于农耕民族来说比什么都重要,可惜的是现在始皇帝不但不允许各郡各县筑城,甚至连那些雄关险隘都下令拆除了,不然……
  接下来的几天,吕哲一直是在处理政务的繁琐中过日子。
  侵入衡山郡的义兼不断发来战报,邓宗的主力已经被击溃,衡山郡的叛军现在分成了几十股不断流窜,邓宗其人也失踪,想要杀掉邓宗和歼灭叛军所需要的时间太长,询问是不是按照原计划准备撤军。
  吕哲的回复是必需杀掉邓宗,以达到杀鸡儆猴的威势。邓宗不死,南郡大军的作战目标就不能算是实现,因此徐志只好带人追捕,所幸根据俘虏的交代已经探知邓宗逃亡的方向。
  九江郡不会是邓宗逃亡的选择,毕竟那个方向有一支秦军固守安丰,那么他只能选择庐江郡的方向逃窜。
  徐志带人追杀,义兼却是领着人安排衡山郡的黔首往南郡迁移。
  这一次吕哲攻打衡山郡真的不是要占地盘,他除了针对叛军进行报复之外,最想做的就是得到衡山郡的人口。
  南郡的大军已经先后攻占邾县、西陵县、鄂县、期思县。由于吕哲的命令是诛灭叛军而不是以攻占地盘为主,义兼苦恼的不是作战,面对那些连基本的建制都没有的乌合之众,只训练差不多三个月的南郡部队占有一定的优势,义兼所苦恼的是该用什么手段将衡山郡的人口移民到南郡。
  衡山郡的人口数量没有南郡多,大概只有六十余万。衡山郡的人与之黔中郡不同,他们可不是百越人,根本无法用粗暴的手段掠夺人口,因此做起来的要困难非常多。
  义兼现在能做的就是宣传南郡生活的稳定和富足,不过这样能吸引的人只会是那些被战火摧毁家园的黔首,无法吸引有一定产业的家庭。
  按照统计,现在愿意迁移到南郡的衡山人数量才四万,占到的还没有十分之一。
  其实,若是吕哲有那个魄力说是要分配南郡的田地,从衡山郡肯定能吸引更多的人口,可惜的是吕哲现在还不想太过挑动中枢的神经。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3/7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