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之帝国再起(校对)第61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11/716

  羌这个名词的首次出现是在殷商时期,泛指一些没有文化且半农耕半游牧的野人部落,一般是生活在黄河西北区域,离高原和吐谷浑盆地相对近的地方。
  秦穆公时代,西边的羌人成了秦人融合的对象,羌人一度为了避免被吞并进行迁移,大部分集中到青塘地区。此后青塘一直就是羌人的栖息地,数百年间他们向青塘周边扩张……似乎也不叫扩张?应该说是迁徙,然后遍布青塘周围数百里,更是成为高原上的主要族群。
  周王室的一些史书记载中也有关于羌人的记载,传闻羌人是大禹的牧羊人,也有说大禹是西羌的后裔。在周王室的记载中,赵氏赢姓的秦国其实也是出自天水的羌种,因此秦国固有“秦之为戎,固不自疑”的定论,这里的“戎”指的就是关中西边的羌,传闻秦国的历代秦君还颁布过法令,说是不准对西边的羌戎部落用兵。
  事实上是很长一段时间里秦国并没有参与周王室麾下诸侯的征战,用了大概二百多年的时间融合了相当多的“戎”,在西边扩展了广阔的疆土,也为秦国增加了数十万的人口。
  无论是在华夏看来,还是羌人自己看来,羌族从来都不是一个整体,“羌”甚至也是被强加头上的名称,一切只因为羌人喜爱羊羔。其实他们并不自称为羌人,而是自称“日麦”或是“尔玛”,寓意云朵上的人。从这里也能看出一点,他们的栖息地大多是在海拔比较高的区域,也就是离云朵最近。
  帝国向西开拓,置地金城郡就在羌人的栖息地旁边,郡是被设立,可是说实话人口少得有些可怜,甚至是因为驻军不多的关系经常有羌族部落游荡进入疆域。因为发现游荡的羌族部落不少,回馈到帝国中枢的时候,不少官员有鉴于秦国曾经融合了大批羌族的例子,提出“和平演变”的观点,认为帝国可以学习曾经的秦国那么干。可是没有多久金城郡那边就传来新的消息,游荡进入帝国疆土的羌族竟是频繁攻击平民或是驻军,搞得那些说是要“和平演变”的官员无比尴尬。
  鉴于西域离羌族生活区域相对近,西域各国估计是与羌族相处不少时间,大概是了解西部羌,不像是帝国那边与西部羌接触的时间不超过五年,中枢就传达命令,让西域的各级官员尽可能地收集关于羌族的情报。
  华夏族群,不管是殷商时期还是到后面的朱明皇朝,只要是“正朔”的“出身”,实际上对任何“域外”的族群都不是那么关注,也就谈不上了解,甚至是很多时候,明明这些“正朔”与一些异族是死敌的关系,可是也根本不了解自己的死敌是个什么情况。最为特别的例子就是两汉时期,草原上其实不全是匈奴人,结果汉帝国将所有草原人都视为匈奴人,过程是只要是个草原人就是敌人,后面演变成中原皇朝和整个草原交战的状况。
  上古先秦时期,中原各王朝还能分得清异族中谁是谁,不会将只要服饰差不多的异族就一概划分到一个种族中去。这样的区别对待至少是在外交上没有犯太大的错误,卷入战争的种族相对少很多,也比较有针对性,基本也是这样,才是一个区域性的战国能独当一面的主要原因。
  帝国建立不久,任何经验都不是太多,之前对内是怀柔为主,到了扩展非“传统领地”才是使用血腥征服,可是无数的事实也说明扩张光依靠血腥征服并不恰当,也就有了必要的区分,是拉拢消化,或是坚决消灭。
  “宛国和鄯善国位处高原下方,他们是与羌族接触最多的国家。”舍阿用着询问的表情看韩信,说道:“如果将军认为有必要,可派人让宛国和鄯善国派来熟悉的羌族的官员?”
