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之帝国再起(校对)第67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71/716

  “卫翰已经带着本部在向这边移动。”徐志是骑在战马上,从高往低看着刘邦。他说:“预计明天下午才会抵达,你们可以自行判断是不是留在原地。”
  刘邦急切问道:“那是第五骑兵军团先到,还是敌军先到?”
  徐志轻笑道:“问韩信吧,他没有可能不外派斥候。”说完拱手行礼,不等刘邦接下来的反应,嘴里喝了一声“驾!”,战马踩动四蹄奔了出去。
  刘邦是愣愣地看着徐志远去,他旁边站立的是陈余和其余使节团的文官。
  “男爵?”一名看上去年轻的小伙,他略略担忧地说:“看来军方……”
  “住嘴!”刘邦横了一眼年轻小伙,随后重新看向徐志远去的方向,心中想:“那不像是在进行警告,更像是一种森然的幸灾乐祸,到底是出于什么原因呢?”
  一旁的陈余也在看徐志离去的方向,此刻他却是在想:“徐志是少有的几个能与皇帝私下饮酒的将领之一,他不会是单纯过来幸灾乐祸,一定是这边有什么事情影响到很重要的布置,所以才会专门过来。只是徐志好像并不是那么情愿,因此才用这种方式进行警告?”
  刘邦倒也干脆,他想不出来也就不自己想,是先找韩信了解斥候分布的情况,然后就是一连串的试探口风。
  “佣兵团的出现是关乎到帝国的一个长久布局。”韩信直勾勾地看着一脸茫然的刘邦,他自己也是一副魂游天的模样,极为漫不经心地说:“师傅认为帝国不可能长久地进行战争,特别是不可能屡屡发动大战。这种情况在未来的十年乃至于是十五年都不会得到改变,因为帝国需要完成小农经济到工业初始的迈步。而依靠国家行为的对外掠夺,不管是在外面获得多少财富都是集中在国家持有,师傅认为民间需要有自己的财富积累量,好能够在工业化初始阶段的时候参与进来。”
  得说一句天大的实话,刘邦是很认真的在听,但他发现自己完全没有听懂韩信在说什么。
  后面,刘邦不得不去求教一直不对付的陈余。
  “看来是我想对了!”陈余满脸的深思,缓缓地对刘邦说:“未来对外开拓将会是非国家武装团体做主力,只有在民间武装团体无法应付的时候国家的军队才会出动了。”
第1038章
复杂情况的乌孙
  乌孙早先已经有流露出混乱的趋势,时间流转到了春季末尾的时候,乌孙西北部以小月氏人为首的一帮人联合了一些奴隶开始了正式的反叛。
  没有错,就是反叛,因为在小月氏人困难的时候,是乌孙伸出了友谊之手,乌孙人收拢无处可去且状况凄惨的一部分月氏人,并且乌孙人并没有将那些月氏人划分到奴隶阶层去,这种状况在乌孙……或者说任何一个游牧民族都是异常宽容的事情,然而正是乌孙人的宽容害了自己。
  月氏人原本是栖息在河套区域、鞮汗山、乌兰山和诺水平原。这是一个曾经强大且侵略性十足的游牧部落,他们早期在秦国孝文王嬴柱时代就是秦国西北边的大敌,双方不止一次是在狄道(陇西郡)周围展开大战。
  后期到了秦国庄襄王嬴楚时代,双方的主战场开始转到阴山周围,不过那个时候匈奴也开始壮大起来,赵国也开始注意到草原上的情势寻求向北进行领土扩张,并且赵国也确实扩张成功,代郡北半部分其实就是赵国硬生生从草原胡人那里抢的。
  其实在公元前二九零到公元前二四七年的这个阶段,是月氏人和匈奴人拼得最激烈的时候。恰恰是月氏人和匈奴人拼得比较狠,秦国和赵国这两个和北方草原直接接壤的战国,双方才能抽调兵力死拼,长平大战就是发生在两个国家可以无视北方威胁的背景之下。
  新晋崛起的匈奴在一开始并不是老牌草原霸主月氏人的对手,但是到了公元前二四七年的时候发生了扭转,造成西部草原霸主争夺战扭转的是月氏人的王在一次与匈奴人的大战中被杀,此后月氏人开始转向衰弱。
  匈奴与月氏的战争发生扭转,秦国当时也没有闲着,秦国是趁匈奴和月氏在大战,出兵夺取了阴山以南的土地。
  秦国夺下阴山以南,月氏正处于战局不利阶段自然是没有太大的反应,事实上是月氏人连招架匈奴的力气都没有了,那么月氏人哪怕是痛恨秦人乘人之危,也不会选择再开启一条战线。
