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之帝国再起(校对)第45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53/716

  一直到商朝建立,商王朝在早期与狄人和戎人是亲密的盟友关系,可是这个时候的商朝人不止是种地耕田也有游牧的习惯,以为牧场的争夺也就慢慢转为敌对,在姬氏反叛之前商王朝已经和狄人、戎人进行了二百来年的战争,商王朝为了针对狄人和戎人可是建立了几个军团专门和狄人、戎人进行长期的战争,而那个时候商王朝的军团都是以诸侯统率模式,像是妲己的父亲苏护,也就是商王朝的翼州侯苏护就是统帅一个军团(或者叫方面军)的统帅,而姬氏其实也是商王朝的一个统率某支军团的诸侯之一,像是类似的诸侯其实有很多。
  商王朝执行的是外紧内松的国策,大王册封的诸侯统率军队在外抗敌,针对的除了狄人和戎人之外还有夷人,恰恰姬氏对付的就是夷人,可是姬氏放下本职工作不干反而不断侵吞同是商王朝组织下的诸侯,那么作为国王的商王自然是不乐意了,结果就将西伯侯季历召唤到朝歌并进行扣押,结果季历的儿子姬昌也不知道是怎么想的,竟是勾结了狄人和戎人开始与自己效忠的对象开战,拖累得父亲季历被当时的商王帝辛杀死并做成肉饼。
  姬昌绝对是个狠角色,吃完自己父亲做的肉饼,无视是因为西伯侯国不断攻击周边的诸侯扩张才惹怒所有诸侯的共主商王帝辛,竟是散播什么凤凰落在哪哪哪(他家)的言论来争取道义上的名声,然后又声讨商王朝不断与曾经的盟友狄人、戎人动刀兵进行战争,绝对是一个该被推翻的货色。最后呢,他公开声明只要是选择他们这个阵营的诸侯领地会得到扩张,平民会过上更好的生活,同时极力地拉拢占了社会人口至少五成的奴隶,还真干翻了商王朝建立周朝。
  不得不提的是,姬昌在反叛的时候,商王朝的军队其实是在外面抵御异族的入侵,然后周军才几乎是没遭遇抵抗杀到朝歌。
  周王朝建立之后,毫不意外与曾经一起推翻商王朝的盟友狄人和戎人渐渐成了敌人,有那么几次周王朝就是在曾经的盟友攻击下不得不迁都,更是发生过三千夷人就能杀入周王朝国度的事情。
  狄人和戎人的部落非常多,他们也是在北方草原繁衍非常久的种族,可是没人知道他们为什么会一直是一盘散沙。
  王贲听得是头昏脑涨,他实在是无法想象吕哲为什么会知道那么久之前的历史,不似乎也不需要他去了解?现在呢,他想知道的是卫翰为什么会说那么多关于狄人和戎人的事情。
第0726章
漠南(十二)
  “狄人的几支(部落)从春秋时期便是赵氏(指赵王族)的母(亲)族,曾经对赵氏起到过很大的帮助。在赵国灭亡之前,列国没有一兵一卒支援,只有在草原上听到秦国在攻打赵国的狄人出兵南下支援。”卫翰目视着一脸的迷惑的王贲:“王将军的父辈也参与灭赵之战,王将军更是亲自参与与赵牧遗留在北境的最后一批赵军,对那件事情应当还没有遗忘吗?”
  王贲当然是没有忘记,当时的列国没有支援赵国,一支为数大约三五千人的狄人确实是赵国唯一的一支援军。他回应道:“确实,当时是有一批白狄前来救援赵国,似乎是赵氏一两百年前的亲戚?”
