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之帝国再起(校对)第35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57/716

  吕哲希望双方能展开贸易,对商品交易不做限制的同时税收也希望可以采取低关税,协议基本上是平等,并无哪一家的关税出现落差,例如兵器、金属、盐巴、布匹等等的战略物资交易也没有做出哪一样不能卖的要求。
  说实话,商业对于列国来说都是一项税收的来源,商业越是发达对官府也就越有好处,这个可以说是举世皆知的道理。
  “……南方拥有优质的皮革、粮食,相信这些都是齐国所需要的。”吕哲越说语气越冷,他怎么看不出齐王儋纯粹就是牛脾气犯了:“齐国的盐巴、布匹,南边亦是需要。这是大家互利互惠的事情,齐王为什么要拒绝?”
  齐王儋也想不出为什么要拒绝,但他就是不愿意。实在找不出理由拒绝之下,他冷笑着说:“吕侯真正想要的是商队不限制通行吧?好能够继续从赵国、燕国等出产马匹的地方购置战马,继续武装那支厉害的骑兵。”
  很明摆的事情啊,要不是通往赵国和燕国的主要道路都被齐国挡着,吕哲哪有那个闲工夫和齐王儋说话。
  眼见齐王儋压根就是在赌气,跟随而来的田市也不劝几句,吕哲也不愿意多费唇舌,比较干脆的转身迈步。
  “吕侯……”田市显然也是不愿意赵国和燕国的马匹输入南方,但是他没想要彻底撕破脸,采取迂回策略:“若是您治下的商旅向齐国交过路费,那……”
  重新转身过来的吕哲像是听到了很好笑的笑话,他说:“会猎得胜是本侯一方,不是齐国!”
  现在是有关卡厘金之类的东西,不过一般是设立在军事关隘或者城池,吕哲已经说的相当清楚,双方之后的贸易关系不再有厘金那些东西,是按照商品交易的额度来正常收取商税,这是建立在战场上获胜新提起的方案。
  齐王儋“嘿嘿”地笑了几声,冷哼一声招呼人要走。
  吕哲也没大吼一声“留下”,是看着齐国一行人步下会盟台。他看见燕王夏向自己行了一礼亦要离去也回了一礼,心里琢磨着齐燕的关系一时半会变不了。
  等待齐燕的人都离去了,吕哲环视一下还在魏、韩、楚三方,说:“会盟到这里结束了。”
  根本就不是会盟,不过没人会去纠正吕哲,他们还在思考吕哲为什么毫无掩饰地与齐国交恶,那么接下来的吕齐、燕之间是不是还会爆发大战,战争又会在什么时候爆发,魏、韩作为受保护国自然是有参战的义务,楚国又该做出什么样的抉择。
  “魏王、韩王。”吕哲看向两位早就站起来的君王:“下父城以南是魏国疆土,现下秦赵在那边交战,还请两位做好安排,五日后随本侯向该处开拔。”
  魏王咎和韩王成对视一眼,皆是含笑同意。
  吕哲转身对着熊心行礼:“楚王,慎这里有五万楚军,六安那边也有五万楚军。”他露出了微笑,语气平淡地补充:“澧水边上还有多支楚军,不若将他们一同集结汇一,我们一起去看看齐、燕、赵三国对上秦军的大战?”
  熊心一直在含笑点头,他点头当然不是表示同意,就是一种平常的肢体动作,听完才看向项梁。
  项梁却是脸色有些不好看,他们是在澧水边上的森林地带和山谷分别藏了几支楚军,在吕哲说出来之前他们一直以为藏得无人知晓,现在嘛……
  熊心得到项梁同意的暗示,“呵呵呵”笑了几声:“秦赵战场离南方太近,确实是应该过去实地关注。”又是连续笑了一会,语气爽朗,“寡人与吕侯马上就是姻亲,本来就是亲近之人,一同过去正好。”
  项梁接过话题:“吕侯,不知道您、楚、魏、韩各自出兵多少合适?”
