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之帝国再起(校对)第38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85/716

  事实上关于北上和统一天下(指华夏大地)的计划已经列出一些方向,吕哲认为历经大战的秦、齐、燕、赵必然会国力严重受损,军队也会在长期的厮杀中减员厉害,他们只要能够取得三到五年的发展期,一旦出兵北上就将是一副横扫的局面。
  互相之间仇恨太大的国家,他们肯定也发现流太多血最后会便宜吕哲,但是现在是骑虎难下的局面,根本就是停不下来了,因此才会相续提出联姻,有联姻这个层面在,吕哲总是要顾忌情面不会吃相太难看,不足外人道的还有哪怕真的亡国也能像熊心一样能当个安乐公。
  在冬至节的前二天,四方的重臣基本是赶回了南陵,其中当然也包括南部军团和北部军团的一些将校,在离水战役表现出色的唐杰、周敢、陈绍以及夜袭幸存的七人也特别被吕哲点名参加建国阅兵大典。
  阅兵在这个年头被称为演武,所谓的演武就是找个空旷的地方摆摆军阵,然后进行围猎,但是吕哲的阅兵却不是那么一回事了……
第0600章
北疆战事
  在秋季的第一旬,以匈奴为首的草原胡人呼啸南下,一头撞上了蒙恬在阴山以南五十里建立的定边城。
  草原胡人超过三十万,驱赶着大批量的牛羊,几乎是一人双马甚至是多马,以匈奴挛鞮头曼单于为首。他们是来旅行与中原列国的约定,一同攻打秦国。
  匈奴其实是华夏历史对草原胡人的一种称呼,其实他们是自称为“有熊之国”,并且草原上的胡人并不都是“匈奴”这个庞大联盟的部落,草原之上的部落多到难以想象。
  华夏历史对于所谓的“域外”从来都是不屑一顾……或者说一知半解的,只要是北方的胡人都会随意起个称呼,现在是匈奴,之后还会有鲜卑、突厥、蒙古什么。
  鲜卑要加上相当多的胡人,例如与鲜卑不对付的东胡后裔。
  突厥倒是因为南北朝时期因为是拓拔氏、齐氏等胡人当权,对于突厥的了解总算不是一知半解和凭空猜测(或叫捏造),给分清对了,所以除了突厥之外还记录了柔然、高车、契丹等等游牧民族。
  蒙古嘛……别忘了铁木真是怎么崛起的,那是击败了无数的部落才壮大了蒙古,在此之前什么车烈部、金帐汗国之类的多得是。
  今次被挛鞮头曼召集南下的部落相当之多,几乎是将漠北和漠南的部落全部召集了个遍,其中就有昆邪部落、休屠部落、卢屠部落、奥鞬部落、犁汗部落、休旬部落、瓯脱部落、西祁部落……等等。
  被挛鞮头曼召集的部落很多都是征服了西域之后新产生的部落,有些则是东胡那边投靠过来的部落,这些部落里在西汉期间又发展壮大,一直是到刘彻发动“百年战争”之前例如昆邪部落、休屠部落、卢屠部落的头领都相续称王。
  在目前嘛,除了挛鞮头曼的主干部落之外其余的部落并不算强大,且在这个时候匈奴还没有分出具体的官职,如左贤王,次左谷蠡王,次右贤王,次右谷蠡王之类的所谓“四角”,这个还要到冒顿时代才会出现。
  冒顿这个时候才从月氏人那边逃回没多久,这一次头曼南下他并没有随行。
  或许很多人没有印象,但这一次头曼单于率军南下在正版的历史上正是给了冒顿训练一万骑兵的机会,这些骑兵被训练成了死士,后面冒顿射鸣镝,万箭齐发射杀死头曼的就是这帮人。
  按照历史的记载,现在匈奴的总人口该是在八十万到一百万之间,头曼单于率领三十万算是抽空了草原上的人口。在正版历史上蒙恬率秦军与匈奴鏖战,秦军歼灭了大约十万的匈奴人,以至于匈奴十年之间不敢南顾。
  现在历史被改变了,因为暴乱过早发生,秦在中原要应对齐、燕、赵三国,在西边要应付羌人与诸越,西南又要提防吕哲可能的攻秦,蒙恬手中的兵力一再被压缩,比之历史上的三十万秦军少了整整三分之二。
  十万秦军要防御大秦长达二千里以上的北疆,说实话是无论如何也不够用的,索性的是蒙恬修建了众多的武城,预测匈奴人会从阴山方向发动的预判也正确。
  三十万匈奴人出阴山南下,他们撞上定边城的时候似乎是有些莫名其妙。
  头曼为什么莫名其妙呢?是因为再此之前匈奴人与月氏人在大战,所有的精力都被牵扯在西边,在东方只是一些部落在游牧,并没有太过关注秦国的动向。
  要南下侵略竟然不做任何情报刺探看起来很草率是吗?但是这样才符合实情,现在的匈奴并没有具体官职,依然是蛮荒形式的部落首领、长老、大头目、小头目的分级,能够奢望这样的体系会分工明确吗?