  那支白狄军队来到赵境之后是被分配到当时在并州牧守的赵牧麾下,后面赵国君王中了秦国的离间计将李牧抓回邯郸,该支白狄军队也就留在了并州。秦国攻克邯郸灭掉赵国之后,很多不在邯郸的赵军都投降,一些没有投降的赵军也先后被秦军所消灭,那些白狄人是为数不多没有投降的部队之一,最后被喜欢砍掉敌人脑袋绑在裤腰带上流着血淋淋猩红鲜血的秦卒给斩尽杀绝了。
  “我们在草原上收腹了相当多的部落,发现所谓的匈奴人其实相当多并不是那么回事,那也是为什么在正式称呼上一直泛称为胡人,不称呼匈奴的原因。”卫翰给王贲解开老牌汉军将校对草原人的统一称呼,然后接着说:“他们之中有狄人、戎人,也不缺乏呼揭人和一些连族群名字都没有的部落。狄人和戎人之中有黄色人种也有白色人种,呼揭人则全部都是白色人种。我们发现凡是白色人种的胡人都是来自于西方,只有长期在东方栖息的胡人才会是与我们肤色相同但是五官有区别的胡人。”
  “……”王贲还是没理解卫翰说那么多是想说些什么。他清楚后面来的这个第五骑兵军团的中郎将军团长说那么多绝对不是毫无意义,也就耐心继续听下去。
  “匈奴以其说是一个种族,还不如说是一个不分肤色、种族、文化的阵营,真正的匈奴人是从哪里来不去做计较,但是有一点值得我们考虑和思索。”卫翰看一眼旁边的徐志,然后重新转头看向王贲:“为什么草原上部落最多也是人口最多的狄人和戎人不是目前草原上的主体,哦……所谓的主体就是主导者。那么多部落和人口的狄人和戎人为什么是匈奴领导下的随扈?”
  虽然还是听得半懂不懂,可是王贲总算开始有点回过味来了,他是不是能理解为汉国再研究草原上的族群构造,然后想要想办法像是曾经的商王朝和周王朝那样先拉拢狄人和戎人为自己所用?
  “狄人和戎人的数量众多,但是他们自周王朝后期就不再是草原上的霸主,反而是一再成为新崛起族群的随扈或是垫脚石。按照王上的解说是狄人和戎人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社会在进步,反而是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地要退出历史舞台。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狄人和戎人会因为草原上的某个族群强势崛起更改掉自己的族群称呼,或是会自称自己叫做匈奴,或是其它乱七八糟的名称?”卫翰笑了笑:“一盘散沙的狄人和戎人已经失去了向上的精神,注定是会被某个族群吞并掉……”
  “既然是会被某个族群吞并,那么为什么不能是我们?”王贲接了这么一句。
  “也许是会被我们一并消灭,也许是会被我们融合。”卫翰收起笑容逐渐变得严肃:“王上的指令是,先期将已经收复的那些部落人口,选出狄人和戎人族群组建仆从军,将他们的家人迁移至内地,然后让他们在我们的监督下向北扩张,消灭更多的部落充实仆从军的数量。”顿了顿,停下来等王贲消化完那句话,这才接着说:“鉴于王中郎(将)熟悉草原,这件事情将由王中郎(将)主持,王上将会另派副将前来协助。”
  王氏家族对北方熟悉,对草原上的部落也有下过功夫,因此也才会与蒙氏家族争夺北方的控制权。王氏家族与蒙氏家族的竞争失败,王贲原本以为很难再有把对北方的了解运用到,但是事情来了个峰回路转,加入汉国之后出征塞外,现在又得知自己将会负责运作并建立草原上的仆从军,心里既是振奋又是茫然。
  仆从军是个什么玩意?王贲还是第一次听到这个称呼。按照他的理解,仆从军是不是就像藩属国的助战军队?如果是的话,汉国是不是要在草原上扶持一个或者多个藩属国?
  别怪王贲晕懵,华夏历史上就是那样,有那么一段时间一个强大的国家宗室拉上一大帮的小弟,那些小弟自然就是藩属国。而藩属国出兵为宗主国助战是缴纳保护费的一种,藩属国在出兵的同时还要自行准备粮草,连带作战的损失也要自行承担。不过,附属国在宗主国获胜之后,却是能够获得对战利品的分润。
  宗主国对藩属国有领导的权力,但是没有干涉内政以及直接指挥其军队的权利,内政是由藩属国来自行处理,军队也是由宗主国指挥其将军才能进行调动,若是藩属国的将军不听从宗主国的命令,宗主国也难以调配藩属国的军队。
  很显然的事情,汉国才没有想过在草原上扶持什么藩属国,他们想要的是那种可以直接指挥的仆从军,怎么能容得下不能指挥的军队在草原上存在?
