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之帝国再起(校对)第52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29/716


第0845章
头疼的帝国大管家
  用现代的话来说,萧何原本是有空闲能够展开社交的,可是突然间遭遇到了加班。
  也就是吕哲统治下的国家才有加班这么一说,不然要是按照既定的历史发展,华夏大地怎么也得到“我大清”没有了之后的民国阶段才出现加班这个词语。此前呢,华夏大地哪怕是干活干一整天也是属于正常范围,没有加班一说,更加没有加班费用。
  致使萧何加班的是突发事件,北方草原深处集结起来的胡人比之预料中的时间更早地南下,临淄郡和胶东郡那边的瘟疫也回禀已经消除,再加上原本就有的各项事务,担负在整个执政府身上的工作就显得有些急迫了。
  事实上执政府早期就有在做巩固北疆军队后勤调度的工作,自得知草原深处会有大批胡人集结南下之前就在做准备,不过在规模上的考虑是维持北疆驻军的平时用度,也即是不以战役级别的物资储备为目标。
  得知胡人加快速度南下,北疆数郡的战备级别肯定是要提升,执政府在后勤调度上的调整肯定是要到位,若是后方可调配物资充足前方却是缺少物资,责任就只能是在执政府。
  军队的物资储备其实都有相应规划,如最低级别的维持驻扎用度、低战事级别的消耗、会战级别的高消耗、战役级别的紧急调度。
  什么样的级别所用的人力物力都不相同,缓、急上的级别更是天差地别。最明显的就是不急切的地方要让位于急迫的地区,前段时间相对急迫需要后勤线支援的是西北疆,也就是军队与头曼那支胡人大军的战场,其它地方的军队后勤需求都是要给西北疆那边让路。
  分级别的进行物资调度虽然说不一定正确,但是给予最需要的地方更多的支持总是不会错误。
  西北疆的战事随着头曼率军投降进入扫尾的尾声,执政府并没有降低对西北疆那边的物资补充,相反在某一段时间里还针对性地加强。
  会加强其实并没有什么难以理解的地方,首先是西北疆多了十数万张要吃饭的嘴巴,获得一场大胜的军队也需要进行犒劳,那么正常的军需物资运输量是降低了,可是水酒等等带着庆贺味道的物资却是得到增加。
  所幸的是什么?是西北疆战事结束,大一批量的运输用于庆贺的物资运一批过去也就够了,算是一次性的行为。随后的阶段中,原本投入于西北疆的人力物力可以转为向其它地方倾斜,现在级别最高的变成了北疆驻军那边,运输路线需要规划,中转站的建设数量需要得到增加,投入的人力还不知道该有多少。
  执政府乐意向西北疆运输庆贺物资有着那边的军队获得胜利的因素,其实最大的原因不足外人道,不过终究是好事。
  西北疆那边一次性获得了将近十五万的战俘,对于执政府未来开发草原有着巨大的帮助,那才是执政府增加庆贺物资配额的最大原因。
  占领下地皮就要进行开发,那是吕哲强调再强调的话题,若是光开疆拓土而不进行开发,占领越多的土地对行政负担就光是投入而没有获得。
  对于草原开发的议题,中枢已经讨论过无数次。他们拿出的方案不少,更是在吕哲的提点下有了划时代的进步。
  所谓的进步其实就是进行分片规划,派人实地考察当地的地形、气候等等资料,合适开发农耕的就制定农庄建设计划,非可农耕区域就进行其它的规划。
  现在是什么年头?是上古先秦时代结束不久!千万不要忘记现在的华夏族群可不是缩在所谓“天下”内部,是一个单纯的农耕民族。实际上华夏族群中有一大批人还是处于游牧现状,尤其是以西北和北方疆域还在放牧的群体,他们处于放牧的可要比耕田的更多。这一类放牧的群体存在着,意味着华夏族群除了会种田根本就没有把放牧的手段给“遗弃”掉。
  还掌握着放牧手段的华夏族群,他们可不会认为大多数无法耕种的草原没有什么价值,许多还保留游牧习惯的群体,他们甚至对军队攻占下草原感到欢欣鼓舞。
  “乌氏和义氏已经派人过来,他们向执政府投了民意书,请求能够迁移到河套那边放牧,为此他们保证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贩售给军方的马匹,每年向商部出售的牛羊等牲畜也保证增加数量。”
  商部是执政府的一个其下部门,娩杓这个商部的主官听到有人提到“商部”不由扭头关注了一下。
  萧何听取汇报的地点是在正厅,这边也是各种汇报条目集中的地方,要说执政府各部门的主官往哪里集中的地方最多,绝对非正厅莫属。
  “乌氏是北地那边的吧?”