  “本侯可调兵二十五万,魏国出兵五万,韩国出兵二万。”吕哲用询问的眼神看着项梁:“楚国在四日内可以集结起二十八万兵力,项将军以为楚国前去多少合适?”
  项梁极力掩饰自己的难堪,楚国在出动了多少兵力吕哲竟然了如指掌,偏偏他们之前还认为做得天衣无缝,要是吕哲愿意对分散藏匿的楚军进行进攻那该是什么样的下场?他额头控制不住地冒出冷汗,举止也不自觉变得恭敬了一些:“吕侯觉得楚国该出动多少?”
  “二十八万都去,如何?”吕哲说出了让项梁脸色大变的话。
  “什、什么!”项梁惊呼出声。
  熊心、魏王咎、韩王成也都情不自禁地错愕出声。
  他们都有惊讶的理由,吕哲分明不担心与二十八万楚军同行会有什么不好的意外,那是一种对麾下军队战斗力绝对自信的体现。同时,吕哲将楚国布置的军队集中起来一同北上,那是要将楚国在后面搞什么幺蛾子的几率降到最低。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意思,分明就是想用这一项行为向秦国、齐国、燕国、赵国暗示吕、魏、韩、楚也进行了联合。
  项梁心里有些挣扎,要是二十八万楚军与吕哲一块北上,那么楚国本土就没有什么自卫能力了。并且,要是他们今天完全同意吕哲的提议,那也是表示出站在吕哲这边向齐、燕、赵三国施压,以后想要与齐、燕、赵做什么外交斡旋可就难了。
  吕哲没有过份逼迫,他确确实实是想营造一种南方进行联合的姿态,另外也是温水煮青蛙那般地慢慢让楚国习惯屈服,不过这是建立在楚国自己服软的前提下,过份的压迫只会让楚国选择鱼死网破。
  项梁愣愣地看向熊心,见熊心依然是笑嘻嘻的模样,转过头来叹气了一口:“如吕侯所愿。”
  这是答应了?吕哲立刻爽朗地“哈哈”大笑表示喜悦,但是他绝不认为楚国的一次服软就是万事大吉了,日后必然会用更多的方法来一步一步地逼近。
  魏王咎与韩王成再次对视一眼,他们都是露出了开心的微笑。南方的势力结合成一方阵营,对魏韩两国来说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他们几乎是想立刻开口建议楚国与吕哲缔约同盟,只是心里也明白自己说出去的话没多少份量,更不由得他们来开口,因此极力强忍住。
  吕哲会一统南方?魏韩可不这么想,要是吕哲对疆土的欲望无限,那么弱小的魏韩早该被消灭吞并了,现在哪还能延续国祚为祖先祭祀,他们也就理所当然的认为吕哲并没有灭亡楚国的欲望。
  项梁却是没有那么天真的,他万分明白一点,那就是魏韩可以留,但是吕哲终有一天是要吞并楚国,毕竟吕哲治下的传统称呼叫楚地,楚国不消失就意味着不知道在某一天会不会产生变化。
  可是有什么办法!硬顶吗?楚国现在很明显是顶不住吕哲的进攻,特别是齐、燕、赵和秦国大战在即,没有任何列国会支援楚国,要是吕哲趁这个机会灭亡楚国,那也就是灭了,因此对于楚国来说最好的出路就是学会服从,哪怕是假意的服从!