  定边城被蒙恬修建得十分坚固,因为是据守在第一条防线的城池,它采取的是模仿自吕哲建造的棱角形状,城墙高度约是三丈,城墙段上除了布置床弩之外,学自南陵城防御体系的悬刀、滚石系统也装了不少。
  可以说驻有八千秦军的定边城,它除了没有护城河之外该有的城防设施一点都不少。另外,在定边城的两边还有二座缩小版的定边城,分别驻有一千秦军,三座城池成为一个掎角之势。
  匈奴人被城池挡住去路的时候是发懵的,他们记得很清楚在二年前这边是一片平地,很不明白在两年之内怎么会出现三座城池。
  说来也是,因为时代限制性的生产力,想在两年之内建造一座城池并不是那么容易,偏偏秦国不止是修建了一座城池,是一大二小的三座城池。
  挡住去路的城池看上去比传统的华族人群居的城池要小很多,可是匈奴人一次试探后立刻明白城池小不代表好打。
  匈奴南侵在三年前就已经被秦国获知情报,为了与匈奴人大战秦国整整做了三年的准备,只是由之前的主攻变成了被动防御。
  与马背民族打对攻秦国并不怕,说实话秦人也不缺游牧人口,在草原上打对攻形式的游动战一点也不会吃亏,在很多时候甚至能依靠文明的先进性打得草原胡人满地找牙。
  打起防御战秦军更是得心应手了,毕竟他们祖祖辈辈就是在这种战争形式下生长成年,对上了没有什么攻城技巧的草原胡人,虽是处于巨大的兵力差距,但是仍然显得游刃有余。
  整整一个月,头曼率领的三十万胡人围攻以定边城为主要防御体系的三座城池,打了一个月付出大概二万人的代价竟是攻不下来,这让他们开始产生一种暴躁心理。
  来自西边的一个部落首领,叫居次的家伙建议直接绕开难以攻取的秦军城池,大军滚滚南下径直杀入秦地。
  这样的建议要是不以占领土地为目标只是打草谷的抢劫当然是正确的,但是匈奴这次南下并不是为了抢劫,他们是与齐、燕、赵约定夹击秦国,匈奴将会得到河朔地区以及秦国的上郡和北地郡。
  以占领土地为目标的战争,需要的是击败敌军的军队,进行更可能多的杀伤,如此才能在获得胜利之后保住战果。再则,有这么三座城池在背后,哪怕匈奴人并不依赖于后勤补给,背后有一支敌军的存在也太危险了一些。
  还有一些是头曼没有明白说出来的,草原上的匈奴与中原列国距离太遥远了,压根就不知道中原的战事战况怎么样了,头曼是真的攻不下定边城等三座武城,也是在近一步等待中原的战况被探知。
  大约是在匈奴围攻定边城的第二个月,蒙恬才带着五万秦军北上,他将部落推进到第二道防线之后没有再向北一步,而是做出了分兵将五万秦军派遣到各个武城增援,第一道防线的却是没有增派哪怕一兵一卒的兵力。