  听卫翰一解释,王贲就彻底明白了,原来仆从军与华夏历史上的奴隶军团类似,而草原上有那么多的狄人和戎人部落,这两个族群又是在“退化”的种族,易于征服绝对是能够利用的对象,因此汉国就打上了他们的主意。
  “我们的脚步不会只是停在内草原,日后必然是会踏及草原深处,因此用最短的时间驯服一些草原部落为我们所用十分有必要,未来在禁军草原深处的时候能够得到极大的助力。”卫翰所说的内草原指的大概是现代内蒙古,现在这片区域被称呼为漠南。
  军事上对内草原的占领只是征服的一部分,占领下地盘总还是要形成利用,不然光是占领土地也不过是增加地图上的版图,甚至有可能成为国家的负担。
  吕哲对于内草原已经有了规划,尽可能的收服草原部落是在为了那个计划在做前期准备,关乎到的不止是为日后进军草原深处……也即是所谓的漠北,还在为永久性地占据草原做打算。
  要是不懂得利用草原,草原对于农耕民族来说确实是没有多大的用处,农耕民族在占据草原之后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怎么将大片大片的草原变成农田,可是事实证明草原的土质并不适合用来耕作,哪怕是费时费力地大面积开发出来,那些天地的出产量也是低得可怜,几乎是没有耕种的价值。
  因此,农耕民族不是没有打到草原并占据草原过,只是因为不懂得怎么来利用草原,觉得没有占领价值甚至是占领了徒增负担,结果要么是自动放弃草原,要么是任由胡人再占据回去。
  吕哲懂得利用草原吗?他自然是懂得怎么来利用草原,除开继续按照其地域进行放牧,为内地提供牛和马之外,自五年前开始吕哲便已经下令研究怎么利用羊毛,早在三年前就已经研究出一套利用羊毛来纺线的方法,变异版的棉袄也被弄了出来。
  羊毛有了用途,草原对于农耕民族来说就不再只是能够获取牛和马的基地,还是关乎到全国上下获取廉价制衣原料的来源,有了这一用途那么也就能够去掉很多杂七杂八的言论。
  另外呢,吕哲可是十分清楚草原的矿场也异常丰富,在广袤的草原上很多矿场甚至就是袒露出来不需要深挖,只是几千年来生活在草原上的胡人不懂得利用,懂得利用的华夏文明也没有深入过草原,最后还是一个叫契丹的族群学习到怎么辨认矿产才利用起来,最后也在草原上建立起不属于华夏文明冶炼技术的文明。
  现代的内蒙古有丰富的铁矿和其它矿产,外蒙古的矿产资源在世界上各国的储备量能列前十,那是多么大的储备量?
  长久以来总是有人会说华夏大地领土广袤富有四海什么的,可是华夏大地上的矿产资源说实话真没有那么丰富,很多资源甚至是没有现代工业技术压根就无法开采。领土辽阔不代表物产丰富,甚至是可提供耕种的土地也不怎么样,想要依靠华夏本土的资源达到征服世界,那只有不了解实情的人才会产生的天真想法。
  很清楚草原上有着什么东西,吕哲说什么也不会明知道那里有什么而不想去占有。对于他来说,未来在草原上建立起一系列的工业是必然的事情,等待基础工业被建立起来,那就是帝国军队新一轮向外扩张的开始。
  而想要达成那些,第一步就是形成对草原的绝对占领……
第0727章
漠南(十三)
  利用草原,发展草原,对草原怎么来进行规划,那些东西王贲是全然不懂的。其实不止是王贲,汉军那些将领也是两眼抓瞎,他们是武人,别说是不知道该怎么发展草原,哪怕是本土的建设他们都不懂。
  任何时代都讲究个术业有专用,专业的事情给予专业的人才,先秦时期也有这样的认知,甚至是比起现代社会来说还要重视这个方面。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跟知识的传播限制有关,获取知识不易,人能学习到某些知识那是因为有家族传承,普通人能够获取一样知识纯属是天幸,一旦能够得到一项知识怎么又不专注地专研下去呢。