  宛国现在还没有分裂成为大宛和小宛,其余西域邦国在从西向东迁徙的逃难者冲击下有点摇摇欲坠,宛国却是因为处理得当非但没有变得虚弱反而有所壮大。
  韩信知道宛国,上一次与匈奴在黄河源头交战的时候,参战的冒顿骑兵那边就出现了宛国的部队,相当一部分的冒顿精锐匈奴骑兵也是装备宛国的良驹,一度给帝国军队造成不小的麻烦。
  “鄯善国?”余樊君还是第一次听到这个国家的名字,问道:“是个什么国?”
  舍阿苦笑着说道:“原本是四城之国,有人口大约六万,后面……就不是那么清楚了。”
  鄯善国十分靠近现代的柴达木盆地,盆地是一个沼泽的地形,它的东南边就有着相当多的羌族部落,早先就是西域众城邦抵抗羌族向西域扩张的桥头堡,与各种大大小小的羌族部落时常发生交战,总体来说鄯善国在与羌族的交战中一直是优势状态。
  “宛国和鄯善国,是冒顿进入西域的第一站吧?”韩信用的是问句,可是表情上却比较肯定,他说:“黄河源头之战中出现了不少西域城邦的人,有使节,甚至是直接出兵参战。”
  “自冒顿在南部肆虐,我们与南部的一些国家已经失去联系。”舍阿慌忙撇清关系。
  余樊君笑而不语,他很清楚的记得舍阿刚才还用比较有把握的语气说能召唤宛国和鄯善国的人过来询问羌族的情报,现在却说失去联系。
  现实是乌孙对西域众城邦已经失去了控制,会造成这种现象有太多逃亡者涌进西域的原因,也有呼揭、丁零、匈奴等部族进犯乌孙的关系,导致乌孙光是招架入侵者都显得手忙脚乱,哪有精力再去对西域众城邦实施控制?
  冒顿有向西逃亡的迹象,帝国之前预定的方案中就有制定相关的计划。计划中,冒顿待在原地就尽力合围歼灭,帝国军队也会将矛头指向那些参与黄河源头之战的西域城邦,毕竟有西域众城邦先对帝国开战的由头,出兵报复也显得名正言顺。
  乌孙大概也能猜到霸道如帝国绝对会报复那些出兵站在冒顿那边的城邦,只是没有想到帝国的报复会这么快。按照乌孙的猜测,帝国怎么也该是先解决草原上的威胁,然后才会对西域下手,可不管是使节团的一些人,还是帝国驻扎在乌孙的军方,两边的人都开始了解西域南部的现状,信号已经比较明显。
  “很多国王是受到蒙蔽和蛊惑。”舍阿万分的紧张:“他们是在冒顿的逼迫下才会做出错误的行为。”
  “可是他们就是做了。”余樊君一阵轻笑,说道:“不管是主动还是被迫,做了就是做了。我们从来只看事情的结果,不问原因和过程。他们做了就要有被报复的心理准备。”
  舍阿沉默了比较久,问道:“应该怎么做,帝国才会原谅他们?”
  “冒犯我们的人,通常只有一个下场。”余樊君依然在笑,可是说出的话就有点吓人了。他说:“毁家,灭国。”
  “……”舍阿苦笑,有心想要说帝国实在是太霸道了,可是现在乌孙需要帝国,那些站在冒顿那边对帝国开战的城邦也着实蠢得可以,帝国报复的理由太合适了,哪还有什么话说。
  “征西将军很快就会来到西域。”韩信的语气无比的平静:“随同的是一个军团。征西将军踏入西域之后,何副司令就会率军南下。”
  征西将军是蒙恬,他不是走河套路线,走的是陇西郡那边。他带的那个军团是改编自以前的第三混编军团,因此周文所部在很早已经就回撤到陇西郡那边进行休整和改编。
  帝国这一段时间有再次针对军队进行任职上的调换,有些中郎将军团是回到南陵成了中枢的官员,有些原本待在南陵的武将则是被外放成为一个军团的中郎将,少数几个没有调换的军团是骑兵部队。
  目前在乌孙的骑兵,来自第一骑兵军团和第五骑兵军团,再加上改编之后的第二骑兵军团,帝国有数的几个骑兵军团等于是差不多有一半数量被投入西域。
  蒙恬率军从陇西道进入西域,第一个会遭遇的就是鄯善国,按照军队的行军速度,等待他们进入西域也该是春暖花开的时节,他们大概会是在金城郡那边短暂停留进行休整,也算是养养膘,具体是什么时候发动对鄯善国的攻击,身为征西将军的蒙恬并没有被限制时间。
  “我们的军队会在未来的十五天之后发动一次冬季战争。”韩信没有说太具体的事情,也没有说要征讨谁,他是看着舍阿说道:“乌孙作为帝国的盟友,是否出兵参战?”
