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之帝国再起(校对)第65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52/716

  “肯定有内情……”吕议是在想:“事情不会那么简单。不过,事情是越来越被定性了。所以说,很多时候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啊……”
第1011章
值得深思
  民众……怎么说呢?一种米养百样人,世界上就是什么样的人都才会组成一个社会。既然是社会,那么千万不要妄想人人都是好人,许许多多的人会是好人不过是有一种东西约束着,那是道德或者是法律,但真的就是约束着。
  荀子曾经判断过“人性本恶”的定论,认为人从一开始是恶的本性,不过是因为成长的时候环境的影响,社会自己形成的道德使人改善了本性。佐论是,人学好极难,人学坏极易。似乎也真的是那么一回事,毕竟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不是从来都由人来自己设定一个普世价值观的吗?
  吕议已经不知道该怎么去理解会稽郡正在发生的事情了。按照他的想法,张耳逢迎中枢决策本身不能说有错,帝国边郡就是需要充实人口,可是张耳办得实在不漂亮,引起了郡内的动荡本身就是郡守的失职。
  “主要还是山民愚昧,若是使用温和手段,再有一些官员的使力,张郡守……恐怕是要遭受责难的。”陈平从来都不介意将人往最坏的方向想,他表情平静地说:“山民杀官,后又连续反抗,甚至发生了不止一起杀戮无辜的事情。不管事情的起因和过程是什么,张郡守所有想要达到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是那样的道理,从山民杀官的那一刻起,且不论张耳干得到底对不对,山民已经将属于自己的保护伞给掀了。不是说山民杀官才会造成这样的后果,是他们无论杀谁都是错误的,除非是国家让杀谁,不然杀了人就不再律法的保护范围之内,对山民如此,对官员本身也是如此。
  陈平会遇上吕议纯粹是巧合,他是要过去皇帝行辕那边,因为是走官道的关系,路上遇到了吕议的队伍。
  官员遇上了皇子的队伍总是该求见问候一下,至于到底见不见那就是皇子自己的事情了。
  吕议自然知道陈平是谁。事实上是他非常清楚陈平是谁,或者说是知道陈平有什么样的才能,因此肯定是要接见一下。
  陈平可是历史有名的阴谋家,是一个与张良齐名的谋士,差别不过是张良擅使阳谋,他对阴谋则比较擅长。
  吕议对于自家老爹将陈平安排在检察署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太知人善用了。
  “是啊,不管起因和过程是怎么样,那帮山民从法理和人理来讲都完蛋了。”吕议低叹了一声,说道:“所以说权柄权柄,没有权柄的人总是要站在弱势的一方。”
  陈平眼皮跳了跳,诡异地看着一脸感慨的吕议,内心里想:“这位殿下哪来这样的感慨?”
  上位者的思维模式与平民老百姓不会一样,特别是自小含着金汤匙长大的人往往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民间疾苦。陈平无论怎么看,觉得吕议都不该有那样的感慨,听起来觉得不对劲的同时,有心想要让吕议摆正自己的身份和思想,但因为是臣下的关系不是那么好开口。
  吕议自然是发现陈平怪异的目光,他若无其事地将话题转到了一边,问道:“祭酒方便说一说将要去处理什么事吗?”
  陈平嘴唇动了动,欲言又止之后,说道:“各郡类似于会稽郡的事情不少,有必要让陛下知道。”
  吕议听得稍微愣神,心想:“像会稽郡一般的情况?指的是什么?”
