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之帝国再起(校对)第40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04/716

  “啊?”燕彼和陆贾直接就呆了,他们不懂那套运作,之前还真的以为是在抢钱来的。
  呆了片刻,燕彼首先反应过来:“主上,您这是……这是又在找着法子送钱?”
  陆贾则是眼睛在乱转,他已经在计算自己现在有多少余钱,又能购买多少。显然,聪明人就该有聪明劲头,稳赚不赔又不犯律法,不分杯羹才是蠢货。
  吕哲当然看出陆贾在想什么,他捂着有点牙疼的腮帮子:“新增的七千万债券,南郡独留其中的五千万,另外的两千万分润到各郡。”
  商贾按照契约精神在宣传战争,期间还不忘隐晦地表示汉王这一次是因为商贾被袭动了雷霆万钧之怒。
  另外,关于战争债券的事情也越传越广,一些没有买到的商人或是反应快、或是反应慢,渐渐明白那是统治者变着法子送钱的举动立刻就再次活络起来了。
  统治者所喜欢的就一定要关注,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再有稳赚不赔的前提下,他们怎么能不疯狂?
  商贾阶层也十分清楚难得遇上一个不是那么排斥商贾的统治者,抱大腿那是必需做的事情,并且一抱就直接抱上君王的大腿,这机会可不是时时有的美事。
  宣传战争的同时,呼吁增发战争债券的事情发生了,起先商贾还没有向黔首宣传关于战争债券的事情,后面倒是有明白人觉得一定要宣传,这不是商贾阶层能独吞的美事,那是统治者在搞那个叫什么战争红利计划,可别贪心惹来厌恶才好。
  吕哲找理由送钱的数次太多了,汉国黔首对于统治者的大方早就司空见惯,他们在得知要发生战争的时候隐隐还有些期待这一次又能获得多少官府发送的红利,没想这一次统治者变花样了。
  那个叫什么战争债券的玩意是不是?虽说是要在战争结束之后才能兑换,可是听说买上十个就能增多一个,另外哪怕是只买上一个也能获得二个小额的那种什么五铢钱。
  阿也!一个半两是等于七个五铢钱,这样一来似乎占了不少便宜咯?
  后面又传来风声,那是他们的统治者在厚爱一些家底不厚的黔首,进行那个叫什么玩意来着?哦,对!是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就是特别照顾。
  那个玩意真的能赚钱?并不是所有人都相信这种怪怪的事情,毕竟没有什么先例在前嘛!
  可是、可是……若说汉王是在坑人,那也说不过去,汉王有事没事都会白送钱,还是全民大放送,不像是一个缺钱的君王。
  一时间新鲜事物,战争债券的事情变成了比即将向齐、燕、赵开战还被关注的事情,普通黔首在犹豫买不买的时候,一件也不知道是好笑还是该鄙视的事情传出来了。
  有商人因为限制购买数额,竟是把自己的嫡长子开革出户,然后这个儿子自己成立了新的商号,用着新招牌又按照限额买了个足够。这还不算完,该商人开革嫡长子之后,一不做二不休又把什么嫡次子、庶长子之类的儿子全部赶出家门,变着法子又让他们按照规定的数额来个上限购买。
  开革啊,那就是不认血亲,那些商人的儿子也没办法祭祖了,在宗法社会这样的事情很严重。可偏偏有人为了争购战争债券这么干了,足以说明这件事情确确实实是能获利。
  为了财帛竟然这么干,商人果然都是一些不要脸的家伙,更不要脸的是购买之后那家子又成了一家人,真是不知道该怎么说才好。
  他妈的,果然还是玩不过“古代人”,这帮家伙的思想太活络了——这一刻吕哲不止是牙疼,还有点胃疼。
  在有人有样学样之前,官府进行了紧急措施,严明新分离家庭可购买,但是在购买之后若又归家,购买的债券将被官府强制回购。同时,因为某商人那么干之前没有相关规定,官府认为“无法可究”,不会对某商人家庭采取律法措施。
  嗯?做出限定,然后又因为没有律法不进行追究,充分表现出战争债券确实是有利可图,又体现出了官府的坚定律法治国的态度。
  本来还略显犹豫的黔首动心了,他们刚要行动起来,却是又听到不少消息,国家贵族和官员一个不拉地按照限额全部买足了战争债券。
  这下子是完全不需要有任何疑虑了,黔首也加入了抢购之中。
  一亿战争债券在三个月之内卖完,虽说其中的五千五百万针对贵族和官员,四千万给了商贾阶层,五百万提供黔首,吕哲在肉疼的同时当然发现汉国各阶层更加重视即将爆发的战争。
  他心想:“用这种别样的责任与义务的方法,这下是能达到目的了吧?”
