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之帝国再起(校对)第55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51/716

  如果说要搞笑一点的形容,月氏人可谓是“拳打南山敬老院,脚踢北海幼儿园”,展现出来的强势真的是有些过了,强大总是受人忌惮,更别谈月氏人先后与周边的国家或是势力都有过实际的交战,那么种种暗地里的算计和阴谋必然是会环绕上去。
  秦国哪怕是倾力向东时期,北面也一直留下一支精锐军团,依稀记得大概是在秦国对中原赵地用兵的时候,秦军就同时针对河套地带的月氏人发动过一次反击。当时是不清楚秦人有没有也匈奴那边有什么约定,秦军攻击九原区域的时候,匈奴人也同时进攻了云中区域,月氏人因为两处同时受到攻击,也因为战事爆发太过突然相续都吃了一些小亏,不过总体上也仅是损失一部分兵力,河套倒是被保住了。
  “我们有专门询问过秦国那边的史官,有部分史官交代在其后的岁月中,表现得过于强势的月氏人成了众矢之的,不但秦军有机会就会咬一口,匈奴、呼揭、丁零等等势力也像是约好的那样频频围攻月氏人。”
  “史官吗?仅是回忆,没有字面记载?”
  “本来是有字面记载,但是后面有过一次小规模烧毁文献的事情。”
  吕哲点点头,示意燕彼继续往下说。
  燕彼是刚刚才出现,他站到王座边上的时候可是引来一阵侧目,特别是中亚那些使臣更是停下来看了有一会。
  帝国官员对燕彼能够站在王座边上并不觉得奇怪,这种事情身为君王家臣的燕彼也不是第一次干了,中亚那些使臣却是有自己的理解。
  任何君王都有心腹亲信那么一批人,中亚那些使臣自己国家的国王也有这样的人存在。他们的理解是燕彼肯定是东方帝国皇帝的宠臣,好些个已经在心里打定主意,无论如何也要结交一下,好使那个人能够影响到东方帝国的皇帝,以达到他们的一些目的。
  吕哲才不知道下方的那些使臣在想什么,他天还没有亮的时候接见了乌孙那些人,了解到最新的情报,对于乌孙所说的月氏人也在蠢蠢欲动有些上心。他会上心是出于一段模糊的记忆,似乎是在什么地方看过一段记载,说是乌孙被月氏人灭过一次?
  为了查清楚是什么情况,吕哲来议政殿进行大朝会之前有专门派人查过,很明显乌孙还没有亡国的记录,那就是月氏人消灭乌孙的事情还没有发生。他得到答案后立刻吩咐燕彼调查月氏人,不管是之前的历史,还是目前的现状,有关月氏的记载都希望了解一下。
  吕哲会关注月氏人的理由很简单,乌孙这个在西域的局部强国已经成为帝国接下来一枚重要的棋子,不管是出于让乌孙人在帝国与草原诸部族作战的时候从侧翼威胁,还是近期在讨论的让乌孙作为诱饵吸引那些集结大军的部族,乌孙短时间内都不应该出现什么状况,更甭提被月氏人消灭。
  “再勇猛的雄狮面对肆扰的豺狼虎豹总有筋疲力尽的时候,差不多是秦军全力东出的历史阶段,匈奴也终于联合呼揭和丁零全面进攻月氏人。正是因为匈奴等草原族群与月氏人展开大战,当时的秦国也才能无背后之忧全力攻略中原,最终让秦国在背后威胁不大的情况下完成了对‘天下’的一统,至于那个时候秦国是不是与匈奴等草原胡人有过什么密约,那实在是无可考究了。”
  一连串遭受打击下的月氏人实力被削弱,先后退出了从匈奴、呼揭等几个草原部族侵占而来的草原,后面又被秦军光复了阴山以南的疆域,月氏人出于避其锋芒的考虑开始向西边逐渐迁徙。
  大概是在秦国一统天下之前的一段时间,头曼率领下的匈奴联合呼揭、丁零将月氏人驱逐往西至少二千里,该阶段的月氏人也分裂成为大月氏和小月氏。
