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之帝国再起(校对)第59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98/716

  张良是清楚吕哲追求的法治与以往很不同,但是说到底执行律法的依然是人,皇帝有心追求公正,可是官员要是想要讨好皇帝来个穿凿附会呢?
  “我们没有进入三川郡,有数十官员潜逃或是自杀,又有数百人潜逃或是自杀。陛下,帝国对外战事不断,内部可生不得乱呐!”张良也算是苦口婆心了,他又说:“南阳郡的审案叛理,执行得有些过了,三川郡发生的事情已经给出警示,若是帝国的其它郡县也……”,似乎是自己觉得有些危言耸听,说一半他自己停了下来。
  华夏的观念讲究的是因情而异,也就是在什么时机来进行什么样的事情,时机不对的时候可以姑息,只有到了时机对的时候才好严肃处理。实际上正是因为这样,所以华夏的法治才是“人治”,因为判断时机的是人嘛。
  吕哲也清楚很多人对法家是鄙夷态度,张良就是其中的一个。他在南阳郡也明悟到一些东西,法治绝对不是一时半会能够建立起来,要长久的时间来形成一套规则。南阳郡会被流放一千多人,那是执法者揣摩他的想法,讨好的时候在判案执行重刑处理,确实是有失偏颇了。
  想要执行真正的法治,不是靠吕哲一个人能够办成的,那需要整个社会有足够的认知。他也不是要因为自己心情不好大搞吏治,只能苦笑着说:“朕听进去了。朕会吩咐下去……”停顿下来,看着张良改口道:“既然你有自己的看法,不如由你做御史,来处理那些事情。”
  御史可不是帝国才有的官职,先秦时期,天子、诸侯、大夫、邑宰皆置“史”,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国君置御史。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
  御史在帝国是属于检察署那边的编制,归属燕彼管。皇帝可以临时任命御史针对一些事情进行彻查,吕哲在这个当口任命张良,是有心想要用柔和态度来处理地方上的问题。
  君臣对话的时候声音没有刻意放轻,周边的人都将那些话听得详细。不少官员都是有些佩服地看着张良,他们认为张良敢在皇帝发怒……或者叫生气的时候进言,实在是胆魄足得很。
  张良则是在想什么?他不知道吕哲为了什么在生气,可是吕哲生气的时候依然还能听纳谏言,不由心中赞叹:“也许正是因为陛下胸襟雄阔才能使众多英豪追随,建立起如今的大业。”
  吕哲胸襟是不是雄阔不知道,但是他一贯的作为就是不吃独食,那才是那么多人愿意追随的主要原因。不过嘛,文人总是喜欢用修饰手法来形容,可不会太过直白,张良就是属于其中之一。
  帝国是在对外进行战争,内部确实是不能生乱,哪怕想要肃清官治也不是在这个时候,只能是等对外战争停顿下来,那时才是恰当时机。
  “臣近日得到黄石公传授,多有所得。”张良小心翼翼地试探道:“陛下若是有忧虑,臣或许会有一些建议?”
  吕哲愣了一下,心想:“张良还是遇到黄石公了?”
