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之帝国再起(校对)第29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99/716

  守军的战力比百越人强,守军对城内的地形远要比百越人熟悉,司马欣对这些情况的认知一点都不差。同时他们的任务是拖住百越人,在吕哲已经发兵二十万即将完成迂回的阶段里,只要罗县的守军没有崩溃,只要百越人不跑掉,那么在城内交战和守住城墙交战有什么区别?
  “其实这样蛮好,百越人杀进城内,那么就能料定他们是绝对不会跑了。”
  司马欣不以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而惊慌失措,反而因为敌军打进城内而显得高兴万分,很大一部分也让众将领稳下了心神。
  部分比较开窍的将领稍微一想也理解过来了,他们最主要的任务是拖住百越人而不是战胜百越人,攻进城池的百越人原要比攻不进城池的百越人更舍不得逃跑,从某些方面来说被打了进来还真的要比没被打进来对他们的任务更有力啊?
  回过神来的将校们有些佩服地看向司马欣,他们还以为东面城墙的失控是司马欣刻意为之,为的就是增强百越留在罗县的心志,好让自家主上完成迂回后能够将百越人尽数歼灭在罗县而故意示弱。
  看到众将校的目光,司马欣瞬间就猜出了他们的想法。他也不点破,心里更是对那些佩服的目光一点都没有感到不好意思,而是十分利索地分布任务。
  东面的城墙既然破就破了,其余的城墙却是要小心才是,司马欣想了想觉得也不用其余三面城墙都死守,现在最重要的是集结兵力过来城南,只要留有退路哪怕是城中失守也没有什么关系,他们只要能坚持到吕哲迂回的部队围拢过来就是成功。
  罗县守军抵抗得很猛,只是后续兵力不足,译吁宋完全不觉得这里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他想要的是完成突破杀进城内,用此来提升百越人士气的同时也在城内站稳脚本。
  当罗县东面城墙的守军溃退的溃退死光的死光时,译吁宋以胜利者的姿态登上了满是尸体和血迹的城墙,他对着一同登城的驺无诸笑道:“已经有五万勇士进城,接下来就是等着因为城墙失守变得惊慌的吕哲军自己慌神,我们再借势一举夺下整个罗县城池了!”
  说的好像没错,他们虽然是百越人,可是多多少少也知道华族对城池的固守就是守卫城墙,一旦城墙失守的话就会动摇军心,只要军心动摇肯定就心里恐惧。一支心里恐惧的敌军威胁就降到最低,而因为成功攻进城内士气高涨的百越大军对上了士气低落的守军,那时候士气此消彼长之下,双方的差距也该无限量拉近了吧?
  译吁宋猜对了一些,因为城东的城墙失守,得知这一消息的罗县守军确实是慌了神,一度还造成部分建制的混乱,可是司马欣反应过来并且安抚好将领之后,各部的将领稳下心神后再去控制和约束部队,各部的典校(吕哲军中类似于政委的存在)又向士卒说明是刻意放敌军进城,各支部队在经过时间不长的慌乱后很快就稳定了下来。
  虽说故意放敌军进城这个说法有点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士卒们听着就感到荒谬,可是既然军官们没有慌乱,主帅也是没有惊慌失措地逃出城,那么军官不慌身为士卒还有什么好慌的,听命继续打下去也就是了。
  译吁宋因为计谋得逞成功打进城内兴奋得意,派出军队要尽快将敌军驱赶出城占据城池时,那些被派出去的百越人也是显得意气风发且斗志高昂无比,他们刚开始的时候还真的做到了迅速的推进,只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百越人因为推进自己拉开距离,译吁宋得到哪个方向遭遇反击,哪支派出去的军队在敌军反击中溃败了回来,等等的消息是越来越多。
  “有点……”怎么说呢?驺无诸看着神情怪异且有些迷惘的译吁宋,迟疑了一下:“有点难缠的样子啊?”
  何止是难缠啊,译吁宋十分意外吕哲军的坚韧,要知道华族人最怕守城的时候城墙失守了,只要城墙失守华族人的军队就认为是城破了,历史上无数次说明华族人在面临这种局面的时候军队会崩溃,罗县这支吕哲军怎么在城墙失守之后和其余的华族军队反应有点不一样呢?
  想得不太明白的译吁宋所思考的是怎么扩大优势,既然打进来了那就利用优势继续打下去。他派人通知城外的百越部队,让在城外的百越人调出更多的人手进城,其余方向也从佯攻变成真正的攻击,心里就不信在这样的局势下罗县守军还不崩溃!
  “围三阙一啊,我们要的是攻占罗县城池的胜利,对于全歼城内守军就不要太过执着了。”驺无诸显得相当的谨慎,立刻就提醒译吁宋:“不如将守军较多且守军主将所在的城南让开空隙,让他们进行突围?”