  孔丘为什么会为黔首赞颂?不是他教导弟子多么有方,事实上所谓的孔子七十二门徒又有谁真的干成了什么事情,压根就没有嘛。他被赞颂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愿意拿出家族的知识来传播,也十分大胆地拿国家的典籍来教导自己的门徒。由他大规模的传播只有贵族和豪门才有条件学习的知识,打破了知识的垄断。他的那种行为在那个时代是被贵族和豪门家族所忌讳的,因此后面他本人也因为破坏了某种潜规则而被阶层所排斥甚至是敌视。
  没有知识也就没有相应的办事手法,野路子也许能够办成那么几件事情,但既是野路子也代表偶然性也难以被借鉴,平民难以有出头之日是因为什么?不就是因为没有相应的知识吗?而那也是社会的现状。一直是到春秋末期的时候,属于豪门和贵族的知识垄断才被打开一个口子,可是能够获取知识的人依然不多。
  在时代也有的局限下,任何一个人想要成为全才几乎是没有那种可能性,因此对于“术业专攻”的限制性远比想象中来得厉害。这年头武人学习的就是怎么行军打战,武将家族所拥有和收集的书籍也是专攻军事这一方面,绝对不会去研究怎么治理民生,这样一样除非是迫不得已之下,不然武将根本不会掺和民生建设。同理,文官体系研究的也是怎么去治理民生,不会去专研什么行军打仗。
  王氏是武将家族的专攻,因为累世处于高位或许是会接触到民生的治理,可是对于民生的建设绝对不是专业,王贲满脑袋里都是怎么行军打仗,真心是没有想过攻占下哪一块地盘之后该怎么经营。
  当然,凡事都存在例外,像是同样为武将家族的蒙氏,他们就是那种既研究行军打战也对民生治理有涉及的家族。因此在蒙氏家族获取对北境的实际控制权之后,蒙氏家族不但能指挥军队与北方的胡人作战,也能开发地方的民生。
  如果不是历史出现变动,蒙恬在成功将匈奴驱逐往阴山以北千里之外后,他可是在河套区域将民生搞得不错,历史上首个尝试在河套区域进行耕田开扩的正是他,而似乎搞得并不是多么成功?之所以不成功有人说是土质原因,也有人说是蒙氏覆灭得太快导致建设的时间不足够。
  像是从夷陵追随吕哲崛起的那帮集团,他们大多出身于微末。这也就注定这帮人不会拥有多少知识传承,怎么行军打仗一些是在实战中慢慢进行经验累积,更多是来自于后面吕哲的步步教导,帝国军事学院的存在不就是在那么一个过程中慢慢演变城了有体系的学院的吗?
  对于新崛起的汉国勋贵集团来说,他们的底子薄得比纸还薄,让他们既要学习怎么行军作战,又要学会怎么治理民生,在他们这一代几乎是没有什么可塑性了,只有期盼下一代能够更好的接受教育的环境。所以,吕哲对于该是武将的人培养方向就是怎么好好地指挥军队作战,经济民生等等方面从来都没有重视过。
  汉国目前的阶段就是对武职和文职的分工有着泾渭分明的划分,按照吕哲观念,他认为也没有必要培养什么文武全才。所谓的精英从来都是专注于一个方面,哪怕是学习其它知识也是为了主攻的知识进行有必要的涉及,没必要去什么知识都要完全掌握。
  在这一种前提下,吕哲所统治的汉国正在形成一种极端,该是往军队方向发展的人就完全专注于军事的知识,该是朝文官方向发展的人就好好去学习怎么治理民生和发展经济等等的知识。
  其实吧,若不是吕哲自己曾经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肚子里装的“存货”不多,深怕自己胡搞瞎搞把事情办砸了,他甚至都想严格划分出每个方向的学科,以这种极端的方式来控制国家知识分子前进的方向。
