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之帝国再起(校对)第63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31/716

  “这位殿下对儒家非常反感啊?”萧何心里想着:“殿下年岁这般小,是因为在学校有儒生得罪,还是受到什么人的影响?”
  实际上成了皇帝的吕哲已经不能轻易对某些事情或是某些人展现出反感或是厌恶的态度,但是只要是有心认真观察,大概也会知道皇帝吕哲对儒家亦是没有好感,甚至是已经不止是没有好感,是一种非常厌恶的态度。
  萧何恰恰是知晓皇帝对儒家看法的人之一,他们实际上并不是那么清楚皇帝为什么会对儒家的感官那么差,那一次献俘仪式之后才算是为皇帝找到了一个厌恶儒家的理由,更深层次的一想也明白没有任何统治者会喜欢一帮在民间操作舆论的家伙。
  正是因为思考得多了,站在统治阶层深思,任何一名官员,甚至是儒家学派的官员,除非是别有用心想借舆论搅风搅雨,不然还真的是对一帮喜欢操控舆论的儒家士子感到头疼。
  帝国的官场上的儒学门生其实不少,像是叔孙通就是头号的儒家大儒,儒家出身并且比较出名的陆贾、孔鲋、卢生也在帝国官场一席之地,一些如司马欣、吕臣、武臣等等的将领也学习过一些儒家学派的典籍对儒家并不陌生。
  皇帝不喜欢儒家的消息也不知道是谁最先在暗地里流传,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这个不知道真假的消息,一些原本在研读儒家书籍的人立刻就懵了,哪敢继续研读下去?一些本来就是儒家出身的官员更是人人自危,光顾着忧虑什么时候自己的官职会被撸掉,基本是没有心思做事。等等之类的影响还有许多,反正就是因为皇帝不喜欢儒家,只要是能跟儒家稍微扯上一点关系的人都是人人自危。
  萧何作为执政官,发现不但是官场有些异样,连带民间都有问题,他自然是要向皇帝汇报这种现象。
  不得不说的是当时的吕哲也被弄得有些发愣,他是不喜欢儒家,但是不喜欢的是被董仲舒加了“天人感应”和有宋一代已经被改造的“朱程理学”,虽然依然是不喜欢当代动不动就搞舆论操作的儒家,可是并没有将后世的厌恶带到当代的儒家身上来嘛。
  不管吕哲是真的厌恶儒家或是不厌恶,当大家都认为他厌恶的时候,哪怕是不厌恶也是厌恶,并且因为传闻已经形成影响力,导致帝国某些方面的不稳,总该是要拿出一个适中的方法来解决。
  “所以陛下召集了诸多的同僚,于光明殿那边商讨,一是帝国想要重视教育,但是极度缺乏教师资源,儒家学派识字的人多,社会层面触及也广,再则是……”萧何苦笑着摇了摇头才继续说下去:“再则是在野的儒生以其让他们在民间搅事,不如让他们处于可控范围之内。”
  吕议有听过那一场商议,也已经知道商议的最终结果和执行力度,但他现在想要表达的是,太多儒生学子在教育上出现了问题。
  得说实话,吕议真的认为教育上的问题非常严重,一个不好可能下一代人就废了,哪怕是不废,但总要教育出一代对帝国在日后国策上有帮助的人吧?但是很显然的事情,要是根据目前的教育方式进行下去,只要一二十年教育事物上的恶果就会让统治阶层一个接着一个傻眼掉。
  或许傻眼不足以形容教育失败的严重性,吕议因为是亲身在接受当代的教育模板,他可以非常负责任地肯定,要是当前的教育模式不改,以后帝国要面临的麻烦绝对要比想象中来得大!
  “缺乏对帝国之外事物的了解,然后应该加强一种冒险精神?”萧何有听进去,甚至是已经察觉到事情的重要性。他沉思了很久的一段时间,问道:“殿下的意思是,应该在当代教育上就加强对边郡移民的重视,甚至是让当代接受教育的人明白生存空间建设的重要?”
  吕议猛点头,他十分清楚目前的中枢对没多少人乐意移民边郡感到头疼,不是移民政策不好,也不是说移民宣传不到位,说白了就是这一代的民间思想上已经认定了某些事情,根本就无法扭转过来。
  是啊,人口稠密的地方越来越稠密,地广人稀的地方哪怕是辅助政策做得到位,可是愿意从腹地迁移到边郡的人依然是太少太少,导致的现象就是军队打下的地盘越多,地方行政上的麻烦也就越多,甚至是为了能让领地上多一些民众已经开始考虑接受一些当地土著。
  帝国军方有一个说法,他们认为自己的征战是在为炎黄苗裔开拓生存空间,一旦接纳非炎黄苗裔的族群,等于是他们的征战将会被蒙羞,因此所有将领都异常反对接受异族。
  在西北的几个郡,一些地方官员为了增加治下人口,他们翻遍了几乎所有典籍,查阅了一些关于上古时期的炎黄苗裔迁移记载,最后有一个非常重大的发现,认为在西北和西南活动的羌人其实也是炎黄苗裔,只是羌人在上古时期与中原的炎黄苗裔分离得太久了,结果产生了不同的文化和习惯。
  那些人为什么要费那么大的功夫去查羌人是不是同为炎黄苗裔一员?不就是看到西北和西南的羌人非常多嘛!他们又得知军方的态度,那么想要将羌人纳入“大家庭”总该有一个说头是吧?