  陈平既然说了个开口也不会藏着掖着,吕议现在还是监国的身份,有权知道。他说:“中枢近期再次向各郡县发布招募移民的公文,打算将自愿迁移边郡的人和罗县那边的民众一同分散迁徙。”
  “罗县?”吕议一直在持续关注那边的情况,说道:“据张侍郎的汇报,罗县那边的事情已经淡化,大多数民众不再反对迁移边郡。”
  是有那么一回事,张良亲自操刀之后,他将那些闹腾得欢的人群分割开来,对那些比较软的人则是一种威逼利诱的手段。
  民众很多时候是无知状态,因为无知才是民众呀?说难听点,不管是什么群体精英肯定不能太多,至少是要有一个主次分明的阶级,要是人人都是老大,到底是应该听谁的?就该是天下不断的动荡,这既是所谓的蛇无头不行。
  罗县的三十多万人一再被分散,张良只针对死硬份子和软化份子,中间派倒是只做好安置。他对死硬份子的处理方式十分的简单,就是划出一块地皮,周边封锁让他们老实待着。对软化份子是述说实际的情况,鉴于官府近几年还是建立起不错的信誉,事情倒是进展相对顺利。
  这一次分批迁移民众前往边郡,主要是被分配到西北疆域的一些区域,那里的地方官收拢了羌人,是按照二比一的比例来和中枢交换本土的民众。
  听着可能怪怪的,但是边郡地方官对用新的归化民换内地的民众是一种无比兴奋的态度。在他们看来,不管是不是同一个族裔,羌人与中原文化已经脱节太久了,管理起来无比麻烦不说,更多的时候是需要照顾到羌人的风俗。
  落后的文明通常都有一种情况,既是愚昧外加固执,他们的风俗已经不是简单的生活习惯,风俗事实上就是一种与信仰有关的玩意。而一旦地方官在某些地方没有尊重他们的风俗,羌人随地随地都会爆发一场暴动。
  吸收或者融合从来都不是简单的事情,特别是那些地方官曾经天真地想要和平演变,等待真的接纳了羌人在治下才知晓什么叫麻烦,能够与内地交换人口,他们肯定是举双手双脚赞成。
  “执政似乎给出了不少优惠的辅助?”吕议已经送走了要前往皇帝行辕的陈平,现在的说话对象是李左车。他说:“幸亏是帝国不缺钱,要不按照这种玩法……啧啧!”
  帝国是不缺钱,这么个年代铜就是货币。南洋海军已经勘探了吕宋岛,有勘探师信信旦旦地证实那就是一个坐落在铜块上的岛屿,而这座岛屿大到难以想象。
  吕宋岛多铜是吕议一清二楚的事情,他更知道吕宋岛除了拥有难以想象的铜之外还有金、宝石、香料等等出产,等于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聚宝盆,更不用谈帝国还占下了盛产金银的倭列岛。
  “呵呵,帝国不会缺钱,怕的是钱变成不是钱。”吕议说了一句李左车不是那么懂的话。
  钱之所以是钱,是它能够购买到货物,与之纸张货币有点区别的是,不管是铜、银、金,它们除了成为货币还有其它的用途,因此价值会下降,但至少不会成为“废纸”。
  “我听父皇无意中提起过一件事情,因为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宗买卖变得越来越频繁,很多商人已经觉得运载数车、数十车、数百车……的铜钱进行交易十分不便。”吕议笑得有些诡异:“他们请求执政府下达金银可作为货币的行政条文。”
  吕议笑得诡异十分有理由,他的老爹对金、银、铜三进位的货币改革没有想过保密,结果是该知道的全部知道了,但凡有点手段和眼光的人都在事先储藏金子和银子,就等着银子和金子成为货币的时候看看有没有什么有利可图的事情。
  “自己那个老爹是要进行金、银、铜三进位货币改革……”吕议也就是只能在内心里想想:“可是并没有定下兑换率,更加没有说兑换率是固定没有变化。”
  另外还有一点是吕议觉得好笑的事情,帝国货币只有皇室拥有制作权,执政府是管着发行权,民间自行制作的货币并不被承认为流通货币,而私自制作货币是诛三族的大罪。
  有些人可能不明白,货币是金属货币,不是纸面货币,然后觉得民间可以制造货币是在给官方省却麻烦。然而,看似是那么一回事,可钱息怎么算?另外,私自制作的货币质量也不能保证,比如贵重金属含量不足什么的。
