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之帝国再起(校对)第63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38/716

  吕哲在下来之前以为地下室会有稻米或是布匹,逛了一圈,发现地下室内还真的全是陶器。
  事实上“古人”虽然是“古人”,可并不代表他们傻啊!谁都知道地下室潮湿,该是脑袋缺了多少根筋才会在地下室储存粮食?
  陈郡算是在长江流域边上,也正是它的地理位置在这里,又加上离直隶并不是太远,一些发展上真的是超过了很多地方。
  皇帝行辕照例是前往郡守府,抵达之后入眼的是那条直通帝都南陵的国道。
  陈县通往帝都的国道是一条水泥公路,整体宽度在十五米,分为左右四条行道,两边又分出一条徒步和一条行车或是骑马的不同划定。现在那条道路上人群不少,来来往往的马车亦是众多。
  目前拥有水泥国道的路段其实不多,主要是集中在南陵周边。帝国有一个计划,是至少将水泥道再扩建至少三条,分别是从南陵直接抵达辽东郡、陇西郡、雁门郡,等于是有三支箭头分别直插目前帝国最为重视的三个方向。
  从南陵通往陇西的道路已经修建到三川郡境内,还会修向内史郡,一路直通下去。这条道路因为皇帝出巡是最先走那边,集中过去的资源相对多,也是建设得最快的一条。
  通往雁门郡的这一条其实也将通往辽东郡的部分地段涵盖了进去,是会到了颍川之后才分开岔道。目前这一条国道只是修到了陈郡,且看停息下来的情况,显然短期之内是不会再有动静了。
  “执政府那边的意思是,因为帝国需要深入草原,将劳力主要集中到边疆,中原这一块着力恢复民间。”蔡阳见皇帝一直在看那些挖了部分的地基,如此解释。
  吕哲当然知道这一件事,他在想的却不是这个。
第0991章
到底是荒诞还是辉煌?
  吕哲有一个了不起的儿子,这个儿子年纪小小,却是在发明领域上有着惊人的“天赋”,今年不过是十来岁,已经在发明领域上可以说是走在同一时代大多数人的前列。
  帝国对长江流域的水力不是在大肆利用吗?是吕哲亲自开了个头,用非常简单的构造常识和物理常识建造了水车和轮轴等物,配合一些相关的部件组装起来就是一座能够利用水力的东西。
  得说一句大实话,吕哲可以想出那么一个东西并没有多么了不起,甚至可以说那玩意显得简陋且有一些构造并不合理,可是谁让他不是这方面的专业,能造出来已经是要感谢天朝的普及教育和生活在信息大爆炸时代了。
  吕启是在五六岁的时候开始将目光盯上一些器械模型上面,经过三年的时间让包括吕哲在内的很多人习惯了他对器械的爱好,然后在八岁的时候第一次尝试改进灌溉用的水车。
  似乎是理所当然的那般,吕启改造灌溉用水车进行得相当顺利。既然是改造,那肯定是在原有基础上加以改进咯,只是吕哲详细地看了结构图之后,发现很多地方的构造其实变化非常大。
  任谁有一个聪明的孩子,作为父母都会感到高兴或是骄傲,吕哲当然也像非常多的父亲那样称赞儿子有了成就,但是内心里的郁闷其实是不足外人道的。
  “古时候”发生过很多生而知之的事情,人们并不清楚有些孩子为什么会那么早熟,且不止是早熟这么简单,明明没有经过长年累月的教导,孩子偏偏就对某个领域非常的擅长,就好像他们天生就明白那个领域是怎么回事一样。
  如果真的查看史书,能够看到不少人很小的时候,他们通常就会非常的聪慧,这种孩子通常会被称呼为神童,同时很多神童就有“生而知之”的名声。
  比较可惜的是,华夏文明在很长时间里其实就是一个“儒教文明”,因此留在史书中的神童大多是做得一手好诗词,造物上哪怕是有被记载也非常之的凤毛麟角,谁让“儒教”打从骨子里瞧不起奇技淫巧,是不?