第0638章
各国动向(一)
  汉国即将出兵北上的信息是怎么瞒都瞒不住的,毕竟那么多的军马在调动,哪怕是个瞎子也能听见响,何况乎是派出大量细作关注汉国动向的列国。
  汉军要北上,打的旗号是为遭遇不幸的本国国民讨个公道,还大讲什么国家有保护每一位公民的义务。
  什么玩意叫公民啊?以前只听说过国人,也就是住在国家首都城市里的市民,公民是个新词吧!
  公民嘛,是汉国区别于黔首的一种新阶层,是吕哲借着这一次事件又搞出来的东西。
  所谓公民,凡有从军经历的人,为国纳税超过一定数额的人,皆为公民,在公民之下有黔首、罪民、奴隶。公民阶层位于士族之下,他们因为对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受到来自国家的庇护。
  那么是不是意味着国家以后不再对普通黔首负责?吕哲给出的答案很明确,没有做过任何贡献的人没有资格谈回报,只有付出了什么才能得到什么。
  有一片哗然之声吗?有,但是吕哲很显然根本就没有理会,甚至一点都不隐藏厌恶的情绪。
  什么玩意啊这是!不为国家付出贡献只想索取,又不是四海之内皆你妈的年代,心理该扭曲到什么程度才会理所当然的觉得所有人(国家)都该无私为谁奉献,除此之外地球应该围绕自己转?
  有服役经历,有纳税贡献,他们付出了就该得到回报。想要成为一名公民也不是要求多么高的事情,种田需要纳粮和经商需要缴税,除非是个混起来当黑户的家伙,不然寄托于国家羽翼之下,谁没有成为公民的机会?
  公民有权免费享受逐渐铺开的官府医疗服务,公民的后代才有权进入也在逐渐铺开的学堂,诸如此类的律法都在商议之中,吕哲只是逼着治下的人别当什么混子,更是在挖掘一些隐藏的人口。
  其实最重要的是什么?随着社会福利的铺开,人口统计的成本会无限下降,官府才能得到最为真实的数据,好在国家的发展上面做出实际规划,同时也是在为组建更为庞大的军队做先期准备。
  目前汉军战兵的总数量,算上北境防卫军、南征军团、中枢戍卫军、宫城戍卫军、国防军,合起来也不过是五十万。请注意,这是一千万人口基础下的战兵数量,并没有将屯田兵、各地驻军、辅兵等二线、三线部队算进去。
  中枢戍卫军和宫城戍卫军合起来十万战兵,这两支部队除非是战事不利到某种程度,否则很难会有上战场的机会。
  南征军团的十万战兵一直是在南线作战,该支军队已经算是汉军之中最为适应丛林战和山地战的军团,吕哲压根就没有想过要调这支部队北上去平原野战,也舍不得拿这支一再经过考验的军团去打城市攻坚战。
  那么可以被用于北征的军队也就只剩下了北境防卫军的五万,和国防军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军团的二十万,总数的二十五万野战军。
  鉴于国防军第五、第六军团两个月内能整编完毕,那么预期能够北上作战的野战军也就增加到三十五万。
  三十五万由战兵组建起来的野战军想进攻合起来似乎有近两百万的齐、燕、赵联军似乎有点悬,毕竟那片土地不是几乎没有人烟的南方,那是人口稠密的中原,且列国都有一个习惯,坚守的时候时时刻刻都能拉丁增加兵力,没攻上去之前是两百万联军,等打过去天晓得要增加到多少。