  私人储藏金银,特别是众多的金银在天朝时代的某个时期是属于犯法行为,天朝公务猿可以进行搜查据有公有,但是“公”是哪个公就真的不好说了。
  在帝国拥有大量贵重金属没什么罪,毕竟货币就是贵重金属,问题是非货币状态的贵重金属不被官方接纳,哪怕是民间承认价值,他们进行交易的时候总是依然要缴税,再则是没有得到官方的认可也就无法产生信赖感,这么干的或许会有,但肯定会存在纠纷,一旦纠纷多了,乐子可就大了。
  吕议无比确切地知道一件事情,自家那个老爹已经要开始玩金、银、铜三进位货币体系,期间必然是要一再地创造官方公信力,然后可能还会引导商人什么的,例如商人所说的每次交易拉着那么多的贵重金属麻烦,需要更加便利的交易方式,无论是会叫钱庄还是银行,反正肯定是要被搞出来。
  叫钱庄或银行什么的都好,一旦这个玩意出现,纸质的凭据也就出现了,到时候银票或是钞票会先成为大宗交易的货币,慢慢地被世人所接受,最后在官方的推动下成为唯一的货币。
  “纸质的货币可不是那么好搞的,不知道老爹会用多少年的时间来完善符合这个时代的一套规则,然后又怎么来进行防伪?”吕议摸了摸下巴,眼睛看着前方像是在专注看什么,实际上他的眼眸根本就是失焦状态,心里想着:“两宋商业发达,大宗交易频繁,先从蜀地出现交子。交子不过是一些豪商用来进行大宗交易的提现凭证,后面逐渐转为有信用且被接受的‘货币’……”
  严格来说,北宋时期出现的交子不是货币,不过是商人与商人之间为了省却运钱麻烦的一种产物,它本身的价值只是被限定在提前这一项上面,就好像是存折的作用。
  存折的确是存了钱,它也就有价值,是看存了多少就有多少价值,它本身就是纸张。现代没人会互相递出存折交易吧?可是两宋就会,那是因为宋人的交子只要能够对得上暗花(密码),谁都能提钱。
  要命的事情发生了,蜀地商人创造出交子,后面也不知道是怎么演变成为整个大宋商人都接受的产物,形成了一定的影响。
  有了影响力,宋朝廷没有任何意外地伸出了手,宋朝廷可不是要创建起一套金融体系来保证交子的价值平稳而又存在下去。真不晓得宋朝廷是不知道还是装傻,无视掉需要存多少交子才有多少的价值,胡乱搞了一通,如宋朝廷没有存进任何贵重金属,然后印了一大堆交子,喊着一张交子价值多少,强行推广使用,做出了有如强盗一般的抢劫行径将经济给搞崩了。
  “唔……搞崩交子体系的是那位身负民望三十年而不出的某人。”吕议嘴角勾了起来:“帝国是建立在公元前多少年来着?现在可不流行养民望啥的,也没有人敢那么干。那么干的‘专利权’在儒教哇。”
  正当吕议胡思乱想着,有军士来报,说是那个山民(虎子)逃跑不成正在撒泼滚打。
  “……”吕议其实已经忘记了虎子的存在,毕竟事情到了这么一步,一个逃脱追捕的山民已经不存在人情法理性质。本来抱着能帮一把就帮一把的他,心里下意识不愿意想起这么个人。
  “加强教育很关键!”吕议对李左车说:“帝国可不是要一直窝在‘祖地’,咱们是要不断向外开拓,但是打下再多的地盘,内部人民素质没有上涨,玩着玩着就该……”,后面的崩乱二字没说出来,因为那很伤人。
  李左车不知道该说什么,他算是看出来了,眼前这位殿下本来是同情山民的,但是后续的情况一直回馈过来,山民的一系列所作所为让这位殿下非常非常的纠结。
  “国民素质啊,不是我们认为好,他们就觉得好。”吕议闷闷地说:“这才转到对内民政调整的前期,不会只发生这么一次的。”
第1012章
如何是好
  提升国民素质?这可是一个伟大并且艰难到难以想象的工程。
  帝国从五六年前开始注重教育,因为现在这么一种年代并不是想要识字就能学到,知识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他们依靠自己的家传知识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精英,导致华夏将近两千万人口中,识字的人估计也就只有不到三十万……可能连三十万人的识字率都没有!