  “生而知之”那是古人的一种说法,在吕哲看来分明就显得极度的不正常。
  一些孩子在很小的时候聪慧,那也只能是在孩童阶层的一种聪明,他们的聪明比之正常的成年人来说,成年人有着阅历上的优势,并且成年人是有接受过教育。孩子的聪明就应该是展现在属于孩子的世界,比绝大多数正常的成年人,乃至于是比一些精英还优秀,那怎么都透露着一种诡异。
  吕哲自己是个什么情况自己知道,出了个在器械上有顶天天赋的孩子,他能不郁闷吗?索性的是吕启也就在造物上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这孩子除此之外表现的比较温和或者说是冷淡,至少吕哲长期观察下来,吕启并没有将自己那双小手伸向不应该伸的地方。
  吕启那不叫冷淡或是温和,是他压根就有点敬畏吕哲,似乎对自己的弟弟吕议也有着一种令人搞不懂的畏惧感。可以想象出来的事情,毕竟他自小成长的环境里,吕哲这个开国皇帝已经被全民族神话并且崇拜,而吕议这个第二任的续任之君就更不用说了,在他能够看到的历史记载里面,吕议可是一个异常铁血的恐怖君王来着。
  当然了,哪怕是吕哲有所怀疑,但是怎么都想不到自己那个庶长子会是从被改变历史的那个版本穿越过来。
  在吕哲看来,好嘛,吕启怪是怪了点,但是只要不手伸得太长,不管吕启的灵魂是个怎么回事,吕启身上的骨血是他的绝对没有错。既然是自己的骨血,对待自己也是敬重和爱戴,只要不是发生了太过份的事情,他哪怕是觉得怪怪的也能接受。
  “不知道启儿研究那个轨道车,研究得怎么样了?”吕哲看着被挖开的路面地基,心里在想的是这个。
  在属于大秦的时代里面,轨道用途的车叫驰道,有相关的记录显示,秦国建设的驰道就是一种有路轨的道路,然后提供特制的马车在驰道上进行飞驰,可以日行千里来着。
  吕哲有监督过直道的建设,清楚并且明白直道是个怎么回事,他却是没有见过什么驰道。
  是的,没错!这个历史版本没有驰道,毕竟始皇帝建设驰道是为了北征匈奴,驰道的构思是为了能够更快将物资运往前线。而这个历史版本在天下一统之后的第三年就开始各地生乱,秦国自然是没有可能在进行什么北征之战,秦国哪怕是有建设驰道的机会也不会付之行动。
  过早地发生暴乱,并没有将所有主力派往边疆征战或是戍边的秦国,对比没有被改变的历史只能说是相对要好上一些,比如赵地被更早地收复,对楚地也是形成压制,但是秦军的战斗力跟一统时期相比依然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呵呵,陛下,那是因为很多原因。”李斯笑得非常尴尬,他也有尴尬的理由。
  要说李斯,他的确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不过为人的品性上很是被许多人诟病。相传,他为了达到在始皇帝心中的地位,设计害死了自己的师兄弟韩非,然后在为官上也是多次刻意打击或者压迫同僚?
  也有另外的说法,说是李斯并不是单纯的嫉妒韩非,因此才设计害死了韩非,是韩非为韩国的公子,一旦韩非在秦国得到重用必然是会阻碍秦国攻打韩国,李斯和姚贾等人为了将已经部署好的秦国国策严格执行下去,他们才会想办法除掉可能对攻韩大业会造成障碍的韩非。
  李斯现在尴尬的却不是这个,是秦国后面之所以在民心军心士气上不高,他可是首个站出来支持始皇帝改革,进行中央集权制度的人,后面更是作为首领拉拢了一大批人为始皇帝的中央集权制度之路扫平障碍和进行鼓吹。
  吕哲执行的可是“变种”分封制来着,不过这并不是关键,是始皇帝在中央集权制度上的变革让秦国转入盛极而衰,像是李斯等一些人有着不可推脱的责任。
  自然了,因为现在秦国已经不具备自己做主的权利,也没人再拿以前的事情出来说道,毕竟要是真正的追究起来,谁的屁股能够真的干净?
  “往事已非了啊!”吕哲不知道为什么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李斯微笑着,以他的为人绝不对在皇帝目前的状态下说什么事情,暂时只能是充当雕塑,脑海中也回忆着以前的事情。
  始皇帝的中央集权制度可不是现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始皇帝的中央集权制度说白了就是将世间所有的权力集中到皇帝身上。事实上当时天下所有的权力也是集中在始皇帝身上,中央集权制度之所以会产生,那是秦国因为十年间灭掉了六国一统天下,因为地盘扩大了,能够产生利益的地方也成倍增加,可是很多利益都是在统一之战时落到了文武官员或是地方大族的手里。
  秦国的“剪羊毛”可是在商鞅变法之后的惯例,历代秦君都会对国内的大族进行至少一次的清理。所谓的清理很有值得说道的地方,简约来讲,无非就是将私人财产转为国库,既能增加国帑又能消除掉有可能对君王权力造成障碍的人群。
  之前任何一代的秦君,他们在“剪羊毛”的时候都是针对某一些人,不是大面积大范围的“剪羊毛”,或许也是那些人自有取死灭族之道,造成的影响一般都没有多大。另外,历代秦君在“剪羊毛”的时候,其实也多多少少会漏出一些汤汤水水供下面的一些基层,来一个雨露均沾的行为。
  始皇帝的中央集权制度是怎么回事呢?他本身就是国家中至高无上的存在,哪怕没干制度上的变革也没有谁敢违抗他的任何命令。他之所以会想用法理来确定那种权力,一是帝国疆域变得太大了,需要干这么件事情来再一次重申权威性;二是很清楚每一次的政治改革都意味着一次重新的洗牌,之前是因为统一之战一些该清理的人没清理掉,借这个机会来清理;三嘛,那就牵扯到令人瞠目结舌的利益了。
  在中央集权制没有执行之前,秦国是在执行郡县制吗?毫无疑问,只要是有读过秦史的人,会发现早在始皇帝嬴政出生之前秦国就已经在执行郡县制。所以吧,说始皇帝改革制度是为了执行郡县制,这个说法靠谱不靠谱呢?