第0548章
我的理想
  势比人弱的时候要懂的学会服从,按照以往的典故可以是卧薪尝胆等待复仇的那天。
  弱小用隐忍来延续生存,春秋战国刚刚结束的年代没人会觉得多么别扭,历史上弱小又不懂能伸能缩的国家每个都毫无例外的灭亡,倒是有一些能忍人所不能忍的国家得到了复兴。
  楚国现在需要隐忍,这点在前来观盟之前就取得一致。他们本来就知道齐燕会在慎发难,期盼着吕哲能在会盟地点遭受惨痛的打击,一旦吕哲因为战败而势弱楚国也就有了机会。可惜的是齐燕联军不但没有击败吕哲,反而让吕哲当着列国君王的面展现了军威,不但魏韩更加死心塌地追随,齐燕短时间之内肯定也不会南下。
  能够搅动风云的齐燕不但对南下的心思偃息旗鼓,还因为惨败对吕哲军生出了畏惧之心,可以想象齐燕不但不会再对吕哲露出明显敌意……至少是在与秦国决战得胜之前不会展现敌意,甚至还要百倍的拉拢,防止在与秦国交战的时候吕哲北上插一脚。
  当然,齐国和燕国能否联合赵国、匈奴战胜并灭掉秦国现在谁也说不准,不过战争的赢面至少有六成。六成胜算对于一场战争来说已经是非常高了,一般五五开就算是很难得。
  其实,作为攻秦同盟的头号主力齐国的战略存在很大的失误,不知道是因为地理的关系还是时间太短,齐国布置战略的谋主一直没有将目光放在占领南郡的吕哲身上。
  齐国是认为一个新兴崛起的势力无法对攻秦起到帮助,还是从血统论上认定一个新崛起的暴发户不会壮大?没有及早的拉拢吕哲,甚至是过早露出南下的野心,使得楚国心生警惕,也让在南方站稳脚跟的吕哲对齐国产生了强烈的敌意。
  可能真的是没有想到吕哲真的能够站稳脚跟吧?不然要是有战略眼光,不但不能过早曝露南下扩张的野心,还要不计代价的拉拢吕哲一块攻秦。要是吕哲连同攻秦,有匈奴从北发动进攻,齐、燕、赵从秦国的东边中原进攻,吕哲再从南郡向西北的汉中郡、巴郡进攻,秦国就算是有三头六臂也招架不住。
  项梁不清楚齐、燕、赵三国能不能从东面顺利杀进秦地,也不知道草原上以匈奴为首的胡人是不是真如吹嘘的那样可以两个月内打到咸阳城外。但是,他很肯定一点,那就是中原诸国被吕哲打怕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绝无可能心生南下欲望。
  齐国不但不会再露出南下的野心,项梁认为只要不是齐国没有能人,不然绝对会醒过神来开始百般拉拢吕哲,至少是在与秦国较量的结果出来之前会花大代价来拉拢。若是联军战胜秦国,齐国估计会从对吕哲的惨败中恢复信心,从而产生一种不服气的憋屈想要雪耻,到了那个时候才会南下。联军要是不能灭掉秦国,他们只能加大代价来拉拢吕哲,因为那个时候他们不但要防备秦军的反击,还会异常恐惧吕哲北上。
  齐国与相应的同盟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敢得罪吕哲,联军集中精力攻打秦国,那么吕哲要灭楚也就注定不会有援军存在。
  在这种情况之下楚国能怎么办?除了祈祷吕哲没有心生灭楚之心之外,只能小心做人和用心巴结。而似乎熊心干了一件好事啊,虽然肯定是有针对权臣项氏的原因在,可是熊女将成为吕哲的女人好像成了楚国的一根救命稻草,希望用这么一层关系来“约束”吕哲不攻打楚国。
  既决定小心做人和用心巴结,项梁自然是无比的配合吕哲接下来的部署,甚至是有意无意屡次将话题扯到关于项氏封地的事情。
  吕哲还没想明白该执行什么样的制度(政体),不过他现在可是有了不少有封地的臣子,虽然说那些封地都是一些荒地什么的,有封地也需要上缴赋税,可是封地就是封地啊。项梁试探关于封地的问题,吕哲自然是多多少少透露“有可能”的想法。
