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之帝国再起(校对)第67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70/716

  徐志抬手比出了五根手指:“冒顿出兵三万,宛国出兵两万。要是情报系统没有出错,实际上可能在数量上还会多上一些,参战国也会增加,比如那个什么康居国也打算出兵。”
  “康居国?”刘邦知道这个国家,他说:“似乎我们要前去中亚就必须路过这个国家的国境?”
  “如果不愿意花上几年的时间绕路,的确是需要走康居国的国境。”徐志点着头:“这个国家相传是一个古老的国度,本来是抱塞琉古帝国的大腿,后面帕提亚和巴克特里亚先后独立,康居国与塞琉古帝国失去了国土的相连,很快他们就重新抱上了巴克特里亚的大腿,似乎也和孔雀王朝那边建立了关系。”
  “简单点的说,就是一个夹缝中的国家,是吧?”刘邦眨了眨眼睛,说道:“康居国现在是由巴克特里亚王国罩着,没有巴克特里亚王国的允许或者说是怂恿,甚至是逼迫,康居国敢和咱们作对?”
  刘邦的意思是,康居国纯粹就是被硬推出来挡路的炮灰,看来巴克特里亚有点不希望帝国将注意力转向西边,甚至是排斥帝国的使节团过去中亚。
  “蒙将军想知道你们需不需要支援。”徐志是在问韩信。
  韩信很认真地在进行思考,有那么一小会才说:“我们的武装人员太多了。”
  “喂喂喂,五万大军啊,甚至可能更多!”刘邦一听就急了,他对徐志说:“援军什么的,当然是有必要的。”
  “是有点多。”徐志看着刘邦,说道:“依照推测,估计是中亚那些国家认为使节团的武装人员有些多,所以担忧帝国打着出使的名头进行入侵的事实。”
  “所以你们发现没有办法围歼冒顿所部的时候,一直在逼着冒顿转道向西?”陈余死死盯着徐志,问道:“征西兵团的兵锋打算直接进入中亚?”
  “这个嘛……”徐志似笑非笑地看一眼发现了一些什么的陈余,没有做正面的回答,反而说道:“我已经接到调令,将会前去征北军团报到。”
  征北兵团是今年春季才确认的编制,由季布担任征北将军,以两个成军超过五年的骑兵军团为核心,再加上一个新编的骑兵军团和一个原本就有的混编军团。编制暂定的是第一骑兵军团、第十三骑兵军团和第三新编骑兵军团、第八混编军团。
  第一骑兵军团被划拨到征北兵团序列,等于是征西兵团需要一个新的骑兵军团,暂定的是驻扎在陇西郡的第二十骑兵军团顶替,然后又被加入一个第十一混编军团。
  第二十骑兵军团是驻扎在陇西郡的那支,大部分是陇西人,原本的军团长是共尉。
  第十一混编军团的中郎将军团长是周殷,该军团长期驻扎在中原,现在中原明显不需要一个满编的混编军团,因此被调到西域。
  “也就是说……”刘邦用着满是羡慕的语气:“周文这个小子是要参战了?”
  “是的,周文是第三骑兵军团的中郎将军团长,必然是需要参战。”徐志颔首道:“征北军团的序列要是不再出现调整的话,会是第一、第三、第十三骑兵军团再加上第八混编军团。”
  第一骑兵军团其实这段时间一直都是未满编的状态,事实上是连第五骑兵军团也是处于未满编状态,因此原本已经改编的第四骑兵军团也算是彻底倒了霉,桓楚还没有高兴多久,属于它建制下的第四骑兵军团被拆分补充到缺额的军团,导致桓楚又没有参战的机会,是需要等待新的兵源进行补充。
  陈余见徐志愿意回答,又问:“那征西兵团除了第二十骑兵军团和第八混编军团,还有哪支部队会被调过来?”
  “第二、第五、第二十骑兵军团,再加上第十一混编军团。”徐志沉吟了一下,用着不太确定的语气说道:“如果陛下同意蒙恬将军的计划,可能还会再增加一个混编军团的编制。”
  陈余低叹一声:“果然啊!”