  在汉国的北上计划中,最好的方案是诱使齐、燕、赵三国联军集结重兵来一场不死不休的浩大野外会战,这样一来汉军的骑兵部队就能最大限度地占尽优势。不过吧,齐、燕、赵三国的部队很混很杂,没有真正的区别战兵和辅兵人员,三十五万汉国野战军要是与这样的军队打野战,估计是没什么难度,但是可以想象野战的机会不会太多,一次两次要是没有歼灭联军主力,之后就该是齐、燕、赵龟缩回城池设防,那才是头疼时刻的来临。
  为了出兵北上汉国准备了三年,不但在兵器、甲胄上面不断更新和列装,为此还专门组建了攻城器械军团,可是三年的时间说实话还是略微显得不够。
  到目前为止,已经整编完毕的二十五万野战部队还没有完全完成换装,只有大约十三万人装备了铁质兵器,十三万士卒中的十万轻重骑兵是优先列装;能够身穿新式铁质板甲的也就只有七万不到,这七万中还有将近二万是归属于重步兵的序列,还有一万连人带马都配甲的具装重骑,其余基本还是以铜甲和皮甲居多。
  要是给吕哲五年时间,依靠越来越增大规模和熟练的兵器制作作坊,用铁武装起四十万人够呛,但是将二十万人全部用铁武装到牙齿基本是能办到,可惜的是没有五年,只有三年不到的准备时间罢了。
  话说回来,若不是关乎到泛国民意识,吕哲压根就不会提前动手,另外也是因为秦国真的快撑不住了,一旦让齐、燕、赵与草原胡人合兵一处,天下大势的发展将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因此不是发动的最佳时机也该上了。
  汉国这边已经在吕哲下定决心之后决定开战,连带着宣战国书的使节团都已经出发。
  列国嫁为吕哲人妻的公主有没有一哭二闹三上吊暂时不可而知,即将面临汉国报复的齐、燕、赵……或许还有秦,他们却是一边怀疑吕哲是不是真的会为一帮商人开战,一边在试图付出某些代价避免与汉国开战的局面。
  最先做出反应的是秦国无疑。
  徐岩的中原军团已经放弃了构筑不力的砀郡一线全面龟缩回三川郡,他派出快骑急报咸阳,将自己猜测汉国有可能向秦国开战的诸多理由上报。
  时时刻刻守护在始皇帝身畔的扶苏得到来自徐岩的汇报时正在给自己父亲喂药,他自己亲阅上报的时候看完呆了,哆嗦着嘴唇张口想说些什么,最终只能是呆呆地看着又陷入昏睡的始皇帝。
  虽然早明白会有这么一天,可是这一天来得也太早了,扶苏本以为会有至少五年,要是愿意再付出一些代价,或许还能更久一些……
  不知道为什么,扶苏只是见过吕哲一次,但是他能看出吕哲对秦国有好感,吕哲也十分厌恶那些列国。一个人说的话可以是谎话,一些行为也能伪装,但是一连串的选择却是无法隐瞒一个人真实的想法。
  吕哲是按照秦国的律法治国来选择,比起秦国有时候会出现的人治干扰,比如始皇帝就破坏了秦国的法律神圣,给很多没有寸功的人进行封侯。扶苏得到的所有情报都显示汉国在吕哲的统治下是做到了以法治理,没有功劳或者功劳不足的人没有受封的先例,哪怕是与吕哲关系再怎么亲近都是这种待遇。当然,扶苏也知道吕哲给予亲近的人更多的立功机会是会有的,但是终究没有破坏框架,而那些被安排的人有没有命去立功,看得还是有没有那个能力。
  显白无疑,吕哲当然是对秦国有好感无疑,毕竟在没穿越之前嘛,他就一直觉得要是秦没有灭亡,中国该是能将法治维持下去,形成一个依法治国而不是人情治国的环境。相反来说,吕哲从来都不喜欢法律用来践踏和制度用来破坏的列国。
  “屋逢连阴偏漏雨啊……”扶苏终于说话了,他看一眼没有醒来迹象的始皇帝,放轻脚步离开昏暗的楼阁。