  大月氏是率众继续向西迁徙的一批人,另外一批人留在西域区域不断向匈奴寻仇的月氏人是被称呼为小月氏。既然是小月氏,那么从某些方面来讲这批人数量并不会太多,他们在西域重新找到了牧场,部分小月氏人也投靠了在西域相对强大的乌孙,成为了乌孙麾下的第一仆从部落。
  “乌孙会与匈奴、呼揭、丁零交恶很大一部分正是因为那批小月氏人。乌孙不顾匈奴等势力的警告收留逃亡的小月氏,不过这并不是乌孙与众多势力交恶的主因,主要还是因为乌孙挡住了匈奴等势力向西域进军,几方小规模的交战从来都没有停止过,但是大战则是没有爆发。”
  其后的事情吕哲就是“亲历者”了,到了这个阶段正是他“来到”上古先秦时代的那一段岁月,要不是突然被转调南下,他也应该是作为长城军团的一员开拔北上,然后在那一场出击河套的战事中挥洒汗水或是鲜血。
  燕彼见到吕哲在沉思也就缓缓退开,然后从后殿离去。
  在这个历史版本中秦军当然没有“北击匈奴”的历史事件,准备到一半的时候南方就爆发民乱,整个帝国也在很短的时间之内支离破碎,吕哲也是在这一阶段完成了崛起。
  历史出现了太多的改变,很多事情变得面目全非,一个崭新的帝国屹立而起,华夏之外似乎也是受到影响在不断发生改变,并且随着吕哲对外插手越多改变也就越大,像是本来应该发生在匈奴那里的“子弑父”戏码随着头曼正在被押解前来南陵注定不会再发生,乌孙也应该是到西汉时期才会与华夏有接触因为历史发生改变被提前了,而帕提亚、巴克特里亚……等等那些中亚的国家更是提前至少千年与华夏有了接触。
  “王上,王上?”
  一阵轻声呼唤让吕哲从深思中回过神来,抬头往下看去,透过冕冠上的珠帘看到的是,不知道在什么时候那些中亚各国的使臣已经并排站在下方。
  “刚才那些使臣一致请求能够进入帝国腹地进行购买,您长久没有回复,他们才站到一块。”
  近侍话音刚落,班列中走出一个人。
  出了班列的是景驹,他行礼道:“列国使节的提议有待协商。”
  春秋战国时期,行走于诸侯各国进行行商的商队,动辄就是数千上万人的规模,动用的武装护卫甚至比一些小国全国所拥有的武装力量规模还大,因此巨贾也才会一再被列国所打压。
  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会允许陌生人长驱直入,特别是现在的商旅规模一般都不小,特别是长途进行走商的商队规模尤其大。那是因为什么?是因为长途行商没人会只少少地携带一些货物,货物越多承载的车辆必然多,多了安全考虑随行的武装护卫也就少不到哪去。
  鸿儒馆是接待中亚各国使节团的部门,他们也负责接待来自中亚的那些商旅,有针对过人员进行统计。他们统计的结果是,商旅携带的武装护卫从人员数量上要多于使节团的随行护卫。他们还专门进行过调查,多方面的情报都显示,想要从中亚区域安全来到帝国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路途上的风险也必然会增加随行的武装人员。
  一旦是武装人员达到数千上万乃至于是好几万,那与军队已经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国家尚且不乐意陌生的少部分人进入国境,又怎么可能会允许数量更多的武装人员进入?
  “考虑到一些特别的因素。”景驹看了看中亚各国的使节,重新看向吕哲这边时提议道:“或许在边境处设立交易地点是更理想的选择。”
  催场吗?历朝历代都有在帝国边境设立催场,用于与胡人进行交易,那是为了避免胡人深入国境的一种方式。
  “那么……贵国的商旅前往我国,也是应该停留在边境处。”来自巴克特里亚的使臣安格列满脸的怪异:“无法进入到国境内部,怎么对商品进行选择?另外,如果不进入国境,怎么穿越国境前往下一个国家?”