  “是的,是北地仅存的游牧氏族中最大的一个家族。他们在过去的六年里先后提供给军方至少十三万匹可供训练成为战马的良马,驽马更是多达三十万匹以上,牛羊接近一百八十万。”
  “义氏呢?”
  “义氏是陇西那边的家族,不过相对起陇西大族的邦氏和西氏,义氏在放牧的规模上相对要小。义氏是在近期才突然加大对军方的战马贩售,对内地的牛羊出售额度也是近期才增加。”
  不管是作为“吕哲军”,还是“汉军”,又或者是未来的“帝国军”,军方组建骑兵军团的战马来源,估计在很长的时间之内都会是依赖于秦地,而那也是秦地那边的风俗使然。
  秦国的西疆和北疆一直都有保持游牧习惯的群体,尤其是陇西那边保持游牧习惯的人口最多,这与秦国西疆和北疆的地理面貌有关,也是秦国在过去的几百年中实在是融合了太多戎狄有关系。
  相对于列国北边的边境,秦军凶悍地阻止着胡人的入侵,秦地保留的草原是旧有战国中最多,这里的最多没有之一。曾经的戎狄在被秦国所兼并之后,他们可能是在生活习惯上没有多大的改变,但是无论从文化接受程度还是思想上其实已经全盘的“华夏化”。说直白点就是,那些被秦国融合掉的戎狄打从心里认为自己是华夏人而不是胡人,虽然他们依然是在放牧……
  秦国历代花了极大的心思用在针对戎狄的融合上面,导致的现象是曾经的胡人完全以华夏人自居,甚至发生了秦国灭亡之后大多数的游牧部落根本不接受刘氏汉皇朝的统治,有些是在后续的与汉军交战中亡族,有些则是跑到河套等地区汉军无法触及的区域。
  表现出来比较诡异的例子是什么?就是刘彻出兵北征草原期间出现了一件事先谁都没有想到的事情,那个时候竟然有穿戴已经亡国秦军款式和颜色的战袍的军队出现,虽然这样的军队不多,也没有给刘彻北征草原造成太大的麻烦,但是穿着秦军战袍和喊着秦军战号与汉军发生对抗的事迹真真实实是出现在了当时的草原战场。
  吕哲虽然从某种意义上也是亡了秦国,但是吕哲并不是以毁灭性的暴力方式消灭秦国,是以一种在春秋战国时期有过例子,从上至下进行武力威胁的方式完成兼并。
  吕哲吞掉秦国也是在特殊时期,作为秦国的统治家族赵氏赢姓在压力下屈服,双方民间层次上所造成的仇恨并不是太大,哪怕是有仇恨也是被限制在高层,民间并未被战火所摧残,抵抗层面与之刘氏皇朝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结果,甭提因为大量交易的利益效应下所产生的一些互利互惠情况了。
  赵地和燕地那边也有一些保留游牧状态的群体,但是相对于秦地那边要少之又少。赵国和燕国都是先后为秦国所攻灭,秦军消灭赵国和燕国的时候手段异常之酷烈,赵军和燕军拼死抵抗之下伤亡无比惨重,赵地和燕地的黔首不管是抵抗轻微还是激烈,在秦军按首级评定军功的方式下,黔首被秦军士卒大肆屠杀当做军功的数量难以计算。
  没有具体的数字表述,但是有相关的文献曾经有过文字记载,秦国没有灭亡赵国之前,赵国全国最鼎盛其实的总人口有七百万上下。秦国灭亡赵国之后,始皇帝对赵地人口进行普查,普查的结果是赵地的人口拥有二百八十余万。也就是说,秦军在灭亡赵国之后,赵地的人口从七百万左右直接下降到二百八十余万。天下大乱之后,赵歇复立赵国,新复立的赵国人口是三百五十万。
  燕地自古以来就是人口稀缺的地区,燕军也是列国中组建军队最少的一个战国。因为燕国历代的君王压根就没有做过人口普查,谁也不清楚燕国最鼎盛时期到底有多少人口。始皇帝一统天下之后,秦国的官吏在燕地做过人口统计,普查出来的数字是燕地只有一百四十万左右的人口。
  实际上因为行政效率和民间的配合程度,历朝历代针对人口进行普查的数据并不一定真实而正确,可以是官吏未能找到定居点数人头进行记录,也可以是地方抵制人口普查进行人口上的隐瞒。
  可以想象,秦国历来就是以徭役众多赋税沉重闻名于列国,被灭列国在秦国官吏人口普查上配合的力度该有多少。估计是百般的阻碍和隐瞒居多,导致的现象就是秦国在消灭列国土地上的人口普查充满了水份。
  吕哲在取得“天下”的统治权之后也进行人口普查,相对起秦国的徭役众多和赋税沉重,吕哲建立的国家压根就没有徭役之说,赋税也不是与人口挂钩,是以田亩数量和商务往来为主。
  在那么个国度中,非但没有徭役,很多时候需要招募劳动力也是按统计的人口来分地区进行聘请,赋税更是不与人口挂钩而看田亩和生意往来。这种现象造成的是民间一点排斥人口普查的理由都找不到,他们傻了才会去进行人口隐瞒,别说隐藏人口,其实不谎报增多人口就算是不错了。
  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执政府在针对地方进行人口普查的数据上,他们都无法百分百确定数据是靠谱还是不靠谱。距离始皇帝进行的人口普查,算算时日才过去不到十二年的时间,帝国持续性的人口普查中,执政府最新一期的全国人口普查,记录人口的数量竟是超过二千万这样夸张的数字。
  说夸张并不是出于矫情,而是怀疑数据到底对不对,毕竟各个地区或多或少都是经历战乱,个别地区明明应该是没有多少人,但是上报的数据却是太令人出乎意料,原本觉得没有多少人的地方,统计出来的结果往往比想象中人更多!