  “的确,查证下去,羌人确实是我炎黄苗裔的一员,陛下和军方的人认可了那些郡县地方官的说法。”萧何也是认可的一员,并对调查结果深信不疑,他看到吕议表情很奇怪,“呵呵”笑了几声,继续说:“不但是羌人,其实北方的戎人和狄人,考察下来也是属于我炎黄的后裔。”
  吕议“嘿嘿嘿”有点无语的笑着,扩张太过迅猛的后果已经出现了。帝国一直在鼓励多生多育,但是从怀孕到孩子长大需要一个时间过程,因为乐意移民的人实在是太少太少了,官方已经开始饥不择食地想要拥有更多的人口,将主意打到了同为炎黄苗裔的那些部族去。
  羌人、戎人、狄人真的是同为炎黄苗裔吗?说是也是,真的是能够从一些记载上查阅到相关的记录,甚至是匈奴、东胡……许许多多的族群要真的是算下来,查起来也能是炎黄苗裔啊!
  “中枢已经在商议,有了一部分的结论,帝国会逐渐接纳羌人,让他们的生活习惯和思想价值观全部与内地的人同化,让他们重新回到这个文明的大家庭中来。”萧何看着表情越来越瞠目结舌的吕议,说道:“也在考虑接受戎人和狄人,毕竟这件事情是有过先例的。”
  是有过先例,秦国花了二三百年的时间融合掉了一批戎人和狄人,说句很现实的话,关中数百万的人口总,大部分就是接受了华夏文明洗礼的戎人和狄人,现在都分不清到底谁是谁了。
  “我们需要人口,非常非常多的人口。”萧何表情开始变得严肃,他也不得不严肃,点了点头:“你说的那些,我会上书与陛下说明,只是殿下应当清楚一点,我们好不容易安抚下儒家学派,没有可能也不会在目前的当口去裁撤,殿下明白吗?”
  “那至少应该进行一次全面的‘进修’,在教育上进行一些倾向性。”吕议越说声音越低……
第0981章
功在千秋
  萧何从吕议那里离开的时候脸上还是一直保持着笑容,不是他的心情有多么好,也不是发生了什么喜人的事情,而是他跟吕议一阵谈话下来,整个脑袋和一颗心其实都是半晕懵的状态。
  不得不说,萧何真的是被那位殿下给震惊到了,他也不是第一次被皇帝的子嗣多表现出来的“妖孽”给弄得懵圈,实际上以前吕启构思出非常多的工具,不管是对农业有用,还是对工业有用,任何一点点的工具上的改革都能给过来带来很大的变化。
  工具上的改进对于执政官萧何来说当然重要,也认为可以增加国家的国力,可是吕议从国政上讲述利弊对他来讲确实更加的重要,因为就如吕议所说,教育上的失误目前看不出来,但是等待显现出来的时候将会是致命的。
  帝国的教育存在问题吗?其实谁也没有去思考过,因为帝国是首个执行普及教育的国家,此前并没有任何先例。
  确实,历史上并没有任何国家普及教育……或者说是想要普及,可是条件或资源、实力无法办到。
  此前并没有出现纸张,记录文字大多是采取竹简为主,只有少量记载会使用帛书,帛算不上奢侈品,但是使用的数量一旦多谁也承担不起,竹简就更不用说了,一条竹简才能雕刻多少文字?一千个字的文章记录在逐渐之上起码需要用二三斤以上的竹条。
  纸张的出现是普及教育的基础,另一个基础是足够的师资,帝国不会缺乏纸张,纸刚开始出现的时候价格上确实是高,但是制造出纸张的不是别人,是帝国皇帝。
  吕哲这个皇帝不像之后一些朝代上的皇帝,他是白手起家,随后占领大片疆土,开发疆土当然包含山川之利,那么铜根本就不缺。铜是当代的货币,开发出大量铜资源的吕哲不缺钱,他不需要拿纸张去进行暴利方式的经营,只需要作为一种廉价商品来进行贩卖就能够获取难以想象丰厚利益。
  对于一个国家的统治者来说,其实很多时候利益不是最主要的,是需要从更高层次的观点出发,不是着眼于自己一人的利益,是怎么来达到利益最大化。
  很显然的事情,教育国民对于统治者来说就是好处最大的事情,因为一旦国民的素质提升,国家也会随着国民的教育程度得到全方面的发展,之后所发展出来的一切不都是国家实力的一部分吗?
