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之帝国再起(校对)第38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84/716

  国号已经确定为汉,吕哲也将成为汉王,领地是汉中郡(虚领,无管辖治理权)、南郡、衡山郡、九江郡、苍梧郡、庐江郡、长沙郡、会章郡、会稽郡、南海郡、闽南郡,其中除了南海郡和闽南郡皆是夺自楚地。
  吕哲近期又向外公布将在岭南区域设立桂林郡、象郡、夜郎郡。
  正在拼死拼活的列国,他们无不感慨一个庞大的帝国出现了,受到保护才能存在的魏和韩却是因此而欢呼雀跃。
第0598章
庞然大物的诞生(中)
  一员大汉——形容长的高大魁梧。
  一个好汉——形容勇敢、勇于挑战。
  有着太多与“汉”字有关的词语了,每一个词基本上都是与武勇或者勇悍有关,那是一个时代的奋战给予“汉”这个词的历史沉重感,也因为那个时代的奋战使得一个整体民族的诞生,从那个时代之后再无什么秦人、赵人、楚人之类区分,全部都是以“汉人”而自称。
  为什么会为“汉”会给予一个族群那么大的眷恋?是因为少有的一个族群与异族爆发了不死不休的战争,这场战场打了从汉武帝刘彻到汉宣帝刘询(刘病已)的整整三代人,在这期间发生了“封狼居胥”“勒石燕然”等等足以令人痴狂的军事大捷,后面又发生了“明犯强汉,虽远必诛”的历史事件。
  可以想象几名大汉武士跑到别人皇宫,然后站在皇宫大殿上咆哮“你有罪!”,然后当着他国大臣的面直接砍掉该国国王的脑袋,国王被杀该国的大臣和士兵不敢有任何的妄动只能瑟瑟发抖……诸如此类的事情吗?
  大汉武士杀掉他国国王的起因可能是因为该国的谁谁谁冒犯了一个汉(帝国)人,也可能是某种不存在的传言传到了一些大汉武士的耳朵,说是谁谩骂了汉国。
  武勇如斯,强大如斯,汉帝国之国力强大、对外扩张、持久的强盛统一可称独一无二。一个帝国持续四个世纪不奇怪,但是自始至终保持对周边异族的强势和霸权,确实是独一无二。
  在美国历史辞典里:汉帝国以国力强大、对外扩张、持久的强盛统一而称誉西方世界!在阿里斯塔夫《全球通史》里,汉帝国是与大英帝国并称的世界性帝国!而在我们东方,日本前首相大平正芳则直接认为:汉武帝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帝王!
  当然,吕哲不是想着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改名刘邦的刘季,他是生长在那种国家虚弱对外软弱的环境中,又是一个读过历史研究过战史的“愤青”,骨子里总是会无比怀恋自己族群曾经的强大,国号也才会选择“汉”,为此不惜连虚领汉中郡的事情都干出来了。
  另外,其实也是一种固有思维的“僵硬”,吕哲认为不选择“汉”为国号还能是什么呢?难道要让形容高大魁梧的“大汉(指人)”消失,又要让形容勇悍、勇于挑战的“好汉”不见了吗?
  什么吴国、什么南国、什么吕国,这都是一些什么乱七八糟的国号,吕哲一想到自己会被称呼为吴王、南王、吕王就是一阵阵的头大,他并不认为自己建立的政权会比历史上的大汉帝国差多少,理所当然是要选择汉来作为国号了……好吧!其实就是觉得听了比较顺耳。
  事实上,一个由知道世界很大的穿越者领导的国家,这个穿越者现在也才二十二岁,不出现什么意外的话至少还有四十年好活,这个国家的统治者会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成就会低到哪里去?
  吕哲为了听起来觉得顺耳的国号,却是被很多人误会了。
  众多追随吕哲的人理所当然地认为一件事情,那就是吕哲成功地欺骗了秦国,达到了对汉中郡所有权的争夺,那是在为进军秦地做准备。
  名义啊,吕哲与扶苏商量好的是虚领汉中郡而不派行政人员、不派一兵一卒,但是无论怎么说汉中郡都是属于吕哲的封地了。这样一来吕哲不派兵实施占领也就罢了,一旦派兵前去汉中郡也不过是进入了自己的封地,汉中郡的土著居民该反抗吗?领主权还深入人心的年代,他们就是吕哲封地的领民,天生就有责任效忠于吕哲,拿什么理由来反抗自己的领主的派兵进入?