  极端不好?事实上极端好不好很难说,但是由国家来控制知识分子专注于某个学科,那是绝对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成就的办法,对于社会的发展也能起到难以想象的助益,毕竟作为个体的人数量那么多,又不是整个国家奔着单独的一个方向研究,可以一个国家的人才按照其天分和兴趣来自行选择专攻的方向嘛。宁精勿滥说的就是这样,也这有这样专注的人才会在某个领域取得惊人的成就。
  其实也是吕哲不了解现在的华夏文明才会产生需要自己来对学科进行划分的想法,要知道现在可不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代,现在有兵家、农家、墨家、杂家、纵横家、阴阳家等等的百家学派,事实上这就是所谓的研究专攻,与之现代的学科划分没有区别,只是较之现代的学科分类名称上有所不同罢了。
  吕哲是不太了解现在的知识体系,可是他将每一样专长设立为一项知识绝对是走对了,从某些方面来说再现百家争鸣不无可能,不过他最希望的并不是那些知识份子为了发扬自己的学科去打嘴仗,而是在学术领域上和对社会贡献上能够做到知识有其用处。
  汉国除了有设立军事学院之外,对于其它知识的传承也极为重视。在南岭的太学是一所文官进修学院,基本上不向民间开放。除了太学之外,南岭还有一座提供给百家教导学生的学府,里面所教导的东西很多很杂,生源的来源也基本上是以二三十岁、甚至是四十以上的人居多。而在提供给成年学习的学府之外,纸张成本下降后,吕哲也在致力于民间的学堂开办,不过被限制于教师的缺乏,学堂的建设速度十分缓慢,也只有在有足够的教师资源之后才能发力。
  只是教导人识字不需要太高深的学问,按本宣科也完全没有问题,吕哲的直接干预下,现在有的是大量人手在努力着学好该怎么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学堂只是教人怎么识字,学生也基本是幼童,吕哲当然也会把那一套拼音搞出来,有拼音的出现就能够来保证发音的规范性和标准性。现在能够读书的孩子是读着拼音讲着天朝普通话长大,普通话也被吕哲定为官话,而所谓的官话不就是“国语”,既是所谓的国家标准性发音嘛。
  始皇帝想做的是文同书,吕哲不但要文同书还要音标准,要不是他没办法将简体字完完全全的复制出来,想要拿小篆一个字一个字的对比着写简体字压根就没有那个时间,不然繁体字估计也要消失在历史长河,不会只是被换成官方认定的隶书字体。
  吕哲接下来在教育上要做的事情还有非常多,例如搞出现代的职业院校什么的,专门来教人有一技之长,要是让他那么干,想听到类似于“挖掘技术学校哪家强,天朝山东找X翔”的口号,估计几十年内就能听到。
  不得不重视工业,而想要有工业就需要极端性质的学科倾向,所以现在很多学派是痛苦并着快乐。例如墨家很开心得到来自吕哲的关注,可是吕哲只要墨家中的工匠技术,不要什么兼爱非攻之类的理念;又像是术(士)家,吕哲要他们的化学知识,但是绝对不相信炼丹长生不老的那一套。
  穿越人士的优势在哪?很多人说是了解历史的走向,要是想身为人臣可以没有错误地抱对大腿,想要起兵造反也能根据历史的走向来避免错误。对于吕哲来说,历史从夷陵之乱之后就已经变得面目全非,完全就不具备什么可参照性。他的扩张脚步没有从熟悉历史上面占到过什么优势,但是熟悉历史也不全然只能到造反立国上面,用来奠基华夏文明的工业发展走向不是更好吗?