  月氏与匈奴的西部草原霸主争夺战,最终是以月氏人败退逃窜落幕。月氏人的逃窜一开始逃得并不彻底,是有一部分逃回到鞮汗山和阴山,这一部分又与秦军干了几仗,后面似乎是和秦国取得谅解还是什么,双方承认领土边界划分,开始了极为短暂的相安无事的共处。
  匈奴人取得了西部草原的控制权之后,事实上也消停了一段时间。他们在消化胜利果实……主要就是吞并西部草原的大小部落,还有在抢来的草场上恢复在战争中消耗掉的牧畜数量,大概是二年左右又重新踏上了碾压月氏人的征程。
  其实在匈奴人没有重新出征月氏之前,月氏人内部已经分成了意见不同的两个部分。
  一大部分月氏人是认为干不过匈奴人,以其死撑着,不如寻找远离凶悍的匈奴人远远地方的新草场生活。他们也真实地将自己的想法付之行动,早早地抛下了不愿意远窜的族人踏上了向西之路,并且不打算再回到东方。
  一小部分是死硬想要留在故土和匈奴人死磕的月氏人,由于大部分月氏人已经向西迁徙,留下的月氏人比较少,不管是草原上的匈奴人或是其它什么胡人,还是秦国、赵国等等战国,都是称呼留下来的那部分月氏人叫小月氏。
  小月人其实也没有硬挺多久,他们得知匈奴再次大肆集结草原上的牧人准备来攻打自己时,毫无意外内部再次产生矛盾。这一次的矛盾其实还是纠结在立刻死拼,或是暂时退却修养一下再死拼上面。这些想要暂时退却的月氏人与前面那些不想再回来的人不同,他们还是想着要再回到故土。
  再次意见相驳的小月氏人,这一次意见不统一带来的后果不止是分成了两拨人,一大部分是分散四处躲藏,他们会时不时袭击一下匈奴人,给匈奴人造成不小的麻烦,但是双方都是马背上的民族,偷袭被发现总是会发生拼杀,一次、两次……不知道多少次之后,这批给匈奴人找不痛快的小月氏很快就被剿灭得差多。
  那些认为应该暂时退却休养生息的小月人,他们因为那些不愿意离去的人作为掩护成功退到了西域。但是可以想象西域人其实并不欢迎过来挤压生存空间的小月氏人,并且这一部分的小月氏人其实也是落魄得很,痛打落水狗什么的对于西域人来说是最喜欢干的事情了,群起而攻之也就成了必然。
  “那一代的乌孙昆莫收留那些落魄的小月氏人,其实是打着利用那些小月氏人与西域各国的仇恨,让小月氏人去针对和压制西域各国。”
  蒙恬的语速不快,脸上也是挂着柔和的笑容。他这边坐的都是征西兵团的将校,对面是退回到乌孙领地的使节团诸人。
  使节团是在昨晚连夜退回到乌孙领地,别看是连夜撤回乌孙,实际上使节团并不是出于一种匆忙的撤退,是发现冒顿所部和宛国的五万大军抵近到离自己十里左右的时候,留下一部分兵力作为牵制,用着速度比较快但是绝对不属于溃散的方式移动。
  使节团在后退的半路上遇到了卫翰所部,两支人马只是由领头人接纳一下就达成共识,卫翰率军去截击敌军,期间联系上先前韩信以及五千留下来牵制的骑兵,使节团其余所有人都是继续后撤。
  一回到乌孙南部,刘邦等人就遇上了征西兵团的人马,经过询问才得知蒙恬已经到了乌孙这边。
  蒙恬是只带着五千骑兵就赶到乌孙,原因是乌孙西北部已经彻底乱了起来,那边最先遭殃的是乌孙贵族阶层。
  乌孙是游牧部落,他们因为并不固定居住在某处,实际上住的基本就是帐篷。乌孙西北部的乌孙贵族,他们大多数是在睡梦之中闻到了烧焦味,有些是成功出了帐篷没有变成“烤猪”,一些则是没有逃出去。
  乌孙人没有察觉到小月氏人的不稳吗?有的,并且他们也在提防小月氏人,但是他们错误地估计了小月氏人的耐心。他们原本是以为大月氏人过来……至少是抵近到乌孙边境,小月氏人才会发动阴谋,没有想到大月至还在百里之外阴谋就被发动。
  一些没有提高警惕心的乌孙贵族在叛乱的第一时间就被杀死,连带家人也是遭到屠戮或生俘百般折磨,但并非所有乌孙贵族都是那么蠢,还是有乌孙贵族成功镇压反叛,真正让乌孙西北部彻底大乱起来的原因是乌孙王庭没有及时做出后续反应。
  “我真是服了!”刘邦知道乌孙人大多没文化,有些乌孙贵族也是蠢得可以,但勃西靡并不是一个蠢货,反而是有些聪明过头了。他直接问出关键:“帝国会帮乌孙进行镇压吗?”