  帝国有足够的财力和相关的资源来普及教育,虽然说吕哲所开的历史先例并不少,但是普及教育这件事情上注定是最重要的一件,也会是史书所大书特书的一件,并且会得到不知道几代人无数年的感激。
  本来很多人认为教育也就是那么一回事,教人识字是最大的通途,识字之后再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想要奋进的方向,研读相关的知识,这些大概就是教育带来的通途。
  “执政心情很不错嘛!”张良手里抱着很大一叠的文牍,他是看着萧何一脸微笑地走进来,比较随意地问了一句:“和殿下聊得很开心?”
  萧何被问得有些愣神,长久没有回答,等待张良要走时,他才说:“良,你认为教育重要吗?”
  “呃?”这一下是换张良错愕了,他几乎没有任何的思考,答道:“当然重要,识字的人越多,日后国家也就不会缺乏人才。”
  “那么你认为教育除了教人识字,使人在识字之后学习各项的知识,之外还有什么用途吗?”萧何刚才就是一直在思考这个,他补充了一句:“就是……除了能够学习想要的知识之外的用途。”
  张良真的是愣了,他有点怔怔地呢喃:“除了学习之外的用途?”
  吕议与萧何谈了不少,估计是有史以来有人首次提出教育的时候也能“植入”一些思想,用教育的方式来灌输国家想要得到的效应。
  事实上教育的时候“植入”思想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以前没有学校的时候,身为老师的每一个人,他们在教导自己的学生时也会“植入”思想,他们一般“植入”的就是自己的理念。
  当然了,手把手教徒弟的时候,应对的人群并不是那么广,能够影响的人数十分有限,因此一些思想上的“植入”并不会引起太大的效应。
  帝国目前普及教育的阶层至少是八岁到十六岁的百分之四十八左右,也就是全国八岁到十六岁之间的孩子和青少年都在接受教育。帝国有多少八岁到十六岁的人口?按照人口普查的数据是有三百余万人,等于是有将近一半在接受教育。
  三百多万人在现代并不起眼,可是在上古先秦时代刚刚结束的年头,三百多万的人口其实是个比较恐怖的数字了。这三百多万人接受教育之后会进入到各行各业,他们注定将会是兴起的一代人,在帝国的每个层面发挥自己的作用,成为国家必不可缺的一部分。
  张良在当代算是一名智者,看得东西也比较全面和长远,但是说实话因为信息量的关系,他注定是与穿越者在一些事情上有差别。
  不但是张良,事实上萧何也是在与吕议一阵长谈之后才恍过神来,不是说不知道教育“植入”思想的观点,是没想过在普及教育上来干这么一件事情。
  “执政有点把我问倒了。”张良是一脸的苦笑,他猜测该是吕议像萧何说了什么,萧何从谈话中得到了一些心得,因此非常好奇地问道:“我们这位殿下说了什么让执政大吃一惊的话呢?”
  “我们这位殿下啊……”萧何是一脸的感慨,说道:“着实是让我有所启发。”
  随后萧何将吕议的一些观点说出来,对于教育时向学子“植入”思想的话题是三言两句带过,主要讲的是对于世界观和开拓眼界的事情,然后又少许地说了一些或许可以从舆论上来引导人们移民的事情。
  “引导舆论吗?”张良一脸的惊讶,不是惊讶吕议的建议,他翻了翻手里的文牍,找出一张从皇帝行辕那边送过来的公函,说道:“巧了!陛下那边也在说起这件事情。”
  萧何“哦?”了一声,接过张良递来的纸张,详细地阅读之后连连苦笑道:“用词不一样,乃至于说的一些事情也不相同,但想要达到的目标没有二样。”他其实是想说,吕哲与吕议不愧是父子俩,思考事情的方向竟然都是一样的。
  皇帝关注的事情一般不会是什么小事,吕哲现在是巡视到了草原,估计是看到草原上太过于地广人稀产生了一些感慨,结合在一些边郡所看到的显现,心里肯定是要忧虑打下的地盘没有人,想到疆土是打下来了,可是长期没有人打下来等于没有用,说不定也会因为当地没有居民以后又被异族给蚕食。
  历朝历代里面,很多朝代并不是没有开疆拓土的实力,他们遇到的问题说复杂那是相当的复杂,但是更多的问题估计相差差不多,那就是哪怕开拓了新的疆土愿意迁移过去的人也是几乎没有,结果是军队打下了土地,没人过去的同时军队也不可能长期在边远地方驻扎,军队一撤异族又给占回去了。
  两人也不能是站在大厅这么一直说下去,因为是有需要互相讨论的事情,也就前往萧何的办公室。