  必须想个办法阻止汉国对秦国开战,一旦汉国向秦国开战,不说秦国失去汉国这个购买粮食的渠道之后会陷入粮荒,致使国内因为缺粮变得动荡,长城军团与中原军团也会因为粮食不足面临崩溃。汉国向秦国开战,没有驻军的汉中郡肯定会在第一时间被夺,可以预见只有少量驻军的巴郡和蜀军也很快就要完蛋,那么秦国的西南就全境失陷,那时候内史(郡)就该直面遭受威胁。
  给扶苏一些安慰的总算还有一些,哪怕是没能转圜,破坏直通秦地的栈道,汉军无论是想从汉中还是巴蜀入侵秦地都不是那么容易。
  扶苏第一时间召集冯去疾、王绾、隗林、蒙毅、冯劫等在中枢的大臣,向他们复述了中原军团徐岩的汇报,询问有没有什么对策。
  那时候王绾和冯劫第一时间就对视了一眼,他们都是亲自与汉王吕哲接触过的人,与徐岩有着相同的意见,那就是吕哲这人真的能为几个黔首做出向某国开战的事情。
  “汉王自称那叫民族主义者,因此……”王绾艰难地看了在场的人一圈:“请太子做好准备。”
  越来越多的新词了,听上去也显白易懂,不过扶苏喊他们来可不是为了确定是不是要开战,而是让他们想办法避免开战,至少秦在北边和草原胡人战正烈,东边也与齐、燕、赵打得昏天暗地的情况下,不能也跟汉国开战!
  其实他们倒是有个办法能争取一下,但是谁也不想提出来。
  “若是割舍汉中郡,有可能避免战争吗?”这倒好,扶苏自己说了。
第0639章
各国动向(二)
  秦国的列为大臣,他们之中除了蒙毅,谁都不是和扶苏太熟悉,且说实话吧,一朝天子一朝臣,始皇帝驾崩之后朝堂之上还不知道有没有他们的显赫高位,他们大多数人为了家族着想基本是会在尽自己应尽的责任之后选择明哲保身。
  传闻中的扶苏是以为仁慈的公子,经常会因为庶民的遭罪掩面哭泣,也提倡秦国改掉恶法行使善政,因此不是那么得始皇帝喜爱。
  很多传闻不会是真的,那不过是为了某些需要而“构思”起来的一面宣传,但是很多又是真的,比如扶苏真的与黔首为善。但是话又说回来了,扶苏似乎也没有做过什么亲民的举动,至少正史和野史上并无扶苏“下乡扶贫”的记录。
  所谓统治阶层的仁慈,不过是在听到什么之后或许真实或许虚伪的掉两滴眼泪,扶苏敢在易于暴怒的始皇帝面前提议善待黔首改掉恶法,已经做到了一位贵公子该做的事情。在秦国的那种环境中,他敢提到改善恶法其实是冒着巨大的政治风险,其结果也果然遭到反噬,给遣到北疆当监军去了。
  身为臣子会尊敬王(皇)族,那是出于对“阶级”的一种守护,但有几件比较奇怪的事情,历史上明确记载项氏在起兵之后非常同情扶苏,打着为扶苏报仇的口号起兵。简直莫名其妙嘛,这跟通古斯野猪皮打着为朱明报仇而取明而代之一样充满了一种历史的嘲讽性质。
  扶苏是一名仁慈的人吗?除了他自己谁也不清楚,有时候身份不同的时候做出的选择出发点也不同。比如,没有确定会继承大统的扶苏,他打死也不会为了争取时间提出用汉中郡安抚汉国的举动,成为太子明确会继承大统的扶苏却是毫无压力就说出来了。
  割土求和在春秋战国做起来并不是那么丢人,为了生存哪怕是君王吃屎喝尿都是一件再普遍不过的事情,但是这种话臣子一般会因为一些原因开不了那口。
  冯去疾、王绾、隗林、蒙毅、冯劫等大臣听扶苏说完也没有类如跳起来引经据典反对的姿态,毕竟现在暂时不流行什么惺惺作态,哪怕那件事情是非做不可也要跳出来说一些自己都不信的话来表示自己是多么高风亮节。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04/7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