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之帝国再起(校对)第66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62/716

  其实大多数追随吕哲崛起的人,他们对吕哲前期限定贵族数量是一种郁闷的态度,前期建国的首批贵族,不算那些荣誉勋爵的数量,男爵以上只有可怜巴巴的四十来人,令很多人曾经一度感到异常的失望。
  首批贵族出现后,吕哲是在经济上进行优厚,并没有如以前的历代各国君王画下土地进行分封,那个时候若说追随者内心里没有想法,绝对是自欺欺人。
  估计是在后面吕哲发现部下们有情绪,也可能是地盘扩大了,汉国改名为帝国,吕哲也称帝,全国的贵族包含勋爵在内总算是有点像样,达到了八百多人。
  八百多个贵族中,有资格获得封地的人能够选择自己的封地在哪,众多贵族一度欢呼,可是欢呼很快就又卡壳,原来封地又没有自己建设自主权,依然是只能享受封地带来的经济效益。不过,这一次皇帝似乎大方了一些,除了不能实际建设封地,每一个贵族都能按照自己的爵位等级招募私兵。
  有进步,并且是大进步,此前皇帝虽然允许拥有家臣和看家护院的武士,但是对武士的数量限制得非常严格,很多人内心里就会想:“皇帝终究还是对自己的统治地位不放心,才会显得不自信。”
  吕哲有过对自己的统治地位感到不放心的时候吗?不自欺欺人的讲,他确实在一段时间十分担忧出身低微导致统治不稳,毕竟现在这么个年头是讲究“王侯将相有种”的年代,非尊贵出身的人爬上高位不但是一众贵族无法接受,甚至是升斗小民其实也不愿意接受非高贵血统的人统治。
  正是因为社会观念那样,关于吕哲血统是姜姓吕氏出身,甚至是牵扯到史皇氏,吕哲一方面无比郁闷,另一方面也没有想过要辟谣什么的。
  现在吕哲来重新规划贵族的特权,从某些方面来说是他认为自己的统治已经无法动摇,因此才有足够的底气来进行重新的改革。
  “分为本土贵族和非本土贵族。本土贵族权力无限约束,只有一些社会特权和名誉上的荣誉;非本土贵族……”景驹双眼变得有些发亮:“那是完完全全的贵族啊!”
  什么是完完全全的贵族?既是拥有所有应该有的权力,像是拥有领地自主权,怎么建设领地谁都不能干涉;像是拥有自行组建军队的权力,拥有多少资源和财帛,想组建多少就算多少,怕的是组建起来养不活。
  “也许……陛下对军队发放军饷就已经想到了今天。”张良玩味地说:“组建军队,置办甲胄和兵器的花费就是一笔大数字,每月还需要给将士发送军饷,一名最普通的士卒每月是五百五铢钱,一年就是六贯。”
  军队一直就是一个无底洞,帝国每年光是军饷就需要支出至少两千万贯,而这还不算军队必备的兵器和甲胄,以及对兵器和甲胄的维护保养。除开军饷和军械之外,随着骑兵部队的建设在加强,大量的马匹又是一笔支出,幸好的是帝国占领的养马地一直都在增加,占领草原之后也不断发现野马群,马匹的价格才没有那么离谱,但是一匹马的底线价格也没有低于过十贯。
  十贯钱买一匹马很贵吗?老实说,比起以前一匹马至少需要三十贯以上真心是不贵,比起“以后”一匹马就需要十万钱(既是一百贯)也便宜得不像话。但是话又说回来,也就是普通的马才那么便宜,能称得上是良马的马哪怕是现如今也需要百贯。
  也就是帝国拥用马匹培育基地还能买马,像是历史没有被改变的版本,庞大的汉帝国开国之初除开军方有少数的马,堂堂丞相想要买几匹马拉扯都办不到,只能用牛来拉车。汉帝国之后的朝代,除了一些胡人建立的朝代,或是胡汉杂交后代建立的朝代,一匹马的价格通常是在百贯以上。
  张良为什么说得玩味?那是想到了秦封国和魏封国,扶苏拥有十万部队的建制,魏咎拥有三万建制的部队,他真的不认为两位封王能够养得起现有的部队。
  扶苏是有十万部队,每个月需要支出五万贯的基本军饷,一年就是六十万贯。而六十万贯只是军饷的支出,没有将军队的必须的军械算进去,也没有将军队的军粮消耗算进去,其实需要算进去的地方还有更多。
  “我听说,秦王正在大卖家产,大量的土地抛出来,关中土财主吃下了一部分,更多的土地被当地政府购买,凑了大概一千四百万贯?”张良挽着下巴的胡须,一字一顿地说:“一千四百万贯,用于购置军械花了六百万贯,用于购买军粮花了一百万贯,剩下的七百万贯能够维持十万大军十一年的军饷,但是……”
  “但是账目不是那么算,因为意外而产生的花费无法计算,需要留下必要的防备资金,同时阵亡士卒的抚恤也是一项大笔支出。”景驹坏笑着说:“所以又有听说秦王深感财帛不足,拿出一批宝物正打算拍卖。”
  将士阵亡需得抚恤,这是出自于吕哲的首创,此前将士阵亡也就阵亡了,只有极少数的个例才能得到率军主将私人的抚恤,国家从来不认为将士战死了还需要为其承担后续。
  国家不抚恤阵亡士兵,其实不是吝啬,是因为华夏文化的特点。什么特点?不就是军队的士卒是服徭役,既然是服徭役也等于是一种义务,阵亡了还想要什么抚恤?抚恤那是征召(征募)的军队才有的事情。
  “秦王除了军队的支出之外,他需要额外的一笔钱。”张良说道:“可是有数十万民众愿意追随秦王前往封国。既然这些民众是出于感情才愿意追随,秦王说什么也不能亏待他们,是吧?”