  “这……”舍阿有些犯懵:“冬季……不是作战的时节吧?”
  “正因为不是,所以才能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韩信不是一个喜欢纠缠相同话题的人,说道:“若是乌孙无意出兵参战,作为盟友是否能保证后勤供应?”
  游牧民族在冬季的时候会杀掉大批老弱的牛羊,乌孙当然也是会这么做,恰恰是因为这点,舍阿根本没有拒绝的理由。再则,帝国在休整一段时间之后已经开始迫不及待地露出峥嵘的一面,乌孙哪怕是再怎么不愿意帝国针对西域众城邦发动战争,在极度需要帝国的前提下,在呼揭、丁零、匈奴等部族的时刻威胁下,他们再怎么也不敢在这个时候翻脸。
  “能够供应后勤,只是……”舍阿还想再争取一下,却是被韩信截断。
  “很好!”韩信露齿而笑,说道:“我们会付钱的。”
第0955章
就是那个李信!
  钱不就是货币嘛!若是早上个四五年……不,应该说若是没有与帝国有接触之前,乌孙其实并不太看得起货币的价值,他们大多是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使用马匹、牛、羊等牧畜来作为硬通货。
  西域这边没有货币吗?不,不是。西域众多城邦都有属于自己的货币,特别是强大的城邦货币的金属越是有价值,大多是采用金子和银子,不过倒是没有城邦使用黄铜来作为货币。
  乌孙曾经是西域最大强大的国家,可是乌孙游牧族群的特性注定他们不会生产自己的货币。会这样当然是有其原因,其一就是乌孙冶炼技术不行,再则就是不懂得相关的开采技术,最为主要的原因则是乌孙认为买不到的东西总是能用刀剑或是恐吓方式获得,很长一段时间里靠近乌孙的众多城邦就是“羔羊”一般的存在,时常被“剪羊毛”。
  “怎么好意思呢?”舍阿嘴巴里是那么说,脑袋却是一直在点头:“打折,帝国那边有打折的说法。帝国军方采购物资,我们一律打八折!”