  蒙恬果然是有意要帮一下故主,那也是他敏锐地抓到了使节团带来的效应,因此抓住了机会。
  至于目前为止,世界上还真的就没有一个使节团会随行数万武装人员出使的例子,倒是在一百多年之后,帕提亚会出动两万人的豪华骑兵迎接来自汉帝国的使节。
  帕提亚会干出拿两万豪华骑兵迎接汉使,那是处于一种对汉帝国的忌惮,那个时候汉帝国已经控制住西域,同时也将匈奴打得向西逃窜数千里。向西逃窜数千里的匈奴人一头撞上了帕提亚,双方打了一段时间之后谁也奈何不了谁。后面帕提亚听说匈奴是被汉帝国打得逃窜,下意识对汉帝国产生恐惧心理,本着展现实力威慑的目的才会干出拿两万豪华骑兵迎接使节的事情。
  “必然的事情。”徐志调侃着说道:“你们的武装人员是帝国一个军团的数量,实际上韩老弟到了西域之后就一直进行操练,你们随时随地都能将那些武士整编成为一个战斗军团。”
  一个战斗军团?五万士兵为一个军团是帝国的算法,要是按照希腊人的算法,数千人就能算是一个军团,等于目前希腊思想占据主流的所有国家看待使节团,是用看待近十个军团的目光在盯着。
  一个使节团就有近十个军团的武士,还能不能再唬人一些?至少各个使节团将消息传回本国之后,听到帝国使节团有近五万武士的各国都懵逼了,无不是心生类似“还有这样的使节团?”这种念头。
  其实吧,要是人多一些真的没有什么,毕竟使节团随行的商人真的不少,商队携带大量商品需要护卫是一件可以理解的事情。问题是什么?是使节团到了西域发生了一件事,那件事情真的是把各国给吓坏了。
  什么事情呢?就是上一次使节团遭遇危险,韩信一声令下,整个使节团的护卫只用了不到二天的时间就整顿成为一支军团,并且在随后竟然轻轻松松就击败了敌人,当时收到消息的各国瞬间就愣了。
  雇佣兵在很多国家都有,但是一般并没有什么组织力,哪怕是有组织力也有限,通常来讲只是适合小队的拼杀,要是遇上正规军那种战斗基本是难以招架的现状。
  本来嘛,中亚那边的国家以为东方的雇佣兵估计也就是那么一回事,因此除了觉得数量多了一些,其它上面并没有太大的感触,但是经过韩信二天的整顿,数量庞大的雇佣兵竟然立刻形成一支能够互相配合,且军官梯队十分完善的军队,那就感觉异常不好了。
  无论是在欧罗巴或是在中亚,通常也就是一名使者带上十来名护卫就是一支使节队伍,护卫多一些也不会突破“百”这个数目,带着数万正规军出使的队伍,哪怕那支队伍里面有数千的商人,确实也是带着庞大数量的商品,但也着实是很难不令人产生恐惧啊!
第1037章
别不知好歹
  是什么原因致使一开始使节团就拥有这么多的武装人员呢?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一开始,使节团的护卫力量本是计划只有七千,后面不是燧发枪和火炮都需要试验吗?皇帝给韩信调去了五千火器兵。
  按照道理来说,极度依赖后勤补给的火器兵不应该出现在即将远赴数万里之外的使节团,可皇帝也没有想过要让火器部队去到数万里之外啊!
  五千火器部队最远也就是到达西域,使节团将要离开西域继续西行的时候,火器兵就会被划拨给征西兵团。目前火器兵依然属于韩信指挥序列,那不是因为使节团还没有离开西域嘛!