  没有发生自己想要的局面,译吁宋既是迷惑也是愤怒,不过并没有陷入歇斯底里的状态,想了想也就同意驺无诸的建议。
  要是让开空隙让守军突围司马欣依然还不走,那么译吁宋就该好好想想这到底是什么情况了。
第0438章
搅局者(上)
  得说一句实话,司马欣在城破的时候是真的惊到了,那一瞬间脑袋像是被撞门锤狠狠地撞了一下,随后满脑里里都是一大群蜜蜂在“嗡嗡嗡”叫的声音。他跑出城楼途中看见出城作战的部队并没有因为意外情况慌乱,而是很镇定地收起食物开始列队准备交战,在那么一刹那醒悟过来了。
  他们是谁?敌军是谁?
  他们是华族制式军队,有着完善的建制,有着优秀的军官,有着优良的装备。
  敌军不过是一帮还没有脱离蛮荒的野人,战场上无数次说明百越只是人多,与华族列阵而战的军队,百越人只要不是夸张到五倍以上,华族军队依靠优良军备和阵势杀起白越人来不比杀鸡屠狗复杂多少。
  麾下军队没有因为意外崩盘,哪怕是意外爆发地点的东面守军也在错愕之后履行军职,那么司马欣就更加不能慌了神,一旦他这个统帅心慌了,数万部队也肯定会跟着心乱,到时候才是真的要面临末日了。
  稳下心神的司马欣做出了正确的举动,他故作玄虚地用一套说词稳住了带兵的将领,说着说着自己也觉得似乎就是那么一回事,本来还担忧百越人跑了,可是百越人杀进了城内有夺城的希望应该是不会跑吧,那坏事是不是可以变成好事?
  想将因为疏忽酿成的坏事变成好事,光有扭转局面的心态还不足够,需要用实际的行动来稳住局面,先将局面控制下来才有维持战局的可能性。
  索性的是罗县守军的构成真的不错,无论是秦军出身的士卒还是其他人,面对变局的时候没有在那么一瞬间崩溃,而是下意识地听从典校的安排。
  在列国的军队中并没有典校这个军职的存在,列国中典校属于文官,职责是记录国中发生的大小事,然后归纳给史官让其记录在本国的历史之中。
  吕哲并不知道典校是干什么的,他会在军队中设立这个官职也不是出自偶然,最主要的目的是作为心理辅导官而存在,后面他发现士卒经常喜欢找典校唠叨,慢慢就将典校的职责转向类似于政委(中式,非苏式)一般的存在。
  典校、军法官、将领,军中的职权分立果然让军队变得更加稳定,若不是条件不允许的话,吕哲连参谋一类的官职都会设立起来,不过那个时候得随潮流,就像政委取了个符合时代的典校名称,参谋按照宋明时期的称呼叫画赞。
  司马欣在这一次意外中很明显发现典校的作用,说实话要不是那帮典校,哪怕军队的构造是以老兵为主也不可能那么快就稳定下来。
  “东面城墙的三千守军只有千余撤了回来,战死者约有七百,其余是被冲散了。”少艾成功掩护东面城墙守军撤下来后立即禀告军情。
  听到战死人数有七百左右,听到的人无一不是脸色变得难看。
  他们出城而战,十天也不过才战死三千左右,然而今天百越突然发动攻城,措手不及之下竟是有七百士卒战死,已经是之前十天的差不多三分之一了。
  司马欣只是点了点头,他不能表现出愤怒情绪,应该保持那种一切尽在掌握的淡然:“翼伽所部已经挡住东面不断涌入的敌军,西面的百越人多次攻城被打退,正南的敌军数次冲击也被击溃。”说到这,他环视一下在场的将校,“稳定下战线,这场战争现在才刚刚开始!”