  也不知道是野史还是正史,都记载张良是得到了黄石公的韬略书册,也就是所谓的《太公兵法》,学习之后才会有那么多的成就。
  黄石公现在可还活着,他是秦末汉初的五大隐士之一,另外四人是东园公姓唐名秉、夏黄公姓崔名广、绮里季名吴实、甪里先生名周术。
  早些年吕哲其实是不知道什么五大隐士,他们的名声是近些年才渐渐传出来,传言中五人都有治世的大才能,吕哲有派人前去商山进行过探查,知晓那里有“商山四皓”,就是唐秉、崔广、吴实、周术,探查到的信息有点古怪,四人皆是黄老学派出身,可是行为又很像是方士。
  吕哲不是在推广教育吗?知晓四人在方术上有名声,后面重新派了一批人前去商山,想要让四人下山进入南陵的学院,可是那四人就好像真的要隐居了似得,说了一大通“伴山伴水”的话,拒绝了吕哲的聘请。
  现在嘛,商山四皓的好友黄石公赠书张良,吕哲很好奇赠的是什么书,不知道是不是《三略》。
  “臣所得到著作并不全部来自黄石公,也有四皓的著作。”张良没有进行隐瞒,对商山四皓似乎也比较推崇,最后甚至是用着惋惜的语气感叹:“那么有学问的人竟是隐居,实在是可惜了。”
  吕哲可是听出张良话中有话了,他略略一思索乐了。
  世界上隐居的人有两种,一种是真的要隐居不问世事,另一种是在养望养名。真要隐居也就是那么回事,根本就不会再参与到世事中来,靠隐居来养望养名的人在历史上可是不少,像是张居正也这么干过,其他还有更多,但是这么干的人不少出山之后根本就与之名声不符。
  商山四皓哪里是不出山啊?吕哲聘请他们出山当教师,那是不符合他们的想法,与之期待相差太远所以不愿意出山。
  黄石公赠书张良,估计是特意提到了商山四皓。
  张良是随行吕哲出巡的人之一,还是属于可以随时与吕哲聊天的那种,他们特意在出巡的路上找到张良赠书,用意已经很明显嘛……
第0935章
故弄玄虚?
  帝国现在的情况说起来有点复杂,外部威胁不少,内部矛盾也有一些,但都不显得致命。
  吕哲令人看上去是则就不只是复杂那么简单了,研究过的人总是会有一种迷惑感,有点捋不清吕哲真正性格到底怎么样,执政思路又是怎么样,一切只因为很多地方出现了矛盾。
  说吕哲是一个大方的人,早期设立爵位的时候,封赏下去的爵位只有不到四十人,看上去就比较吝啬。可是另一方面上,吕哲对臣下在财帛上的封赏可谓是丰厚到吓人。
  今年帝国举行封爵大赏,共有将近八百人成为贵族,早先那些对吕哲吝啬的说法烟消云散,但是偏偏吕哲建立的贵族制度又与“古典时代”不同,贵族的权利受到太多的限制,看着又不像那么大方。
  吕哲表现出来的个性一直在改变,有一点倒是令所有人赞赏,那就是对内不嗜杀,一些原有的敌人投降归附通常会有一个好的处置,像是以前的君王至少都能得个侯爵的爵位顾养天年,称得上是一位仁慈的人。
  一些国策上的制定,虽然很多人都看不懂,例如大搞“合作公社”式的建设,又拿出大量钱粮鼓励生育,可总归是对国对民都有利的事情,不懂也就不懂吧。
  “仁慈?”周术有点哑然失笑的样子,他指着张良笑道:“当今天子可不是仁慈的人。”
  张良惊讶中带着一丝丝的困惑,说道:“陛下善待贵族和黔首,至今为止并没有下令处死任何一名贵族,光复之初也是调动珍贵的军粮给予黔首,这些不是仁慈的表现吗?”
  请注意,张良说的贵族可不是现在的那些贵族,是战国时代的那些旧贵族。他讲的光复,是出兵占领中原、燕地、秦地等处。
  周术一直在笑,眼睛看着张良,良久之后才说道:“短短十余年百越灭族了,那是多少人命?制定灭一族的国策,现在还在不断追捕百越残余,是不逮住就杀了,可是抓不到就贩售为奴隶,这是仁慈的表现吗?”
  张良哑然,他努了努嘴,很认真的思考了一下,然后说道:“陛下有言,百越不是我族苗裔。”
  “那也是人,活生生的人。”周术笑道:“人为万物之灵,可怀柔、可同处,灭一族太过伤天和了。”
  张良蹙眉道:“《左传·成公志》有写‘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百越蚕食土地,杀我人民。陛下创业之初更是屡屡兴兵来犯,入侵长沙杀我族人数十万,掠夺女子、财物无数。《论语》也说‘以直报怨’,不能说陛下残暴,更与‘天和’无关。”
  周术还在是笑,说道:“那么哪一天陛下认为国内有一地的人也应当杀个干干净净了呢?”