  蒙恬倒是有些意外地看着刘邦。他之所以意外,那是之前没有想到刘邦的政治嗅觉会那么灵敏。
  确实,帝国现在还需要乌孙,那么就不能让乌孙陷入可能灭亡的内部叛乱,只是帝国从另一方面又不想要乌孙保持强大,因为强大的乌孙并不容易被控制。
  “告诉你也无妨。”蒙恬脸上带着轻笑,说道:“我这次过来就是为了指挥军队帮助乌孙镇压叛乱,但仅限于乌孙中部、北部局部和南部大部。”
  刘邦在脑海中回忆了一下乌孙的地形,发现蒙恬的帮助还真是有够针对性的。
  乌孙西北部是一片多沼泽地带,实际上生活在那边的乌孙人并不是太多,那也是为什么小月氏人联合奴隶就能搅乱整个乌孙西北部的原因。
  乌孙中部是一片地形平坦的草原,这里也是乌孙最为重要的领地,它是被作为牧畜放牧的集中地,不但牧养着大量的牧畜,绝大多数乌孙人也是生活在这片平原之上。
  从乌孙中部往北,至少有七处沙漠地带,比较诡异的是沙漠地带那么多的情况下,局部是属于沼泽地形。这片区域内的乌孙部落并不算多,但该片区域却是阻挡呼揭、丁零的天然防御线。
  乌孙南部地形最为复杂,那里有着一道很绵长的北山山脉。不过说北山是一道山脉其实也有点值得推敲的地方,那边山峰非常多,但是山峰与山峰之间其实是存在空隙,各个空隙处或是谷地或是平地,只是地形因为有多处山峰的关系相对狭隘。
  对于帝国来说,乌孙除了能牵制呼揭、丁零等等会造成帝国大军对峻稷山攻击产生障碍的游牧部族之外,比较大的用处就是从乌孙这里获得足够多优秀的战马和牛、羊。至于乌孙人组成军队提供帝国驱使?帝国大军不断征战草原俘虏了那么多草原人,组建起来的仆从军就觉得挺累赘,最近都打算将仆从军打散调到帝国腹地当劳力用。
  说一句非常明白的就是,从帝国腹地到西域实在是太远了,虽然是征西兵团有携带牧畜可以作为粮食,但是一些军械上和一些植物类粮食的补充就已经挺麻烦的,说什么都不愿意再增加额外的负担。
  “乌孙连支撑防御呼揭、月氏、丁零的兵力都不够,哪里来的兵力协助我们?”吕臣一点都没有掩饰自己的嫌弃,说道:“再则,乌孙人哪怕是提供士兵给我们,恐怕是为了获得军械的成份多一些。”
  “嗯,勃西靡之前有谈过,说是愿意提供三万青壮护送使节团抵达康居国,甚至可以一直跟随使节团前往中亚……”刘邦见蒙恬嘴角勾了一下,顿了顿摊了摊手,说道:“他们确实是想获得军械,甚至是希望可以获得来自帝国的稻米。”
  蒙恬看了一眼刘邦,点点头:“乌孙现在有二万匹左右的良马正运输前往帝国的路上,他们能够得到想要的军械和稻米。”
  刘邦听得一愣,随后又马上释然,帝国最近一直在增加骑兵编制,帝国疆域上的产马地孕育出来的战马档次着实是差了一些,恰好帝国要的是一个虚弱但是有能力支撑的乌孙,那么用军械和粮食换取乌孙的良马就是一个合适的选择。
  之前乌孙也是一直在向帝国出售马、牛、羊、皮革等等,但并不是直接换成军械,是出售之后获得货币。
  乌孙获得了货币,想要在帝国那边购买到粮食并不困难,但是想要购买到军械就挺复杂的。
  帝国并没有禁止民间生产兵器,不过民间能够生产的东西在某些“保护条例”的限制下有限得很,质量上也不能与官办生产基地相比。
  此前,乌孙人想要获得兵器,只有极少的部分能够向帝国的官方下订单,大部分是从民间的武器商进行购买。帝国的武器商规模都不是太大,那么就无法一个武器商来吃下乌孙的所有订单,导致是的乌孙人需要一个商人又一个商人间隔着达成交易,又要分开约定种类和数量,对于没有什么文化的乌孙人来说,真是没有比这种情况更痛苦的事情了,特别是他们非常急缺的前提下。
  “这不是担忧到今年秋季呼揭和丁零……现在还要算上月氏,怕乌孙人顶不住。”吕臣说到这吸了吸鼻子,问道:“这么香,什么味道?”