  所以吧,本来就是为了能名正言顺称“汉(中)王”名号没什么其它意思的吕哲,他后面被众多臣子那么一说道,讶异地发现自己竟然是那么的睿智。
  领主意志、领民意志,很多人可能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但是这是贯穿华夏快二千年的一种思想。领主对领民在天然上有保护、帮助的责任,领民对领主有服从、服务的义务,用学术用语的话被称呼为“封建意志”。
  远的不说了,近的就有成蛟叛乱,没什么希望的叛乱行为,结果偏偏数十万的领民跟着成蛟这个领主一条路走到黑,他们是因为领主叛乱自己也没活路了才会选择追随,那就是领主对封地所有权所带来的一种通俗领导权。
  自封建意志消失,任何一地的叛乱就不再是全民皆反的局面,概因无领主就无领民,他们没有了互相之间的责任。
  同样的,因为封建意志的消失,在面临侵略的时候再也没什么领主率领领民的层层抵抗的事情了,有的是当地的官员收拾细软将百姓丢给侵略者,因为官员对百姓只有领导权,官员对百姓却没有什么责任,责任那是官员效忠对象皇帝的事情,他们是“牧民”,也就是百姓在官员的眼中只是与牛、羊、猪、狗等同的“动物”,说明白点就是财产。与之性命相比起来,官员丢下财产自己逃命才是硬道理。
  汉中郡成了自己效忠对象的封地,吕哲麾下的众人的欣喜要是按照封建思想来看很简单明了,那就是汉中郡的黔首已经是自己人了,他们的效忠对象想要获得汉中郡的实际掌控权,一开口就会出现汉中黔首驱逐秦军的事情,吕哲军一到汉中郡的黔首也会是帮他们,不会是帮秦军。
  扶苏是秦国长公子,从小接受的教育肯定有领主权的那一部分,他不会不明白汉中郡哪怕是从名义上成为吕哲的封地意味着什么,但是他偏偏还是答应了吕哲的要求。这样的行为是愚蠢吗?那就要从什么角度去看待这件事情了。
  秦国需要应付的敌人太多太多了,在这种现状下吕哲起兵攻秦,秦国是没有多余的力量来抵抗的,所能面对的只会是吕哲真的想拿下汉中郡也不过是一场征战的事情,汉中郡必将会被吕哲所侵占。
  秦国从来都是一个讲求实际效果的国家,列国总是说他们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这样的看法极为正确。吕哲攻秦是秦国朝堂认为不能发生的事情,这样一来只要能避免吕哲加入攻秦序列什么都是值得的,这就包括封王和将汉中郡给予吕哲成为封地。
  从短期内看来,吕哲是一个极为讲信用的人,正式的封王诏书已经下达,吕哲一兵一卒都没有进入汉中郡,也在按照协议提供物资给予南下的秦军,对于秦国来说这已经是一个非常好的结果。
  事实上吕哲不是一兵一卒没有进入汉中郡,由燕彼所主导的情报部分不止一波派出探子前往汉中郡各县,刺探回来的情报是秦国并没有在汉中郡任何一处张贴榜文。什么意思呢?就是秦国将汉中郡赐予吕哲作为封地的行为在汉中郡是不存在的,并没有向汉中郡的黔首通告这件事情。
  这一下吕哲倒是有理由给秦国找难堪了,这里的难堪当然不是加入攻秦序列,也不是断掉对秦国中原军团的交易行为,而是将秦中枢送来盖着玉玺的诏书扩印无数张,分别在汉中郡的各县进行张贴。
  吕哲的行为对秦国确实是十分难堪的,秦国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是很出名的,他们的本意也就是在吕哲这边承认汉中郡的归属权,但是内部并不承认,不承认之下当然是不会告诉汉中郡的黔首,现在吕哲满汉中郡张贴诏书,理所当然会造成汉中这一郡的内部动荡。
  无数的文书飘向了咸阳,每一张文书都在问汉中郡是不是真的成了吕哲的封地,对于有盖上玉玺的诏书是无法去否认的,哪怕能否认秦中枢也不会在中原军团依靠吕哲补给的时候去否认,再则草原胡人已经在寇边,他们只能捏着鼻子认下这件事情,回以文书正式宣告汉中郡成了吕哲的封地。
  从秦中枢确认汉中郡为吕哲封地的那一刻起,汉中各县收上来的赋税已经不是运输前往咸阳,该是运输往南陵交予吕哲。同时,汉中郡的郡守也该卷铺盖走人,毕竟汉中郡现在是封地性质,不再是国家的直辖郡,管理权不归国家所有是该归吕哲所有。更重要的是秦国也没有理由在汉中郡驻军了,因为从此刻开始没有吕哲的许可,任何非领主武装在汉中郡境内都算是一种侵略行为。
  秦国的北境正在应付草原胡人的侵略,南境是太子扶苏在率军与列国鏖战,汉中郡出现这种情况……
  汉中郡驻不驻军成了一个大问题,不驻军吕哲是真的能长驱直入,驻军吕哲又有理由撕毁协议出兵攻打,该怎么取舍呢?