  还真的是那样的道理,边境线上的催场一般是由官府来制定贩售哪一些货物,可以提供的商品上选择性并不是太多。帝国这边的大陆仅有帝国这么一个国家,中亚那边却不是这种情况,是该好好思考一下的。
  吕哲本来是不想在这个话题深入下去,但又是不得不正视。
  帝国商贾前往中亚,经商只是一个附带目的,真正的用意是深入各国了解当地的情势,要是被堵在国境线外怎么个了解法,无法穿越巴克特里亚的国境连帕提亚那边都到不了,那就更别提去塞琉古帝国,或是迁往埃及等等一些国家了。
  景驹似乎没有想过那点,一时间愣在了原地。
  班列中的武将,他们很多人都露出了别样的表情,不用去听他们会说什么,看那狰狞的表情就该知道大概是“和平方式过不去,那就暴力方式打过去”的心思,索性的是没有武将当场跳出来,不然还不知道该怎么收场。
  “这一次前来的各国,合起来的人数超过三万。”景驹看向巴克特里亚使臣安格列:“你们今后的规模我们无法判定,若是我国商贾前往你处,考虑到路途上的安全需要,规模只会比三万人数多而不会少。”
  “啊?”安格列错愕了一下:“我们是超过十个国家和部族组成,因此才会有超过三万人的规模。”他满脸的迷惑,左右看了看,讶异问:“贵国的每次规模都会超过三万人的人数?”
  景驹怎么可能知道,但是并不妨碍他进行假设:“帝国的商贾众多,巨贾更是不少,单一商贾或许没有三万人那么多,但是考虑到路途遥远的因素,大概是会几个商贾互相结伴而行,具体会是多大的商队规模,估计人数只会更多而不是变少。”
  “还会更多?!”安格列不知道是该相信还是应该怀疑,三万人以上的商旅那是特殊情况下才会发生,一般也就是数百乃至于上千人的规模就算大,要是数量多到一定的层度,那该是商队还是军队啊?他低声嘀咕道:“东方人的思维真是难以理解啊……”
  来自帕提亚的使臣塔普拉提见缝插针:“一切都是因为路途上的野蛮人部落众多,若是那些地方归于可控制区域,安全性将会得到保证。”
  好吧,本来话题已经从合作瓜分地盘上绕开,结果谈着谈着又绕了回来。
  塔普拉提还在继续他的合作瓜分提议,另一旁的安格列却是陷入一种沉思。
  “好像很不错啊?要是东方帝国的商旅只能抵达边境线,那位处最东边的巴克特里亚岂不是成了唯一能与东方帝国交易的国家?”想到这里的安格列差点两眼冒出金光了。他舔了舔了嘴唇,激动得浑身哆嗦:“要是只有我们能够与东方帝国进行交易,那该是多少财富?”