  萧何含笑点头,他说:“贵妃私下资助了一些。”
  贵妃既是阳滋,她资助给扶苏的可不是“一些”,是多达一百万贯。当然,一百万贯不是一个小数目,因此阳滋一个人压根就没有这么多,她拿出了自己的积累,还“抢”了自己儿子吕绍一部分,又从吕哲那么讨了一部分。
  众人都知道是怎么回事,他们深思的是皇帝明显是有意资助,或许其中还有一些值得他们认真去细想的含义。
  魏咎好一点,每年只需要支出基本军饷十八万,但是包含军械以及军粮、跟随的数万民众,花费上绝对不会是什么小数目。
  魏国不像秦国,秦国接受兼并之前虽然不好过,但至少享有关中数百年,魏咎却是成为君王之后一直在颠沛流离,没有固定的田产,估计也没有什么财物。
  “陛下用妃子的名义资助了五十万贯……”景驹很刻意地压低声音:“另外还出资购买了一批军械和粮食奉送魏王。”
  魏王魏咎的闺女魏爽也嫁给了吕哲,但是魏爽并没有被册立为四妃中的任何一个位置,同时魏爽与吕哲结成连理将近十年也没有生下一儿半女。
  皇帝真的是在极力支持了,不然不会借用自己女人作为掩护,很多人都在猜测皇帝为什么会这样。
  吕哲为什么会这样?他不是抱着肉宁愿烂在锅里也不乐意被异族咬上那么一小口嘛!不管是秦封国还是魏封国,实际上都是他进行的一次实验,是对族群一次非常重要的实验。
  “陛下最近要进行立法。”萧何一直都在静静地听,等待众人安静下来,提起了一个话头。
  吕哲最近的动作比较多,抛出“私人财产神圣不可掠夺”的草案之后,没等众人讨论出一个框架,他又提起了一件事情,那就是皇帝也应该有私产。
  皇帝应该有私产?要是在中央集权制度已经深入人心的时代,所有人都会奇怪皇帝要什么私产,整个国家都不是属于皇帝吗?然而在中央集权制度没有被执行的年代里,君王需要拥有自己的产业是一件被认可的事情。
  其实说皇帝富有四海什么之类的玩意,是儒家最先提出这个观念,但是他们提出这个观念的出发点可就有点那什么了。儒家提出这个观点,一是在加强皇权,二是在讨好君王。然而,皇帝真的富有四海吗?富有四海的不是皇帝本人,是借用皇帝任命官职便利的官员,说什么皇帝富有四海是想让官员的抢劫成为合法化。
  儒家最喜欢讲一切空洞的大话了,比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被喊了那么多年,可是该怎么修身没有说,该怎么齐家也没有一个标准,至于治国和平天下更是一个假大空的命题。
  没错,就是没有标准,一切没有标准的话题都属于泛泛之谈,然后从事实而非的一个空洞思想里进行埋伏,等于是同样一件事情可以有无数种的解释,怎么对自己有利就怎么去进行解读。
  在现在这么个年头,没人会去说什么“皇帝富有四海”或是“不该与民争利”的话。“不该与民争利”之所以被提出来,那是一些官员用这句话去堵住皇帝的嘴巴,实际上与民争利最多的就是官员本身。
  正是在这么个年头,皇帝也该拥有私产深入人心,但是此前依然没有细分什么是皇帝私产,什么是国有资产。吕哲率先提出自己该拥有私产,并且是将私产和国库严格区分开,众人震惊的同时,谁都觉得这样做非常好。
  “正在划分呢。”张良笑呵呵地说:“陛下之前就有做过必要的备案,建立任何产业都有写明股份占比。”
  许多之前没有注意到的人都是听得一愣,他们有些不解地看着张良。
  “良也是近期查阅卷宗的时候才发现的。”张良显然是知道会被问起,事先有做准备。他说:“农庄上面,陛下拿出财帛进行购置,每一块地都有正式的公文流程。”他顿了顿,心里无比赞叹,不是赞叹别的,是赞叹皇帝竟然付钱,并且是以正常价格购买。他等待众人消化之前的话,继续说道:“工业上面,陛下以私人方式出资建造的作坊和工厂……”