  按照吕哲初步的想法,赐予臣子封地必不可少,毕竟人家效忠、拼命都是为了好处,没有利益干么追随?他似乎也记得封地制哪怕是在中央集权制下也没有消失,只不过是换成了皇帝的儿子们才能封王并有封地,这样的制度一直维持到“我大清”完蛋之后才被终结。
  当然了,从西汉开始华夏大地的皇帝除非是迫不得已不然就不会给异姓封王并赐予封地。注意了,是不封王划分封地,不是完全不给封地,功臣们该有的封地和食邑依然还是会有。这里面也分封臣有完全自治权和归属中央治理权,不过通常还是要看中央(皇帝)有没有对封臣们形成完全压制的实力。
  吕哲是真的有可能在项氏投靠之后将会稽郡划予封地,但是这种可能性极小极小,除非是吕哲遇到了什么离开项氏支持就会灭亡的窘境,不然是绝对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按照他的想法,有重大贡献的追随者是一定要给予相等的赏赐,会在华夏大地给予封地和食邑,但是绝不会赐予王爵拥有封国。
  要是到了非要赐予王爵酬谢的地步,吕哲知道这个世界很大。要是有功臣有成王建国的思想(野心),他只会选择在华夏地盘之外帮忙打下一块地盘,让这些人去当当所谓的“域外”之王(国)。或许是在西域,也许是在南亚,更可能是海上的某个岛,成立一个又一个华夏子孙为王的诸夏之国。
  索性也是秦帝国的“绝对性中央集权制”还没有被彻底的执行,观念也没有得到推广或是根深蒂固的地步,不然吕哲模糊概念中那一套类似于用王国形式殖民全地球的想法别说执行,稍微透露出去那么一点点就该被一帮精忠之臣的口水淹死了。
  大统一维护了华夏的版图稳定,虽然给予华夏“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么一套不知道好坏的思想,但是也限制了华夏继续向外开扩的野心。毕竟大统一集权之下除了皇帝谁都是奴隶,皇帝为了保住奴隶主的宝座肯定是要看牢了江山,怎么敢让军队去万里之遥开扩什么玩意,只会怕领兵的将领造反。所以也就只有所谓不怕麾下将领造反的“千古一帝”当政时,华夏版图才得到扩张,没有足够权威的皇帝除了遭遇入侵,不然别说向外用兵,武将都像是宠物那样养在朝中给养废了。
  历朝历代就只是盯着所谓的“天下”在打生打死,吕哲真的很想看看华夏本土形成大帝国,外部功臣、子嗣以分封模式向外设立封国会是什么模样,不保证华夏子孙战乱完全没有,但是拥有华夏血脉的子孙该是不会被钉死在一片土地上进行循环的自相残杀。
  项氏归附看似有可能,但是也只是有可能,吕哲没有天真到认为自己有什么“王八之气”,形式瞬息万变的世界一切皆有可能,他对于温水煮青蛙慢慢使楚国完全屈服还没有完整的计划,心里却是已经在思考将项氏弄到倭岛去当岛主的可能性了。
  “什么?!”蒯通有点目瞪口呆:“日后愿意留在华夏本土的留下,有信心开创一番基业的就出去征服?”
  什么叫华夏本土蒯通都没有概念,对于吕哲提出自己那胡思乱想来的诸夏之国初步概念更是难以理解。
  不知道要不要再重复说一次?吕哲对于称王啦、当皇帝啦,其实真的不是最终的追求,历史上的王没有上千也有八百,皇帝更像是竹笋一样冒了一茬又一茬,穿越一把学人家将终极目标定在成为皇帝统一华夏,是不是太掉份了?
  要知道现在的世界还有无数没有主人的地皮,很多地方也是只生活着石器时代的土著,穿越了一把将人生目标定在成为华夏的皇帝……志气太小也太没趣了。按照目前的趋势吕哲成为华夏的主人不难,但是在公元前二百年学白人玩满地球洒人去开枝散叶,让地球上的每个角落都有华夏子孙存在,这才有挑战性嘛!