  有那样的想法并不奇怪,并且要是让巴克特里亚将想法变为现实,那么历史就会有着惊人的一致。其实在长久的丝绸之路中有那么一个国家是把持着东方与西方的贸易险,那个国家光是依靠倒卖就发了大财,只不过历史上将想法付之行动的是安息帝国,也就是帕提亚。
第0876章
像谜一样的东方帝国
  也不知道是因为语言还是什么因素,华夏历代皇朝对外国的称呼真的是有些乏善可陈,例如正式名称为帕提亚的帝国,到了华夏这边就成了安息,安息国的称呼可以说是因为音译的关系,但是到后面干脆连安息都不叫了。
  从遥远地方而来的异族人先是叫作“白衣大食”,那只因为异族人都是穿白色长袍,后面来到华夏的人改穿黑色长袍,结果白衣大食立刻成了“黑衣大食”,后面还会有穿绿色衣服的异族人成了“绿衣大食”。
  事实情况是什么?是不管是穿白衣还黑衣的异族人,只不过是白衣大食的倭马亚王朝被黑衣大食的阿拔斯王朝所推翻,结果在服装上进行了一些改变,他们其实都是来自同一块土地,统治的王朝也进行了更换,人种上根本就是一样。
  可以想象一点,依靠对异族人的衣服来进行区分,而不是从国家来进行区分,那该是对世界的了解有多么闭塞?自称为“中央之国”的人们,他们对除了自己之外的世界一无所知就能号称“中央”,也不知道该怎么来形容那是什么思想。
  帝国与中亚各国的经商一事确实是有待详细讨论和协商,不过绝不会是在大朝会的日子,也不能是在议政殿专门为了一个议题长编大论。
  关于中亚提议与帝国清扫乃至于是瓜分某个地区,这个议题其实也有协商的空间,只不过目前帝国对遥远的远方并不是那么了解,所以一时间也难以有什么参考,只能是拖着。
  大概也知道不会是一天之内就有结果,得到将会进行详细分析再进行实质性的讨论,中亚各国的使节也就心满意足地退到旁边。
  一个人一旦有什么念头,并且认为那个想法不错,那么就会一发不可收拾地思索下去,安格列真心认为自己的想法不错,要是只有巴克特里亚能够与东方帝国进行经商,那么就将成为唯一采购者,光是“唯一”这个字眼就该明白里面的利益会有多大!
  “似乎也不行?东方帝国的商队过来是只能抵达边境,但是帕提塔等国却是能够穿越国境抵达东方帝国,这样一来并不是唯一交易国,我们只会成为东方帝国向西的唯一贩售地?”安格列不是什么愚笨的人:“刚开始东方帝国或许会因为不了一些事情难以有反应,可是一旦让他们认为巴克特里亚是经商的阻碍,那……战争就成了必然……”
  因为想要开拓商路而发动战争在华夏的历史上几乎是看不到,那是因为儒家思想下的“士农工商”中,商人是地位最为下贱的。可是在华夏之外,国家为了开拓商路发动战争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安格列脑海中有迹可循的例子相当多,像是他的祖先……也就是生活在地中海希腊那边的同袍就无数次为了开拓商路对外发动战争。
  安格列不是那么了解东方这个帝国,可是人总会取决于自己的思想来进行推敲,那么一想脑门上立刻就冒出冷汗。
  塔普拉提可不知道安格列内心里在思考什么,见到安格列额头满是冷汗,也就奇怪地问了一句:“热吗?”
  开的什么玩笑?帝国这边的气候相较起中亚那边应该说是十分温和,乃至于对中亚人来说会有点冷。中亚那边沙漠地带众多,地貌以戈壁居多,帝国这边却是绿荫一片又一片,且南陵这边也属于多雨湿润气候,中亚人在南陵根本就不会觉得热。
  安格列当然不会告诉塔普拉提是被自己想到的一些事情吓到了,扯了一个勉强的微笑:“不是那么适应这里的天气,似乎感冒了。”
  塔普拉提奇异地看一眼安格列没有深究,重新开始关注那些东方帝国的官员说的话。
  帝国的文武是在进行某些汇报,现在正在进行的是从各郡被召回的郡守在汇报本郡的一些事宜。
  安格列也在听帝国各郡守的汇报,尽管他不是懂得所有帝国语言的词汇,但仅是能听明白的那些就再一次让他感受到东方帝国的强大。