  韩信“嗯”了一声,似乎是失去了说话的兴趣。
  一边的余樊君脸上闪过一丝的鄙夷和蔑视,乌孙需要来自帝国的援助,可是乌孙能够给帝国的却是少到微不足道,偏偏乌孙还没有意识到这点,竟然连奉送必要的物资都吝啬。
  舍阿又谈了另外一些事情,告辞之前还保证一定会提供必要的食物,隐晦地提出有钱一切好商量。
  帝国财政一直是赤字状态,可是帝国的官方从来不缺钱,能够用解决的事情一概不是难题,但是有时候花起来心里可真不是那么舒服。
  舍阿一走,后账的门帘被撩开,何怿和几个人一同走了出来。
  “愚蠢的乌孙人。”何怿脸上面无表情:“他们在葬送自己。”
  “呵呵。”吕臣轻笑了几声,说道:“这样也好。那就大张旗鼓、沸沸扬扬地购买。甚至是知会商贾,让他们花钱购买乌孙能够购买的一切。”
  韩信和余樊君已经站起来见礼,听到西域派遣军长史吕臣的话,两人配合地笑了笑。
  “乌孙人是一个抢劫的民族,只是他们不太清楚手头上贵重金属的价值。”吕臣摸着下巴:“乌孙人手里大多有一些抢劫来的黄金,分开来数量不大,合起来却是不少。或许也能让商贾们用合适的价钱买下。”
  本来有些人对于计划日后吞并或是消灭乌孙现在这个帝国的盟友还觉得有些不地道,可是乌孙高层的鼠目寸光……或者说是吝啬,还是贪婪?让那些本来心里觉得不好意思的人没有了最后仅存的吝惜。
  既然是有了恶感,不对乌孙开战的前提下,怎么坑乌孙都不算太过吧?乌孙人手头上的黄金确实也不少,大多得自西域众城邦。帝国金、银、铜三进位的货币改革体系已经提上日程,跟随使节团西向的商贾要么是胆子大,要么是有背景,身为高层稍微透露一点消息让他们喝头汤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华夏大地,远至殷商时期,近到大秦一统天下,市面流通的货币一般都是黄铜。因为纯度高的黄铜色泽与金子很相像,因此就被称呼为“金”,制定货币的时候有几种类别,早期是刀币、铲币的小额货币居多;压制成为饼状则是作为面额比较高的货币,也就是马蹄状的铜饼,因此也被称为“马蹄金”。
  黄金和银子在华夏其实也早被认为具有价值,不过因为数量太过稀少的关系,很难成为一种可以市面流通的货币而存在,一般是被使用来打造首饰,或是用来制定一些装饰用的饰品,少量被使用于大宗交易的暂代货币。金子与玉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它们的地位就是高级货币而存在,不过与庶民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只流通于贵族。
  事实上最先将黄金真正当做流通货币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和吴国,大概是这两个国家的领地上金矿较多的关系?早期的时候,因为冶炼技术的关系,冶炼出来的黄金纯度并不是太理想,像是楚国和吴国冶炼出来的黄金就不是纯粹的金黄色,反而是带着青、蓝,或许还有一些白、暗红,估计是有着诸多的拌杂金属,如少量的银、铜,因为五颜六色的关系一度被称呼为“五彩石”。
  五彩石可是有相关传说的,女娲补天的故事早在有商一代已经出现。黄金的模样像是五彩石可不是胡说八道,事实上黄金的冶炼要晚于青铜,怎么来去除黄金之中的杂质使之纯度高那是以后的事情了。
  帝国目前的主要货币依然是黄铜,不过因为有吕哲干预的关系,黄铜不再被称呼为“金”,该叫铜就是叫铜,金则是被转到真正的黄金之上,也算得上是为以后的金、银、铜三进位模式的货币体系做最先期的准备。
  乌孙有使节团到过帝国,哪怕是瞎子都知道帝国市面上流通的是铜币,并且了解到铜币这种货币的购买力。
  需要帝国的乌孙,他们不止是需要得到来自帝国军事上面的帮助,更是需要从帝国那里购买到种类繁多的物资,像是粮食就是比较迫切的一项商品。那么乌孙怎么在帝国进行购物?总不能是拉着马、牛、羊去换吧!甚至他们想都没敢想用刀剑的“付钱”方式。怎么样来获得帝国的货币就成了一件必须思考的问题。
  使节团之中有不少商贾,他们来到乌孙之后需要进行必要的补给,购买肉制品的时候早先是使用商品进行交换,后面深切感到以物易物的麻烦,尝试使用铜币来进行购买,可是一开始并不被乌孙人所接受。
  乌孙是部落形式,说直白点就是部落的昆莫能对乌孙的所有掌握生杀大权,也有权力在必要的时候进行干涉。普通的乌孙人不知道铜币的价值,乌孙的王族和贵族再迟钝也知道铜币的价值,还是在王族和贵族共同干预下普通的乌孙人才接受铜币可以购买东西的事实。
  比较有趣的是,普通的乌孙人从帝国商贾这边获得了铜币,他们手中的铜币很快就被王族和贵族用其它东西交换过去。王族和贵族的行为大大提醒了普通的乌孙人,认为既然王族和贵族将铜币当成宝贝,那么铜币肯定就是宝贝。结果是乌孙上至王族下来平民全知道了铜币的价值,帝国商贾在交易的时候支付铜币再无障碍。
  “我们的货币流传性越广,对帝国越是有好处。”吕臣刚才已经解释了很久,谈到了相关的钱息等等概念,为那些担忧帝国货币向外流出会造成损害的人好好地上了一课。不过他的出现可不是专门为了讲解这么一件事情,关于货币的话题也就适可而止,最后看向何怿,说道:“副司令,相关事宜,您说,还是由我来说?”