  目前关于秦国在汉中郡是不是保留驻军还在交涉之中,甚至是确认领主权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毕竟吕哲要是承认自己是秦国的“封王(既是臣子)”,那吕哲就有义务帮助秦国作战。
  所以吧,这真的是一件一时半会扯不清的事情。
第0599章
庞然大物的诞生(下)
  选择在冬至节日举行称王建国是吕哲亲自确定的事情。
  冬至节是这个时代的新年,现在人们还不将新一年的开始定在春节时分,因此吕哲选在冬至节当日举行称王建国未必没有喜上加喜的意思在内。
  称王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祭祀上天与八方鬼神,那么按照既定的习惯是要建造祭祀台。同时,因为有乡间饮祀的习惯,吕哲还需要广派人手到治下的各处乡间将六十岁以上德高望重的老者请来参加典礼,这就要花掉不少的时间。
  乡间饮祀不是什么太复杂的事情,就是一乡的乡民在某个节日相聚,由乡里的三老主持共同饮酒作乐,在祭祀之后三老评价乡里的所有“里”今年的劳动成果,哪一个里得到三老的称赞那将是非常有面子的事情,哪一个里被批评也将会使得那一个里没脸见人。
  乡间饮祀到了宋朝期间,吕大防经过改良之后出现华夏第一部“乡间公约”。什么是乡间公约呢?既是在宋律的基础上明确规定的守望相助。史称《蓝田乡约》,内容是在日常生活礼仪规范,乡人互助条列,互相劝善戒恶规诫,目的是为了使风俗淳厚。
  吕哲恰好是知道《蓝田乡约》的人,现在还没有明文规定乡里间守望相助是一项法律,不过并不妨碍他对于称王建国需要邀请德高望重的老者持欢迎态度,本身也想亲自与老人们接触一下,了解各乡的实际情况。
  在距离冬至节的前六日,吕哲终于有了自己的直属后代,那是卫姬生下的一名男孩。
  卫姬生下男孩的第三天,吕雉也是临盆,给吕哲生下了一名女孩。
  终于是有血脉了,追随吕哲的众人无不是欣喜万分,更加让他们欣喜若狂的是在一男一女的诞生之后,赵婉也传出有了身孕的消息,这样一来除了新近被接纳的熊女和赵欣,吕哲的女人可都是生产或者怀孕,证明吕哲传递血脉根本没有任何问题,着实是让更加临近称王建国的气氛变得更为热烈。
  卫姬本来是想要一名闺女的,可是却生下了男孩,这让她产生极大的忧虑。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概因卫姬太明白一个没有强大母族助力的长子会有什么命运了,她也不觉得自己是受到吕哲多么的宠爱,怎么会不替刚刚诞生的孩儿未来感到心优。
  吕雉则是非常渴望能有一名男孩,可是偏偏生下的是一个女孩,这让她的情绪几乎失控。
  长子啊,要知道吕哲现在还没有正式定下谁到底是主母,那么生下长子的人一定是有资格竞争的,毕竟那是吕哲第一个可以传承的血脉,长幼有序的社会环境里太占有优势了。
  吕哲在对待女人上面有些马虎,他当然没有看出卫姬的忧虑和吕雉的不甘心,但是在对待自己的血脉上却是展现出一种强烈的关爱。
  自孩子出生后,吕哲就将卫姬、吕雉以及孩儿安置在非常靠近办公场所的大殿,俩人不过是隔着一条走廊。他有时候在处理公务时想起自己的孩子便会放下手头的事情,赤着脚“噔噔噔”踏着木板一阵飞跑,这边抱一个那边抱一个,最后成了两条臂腕各自有一个孩子,一脸笑嘻嘻的表情逗着玩。
  只要是宫城里的人都发现一个特点,吕哲对待孩子并无男孩女孩的区别,甚至在某些时候吕哲对女孩所表现出来的宠爱要比男孩多一些。
  不明白的人以为吕哲是宠爱吕雉多过于卫姬,这一点也让吕雉更加不甘心自己生下的是一名闺女,认为她本身就有沛县系的帮助,再加上吕哲宠爱,要是生下的是男孩绝对有资格争夺未来王妃的位置。
  其实吕哲哪里是宠爱吕雉多过于卫姬,他是按照现代人的心理在看待自己的孩子。认为女孩长大了总是要出嫁,能多疼爱一些就疼爱更多。男孩子却是一直会待在家中,有的是朝夕相处的时间。这样一来也就对女孩表现出更多的父爱,并不是因为生母是谁的关系。