  “……这个帝国的疆域并不是已知世界中最辽阔的,从某些方面来讲塞琉古王朝和孔雀王朝从疆域上就要大于这个东方帝国。可是这个东方帝国的行政体系非常完善,比塞琉古那种简陋的行政体系高级不止一点半点,也要全面优于孔雀王朝僵化的行政体系……”安格列在比较,他在思考:“且有一点必须要认清,我们和帕提亚尚且能够组织远征军东征,没有理由这个东方帝国办不到,一旦真的垄断商队惹怒这个帝国,恐怕……”
  并非是说塞琉古与孔雀王朝没有一套行政体系,实际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行政体系,只是有些国家的行政体系显得相对粗糙。
  例如,塞琉古那边因为是希腊、马其顿人作为帝国的统治阶层,除开国王之外,其下还有一个御前议会,然后国家设立诸多的行省,每一个行省会有一名总督。总督作为最高长官掌管一整个行省的民政,还会有一名将军管理军事,第三号人物则是该行省的财务官。除开最高的总督、将军、财务官,下面的官职就显得相当稀少,有的也是一些如主事之类的官员,行省的事务却是大多委托给了民间承包,也即是所谓的承包制。
  帝国针对行政会划分郡、县、乡、里、亭,塞琉古那边却只是行省和城两种。帝国这边的每一级行政单位会有专门委派官员,等于是将中央的触手一层一层地延伸向基层,塞琉古却是一种简单的高层掌控方式任由城以下的行政单位放任自流。两相比较起来可以很明显发现一点,那就是帝国的行政体系相对起塞琉古显得比较严谨。
  塞琉古目前是中亚第一强国,中亚其它国家的行政体系基本是模仿自塞琉古,那么也就意味着中亚各国的行政体系其实也不怎么样,他们哪里见过像是帝国这种层次分明的行政体系,仅仅是稍微了解一些表面上的东西就有那么点瞠目结舌。
  “好复杂啊,他们除了中枢有各个级别的官员,中央以外也有级别不同的官员控制疆土上的每一寸土地。”塔普拉提满脸的震惊:“按照他们的行政体系,等于是时刻了解每一级行政单位,不管是战前动员或是财务税收都能进行覆盖。”
  安格列没有搭腔,他算是希腊雅典那边的后裔,希腊行政体系差不多就是地中海各国和中亚一些国家的模板,曾几何时希腊制度就被认为是最先进的行政体系,但是与之来到东方帝国的所见所闻相比起来,如果还认为希腊制度是最先进的行政体系就真的是不害臊了。
  “我们需要了解和学习他们的治国方式,至少关于动员那一部分要学到。”帕提亚周边的国家和部族都不弱小,更有危机感之下塔普拉提不会介意学习更加先进的东西:“而且相较起他们的行政覆盖,我们也显得太简陋了,相当多的好处都被那些承包商人占去。”
  “承包商人吗?”安格列总算是搭腔了:“我们将收税事务承包给商人,是商人来完成税收额度,他们怎么收取税收我们基本不管,只要承包商完成国王下达的指标就可以了,哪怕是搞出天怒人怨的事情,那也是承包商要承受平民的怒火,到时候我们只处理那些承包商人就能平息平民的怒火。若是直接由我们的官员进行收税和指派税收,出了问题还能那么简单的平息民怨吗?”
  好像也是那么一回事啊?安格列的话一时间就让塔普拉提愣住了。
  还真的不是从单一层面来决定一个制度的好坏,先不先进也是因地而异,还要考虑本身国家的需要,每一个民族的思维和文化也是决定制度的关键。
  “他们在谈论军事了。”来自阿拉科西亚的那个使节,也就是皮肤黝黑但是又不是十足黑的达罗毗荼人,其实就是印度那边的黑色人种,某些朝代所谓的昆仑奴。他叫拉玛努姆·石,比了一个“嘘”的手势。
  阿拉科西亚的人种大部分为塞族人种,但是在这个国家并不止有塞族人,像是达罗毗荼人和雅利安·旁遮普人也有不少。他们在北面与巴克特里亚是近邻,南面是庞然大物孔雀王朝,北面同样是庞然大物塞琉古,算是夹在几个强国中间的一个小国。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51/7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