  帝国的长江流域不是在开发工业基地吗?作为部署人,吕哲该拿利益的时候可没有手软,顶多就是按照正常的律法流程走上那么一套。一些新兴产业上,他基本是走到前面,然后带动一帮胆大敢于追随的人一同前进。
  “似乎……大家都是这么干的。”萧何苦笑着说:“之前我有和陛下谈过,认为一些产业应当属于国有,但是陛下显然不这么认为。”
  萧何提起过不能与民争利的那一套,但是说个开头就被吕哲一阵驳斥,因为在吕哲看来,说建立产业不与民争利都是包藏祸心,产业本身就有产品出产,卖得是民间,其中有没有牵扯到“利”,产生效益之后说是归于国有,但明明很好的一套设想总是会歪掉。
  “陛下认为国营的企业只能限定在一些重工业。”萧何其实不是那么理解什么叫重工业,他说:“后面我也是这般认为,毕竟任何东西都应当存在良性竞争,不能出现明明产品次于私营产业,但因为是国有企业而以势压人的情况。”
  景驹坏笑着说:“陛下带的头,所以大家都是一般情况。”
  什么情况?不就是在新兴产业上,率先投入的大多是官员资本嘛。而这也是极为没有办法的事情,工业从来都是有钱人的玩具,吕哲不带动有资本的这群人率先建设工业,去带动谁?
第1026章
扩张的必要
  吕哲想要发展工业,一些人理所当然是要占据优势地位,因为这些人手中有足够的资金来跟随发展的脚步。
  目前投入工业的资金来源大多是勋贵,第三梯次是来自民间的氏族和豪绅,但这真的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毕竟拥有底蕴的人总是能够占到更多的先机。
  拥有底蕴的人占到先机,能怪谁?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经常是需要一个累积的过程,然而有些人累积得快,有些人累积得慢,从来都不存在什么公平性可言,凡事的公平其实才是最大的不公平,难道让那些辛苦积累财富的人无条件将财产进行平均分布?
  帝国不断在向外开拓,最能发财的职业是参军入伍,因为士兵可以保留本身缴获的四成。这种现象造成的是随着不断向外扩张,军中士卒大多是成为第一批富裕起来的人。
  帝国也在不断建设本土,愿意卖一把力气就能找到工作,甚至是一些脑子灵活的人只要肯多辛苦一些进行转运贩售的事业也能累积财富。
  工业的资金投入一般会很大,因此拥有属于自己的作坊或是工厂通常不是那么容易,帝国前期的工业发展只能是依靠有资本的阶层。其实任何一个国家发展工业,依靠的都是旧有的累积阶层。
  “不要造成掠夺性的民生经济现状。”吕哲语气有些低沉,他说:“当然,如果掠夺是建立在非本国国民身上,朕欢迎他们去进行掠夺。”
  众人很注意在听,他们听出了皇帝语气的低沉,更加明白皇帝有在苦恼一些事情,例如让那些想要创业但是不具备资本的人一块参与进来。
  “创建工厂,任聘工人,其实这样一来造成的受益者并不少。”萧何心中暗自思量着:“任何事情想要让所有人都满意属于不可能,执政班子能做的只是尽可能地照顾更多人的利益。”
  吕哲之前有提过由国家贷款形式提供资金给予缺少资本但是想要创业的人,议题一开始就陷入困境。
  国家的钱是来自于国民的纳税,如果开放贷款该是以什么样的形式进行?是以有抵押模式,还是不采取抵押模式?一旦是抵押模式,能够从国家借钱的群体可就不是那些拥有固定资产的人吗?不采取抵押借款,该是脑壳坏到什么程度才会进行这样的国家贷款,国家有多少资金能挥霍?