  进城了的百越人已经不止一次试图向城中进攻,不过他们遭到了翼伽所部在内守军的拦截。
  第一波百越人很明显是被攻进城兴奋得昏了头脑,没有保证自己的人数优势分散而击,结果碰上了相等人数的守军,就像是单单一道海浪那般拍在堤坝之上就变得粉碎。
  后面陆陆续续自发冲击而来的百越人遭遇到的是更多驰援向东城的守军,两军以东面城墙范围内的三里方圆展开大规模但却是小队形式的厮杀。
  事实证明巷战果然是对守军有优势,熟悉地形的守军心理没有崩溃,依然保持着守城的信念,那么不熟悉地形的敌军总会在守军的抵抗下,每前进一步重要付出惨重的伤亡代价。
  守军城墙陷落依然抵抗得十分坚决,这点对于研究过华族战史的译吁宋和驺无诸都十分不理解,不过再怎么不理解既然都成功杀进来了,根本就没有重新退出去的可能性。
  向城中进击的部队推进得异常不顺利,失去了突然性优势的百越人在与守军厮杀的时候依然占不到便宜,在复杂的地形下百越人无法形成绝对的人数优势。在面对战斗力本来就不弱的守军时,经常是那些以数百人规模推进的百越人在遭遇百来人的守军时,一阵厮杀下来处于兴奋状态的百越人被守军在脑袋上浇下一盆冷水。进攻无法突破,战技和装备都不如人,往往是数百人短时间内被杀掉大部分,剩下的百越人转身想跑的时候又不熟悉地形自己撞进死胡同被全歼。
  连续有一个部落为建制的百多人、数百人、近千人在进攻中被吞噬干净,按照道理来说译吁宋和驺无诸应该发觉哪怕是攻进城来想要夺下城池都不是那么容易,可是百越的军队构成又不像华族正规军那样。
  百越的军队没有什么伍长、什长、百将之类的官职,他们只有一些精锐部队会有十人长、百人长、千人长这一类粗糙的官职,相当多的部队都是以同一个部落成为一支队伍这种建制,百越人的部落又是茫茫多,在这种情况下哪怕是互通消息都显得复杂。在落后到连建制都没有的状态下,译吁宋和驺无诸想在短时间内察觉有多支队伍不见了十分困难。
  当然,失去的队伍多了必然会被察觉,可是战场本来就是多变状态,很多时候早一刻和迟一刻得知战局的变化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两支军队从构成到兵员建制、兵器本来就不在一个等级,也恰恰是因为认清这点司马欣才在城墙被占之后还有信心能守下来,不然光是对“城墙失守不等于城破,巷战才是守军优势”吕哲所说的话理解并不是那么透彻的情况下,司马欣能真正镇定下来才是怪事。
  与百越的混乱不同,司马欣这支军队在哪个位置消灭了多少,敌军的调动和己方的调动是个什么情况,等等的消息总是会很快汇集到司马欣所在的位置。
  在有足够的情报支撑下,城南城楼上的指挥中枢,他们总是会根据战局的变化在沙盘之上标注出来。
  沙盘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东西,也千万不要以为沙盘是吕哲发明,事实上在春秋时期列国就有沙盘的存在,差别不过是吕哲军因为有吕哲的存在沙盘制作更为尽量和准确一些,毕竟尺度比例什么的要是吕哲没传授下去那才是搞笑。
  此刻的沙盘,罗县城外依然都是代表百越军的小旗子,代表吕哲军的小旗子依然插在城北、城西、城南,其中以指挥中枢所在的城南小旗子最多,而城东的那块区域代表百越军的小旗子和吕哲军的小旗子基本是混在了一起。
  沙盘之上的每一支小旗子颜色都有自己的含义,例如五千人一部的旗子为黑色,一千人建制的旗子为红色,千人以下则都是黄色。同样的,对于百越在哪个地方有多少人也是按照颜色来区分。
  可能会有一些出入,不过整个战局的情况能从沙盘的旗子分布看得相对清晰,也正是因为这样司马欣从沙盘旗子的变动发现了一点问题。
  “百越人有意在调动城外的军队,他们将人手大规模的调动到已经形成突破的东面,在城外的兵力形成空隙。”司马欣只是道出了实情,但那是译吁宋的疏忽还是刻意为之就有点拿捏不定了。
  有空隙,那就代表想要突围比较简单,而是译吁宋刻意为之还是因为疏忽造成就显得很重要了。
  “毕竟是百越人,哪怕有点统兵的才能,在统领数十万人的时候造成疏忽没什么奇怪的吧?”少艾认为是这样。
  大多数的将领跟少艾的看法一致,毕竟统帅能带多少兵是与能力有关,每一名将军都有自己统兵的上限,例如率领十万人作战会有很强的掌控力,但是超过十万人则会变得乱七八糟,在华夏历史上能够统帅十万人作战的将军不超过双手之数,而通常能统帅十万人以上的将军必然是名将种子,这就是所谓的能力差距。
  嗯,是名将种子,能够保持不败既是名将,败了的话……