  “移民确实是帝国目前的重中之重的头条大事。”张良可是在被当成下一任执政官培养,能够接触的层面是越来越多,他异常清楚目前对帝国来说迫切需要解决的的确是腹地民众乐意扎堆,哪怕是在家乡生活的相对艰难都不愿意移民前往边郡。他喝了点茶水,很是认真地对萧何说道:“想要改变这种现象,老一辈需要一步步扭转他们的思想,年轻人却是比较容易说动。”
  “今年暑假,不是要搞什么学生郊游吗?”萧何停下来像是在酝酿什么,略略迟疑,说道:“若是像陛下建议暑假郊游的学生去边郡……”
  张良说道:“北疆草原上战事将要开启,哪怕是陛下同意学生暑假时去边郡郊游,军方也必然是要对执政有意见。”
  军方马上就要对草原展开今年的第一次攻势,战事的规模相较以前不是那么大,但这一次是一种千里奔袭的远征,到时候不知道还要忙成什么样子。
  萧何笑了笑,有不同的意见:“军方会乐意的。”
  张良加入帝国的时候已经是建国之后了,萧何却是在吕哲只有三个郡的时候就加入到这个集体,可以说萧何远要比张良更加了解军方那一帮子家伙都是什么货色。
  军方对任何能够对他们有助益的事情都非常欢迎,让一帮青少年到各个边郡去,军方就有更多的机会宣传自己的武功,可能还会提前寻找好的军官苗子,一找到就会教唆某个少年考军校加入他们的集体中去,哪有不乐意的道理呢?
  “比较麻烦的是孩子们的家长啊!”萧何倒不是说父母怕孩子吃苦,目前这个年头吃点苦并不算什么,比较麻烦的有其它因素。他说:“现在能够称得上是边郡的地方都是军方刚刚占下没多久,至多也就是一年前攻占下的疆域,不毛之地是一方面,各个边郡的土著还没有归服也是一方面。”
  “嗯,危险的地方会有许多。”张良慢慢跟上了萧何的节奏,接过话题往下说:“帝国虽然夏季和冬季都有针对式的演武,但是演武是演武,并不能当做实际的经验,孩子们去到边郡会遇上难以预料的事情,若是出现伤亡……恐怕民情有碍。”
  没错,萧何就是在担心这个,那些十来岁的孩子对于去边郡虽不敢说人人感到开心或是兴奋,但是能够在国家出钱的情况下和同学一块去郊游肯定是大部分人乐意。孩子乐意在很多时候说了不算,帝国也没有哪一条律法是关于强制性要求家长同意国家安排子女的条文,父母担心远游,特别是去边郡会因为各种意外出现死伤是难免的事情。
  “或许可以去倭列岛……”张良是斟酌了一下才说道:“倭列岛也算是边郡,并且离帝国比较远,还需要走海路。”
  萧何只是与张良商议一下,哪怕是真的要执行也是需要先上奏皇帝行辕,让皇帝思考一下是不是能行,能行的话也不是拍拍脑袋就能干的事情,相应的准备必不可少,同时各郡县也是要通知到位。
  差不多是在十来天之后,已经走到右北平郡的皇帝行辕收到了萧何从帝都南陵发来的奏章。当时的吕哲是领着一帮重臣在进行冬季狩猎,他看完萧何的奏章骑在马背上发了一小会的楞,回过神来的时候脸上挂着一种很难说得清楚的笑容。
  “陛下,司马将军已经将前方围起来了。”燕彼也是一身的戎装,手里拿的却不是弓箭,是一种试用型的骑枪……唔,是火器,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骑枪。
  没错了,吕哲组织围猎,从士兵到勋贵、将领、文官,全部都是使用火器。他这是要让中枢的重臣和一些边塞将领了解火器,他们这帮人当然是不可能亲自上战场搏杀了,在围猎中了解火器也成了一件相对靠谱的事情。
  “瞅瞅。”吕哲将手里的奏章递给了燕彼,然后笑呵呵地说:“执政的脑子开窍了。”
  燕彼对皇帝用词感到有些吃惊,他可是知道皇帝自从君临天下之后无论是在谁面前说话都没有这么随便过了,可见皇帝是真的非常高兴。
  “唔?”燕彼很快就将萧何的奏章看完,只是他不太懂组织各个学校的学子郊游,特别是分批前往倭列岛或是流求那边有什么好高兴的地方。
  “你啊,往更深的地方想想。”吕哲是真的高兴,萧何的出发点是要开拓新一代人的眼界,组织学子远游就是一个不错的地方。他笑着笑着心里其实也比较困惑,想着:“远游是不错,可是为什么会建议去倭列岛或是流求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31/7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