  一个难解的问题啊,所以又绕回了先期开发者的约束上来,既是创业的时候善待工人,然后市场的次序等等。
  怎么去进行工业开发,其实谁也没有经验,一切也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正是因为都不知道该怎么去发展或者规划工业,整个中枢的官员都是一种迷惘状态,他们连怎么去规划工业都没有头绪,皇帝却已经在思考工业产出商品的贩售和使更多的人受益。
  “有条件的信用贷款可以做了。”吕哲注视着脸上茫然的臣工,说道:“所谓信用,是根据纳税额度进行审核,容许根据自己的纳税值申请多少百分比多少倍的贷款。”
  萧何立刻说道:“陛下,政府一直是财政赤字,恐怕……”
  “不,不是财政赤字。”吕哲必须扭转萧何对政府经济的看法,他说:“帝国的财政支出和收入,执政府计算的只是赋税,没有将矿业和对外掠夺算进去。”
  可能有点搞笑,但是之前执政府计算每年收入还真的只是计算从民间收取了多少赋税,赋税包括百分之三十三的农业税收和百分之六十七的商业税收。除了农业税和商业税之外,执政府并不将其它的收入算进去,如军队对外扩张士兵上缴的百分之六十战利品价值和各地国有矿业的收益。
  去年帝国的赋税收入为二千七百六十一万贯,比之过去几年在总体上涨幅了百分之零点七,但是没有被算入财政收入的军队战利品缴获粗略计算价值有一千四百万贯,矿业产生效益更是一个能够吓死人的数字。
  战利品没有将土地和自然资源涵盖,因为实在是不太好计算,土地包含了河套靠近峻稷山区域大概三十万平方里的多复杂地形,代郡以北超过七十万平房里的平原,陇西郡西北方向不低于一百三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帝国目前的总疆域面积,要是将海洋上的诸多列岛和岛屿算进去,总面积已经达到八百二十万平方公里。而这里面没有将后世的西藏高原算进去,甚至后世新疆也不被包含在内,增加的是朝鲜半岛、越南、老挝、缅甸、吕宋岛、倭国全岛……
  庞大的面积之下,所拥有的资源超乎想象,很难用一个明确的数据来进行标注到底是多少财富,因为有些资源是可以一再重复利用。
  “吕宋岛仅是在去年就为帝国本土提供了超过七十万吨的铜,而这个数字还是被限制在没能对吕宋岛进行充足的开发。”陈宣用着满是遗憾的语气:“若是吕宋岛得到类似于倭列岛的人力物力支持,每年为帝国贡献二百万吨以上的铜不会是难事。”
  帝国的衡量度和重量单位已经进行改革,全面采取的是现代的计算方式。一顿是两千斤,考虑到铜币含有铅和一定的锡,一斤的铜能够制造出大约一千二百枚五铢钱,那么七十顿的铜就是十六亿贯,然后再想想一贯是一千枚五铢钱……这是一个非常恐怖的数字。
  南洋舰队的陈宣还说什么?他说吕宋岛的铜产量还能再增加,理想的数字应该是二百万吨,稍微一听就令人晕眩。
  当然了,铜可不止能够制作成为钱币,实际上很多工具上都需要用到铜,再有就是铜币在目前于市场上是一种紧缺的现状,根据考察整个帝国的铜币需要量至少是三百亿贯左右,所以嘛……
  “不止是铜,实际上南洋舰队的运载力一直是不够的状态。”陈宣诉苦道:“我们需要不停歇地将吕宋岛的铜运输到本土,除了铜之外我们还需要运输香料、香木等资源,急迫需要增加运输船只。”
  现在的南洋舰队可是一支举足轻重的舰队了,他们正在为帝国不断不断地产生收益,正是基于这样的底气陈宣才敢在重要的场合叫苦连天,要是在之前嘛……陈宣只能是躲在角落里当听众,根本没出声的机会,更别说理直气壮要求增加船只了。
  未来的贸易是香料的贸易,这一点吕哲无比确认,帝国中枢也从相关的数据中得知这样的认知。
  从南洋获取的香料,从出现到今年,香料所产生的交易额已经超过一百七十万贯,而这个只是帝国内部的消化,未来帝国与中亚国家,甚至是帝国与地中海国家的贸易,香料与丝绸、茶叶是三个拳头产品。其中香料的成本要低于丝绸和茶叶,已经被帝国认为最重要的贸易资源之一。
  陈宣炫耀似得讲完南洋舰队对帝国的贡献,一旁的辩良也有些坐不住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62/7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