  李斯当时是廷尉,他一直都是在向着成为丞相的目标前进着,那时候阻碍他坐上丞相宝座的除了隗林这个出身蜀地的老头子,还有始皇帝心中对臣子权力的约束。
  始皇帝执政以来,除了没有掌权之前有吕不韦这么一位相邦,到了始皇帝掌权之后慢慢消除相邦的权力,先一步改相邦为丞相,而后又执行左右两名丞相的变革,等于是将权力原本非常大的相邦进行权力分离和削弱。
  制度上改革了相邦,相邦的职权由左右丞相来履行,但是很多时候左右丞相并不是健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要么只有左丞相,有要么就只有右丞相,并且只要这个丞相有揽权的行为,很快就该回家去吃自己了。
  隗林这位出身蜀地,似乎还是古蜀国王室的苗裔,他在左丞相的位置上干的事情其实并不是很多,甚至可以说在秦国一统天下的时候存在感实在是有够低,反而是到了天下一统之后开始活跃起来。
  在一统天下之后的诸多事宜中,值得称道的事情之中就有隗林与王绾共同主持统一衡量度这么一件事情。他与李斯、王绾等许多人在始皇帝变革中央集权制度的过程中,几个人的表现也各自有着自己的立场。
  现在嘛,以前很多秦国的官员其实也是活跃在帝国的官场之上,只是与曾经的地位显赫相比,他们在帝国只能说是中上游。
  其实那也是必然的事情,甚至可以说对很多人来说是幸运的事情,吕哲建立帝国之后还有以前各个战国一些官员的容身之地,而不是被一番杀戮。
  李斯在吕哲兼并秦国的过程中立有功劳,而后又在兼并其他战国的时候有建策的功劳,结合在律法上当之无愧的成就,又经过一连串的考核……也许还有吕哲的偏重性,李斯现在在帝国与在秦国干的是同一个行当,那就是任职廷尉一职。
  帝国的廷尉权利比之秦国时期当然是显得弱小,廷尉署的很多权利是被分离到了检察署。不过近期事情又有了一些变化,吕哲有意在原有的职权上进行一些制度优化,各个府和各个署的职权也会进行或大或小的变动,很多人其实都是睁大眼睛瞅着,李斯就是其中的一个。
  世界上当然没有一成不便制度,任何制度的建立都是为了更好的被执行,那么一旦有了需要进行改革又有什么不可?