  蒙恬这么做绝对不是昏了头,匈奴人的机动性非常强,在交战的时候任何对第一道防线的增兵行为都是送部队去给匈奴人吃掉。
  第一道防线已经起到阻挡匈奴呼啸南下的作用,作为一名统帅蒙恬考虑的不单单是第一道的秦军生死存亡,是该怎么来利用防线层层抵抗,消磨匈奴大军士气的同时也是等待战机的出现。
  固守城池最怕的就是没有外援,毕竟无论城池的防御体系多么好,操作它们是士卒,士卒一旦未能得到补充必定会造成人手不足的局面。当守卫一方的人手出现不足的时候,城池的缺口也就出现了,更别谈因为屡次苦战出现的士气低落等问题。
  匈奴人的攻城手段不多,但是他们的人数实在太多了,到了后期轮换日日夜夜的攻击之下,定边城左侧的卫星城陷落。左侧卫星城被攻破的第三天,定边城右侧的卫星城也宣告被攻破。
  作为掎角之势的卫星城全部失守,定边城仅剩的三千守军哪能不明白自己的末日就要来临?在层层胡人的围困之下,在胡人是游牧民族的前提下,三千守军上从一员偏将下到普通士卒都知道没有任何突围的可能性。
  定边城陷落了,它在坚持了五十七天的时候被匈奴人攻破,蒙恬获知定边城的陷落不是有谁来禀告,是遥远的北边冲天的火光告诉他定边城不复存在。
  是的,守不住无法突围,定边城守军在城破后选择点火烧城,他们让近万的匈奴人为自己的末日陪葬。
  秦人耐战,秦人面对国殇时不惜性命,不过这并不是秦军第一道防线一万士卒全军覆没的唯一理由,真实的情况是他们压根就不知道不会有援军,等知道之后只能是拼死力战,战到连逃跑也没有可能活命的时候被少数人带着用焚城的方式来个玉石俱焚。
  蒙恬没有为前方一万守军的全军覆灭流下一滴眼泪,他没有流泪的时间,因为第一道防线失陷之后,匈奴人很快就会朝第二道防线逼近。
  在秦国的历史上会怎么记载定边城以及卫星城那一万秦军呢?绝对是记载这一万秦军美好的一切,他们的战死是出自自愿的伟大情操,然后大书特书关于面对入侵的时候是多么的勇敢……
第0601章
迫近了
  打破美好幻想的永远都是残酷的事实,而事实很多时候并不是真相,真相从来都是用来扭曲的,特别是在历史的记载上面。
  对于第一道防线一万秦军的全军覆没,官方肯定都是“正能量”的宣传,为此还会发挥想象力编出无数关于那一万守军奋战的过程,强调忠贞与不屈,另外就是与敌皆亡的勇气。
  很多时候不需要没有经过扭曲的真相,残酷的内容里总是需要用美好的点缀来强调一切,给予更多人一个榜样,哪怕那个榜样是叫谁谁谁去送死。
  第一道防线一万秦军的报销是挡住匈奴人五十七天,可能还会消灭二到三万的匈奴人,对于蒙恬或者是秦国的任何人来说,一万秦军的消失是值得的,无比的值得!