  女孩是父母的小棉袄,吕哲可不管这年代没有棉花制作的棉袄,初为人父在接见众臣时乐呵呵抱着女孩,让一众不明所以的人更加以为自己效忠的对象宠爱吕雉,宠爱到连在商议称王建国大事都随时抱着闺女的地步。
  “主上,列国前来朝贺的使节团已经全部抵达。”叔孙通被安排为称王礼仪官,负责封王时的诸多礼节安排,“秦国公主也随同使节团一同抵达南陵。”
  秦国公主是始皇帝的九公主阳滋,今次来到南陵是要与吕哲联姻来的。那么奇怪的事情产生了,吕哲现在没有所谓的后宫,甚至是连宫城都还没有建成,可是他的宫中现在却是有着赵、楚、秦三国的公主,除此之外齐、燕、魏、韩也都提出联姻的建议,如此一来不管是灭掉还是没有灭亡的国家都成了吕哲的姻亲之国。
  吕哲听后只是点点头没有发表什么意见。
  各国朝贺所代表是承认吕哲独立,秦国却不是那么个意思了。
  秦国来的团队不叫使节团,是一个送嫁团,主持送嫁的人是王绾。
  王绾可是秦国的丞相,由他前来规格之高超乎想象,但是他的前来却是一件尴尬的事情。
  本来嘛,秦国册封吕哲为王,秦国是需要在称王大典上代表始皇帝鼓励一番,也要当众念出始皇帝的旨意,可是这一项吕哲哪怕同意,一些臣子也不会让这样的事情发生。
  王绾已经明确被告知称王大典上秦国只有观礼资格没有主持资格,他将这个视为吕哲对汉中郡秦军不撤离的一种反击。
  吕哲的称王大典不由秦国主持,那么秦国册封吕哲为王的事情也就成了一件儿戏,毕竟没有秦国重臣主持的大典就不是册封大典,建立起来的国家也不能算是“封国”,该是独立自主的王国了。
  秦国不愿意在汉中郡撤军,吕哲也没有什么好与秦国再客气的,拒绝了王绾在称王大典主持的要求,更是拒绝王绾当众念出始皇帝的册封诏书,被列国视为吕哲与秦国交恶的开始。
  当然,吕哲不会在这个时候去攻秦,他才给了王绾等秦国来人观礼的资格,可是王绾等人并不觉得欣慰,反而是忧心忡忡。
  王绾最近一直在请见吕哲,希望能挽回吕哲接受由秦国来人主持封王大典,并在典礼上当众念出册封诏书。他为此表示汉中郡的驻军问题完全可以商量,并表示关于吕哲与扶苏商议的协议也能做部分的修改……自然是对吕哲比较有利的条约修改。
  列国使节团得到这些风声的时候公开或者隐晦的提示吕哲,说秦国从来都不是一个遵守条约的国家,为了还举了不少的例子,其中就有邀请楚怀王前去会盟却被扣押的这一件事情。
  秦国不守信用又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事实上列国自己的屁股也不是那么干净。
  其实只要是政客又有谁会讲信用呢?在华夏的历史上,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尊重信用和约定被称为是一种聪明的表现,越是不遵守约定越狡诈就越被认为是有智慧的人……
  所幸的是现在道德还是严律克己,有着廉耻之心,列国的脸皮没有秦国厚,因此他们倒是没有多么理直气壮地来谩骂秦国的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只是用一种“我们比秦国信用好上一些”的态度在阐述事实。
  吕哲能有什么态度呢?他现在需要的是与所有国家保持一种不敌对到需要立刻开战的关系,因此只能是笑笑不做任何的评价。
  称王建国在即的前提下,新的计划已经在商议之中,包括吕哲在内的所有人都认为秦与列国交战越激烈越好,他们彼此流的血越多,吕哲这一方在未来的扩张中遭遇的抵抗就会越小。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84/7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