  吕哲所做的教育普及化进行得异常的艰难,他最先铺开教育体系的时候,是集中了一些识字者,亲自抽出时间来教导他们学会拼音,用拼音来推广普通话,因此并不需要这些识字者有多么的广博见闻,就只是需要识字。
  教导出一批人之后,吕哲就用这些“速成班”的人去教会更多的人。因为有拼音的存在,实际上推广发音一致的普通话根本就没有多大的难度,特别是那些接受教育的人本身就识字的前提下,用了大概二年的时间才培养出近四千的初级教师。
  所谓的初级教师是什么?就是懂得拼音应用。这一批初级教师被分配到南郡各地,一般是一个里才有一名至二名识字者,他们教育的对象是六岁到十三岁的孩童,空闲状态也会开夜班来教导成年人。
  开夜班扫盲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天朝时代就是依靠开夜班来教育成年人进行扫盲,事实也证明效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但至少是有那么一点用处。
  “我们现在有将近四万多名的教师,他们奋斗在乡里一线为帝国教育添砖加瓦,仅在过去的五年为帝国培养出至少一百四十万的识字者。”吕哲脸上是带着微笑,他说:“四年培养出一百四十万个识字的人,没有什么比这个更加了不起了!”
  当然,那一批人就只是识字罢了,他们能看得懂大部分的通用字,并未被加强学习更深的知识,这与帝国目前的教育体系简陋有着根本的关系。
  帝国目前的普及教育是到了什么样的水平?是只推广拼音,其它东西,比如数学也只是九九加减乘除,更加深奥的东西嘛……说实话,吕哲本身知识有限,光依靠回忆也想不起太高深的东西,哪怕是想得出来,那些知识没有办法形成一套严密且有逻辑性的系统,这样怎么去作为教育材料?
  任何没有形成严密逻辑性的知识,特别是牵扯到科学,传播这样的知识,唯一下场是会带歪一个民族未来的科技树。科学也绝对不是跳跃性的发展,那是一整套循环渐进的发展模式,任何的科技都是牵扯到不止一门的知识,可以想象需要多少知识基础才能在科学上取得成就。
  “是朕太心急了啊!”吕哲感叹了一句:“现在的人不知道充实边郡意味着什么,他们不会有那样的觉悟。”
  会稽郡的张耳在做事,并且不能说他是在胡搞瞎搞,因为是出于国策的需要在做事。他最聪明的地方还有一点,那就是一切不超过帝国的律法基础,一条条的行政命令都是在帝国的律法基础之上。
  吕哲知道了会稽郡在发生局部的民乱,他能够在心里痛骂张耳,但是任何一条行政的公文都无法处置以法办事的张耳,甚至是会稽郡发生这样的时候之后只能想着擦屁股妥善解决。
  国家的改革肯定是会迎来持续不断的阵痛,他们会在日后生活改善时转过头来赞美,过程中有人会骂有人会哭,不外如是。
  “陛下……”李斯斟酌一下用词,说道:“正因为他们不知道,我们才应该强力的执行。”
  吕哲最近也在思考相关的问题,如继续使用温和的手段进行移民,昂或是使用相对强硬的手段进行移民。
  张耳办事不漂亮,但是他给出了答卷很光彩,三个月之内集中了十六万的民众,只等待中枢派人过去既能安排着向想要移民的边郡进行迁徙。
  恰恰是张耳仅在三个月就能集中十六万等待被迁徙的人,吕哲才会怀疑自己之前的温和到底对不对。
  这么个年代里,帝王对治下民众温和其实并不能是完全对的态度,按照很多的人想法,使民众爱戴用处不大,使民众畏惧才能更好治国。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不知道……真的不知道。
  “张耳的行为不能鼓励,但是……”吕哲顿了顿,正了正脸色才继续说道:“有功必赏是国家平稳的基石。”
  治军赏罚分明可以使得士卒愿意效死,治理官员其实也是这样的一套。吕哲不能因为内心里不喜欢张耳的一系列而就不进行奖赏,那等于是破坏了酬勤的基本规则,哪怕张耳的功劳并不值得鼓励,但成绩在那里。
  吕哲踟躇是什么?是明知道山民没有杀官,而后再杀无辜之人,那么会稽郡的一系列事情分明就是张耳在律法框架内的官逼民反。他不能也无法超越律法的框架,因为自己的主观意识去处置张耳,不但不能处置还要奖赏,瞬间内心里就有些迷惘了。
  不但是李斯认为不能放纵民众,帝国百分之九十点九的官员都会认为对待民众应当强力统治,他们的想法是民众无知,身为统治者就该来规划和制定民众的生活规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52/7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