  “从西域人那边学了一手。”刘邦略略有些得意地说:“烤骆驼,吃起来非常美味的。”
  好像、似乎、也许……蒙恬他们是比较晚进入西域,且进来的位置是中南部,那些地方的西域人多多少少都出现被佣兵团祸害的情况,前面还会欢迎远道而来的帝国人,后面蒙恬率军过来躲都还来不及,哪怕是接待也没有了之前的热情,所以他们还真的是没有吃过西域手法烤的骆驼。
  吕臣是用匕首切开驼峰,看着冒出黄金色油脂美味,略略不满地说:“所以嘛,教训他们绝对是做对了!”
  刘邦却是尴尬笑了,西域人会出现前后不一致的行为,与他们的关系好像颇大?
第1039章
强者等于强盗
  “我们已经找到了高昌国,并且从那里获得了陛下想要的棉花。”
  “棉花?那是什么花?陛下为什么会想要这种花?”
  棉花就是一种像是线团之类的植物,是西域高昌国的一种特产,那是高昌人从棉花籽上面发现了一项秘密,倒不是发现棉花纤维可以用来作为制衣的材料,是发现棉花籽可以炼油。
  高昌人是用棉花籽油油来作为保养皮肤的一种物品,至于用来食用则不存在,因为高昌人早就发现棉花籽油含有毒素,他们又没有相关精炼棉花籽油的手段,那么自然是留有毒素。
  事实上高昌国的棉花是来自印度,不过高昌人至少发现了棉花籽油能够作为保养品的秘密,反而是印度人并不知道棉花是干什么用的。
  吕哲知道高昌拥有棉花是受益于很多穿越小说,他曾经开玩笑的说过,帝国进军西域是一场获取良马和棉花的战争,而良马和棉花一致是帝国的必需品,若是硬要选择的话,帝国也许更加需要棉花。
  帝国的辽东地区是一个寒冷的区域,是寒冷让辽东一直维持着地广人稀的现状,因为吕哲对历史的干涉,后世东北人用的炕已经出现,但总不能让人在冰雪来临的季节一直窝在炕上吧?那么能够起到保暖作用的衣物也就变得相当重要。
  辽东以北还有一片广阔的区域,除了吕哲之外,没人知道那里是一个令人震惊的大自然宝库。
  辽东以北是哪?现在是属于东胡部落联盟的地盘,后世那里有一个统称叫关外,人们更加喜欢东三省(既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这个名字。
  那里到底有什么?是有着超过五百万顷肥沃到难以想象的黑土地,是拥有亚洲三大铁矿的金属产地,是……资源若是一一细数,字数会多到读者抗议。
  除开东三省之外,继续向北的地方又有着什么?极为靠近北极圈的土地上,那里除了是一年冰天雪地之外,地下深埋的资源也多到难以想象,想想经济极差的俄罗斯因为有那些地皮,光是卖自然资源就支撑了一国经济,就知道资源到底是多么的丰富。
  华夏历朝历代并不是没有试图向辽东以北进行扩张,但是无一例外全是被寒冷所阻挡,偏偏那片寒冷土地孕育出来的又是一帮彪悍人生不用解释的野蛮人,屡屡干出了数十万就能统治数千万乃至上亿人的事情出来。
  “其实我早就不思考为什么陛下会知道那么多没人知道的事情了。”刘邦是一副垂涎三尺的模样,问道:“那么我们也能获得棉花,并进行栽植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71/7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