  “在我们这一代就干到处设立王国,然后让本土狂生孩子,向新王国移民……其余我暂时没想好,但是光是干这些事情就不容易。”吕哲越说越起劲,干脆就按照自己的记忆给蒯通画地球的地形图。
  蒯通已经不知道该说什么了,现在他们只是占据南方,而且不是完全的占据南方,东南边可还有一个楚国窝着,竟然就开始在部署那些没谱的事情了。他也终于知道自家君主为什么一直嚷嚷着要建设水军了,原来不只是要在不利的时候据守长江达到巩固江水以南的目的,还存着日后成为什么海军,探索什么四大洋五大洲这种像是在听神话故事的事情。
  “您还是先想想怎么处理眼前的事情吧?”蒯通苦笑连连:“秦赵正在激战,齐燕也红了眼在向战场急赶。三日后我们更是要率军前去……”
  吕哲点点头,口中却说:“打吧,在攻秦的结果出现之前,几乎没我们什么事。”
  蒯通心中却是在想:“不可能没什么事,最多也就安生一到两年,不过这也足够了。”
第0549章
秦国出招
  不知道是谁在哪本书上写过一套关于华夏文明的扩张史,一直从黄河源头发展起来的小部落到占领黄河流域,先民开创了三皇五帝时代,随后夏、商、周……
  在那本著作中用很多历史事件来引申黄河(华夏)民族对于土地的占有欲望,无数族群在黄河民族的征讨中不是被融合就是尽数诛杀消失在世界民族之林。到了有王朝时期,从黄河源头发展起来的民族开始有国家的出现,那也是一段段黄河民族对外的抗击和扩张血腥史,该著作用非常感叹的词语来形容黄河民族在这一时期的好战成性,也正式因为有这种开扩精神才使得族群一直持续下去。
  如果吕哲没有记错,著作上面也没有猜测错误,自己这个族群哪怕是在春秋混战时期,周王室版图边疆的封国也没有停止过向外开扩,例如秦融合戎狄、赵灭北戎、燕灭离胡、楚征蛮越……等等很多有记载没记载的开扩战事。
  似乎是到了春秋末期战国时期,列国才将目光完全收回来,不再去向周王室版图的边境外扩张,而是满脑子心思要消灭同为周王室旗下的诸封国,成为这边土地上的唯一主人?
  其实哪怕是到了战国互相之间拼死力战的时候,各国向外扩张的脚步也没有完全停止,只是在力度上比之目光收回来之前弱了非常多,向外开扩的进程自然也就无法跟之前全力外扩相比。
  当今天下局势下,吕哲所知道还在向外开扩就有燕国,燕国仅仅是两年的时间就将疆域向动推进了三百余里,后世朝鲜半岛更是被打下了大半,要不是后面赵国收缩防线使得燕国要抽身应付可能来攻的秦国,燕军攻占整个半岛估计是没什么难度。
  除了在向东北开扩的燕国,齐国似乎也在向海洋进发,他们的水军在海上发现了不少小岛屿,更是在风暴的意外中登录过后世的济州岛。
  与此同时,吕哲这边不也是在向岭南进攻吗?所以他并不认为现在的人眼睛被脚下的一亩三分地给死死“套牢”,向外扩张的欲望并没有完全被斩绝。那么在人们的还有向外开扩的欲望前提下,华夏大地的域外在人们眼中就不是什么“不毛之地”,而是可以开扩建设的土地,便不会产生除了中原之外都没有占领价值的奇怪想法?
  事实上,大一统思想虽然保证了华夏版图的根基,但是真的让这个族群的眼睛死死盯着脚下的一亩三分地,奴隶主为了自己统治的稳固做好的办法就是天下无大事,以至于能不用兵就不用兵,因此也一直采取弱民愚民的政策,从根本上限制了族群不断往外开扩或是殖民的发展。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57/7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