  萧何对于人口普查的正确性一直感到头疼,这么个无论做什么都是需要人用双手去劳动的年代里,人口的多寡意味着生产力的分配,国家要做什么之前都会先按照回馈上来的数据进行规划,那么基础数据到底是正确还是错误,就直接关系到制定的计划是不是符合当地的可劳动人力了。
  “这几个申请迁徙的家族,他们有什么附属要求?”
  “目前仅是提出迁移请求,没有在行政辅助上提出要求。”
  这年头谁懂得什么叫借助国家力量发展啊?也就是吕哲这么个“怪胎”才会不去压榨治下的黔首,相反还制定合理的辅助政策,完完全全就不是合格的集权君主,倒是符合封建君主的行政素养。
  说实话,别说是底层的黔首搞不懂各种名目的国家辅助政策,中枢的一应官员也是在理解阶段,要说谁是最了解相关政策的人,那非身为帝国大管家的萧何莫属,那还是萧何必须要了解,不了解很多事情连处理都处理不了。
  “是不知道相关的政策,还是没有要求?”
  “这个……”
  军队打下了那么一大片的地盘,不就是为了扩展族群生存空间嘛!打下的土地总是要有人去进行建设,可不是为了在地图上增加疆域面积,更不是纯粹地为了好玩。
  “选出人对那些申请迁徙的家族解释清楚。”萧何可不是要当什么烂好人,他是执政官啊,管理和负责国家的建设:“王上很重视一些地区的人口空白,主动提出从人口稠密地段迁徙人口前往空白区域,那些人可以起到表率作用。你明白吗?”
  进行报告的侍郎,他额头上瞬间就冒出了冷汗,郑重地应了声“诺!”,退到门外立刻就是拔腿飞奔。
第0846章
进击的文官
  吕哲统治下的国家,她的民政体系是一再随着实际需求发生变化。最初时期因为缺乏文官的关系,吕哲无人可用的状态下,基本是攻占一地对原有的官僚留用,后面渐渐从民间在野文士那里招募了一些人做官,才算是将民政体系的框架搭起来。
  任何从草莽崛起的势力,这样的势力在起初真心是不会有多少文职的人可用,那是一种阶层的限制,古时候学武容易识字难是一种普遍现象,一直到天朝立国之初都是这样的现状。
  草莽阶层崛起的势力,只有势力发展到攻掠一块地盘,首领有足够开阔的视野针对民政体系的需求招募文士,该势力才会从单脚走路变成双脚迈步,有了民政体系甭管是否高效,实际上文武相辅的势力也才像点样子。
  历史上只注重武力而忽视文事建设的势力,基本上都是成了别人的垫脚石,翻开史书仔细查阅会发现绝对没有任何的例外。作为第一个揭竿而起的陈胜是如此,赤眉樊崇、黄巾张角等等角色,哪一个又不是成了踏脚石?而踩着他们上位的人基本是门阀世家。
  世家没有百年乃至于是千年历史难以称“世”,他们就是在各种改朝换代中为各个枭雄提供优秀人才的家族。每当改朝换代来临之际世家就会活跃起来,进行一种叫“良臣择主而仕”的盛会,若说率先揭竿而起的一些人是开启乱世的先锋军,他们就是霍乱天下的主力军。
  门阀有两种,一种为文阀,一种为武阀。
  文阀一般是和平时期较多,以一个家族或多个家族形成一股联盟,他们在朝中出任多任多人的高官,长期处于高官显位形成一种多家族勾结的圈子,又利用手头上权力的便利栽培一帮鹰犬。作为例子的文阀在东汉末年就有一个,那就是四世三公的袁家,东汉末年政权崩溃之后,袁家的袁绍和袁术也才能先于各方诸侯成了气候,于天下动荡的初期占据各种各样的优势。
  武阀在历朝历代相对比较多,武阀又分大与小,武阀与文阀唯一相同的就是门生故吏非常多,不过相对于文阀,武阀的关系网一般是在军方。
  各个朝代的末期,武阀是作为未灭亡帝国的在任武臣,可以是各地方边塞的驻守重将,也能是各州府的军事首脑,他们通常是罔顾需要守护国家的职责,或是眼睁睁看着暴乱四起下的帝国溃灭,又或者是直接参与到毁灭国家中去,更可能是他们直接导致帝国四分五裂,然后各个武阀再角逐出一个新的皇帝出来。
  世家和门阀的出现在上古先秦时代并不多见,哪怕是有世家或者门阀实力也相对有限。门阀和世家开始崛起的历史阶段是在东汉,尤其以东西两晋之后的南北朝最为猖獗。