  何怿除了刚开始与韩信说了几句话就一直没有动静,吕臣请示,他也是点了点头没有吭声。
  “那就由职来说吧。”吕臣环视帐篷内的众人一群,他们之中有使节团的军官,也有西域派遣军的一些高级将领,笑了笑才说道:“我们没有来之前乌孙内部已经有混乱的迹象,是我们到来之后压制下了那些有雄心壮志的乌孙部落首领,算是不止帮助靡姓王族抵御了冒顿在南部的侵袭,还间接帮助靡姓王族压下了不服。”
  所有人都在点头,也正是因为这样才会在靡姓王族“不上道”的表现下,一个个心里有些恶心。
  “刘正使很忙,忙着勾搭一些乌孙部落首领,也忙着品尝各族的女子。”吕臣说得嘻嘻哈哈,众人也是闷声发笑。他晃了晃头,说道:“所以这场秘密会议就没有刘正使什么事了,咱们不耽误他为了帝国的人口壮大在各族女人身上播种。”
  余樊君情不自禁地看向韩信,想要从韩信脸上看出点什么。可是他看到的韩信脸上没有表情,心里纳闷吕臣调侃刘邦是不是对使节团的一些运作有意见。
  帝国军方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可是军方内部也有派系和职责之分,国防军是一个整体,禁军又是另外一个整体,大多数地方驻军和额外委派的武人又是一个体系,余樊君和韩信有在国防军服役的历史,也有禁军的标志,还是首次担任额外委派,目前的序列可算不得是国防军一伙的。
  “还有一位兄台也很忙,他带着数十名亲族和游侠,千里迢迢从帝国出发,跋山涉水来到了西域。”吕臣脸色变得越来越严肃:“正是因为这位兄台的壮志勃勃,我们一些制定的计划可能要被迫提前执行。”
  并不是所有人都清楚发生了什么事,特别是使节团这边大多感到茫然。
  按理说要问也是由韩信这个使节团的武装指挥官来问,可是韩信的一些事情上的嗅觉真真是不怎么样,结果就只能是余樊君来提问了。
  “李信啊!那个说只需要二十万秦军就能灭掉楚国的李信。”吕臣脸上没有嘲笑,就是怕有些人不知道李信是谁才加上额外的那么一句。他蹙着眉头,说道:“这位兄台经由第九骑兵军团的王中郎(将)之父的引荐,与陛下见了一面。然后可能是理解错了什么,急急忙忙带人向着西域疾奔而来了。”
  王贲的父亲王翦可是名将,少有不知道的人。至于李信嘛,大多还是知道是谁的。不知道的人,有人就特地提到了李超和李任的名字。
  李超和李任两人都是在帝国军方服役,李超更是快要到升任偏将的关头有不小的名气,李任有一手好箭法也相对出名,这两个名字一提,韩信立刻做出了恍然的表情。
  韩信恍然的不是终于知道李信是谁,他一个熟读兵书的人,李信作为用兵史上的一个反面教材怎么可能不知道?他恍然是李超和李任,他在第五骑兵军团服役的时候与两人多多少少有过接触。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11/7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