  有了五千火器部队的加入,使节团的护卫力量从七千增加到一万二,雇佣兵性质的武装人员严格来说并不被算成官方序列。
  随行的商人真的是太多了,每一支商队都会雇佣属于自己的随行武装人员,少到一个商队雇佣数十人,多到一个商队雇佣数千人,结果武装人员成了将近四万。
  帝国组织武装团队的合法化是从进军岭南开始,起初是为了肃清岭南的百越族裔,后面捕奴业兴盛的时候,为了让军队从肃清和捕奴中解放更多的兵力,雇佣性质和自由组团就成了可代替的武装团队。
  雇佣兵的存在在帝国真的是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事实上之前就有类似的组织存在,只是并不叫佣兵团这个名字,他们可以是什么学派的私兵(如墨家剑客),可以是某贵族的门客(如战国四公子谁没个数千几万门客),反正就是真实且存在。
  吕哲允许佣兵团合法性不过是将本来会隐藏在暗处的武装团体亮在表面,事实也证明这么做相当有效,因为每一支大小雇佣兵团体都是需要担保。
  拥有私人武装在过去是大氏族、大豪商、大贵族才能干的事情,现在却是出现另外一种情况,军中退伍的老兵可以联合起来组建佣兵团。
  “我们那位陛下是在为裁军做准备。”陈余脸上的表情比较怪异,他说:“未来只会保留二十个军团的国防军编制,再多就是四个军团规模的禁军。除此之外,帝国将会建设一支不会超过五十万人的维持治安用公安队伍。”
  保持二十个军团规模是开国之初就已经定下的国策。为了适应于这个国策,军方前几年就已经在进行军团非作战人员的“瘦身”。以前一个军团有五万的战兵,但是服务于战兵的辅兵却是从五万到十万不等,骑兵军团许多时候甚至是出现超过十万辅兵的状况。
  一直以来辅兵既是服务于战兵的辅助人员,必要的时候他们还需要进行拼杀作战。在这样的基础上,后来帝国不断进行扩编就是挑选于辅兵,将辅兵转正为战兵,一度是在半年之内就扩充四个军团。
  目前帝国不但保持着二十个军团,连带二线部队和郡县兵,合起来的规模绝对超过三百万。眼见草原战争……至少是攻下峻稷山和打到狼居胥山之后,帝国将不会再爆发大规模的战争,那么进行裁军肯定是必然的事情。
  裁军会留下相当多的后遗症,计划中的将部分人员转为维持地方治安的公安只能消化其中五十万。实际上这五十万公安是顶替掉原本的郡县兵编制,不再作为一支军队而存在,他们的指挥权将由军方转交到地方官系统,另一层的用意也是让文官系统拥有一支暴力队伍,这样无非就是出于一种脆弱的平衡考虑。
  那么保持二十个国防军就是维持一百万编制的士兵,禁军最少也容纳了二十万士兵,转为公安的又去掉了五十万人,等于是还有至少一百三十万的人会退役复员。
  军人是一种很奇怪的职业,特别是战争年代下的军人,会有一部分的士兵已经习惯刀头舔血,不再适应于和平的生活,他们过去是帝国利刃、为国羽翼,等待退役之后却是极可能成为社会上的隐患,那么怎么办呢?
  佣兵团合法化有一部分正是出于有些士兵无法适应和平生活而考虑,更多的是吕哲在为以后国家无法主动发起侵略战争,做的一项民间执行掠夺而埋下伏笔。
  肯定的事情,大多数国家发动战争的成本实在是太高,得到的回报却可能极为有限。再有就是,目前是公元前二零六年,帝国周边异族不少,但是要说国家还真的没有几个,频繁地以国家向某个小部落异族开战,想想都觉得有些掉份,还不如鼓励民间武装去进行掠夺。
  “那也是藏兵于民的一部分,更是民间快速累积财富的捷径之一。”徐志含笑说道:“士兵在外征战,获得的战利品能保留四成,看似很吃亏,但实际上是占了大便宜,毕竟士兵吃喝全是国家提供。不但是吃喝,他们身上哪怕是一块布都是由国家提供,就这样还能保留四成战利品,没人会说不是占了便宜。”
  当然了,那也是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上,是帝国军队整体表现出来的强悍,使用集体武力去击败敌人,然后才有战利品的产生。
  “雇佣兵出外拼搏,他们的自由度要高于在编的士兵很多。”徐志也不知道是个什么意思,脸上露出了一丝森冷的笑容:“代他们上缴税收的是佣兵团,个人有什么缴获也是经由佣兵团代为出售。”
  在场的人想一想佣兵们涌进西域之后都干了什么,差不多都能了解徐志为什么会是那样的笑容。
  军队有纪律约束,很多事情干不出来。佣兵团可能会有纪律,但是千万不要奢望佣兵团会有国家暴力机关的自律,他们缺少约束之后将会干什么大多是取决于自己的心理道德底线。
  大多数出了国境的佣兵,他们可不是外出做好人干好事,不管是为了追求利益还是寻求刺激,不知道有多少不属于帝国的人遭受到伤害。
  帝国南边的南亚次大陆南部,目前为止各个佣兵团每年还会往本土输送不低于五万的奴隶。奴隶大多是来自大陆半岛区域……也就是后世的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那边。光是被抓捕的人就不低于五万,那么佣兵团在当地杀死的人该有多少?