  杨隋的建立是个开端,杨隋立国之后一直在打压世家和门阀,可惜的是效果有限,杨隋也因为针对世家门阀的打压最终导致强力的反弹最终亡国。
  陇西大门阀的李唐取代了杨隋之后,对世家门阀的警惕产生,可是李唐担忧自己的帝国会像是杨隋打压门阀和世家遭遇反弹导致亡国。李唐也就选择走向一个极端,那就是培养新的门阀、打倒老牌的门阀,一再重复这样的动作,最后帝国毁灭于新门阀和老门阀的共同发力之下。
  单独拿杨家和李家出来说,那是吕哲近期一直在寻找一套平衡政策,杨阀与李阀是建立在国家环境重视武人的情况下,他们又是因为在军方根深蒂固才有为祸天下的条件。而当时的环境下并没有文官能够与之抗衡或者抵制,那么一套关于文官与武官能够形成制衡的策略就显得关键。
  吕哲建立起来的帝国,她现在呈现的现状是武官集团过于强盛,文官集团又显得相对羸弱。
  大开拓时代武官集团强盛是必然的现象,毕竟君主和国家就是需要依靠强大的武力不断攻灭和兼并敌国,没有强悍的武官集团率领军队东征西讨又怎么能够办到?可是往往强盛的武官集团就好像是一个炸药包,炸药包要是丢向敌人那是极好的事情,炸药包要是在自己手里炸了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套防范于未然的考虑,盛极而衰很多时候并不是说强大到一定的临界点就会变得衰弱,是强盛到一定的程度内部恩怨纠葛太多,因为一系列大大小小的纠葛或是仇恨导致内乱。
  武人解决人员纠葛的手段通常很直接,私底下的斗殴攻杀导致灭门之祸的例子屡见不鲜,那并不取决于在任君王是否压得住或者压不住,而是武人强盛到一定份上必然产生的骄纵。一旦武人的矛盾的到了要用私人力量灭掉对方满门的时候,实际上武人集团已经是失控了,那么只有在武人集团之外给于足够的压力才能致使他们投鼠忌器,这样一来不止是君王要有一定的威信,武人集团也该有强劲的对手才行。
  说现今帝国的文官集团羸弱不是在开什么玩笑,其实那也是吕哲亲手操作得过于偏执导致。目前的帝国文官集团能够站得住脚的也就是执政府和地方民政机构,到了列国完全被兼并,未来几年的战事程度也会降低,一种新的层面就将出现,说什么也是该稍微调整一下了。
  历朝历代中,观看各个部门绝对会发现一个现象,不管是中枢还是地方,文官任事的部门要远远多于武官任事的部门。在吕哲的帝国中,武官任事的部门却是要多于文官任事的部门。拿帝国目前最重要的三个要害部门来说,执政府、将军府、太尉署就只有执政府是属于文官的领域,将军府和太尉署却是全然由武官把持。这种现象在大开拓时代会是一种好事,但是也注定文官会在国策制定和中枢话语权中没有与武官争锋的底气。
  吕哲要的制衡并不是要打压武官集团,他就是想要适当地增加文官的话语权,让一些文官也能有底气在制定国家发展策略的时候敢于开口说话。所以让文官插手军事部门不可取,让文官来主政军事部门更是没有想过。
  为了达到提升文官一些地位的目的,吕哲下手的方向是扩大执政府的规模,一些行政地位上也给予加强。
  执政府有一名执政官,执政官统筹帝国民政相关,担负着整个帝国民政规划、监督、建设的萧何,他当了六年的执政官直接是因为过于操劳和压力沉重变得两鬓斑白,不止一次请求吕哲可以适当地针对执政府进行改组。
  改组执政府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更是一个巨大的工程,不在恰当的时间进行改组更是会产生诸多的问题,错误的时间进行改组乃至可能让帝国遍地重新陷入混乱。
  “政务越来越多,需要处理的事情沉积也越来越多,臣、臣……实在是……”萧何脸上的表情除了感激还有无奈,更多的是一种不堪重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29/7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