  如果说译吁宋、驺无诸、开明森或者哪个百越人可以统帅数十万人而不乱,那司马欣想都不会想绝对是百越人还没有形成围城立刻率军就跑。而很显然斥候一再探查之下的情报是百越人乱、很乱、乱得不像是一支军队更像是一帮难民,所以哪怕是百越人先是三十多万,后面变成了四十多万,司马欣等吕哲军的将领们也都是心情轻松,毕竟没那个能力又统帅那么多军队,想打赢的难度很大。
第0439章
搅局者(下)
  一名将军麾下的军队从来都不是越多越好,没有相应的能力人多反而是坏事,这点很多带过兵的军方将领都有自己深刻的体会。
  军队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这个群体是用什么来形成一个集体,集体的向心力和对命令的执行度是多少。
  其实只要能够分清军队的本质,看清楚所谓的构造,明白军队不过是一个金字塔类型的存在,约束是靠着一层又一层军官向下的军令延续,只要有足够合格的军官,在粮草和器械充足的情况下维持一支军队的集体性并不是那么复杂,真正复杂的是爆发战事的时候能不能根据战局的需要来调动手中能够动弹的部队,还有对情势有深刻的了解做出的判断。
  吕哲也不是一开始就能带兵,说起来可能有些荒谬但绝对是事实,他是进入军队后才将脑袋中的知识化为实践,在实践中整理出一套符合自己的指挥模板,依靠这个模板又在屡次的带兵交战中将那些“理解”真的摸透掌握,逐渐有了一个带兵将军才有的素质。
  在知识大爆炸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人,接受事物的时候有着很大的优势,接下来依靠的就是自己的悟性。所谓的悟性其实就是掌握了知识,然后灵活的去运用那些知识,不然光是懂但是没有运用的智慧,那也就是一个纸上谈兵的货色。
  很长一段时间里吕哲其实也能说是一个纸上谈兵的货色,索性的是他前期遭遇的对手,如百越人就是连什么叫纸上谈兵都比不上的家伙,才能让一个半吊子的吕哲有一个熟悉的过程。
  吕哲也有自己的带兵上限,这个上限估计是在十五万左右,一旦超过十五万也会出现忽略某支部队的现象。
  更深透的来解释所谓带兵的上限,简单的说就是,手里有多少货,哪一样货会有什么作用,到了什么时候什么阶段可以将那一样货提出来。但是说起来总是很容易,真正的做起来不是谁都能时时刻刻记得自己手里有什么筹码,那样的筹码应该在什么时候丢出去。
  明白自己能力的上限,吕哲比其他人聪明一点的就是掌握自己所能掌握的,那些掌握不住的就只是单纯的控制大方向,然后委派人选在定下的大方向前提下去发挥。所以在近阶段吕哲又有了新的体悟,那就是他不需要去指挥士卒,只是指挥将军就足够了。
  不得不说,身为人主的吕哲有这样的醒悟很及时,所以在二十万部队南下之后,他比之之前的任何时候都要显得轻松,在这种轻松的状态下,南下部队在各部将领的统帅下或许是会出现什么问题,但是整个大局上并没有什么大问题。
  从南陵出征,绕道苍梧郡的临沅又进入长沙郡境内,在这一行军阶段吕哲注定是无法及时的了解罗县的战局变化,甚至是从州陵向东迂回绕路前往泊罗河中游的东部军团遭遇什么也存在信息的延迟性。
  在某些方面来说,皇帝啊什么的,只要是人主都不太适合亲征正是因为消息的不通畅,要是对内部的掌握力度不够,率军出征在外内部发生了什么不好的事情,人主在外肯定是无法及时得知,那么因为时间的延迟性本来坐镇可以迅速平息的祸事因为没有及时平复总会酿成巨祸。
  吕哲对内部的掌握其实也不是那么的全面,不过他对军队的掌控却是十足,同时他们这一方势力因为崛起时间段内部矛盾不多,恰是这样才能玩什么率军亲征,要是等到势力发展的时间久了,内部有着这样那样的矛盾,他也不会傻到放下掌握全局的义务去玩什么亲征。
  二十万南下的军队,吕哲亲率的八万已经完成迂回,在资水方向距离罗县约有七十里的密林隐秘,他们所差的就是等待后面押送辎重的七万人前来会合。由苏烈作为统帅临时抽调过去作为副手的梅鋗和徐志的东部建制五万人,他们要是没有出现差错的话也该早早预定位置随时等候信号就扑向临湘。
  其实是因为吕哲声在十五万数量的这边才会被称呼为主力,不然除了人数多一些这十五万人的战斗力根本就比不上整编完毕的东部军团所属的那五万大军。
  军队的精锐程度决定所要担任的任务侧重,看两部所分配的位置,苏烈的那五万人很明显就是负责攻坚临湘的同时还要保证侧翼,吕哲这边的十五万人所能起到的作用也就是堵截。
  同时因为吕哲所在的位置靠南,他还起到另外一些的作用,那就是随时准备会合骆摇之后接过那支部队的指挥权,也是在用身为人主的“光环”在向三氏施加压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99/7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