  吕哲很清楚目前帝国的制度……怎么说呢?应该说是有点乱,既有三公九卿制,又有了九品中正制的影子,很多部分在很多职权上形成重叠甚至造成冲突。
  帝国从建立到目前为止,战争状态好像一天都没有停过?许多事情哪怕是发现有问题,可是因为国家处于战争状态也不能轻易改动。
  今年帝国会发动第二次草原战役,情况要是没有出现意外,新组建而成的草原派遣军将会很快将战线推进到峻稷山区域,到了这一步战局哪怕是一时半会拖了下来,影响也并不会是太大。
  草原战役打完,帝国在五年之内将不会在大举用兵。所谓的不大举用兵,只是说不会再动不动几十万军队在几个方向同时在作战,可能是会停下某些区域的扩张,转为单独在一个方向上只动用一个军团。这样一来很多事情就可以干了。
  李斯来皇帝行辕是干嘛来了?他之前担负着查证全国各个县政绩的事情,有了结果立刻汇报来了。
第0992章
野望
  帝国的官场考核并不复杂,无非就是一套积分制度。积分的由来是根据每一地的经济和民生来设定一个基础值,每个地方的基础值都不一样,且每一任的官员考核积分都是重新累加,因此并不存在哪个地方富庶,谁去富庶的地方执政比较容易出政绩的事情。
  事实上最容易出政绩的地方是在偏远的郡县,因为那边什么基础都差,官员到任之后只要不是太无能或是懒散,随随便便都能做出一些政绩出来。
  这么一套积分制度自然是有缘由的,若是没有这套积分制,那些富庶的郡县将会被抢破头,贫困的郡县则是会官员空缺的现象。
  有了积分制度之后,容易出政绩的边缘郡县适合那些心中有抱负,且手腕和能力都有的人,他们因为一些出色的表现也容易得到中枢的关注。至于那些对能力高超的官员吸引力反而不是那么大的富庶郡县,哪怕是一些相对平庸的官员去到任也能中庸维稳。
  李斯有着非常好的记忆力,他对一些表现优异的官员在皇帝问起的时候立刻就能答上相关的回话。
  “代郡和并郡的民生建设如执政府意料的那般一直是在高速增涨,倒是金城郡和武威郡的发展令人意外啊!”吕哲在看文牍,他拍着西北边郡的那一些,闭上眼睛像是在思考什么。
  李斯没有说话,他内心里倒是认为那边出政绩相对正常,毕竟那边羌人的数量并不少,只要地方官愿意下点功夫去寻找羌人部落并使其归化,郡县里的人口数量增加可会是很快的。
  吸收野人部落使之成为户籍之上的名单,类似的事情在春秋战国从来都没有停止过,第一个做得最为成功的国家是赵国,赵国从赵武时代就一直在融合赵地北边的狄人和一些中山人,甚至是夷人也在被融合的对象之内。
  除了赵国之外,做得相对成功的还有楚国,楚国原先的地盘并不是太大,他们是在连续征服各种南方野人之后才大量增加人口,因此也才能在春秋初期以一国之力对抗整个中原。后面楚国被晋国为首的一帮周王室小弟们联合起来打服了,他们融入华夏之后虽然说仍然不断与中原各国对抗,可是重心已经倾斜到继续向南方开拓,期间还有一个吴国不断捣乱什么的,但是从未停止过继续向南。
  楚国融合掉的南方野人数量非常多,因为楚国贵族政策的关系,产生的效益基本上是被各个大族给占去了,楚王室反而成了一个只能喝点汤汤水水的存在,后面也因为这样使得历任的楚王对继续向南失去兴趣,改为与中原各个战国争霸上面,至少打赢了中原各国获得城池楚王室还能增加赋税,不是向南产生什么利益都被各个大族吞吃干净。
  对于野人融合最为出名的却是秦国,李斯出身秦国朝堂,对于历代秦国融合戎狄的事情可谓是知根知底,要是没有二三百年秦国不断针对戎狄的融合,使得秦国在人口上至少翻了一倍,后面的秦国也不会有足够的国力或是人力来东出争霸,最后完成对天下的一统。
  每一个时期的几乎所有国家都在做融合异族的事情,因此当代人对于融合异族其实内心里并不反感。只是,因为吕哲对一些事情的宣传,十来年思想的变革之下,人们开始对异族普遍存在两种思想,一是觉得异族都是属于应该征服的对象,二是认为异族都只适合成为奴隶。思想逐渐转为不是那么乐意接受异族的融合,而那是有一系列原因的,并不单纯体现在吕哲的思想传播上面,还有关于资源分配的原因。
  要知道帝国一直在增加社会福利,只要是在籍的人,多多少少是会获得来自官方的一系列社会福利好处。因为生存空间的说法产生,人们已经知道资源并非无限,同一民族下的人们享受福利,那是建立在子弟兵们对外的征战和掠夺上面,要是融合的异族也马上就能享受社会福利,这样公平吗?
  帝国需要人口,需要非常非常多的人口,仅仅是依靠鼓励生育是能够增加人口,但那是相对长期的事情,并且因为鼓励生育需要投入的相关资源其实非常恐怖,要不是皇帝对鼓励生育异常的坚决,并不是没人对此产生异议。
  娃娃从怀孕到落地,又从落地到成长,至少是十六年左右才能够成为劳动力,但是帝国目前的摊子太大太大了,因为急速的扩张根本就等不了那么久,这样一来该怎么办呢?只能是寻找可以融合的种族,在极短的时间里来提高可作为劳动力的数量,亦是许多边郡空旷得很,并且内地的人们根本不愿意迁徙过去。
  李斯从某个渠道听说过一件事情,皇帝一点都不喜欢异族,并且皇帝是打从内心里渴望消灭所有能够看到的异族。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38/7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