  “你!这……”张良有些搞不懂了,他也能看得出商山四皓有意出山,可周术一直在抬杠算是个什么意思?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周术语速很慢:“陛下代天行权,是天地、是圣人,我等可就不是刍狗?”
  “好了好了,别吓张良了。”崔广也是笑,似乎名士都喜欢在脸上带着寡淡的微笑?他笑呵呵地看着张良,说道:“周兄不过是担忧天子杀伐之气太重,你可别较真。”
  “天下初定,应当是予民休息的时候,天子屡屡起大兵,各地民夫征召也没有断过,国策制定上有些偏了。”周术现在不笑了,他严肃着脸庞:“民心思安,正是休刀兵,止戈共治的时候,天子好像并没有看到这些?”
  张良依然蹙着眉头,姿态却是做出了倾听的模样。
  “若说草原上的部落依然屡屡南下寇边,出兵反击是应该的。”周术继续一脸的严肃:“可是草原部落已经远遁了,追杀不休,不惜千里迢迢在草原、沙漠、戈壁上追杀,耗费国帑无算,军士亦是增添了不必要的伤亡。草原难以耕种,占领下来也只能是放牧,与之耗费的国帑和伤亡相比,似乎不值得吧?”
  张良沉默着,眉头皱得更深了。他之前只与黄石公有接触,接触下来认为黄石公是一名博学多才且风趣的人,下意识也就认为商山四皓应该是差不多的人,毕竟商山四皓与黄石公齐名嘛。可是呢,短暂的相处下来,商山四皓其余三人他还不太了解,周术表现出来却有那么点见面不如闻名了。
  隐士?是不是隐过头了,久久没有接触世事,不了解时代的变迁,对国事的了解也是片面,在不了解国情的前提下述说见解没什么错,但是用想当然的一家之言去解析国策,这就是隐士?
  当然了,张良也在思考周术是不是故意那样做,用这种行为来作为一种试探。可是他一想也有点迷惑了,他是帝国的一名博士,不是执政、不是将军、不是……博士就是能够与皇帝多多见面,合适的时机给予一些建议的人,周术对他说那些可能是试探的话,是想要通过他的嘴巴转述给皇帝?
  黄石公并不在场,不然张良就想问问自己是不是见错人了,商山四皓并不是眼前这四位。
  “听闻天子还大兴工程,沿海大举建设船只?”周术一脸的不解,说道:“大肆建造道路可以理解,可是造船出海是为哪般?是学始皇帝出海寻仙吗?”
  “……帝国于东海之外寻找到许多岛屿,更寻找到一座大陆。”张良说的是倭列岛,他很想离开,可是又会显得有些不礼貌,耐着性子说道:“倭列岛出产金、银,帝国将要改革货币体系,那里出产的金和银正是帝国迫切需要的。”
  “阿堵物?”周术一脸的奇怪:“为了金和银,大肆建造船只?”
  “国币改革,怎么能称作阿堵物呢?”张良可是听出了周术的不屑,这更让他后悔来见商山四皓。他语气也不再是那么恭敬,问道:“货币改革关乎到万世千秋,有一套合理的经济系统,对国家来说不是很重要的事情嘛?”
  周术“哈哈”两声,抬手指了指变了语气的张良,一脸的莫测高深,然后不说话了。
  “……”张良见周术这样的举动愣了一下,一时间心里的困惑增多:“他到底是个什么意思?”
  任何一个年头,绝对少不了一些喜欢动不动就莫测高深的人物,特别是越有名气的人,像是名士、隐士之类的人,他们最爱干的事情就是莫测高深。
  张良现在是真的有些迷糊了,周术的见解不像是一个真名士该有的眼界。但是他看到其余三人一直是带着寡淡的微笑,不免又怀疑周术那么做应该是有什么目的?