  除开奴隶之外,民间佣兵团在南亚次大陆南部还会持续不断向本土运输一些资源,并且得说一句天大的实话,那些资源无比的贵重。
  南亚次大陆南部盛产啥玩意?香木、玉石、翡翠、玳瑁、珍珠……但凡奢侈品就能够在南亚次大陆南部找到。
  当然,民间佣兵团实际上吃的都是国家留下的一些残羹剩饭,成规模的资源点早就被军方掌握,但架不住国家认为残羹剩饭的资源,对于个人来说是一笔能发家致富的财富。
  帝国在发展工业,皇帝作为带头人,勋贵和大氏族是第二个跟上的梯队,随后的梯队里面恰恰就是那群依靠对外血腥掠夺而发家致富的群体。这一部分依靠血腥掠夺累积起财富的群体,他们因为相信官府的宣传参与到对外掠夺而获得财富。有了之前的经验,他们是最为乐意跟着官府政策走的人群。
  发展工业最容易诞生什么样的阶层?除了工人之外,实际上商团也绝对会运应而生,那是一种财富与财富的结合产物,一旦累积足够财富就会形成财团这种庞然大物。
  “实际上……”刘邦眨了眨把嘴唇,说道:“利益大多是一些大型财团赚去了。”
  “大型商财团的背后是大氏族或是勋贵。”徐志也没有什么好避讳,明白地说:“正是因为这样,如果不知道什么叫合理交易,或许很多人最终将被反噬。”
  刘邦忍不住就缩了缩脖子,帝国的皇帝实际上就是最大财团的掌舵人,余下的财团中勋贵占了四成,大氏族和大豪商的联合又占了二成,只有一成是数量庞大的小商人筹集而成的财团。
  事实上刘邦的财富根本无法参与到财团的游戏中去,他只是组建了一支商队,经由一些便利渠道收购了不少佣兵的战利品,并且是以低廉价格进行收购。
  正是因为参与到不合理的剥削(或叫欺诈)中去,他不得不思考徐志展现出来的态度是个什么意思。很明显,徐志就是在不满类似于他这种“吸兵血”的情况,但那不是你情我愿的交易吗?为什么会说最终将被反噬?
  不但是刘邦脸色瞬间变了,实际上陈余和其余使节团的文官大部分都变了脸色,也只有那些武官表情自然一些。
  “韩信取得同意之后能够在两天之内,将一群互相不统属的佣兵团整合成一个集体进行战斗,那是因为大多数的佣兵其实是军方出身。”徐志眼睛一直在包括刘邦在内的文官身上扫视着:“上一次佣兵愿意接受指挥,等待被剥削得狠了……”
  这一刻,不知道有多少人露出尴尬的表情,不过也不是没人不以为然。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生在世除了追求获得功与名,不还是为了利禄吗?
  那些心里不以为然的人,他们大多比较平静地目视徐志,估计是在心里想着诸如“一个中郎将军团长来说这些,是为那些士兵撑腰的吧?”,或是“自己吃的满嘴流油,咱碰一下就不乐意了?”,等等想法。
  徐志说完直接站起来。他一站起来随行的军官也都起立,随后鱼贯走了出去。
  “这……”陈余嘀咕了一句:“来一趟就是说这事?”
  刘邦看一眼陈余,随后赶忙站起来追出去。
  使节团可是要继续向西来着,刘邦必须问清楚冒顿和宛国那边的情况,认为不适合向西的话就得先退回到乌孙境内。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70/7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