  凡此种种,也许在吕哲有生之年的努力下,华夏族群的文明能够成为一个朝着工业和农耕并重的方向走去,不会产生将科技进步视为奇技淫巧的荒谬思想。
  哦,是了,独尊儒术之后工匠技术和科技进步被认为是奇技淫巧那是因为仇恨,是儒家对非儒家知识的排斥,更是因为儒家在发展过程中与各个学派产生矛盾所诞生的仇怨,以至于儒家不留余力地打压各个学派。
  一个开国皇帝的意志就是国家行进的方向,这里的意志方向不止是命令军队向那些地方扩张,还在对国家的民生建设和思想潮流上。而来自统治者的意志往往是让事情变成最有效率的方法,当统治者是一个穿越人士的时候,要是这个统治者不是得到权势之后醉生梦死,所产生出来的能量将是无比恐怖的。
  例如,原本没有的冶铁技术因为被提点几个构思迅速被攻克,因为几次实验失误甚至是搞出了软钢,近来那批错有错招的冶铁匠正在吕哲的命令下研究硬钢,一些工匠也在研究钻孔技术,更有一些原始版的化学家(术士)在捣腾火药。
  要真的被他们将那些研究搞出来,在吕哲的操控下将不同的技术相结合在一起,整出火药击发枪那是迟早的事情。那时候帝国军队可就不是一支操着冷兵器想要完成征服世界的军队,就该是玩排列纵队玩排排站枪毙的兵种了。
  对了,要是爆发性强大的火药真的被研究出来,估计也不会是步枪率先出现,而会是火炮先被弄出来,毕竟火炮的制作真心是比步枪简单许多。
  想要制造火炮可不需要钢材,哪怕是青铜都能够制造成为火炮,差别就是不同的金属制造出来的火炮射程不一样,同时火炮的寿命也不一样。
  当然了,火炮的射程和寿命不止是个制作火炮的金属有关,还因为其制造技术有着不同的区别,例如平滑式的火炮和螺旋式的火炮就是两回事,不过里面掺和着太多的动力原理,也有着气压原理,非专业人才根本就玩不转。
  科技的基础在于累积,只有累积到一定的程度才会成熟,可是科技的进步却不是只有累积就足够了,还需要有一个发展方向。发展方向是怎么来得?不就在那么一瞬间的奇思妙想嘛!
  吕哲除了工程方面是专业,其余方面的知识只能说都是稀稀拉拉,军事技巧那还是有兴趣然后特意去学的兴趣。可是他接受的信息多啊,哪怕是现代一样最简单的所见所闻,那也是经过几千年的沉淀,一些在现代完全是再基础不过的知识,那项知识在两千多年前的古代也都会是了不得的宝贵知识。一些在生活中最常用的工具,它们被创造在两千多年前的古代,那也会是一件“神器”。因此,就更加别说一些器械的原理,甚至是某个科技所发展的正确道路了。
  所幸的是什么?是吕哲好命没有穿越过来立刻就是身处战场,还能待在军队中有时间来了解冷兵器军队的构造,可以在不断的操练中去熟悉军队的战法,更是一开始面对的是不想要他命的乱民,其后对付的更是愚昧不堪的百越。要是他穿越过来的时间段是六国的暴乱已经爆发,他无论是在秦军还是在列国的军队,没有一个熟悉军队的过渡期,别说是成为中高级的武将,哪怕是脑袋里装着那么多的军事,没能在战场的厮杀中活下命来,那一切也都是白搭。
  吕哲现在有那么点风光无限,可是那些追随于他的部下,和那些在汉国强势崛起后加入、投奔过来的人,他们绝对想象不到吕哲当时是何等的担惊受怕,以他这种惜命的性格,逼急了也不止一次亲自操着家伙拼命,还是在后面有些资本之后才躲在后面。
  可能是没有那个武力值走猛将流,吕哲为了不至于太丢脸才搞出一个说法(也是规定),下达了非必要情况下指挥官不得亲自参与搏杀,待在安全的地方指挥军队才是正途。
  可是,谁又能说那项规定是错误的?非但不是错误,反而是最正确的,不然指挥官不去指挥部队算是什么指挥官,若是战死了军队失去了指挥又该怎么办?指挥官就该是指挥军队,不是去亲身参与展现武勇,没有了指挥官的军队就不会存在协同作战,一盘散沙是注定的现状,那根本就不是军队,该是乌合之众了。
  就像是以往已经发生了的,或者是现在正在发生的,指挥官是可以抵达前线就近指挥,但是参与搏杀除非是迫不得已,否则哪怕是多么的热血沸腾都该是老老实实地待着。
  每一支汉军的部队,他们在进入战争状态,在场最高军官是军候,军候就绝对是待在敌方无法杀伤的位置。在场最高指挥官是校尉,那军候就可以冲锋,换而言之就是看率领军队厮杀的都是什么建制,不过到了屯长却是没有那个讲究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53/7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