  “海军还在南洋找到许多大陆,近期帝国盛行的香料便是南洋舰队在南边海洋的收获。”张良再一次耐着性子解说了一些,然后转到草原上:“帝国占领草原,有诸多家族申请迁徙,像是陇西郡那边的大族义氏、邦氏,又有北地郡的乌氏,燕地……中原……仅是今年就超过三十个家族申请前往草原,涵盖各个家族落户草原诸郡的人口一年便达到七万余。”
  其实远不止张良说的那些,最新的数据是草原各郡的人口翻新到二十一万,会造成这种现象是因为羊毛的作用被宣传出去,帝国又在相关的鼓励政策上给予优惠,愿意迁往草原的人就急速增加了。
  后面是张良一直在说,商山四皓静静地听。张良介绍的事情不少,还解释了一下为什么大肆建设道路,然后又谈到各地雇佣民夫是与战乱刚刚平息的地方维稳有关。
  唐秉会时不时地与张良互动一下,换成了商山四皓的其余三人静默。
  张良与唐秉聊着,发觉唐秉倒是有一些独特的看法,更加没有发出与腐朽有关的看法,只是唐秉也有一个核心观念,与周术的观念差不多,都是认为天下战乱刚刚平息,国家应该给予黔首休养生息,能不要大动就不要动。
  “固本培元,马上得天下者,马上治不得天下。”唐秉脸上依然是寡淡的微笑:“土地开拓是重要,可是要有人。”
  张良有点听进去了,他也理解唐秉要表达的意思。
  现在帝国确实是面对比较尴尬的状况,疆域一再扩增,可是打下的很多土地都是空置状态,没有人去填补空白。
  “所以陛下鼓励生育,为的就是改变这一现状。”张良又说:“开国之初军力鼎盛,趁着兵锋尚还锋利,消灭更多的异族,或是将异族驱赶地远远的,是中枢普遍的想法。”
  “人怎么来?呱呱落地又要多久?”唐秉说道:“打下之后没有马上填补,军队越打越远,补给线越拉越长,最后军队总是要收缩,一旦军队退回来,那些空白的土地不会被各族再占回去吗?”
  一直没有开口的吴实突然问道:“我听闻北疆有诸多部落要归附帝国?”
  草原诸多部落想要归附帝国不是什么隐秘的事情,发生这么一件事情的时候,中枢可是因为收纳和不收纳发生了争吵,武将集团是反对态度,文官当然是欢迎的态度,后面上升到文武的争斗上面,还是帝国公爵也是执政萧何站出来力主加纳想要归附的异族,才算是将那件争执画下一个句号。
  张良不知道吴实问这件事情是有什么用意,大体地介绍一下,但是没有说文武矛盾的事情。
  吴实像是随意问了一句那样,张良回答完也没有再说什么。他甚至是在张良讲完之后做出一副“送客”的姿态。
  张良早就想要离开了,见吴实摆出送客的姿态自然是客套几句立刻走人。
  商山四皓在张良离开后谈了什么是不可而知,张良重新追上出巡队伍立刻有人通知说皇帝召见。
  出巡队伍已经离开洛阳,他们沿着国道向西,会经过新安、渑池,然后从函谷关进入秦地。
  张良前去见商山四皓是吕哲首肯了的事情,吕哲对商山四皓也存在好奇,所以让张良回来之后立刻过去。
  吕哲是让张良上了马车,第一句话就问道:“怎么样?那些隐士。”
  上了马车的张良其实是有些纳闷的,他看到不止是吕哲的那些子嗣在,一些文官和武将也是在车厢之内。
  说实话啊,商山四皓给张良的感官不是太好,让他认为有些“见面不如闻名”,可是商山四皓在民间的名声却是非常大,只有吕哲在场的时候他倒是能直白说出来,但是那么多的文臣和武将,叫他怎么说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98/7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