  按照军事角度来说,死人不是关键,是人死了之后有没有为战争起到相应的帮助,蒙恬利用将近两个月的时间将第二道防线加固得更加坚固,同时对于各座武城的驻军调配和后勤物资的储存也相应增强。所以豪不虚伪的说,第一道防线的一万秦军是死得其所的。
  头曼拔除了定边城,他没有欢呼得到的胜利,除非是无知的牧民,不然匈奴的贵族就没有一个人因为得到这场胜利而欢呼。
  为了攻克本来不存在的三座武城,匈奴付出了三万多人的死伤,其中有将近六千人是冲进较大的武城被烧成了骨灰。
  人员的损伤对于头曼来说不是多大的事情,游牧民族的士兵是各个部落的牧民,牧民就像是野草一样割了一茬总是会再长一茬的。
  真正让匈奴贵人们开心不起来的理由只有这是一次没有收获的胜利,在破城之后他们没有抓到多少奴隶,也没有缴获多少物资,这对于游牧民族来说是不能被接受的胜利。
  别看游牧民族没知识,但是他们对于战争的理解在很多时候比华夏政权要正确得多,他们讲求的是有收益的战争。也就是说为什么要打仗,什么样的战争才值得去打,他们有自己的计较和看法。
  吼叫几声亏本了,头曼脑袋壳有些发疼是在定边城的后面还有非常多的武城,数量之多是他们哪怕两个月能拔出一个,都要打上三年五年的数量。
  头曼脑袋壳发疼,一些部落的首领却是心里发麻,他们不善攻城啊,打一个不到一万人驻守的城池都要花两个多月和付出二三万人的代价,那么打十个城池岂不是要花掉二十个月,人也要死上二三十万,那打进秦地人也不会剩下几个了。
  这个时候冒顿带着他训练的一万骑兵来了,他了解情况后当即建议不能这么一个一个的打过去,应该选择一个秦国必然会救的目标,将秦军吸引到草原上来进行野战。
  冒顿是匈奴人中的聪明人,也是野心很大的一个王子,但是南下的匈奴贵人也不全是傻瓜,所以冒顿说完之后没有得到意料之中的赞美,所有人都看白痴一样的看着冒顿。
  很多时候聪明和聪明过头只是一线之隔,特别是在完全不了解实情的前提下贸贸然提建议,得到的不会是赞美反而会遭到耻笑。
  选择秦国必救的城池攻打,这个道理谁不会呢?挡住匈奴南下的武城非常多,几乎是每个方向都有武城的存在。那么就得好好的说道说道了,这些武城哪一座是秦国必救的城池,选择哪一座对匈奴的骑兵能发挥出更多的优势?
  “……”冒顿傻了,他在看到所有人都看傻瓜似得看着自己的时候就知道露脸选择错了时机。
  冒顿这么迫切不是没有理由的,头曼不喜欢他,他这个匈奴单于的第一顺位继承人被逼得去月氏人那边当人质,回来之后更加清晰的了解到头曼喜爱的是自己的弟弟,他要是不争取表现别说单于轮不到他来当,性命也极为有可能会死在弟弟的某个亲信手中。
  匈奴人没有文字,那也就意味着不会有什么作战地图,前方秦国城池是怎么布置完全就是依靠用那贫瘠的语言来形容,这样能说得清楚那才是有鬼了。
  因为没有作战地图,匈奴人作战的时候是极度需要好的探马,这些探马的语言能力和记忆力都要超乎常人,才能将复杂的情况用嘴巴来说得清楚。但是真的能说的清楚吗?至少冒顿心虚的喊来斥候复述前方情况的时候,他无论怎么努力的想象都不晓得实际情况与自己的想象到底有没有区别。
  “我需要亲自到前方看看。”最后冒顿只是丢下这么一句话,在匈奴一些部落首领的嘲笑声中,在头曼用手捂着脸低声不知道呢喃什么的场景下,冒顿带人走了。
  距离匈奴人不到三十里的南边,蒙恬所在的榆林,这里因为后续的援军到来又屯兵了三万。
  后续赶来的秦军已经不如之前的士卒精壮,三万之中白发苍苍的有之,看上去约是只有十二三岁的更多。
  蒙恬在看到新的援军老弱居多的时候只问率军前来的内史腾一句话,那就是中原战况怎么样了。
  内史腾是灭韩的那位秦国大将,他的姓氏不是“内”也不是“史”更加不是“内史”。他其实是赵氏赢姓,名为腾,会有内史腾的全称是因为他曾经当过内史郡……既是秦国直隶郡的郡守。
  主持北疆战事的蒙恬那么问有相当多的含义,那是只有知情人才能回答得出来的。
  恰好内史腾就属于“知情人”的那一部分,他知道蒙恬是在问始皇帝的病情怎么样,扶苏有没有顺利接手中原军团的指挥权,列国(齐燕赵)那边的政治环境,南边的吕哲又是个什么情况。
  内史腾用很简短的语言道出始皇帝的病情,简短到只有“崩即”二字,然后用稍微多的词汇来告诉蒙恬扶苏得到了徐岩的效忠,列国和吕哲那边却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说得完的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85/7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