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天下(校对)第14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1/821

第232章
漢军,漢旗!
  石碣赵军在看到对面汉军骑兵的座下战马套有马甲一个个脸色都绿了,人马皆有甲胄就是甲骑具装,而甲骑具装在任何时候都能被称呼为精锐中的精锐,不谈装备问题,被选为甲骑具装的骑士哪个不是千挑万选?
  知道归知道,可是这个时候石碣赵军已经将速度提到最快,想要调转马头绝对会因为过于突兀发生失蹄侧翻,只有硬着头皮冲上去。
  马蹄声中一声“呼!”先被整齐喝出,在即将发生冲撞的时刻一阵“汉军威武!”从虎贲军的骑士嘴中吼出,随后就是兵器与兵器的交鸣,兵器与肉体的接触,急促而又凄厉的短暂惨嚎频繁响起。
  马蹄践踏而起的尘烟之中,骑兵或是交错而过,或是发生碰撞,一切都发生在极为短暂的一刹那。
  可以看到那一幕幕,虎贲军的骑枪刺中石碣赵军在脆响中断裂,被刺中的石碣赵军发出惨嚎,坐下战马还在往前驰骋,马背上的人却是顿在原地,结果是人在死或未死的时候掉下去,无论是死是伤都会被身后的马蹄片刻之间将尸体踩成一块破抹布。
  石碣赵军兵器击中虎贲军,兵刃会发出火花,那是击在了厚重的铠甲之上。哪怕是刺到的是皮革部分,破开了一层皮革里间也是一层铁甲,根本就未能造成击伤。石碣赵军命中虎贲军的时候,更多是兵刃直接滑开。
  李坛在驰骋的时候不断挥击出马槊,每一击都能将一个敌军扫落下马,后面干脆将马槊甩起了圆圈,以横扫的姿态不断向前再向前。他这是跟刘彦学的,依靠强劲的臂力和兵器的优势,像是一台正在向前滚动的石磨,依借厚甲无视伤害以碾压的姿态冲阵。
  虎贲军的骑士,他们弃掉骑枪之后会抽出斩马刀,或劈或砍将接近了的敌军斩击下马,要是击中定能轻易将敌军斩成两半,那是双方都在互相高速驰骋带来的一种力道惯性加持,若是没有驰骋力道加持想将人斩成两半可不太容易。他们不主动出力亦可,只需要紧握刀柄横出去,依靠速度也能对交错而过的敌军产生致命伤害。
  敌我双方两匹战马相撞的情况极少发生,不说马背上的骑士会下意识规避,战马自己也有足够的灵性趋吉避凶,但是碰撞依然会发生,只是不多。
  在发生碰撞的刹那,石碣赵军的骑士无一例外就是被一股强劲的力度抛出去,人在半空中手舞足蹈,随后重重摔在地上。
  倒是虎贲军的骑士在发生碰撞的时刻,仅有少数会被抛出,更多是猛地一昂身躯很快就又顿向马颈部,那是身上的甲胄重量使然,其实更多的是那条扣在骑士腰间扣带上的绳套起了作用。
  没错,刘彦没有制造马镫,但采取了其它的措施,例如使用绳套来帮助稳定或固定骑士的平稳性,或是产生防冲撞被抛出。
  两军骑兵很快就互相穿凿,完成穿凿之后一看,八百虎贲军该是折损了二十来人,一千的石碣赵军却是只有六百不到的骑兵完成穿凿。
  交锋而过的石碣赵军,一个个脸上带着十足的惊骇,他们刚才或多或少都有将兵器击中汉军,可屡次都只能溅起火星或是在甲胄上留下一道白色的斩痕,皆是未能有效破开防御对人体产生伤害。
  在两军骑兵交错而出的时刻,都在尽力进行迂回。对骑兵有认知的人都清楚一点,高速驰骋状态难以完成太大幅度的转弯,谁要是不怕死可以试一试在高速状态下拉动缰绳牵制马头的方向,绝对会享受重重的平地摔。
  双方冲出了尘埃布成的阴霾区,不同的声音从两军本阵发出,汉部那边在呼喝阵阵的“汉军威武”,石碣赵军那边则是一片吸气之声。
  “本将没有听错吧?他们在喊什么?”邓恒一脸的讶异,依然重复着问:“喊的是什么?”
  “汉军威武?”崔宣不觉得那口号有多么难以辨认,迷惑邓恒在大惊小怪什么,注意力是放在双方的折损上:“天呐!王师竟然只有不到六百骑幸存,贼军近乎没有损失!”
  二鬼子还能更不要脸一些,王师从来都是称呼“天下正朔”或是仁义之师的军队,石碣虽是占据中原但称不得正朔,残暴的羯族统治阶层更与仁义搭不上一点边。
  邓恒和崔宣所立的山头离战场有些远了,看去就是只能模模糊糊看到一大片的人,无法看清楚双方装备上到底是有什么差距。
  却见战场之上的双方骑兵顺着前冲的惯性冲出去很远,稍微降速之后石碣赵军直接迂回想要落跑,令他们肝胆俱裂的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汉军又窜出一支数量约七百左右的骑兵,是径直高速踩着沉重的马蹄在冲锋而来。
  新出现的那支汉军,装束上与之刚才那支没有区别,不到六百的石碣赵军残余就是用屁股想也知道一点,新出现的汉军绝对又是甲骑具装!
  十分不幸地,刚刚完成迂回的石碣赵军想要再次迂回很难办到,可是再难办到他们也不想再次冲上去送,强行迂回的结果是很多人将缰绳扯的角度太大,是在惊呼中发生了侧翻。
  石碣赵军避不敢战,致使浩大的“汉军威武”之声在汉部本阵被喊出,看到石碣赵军强硬迂回一片人仰马翻,已经停驻下来的汉军本部不但在喊“汉军威武”,刀盾兵是用兵器敲击盾牌,长矛兵是用矛的末端不断有节奏地敲击地面,弓弩兵则是单脚猛踏地面。
  强硬迂回的石碣赵军,他们身处烟雾之中难以判断局势,结果是一头撞上已经完成迂回的虎贲军,那时不知道有多少石碣赵军直接就哭了。
  汉部本阵战号喊得更凶,各种形成同一节奏的声音亦是汇成频率,仿佛大地正在呼吸那般。
  “出击的骑兵完了……”崔宣不太懂骑兵的战阵之法,也不知道什么叫打乒乓球,但用膝盖都能想出来回被驱赶和碰撞是多么惨:“汉军……果然不可小觑!”
  在骑战中能够事先进行判断就算是骁将,一支由骁将率领的骑兵发挥出来的战斗力足以改变一场战役的走向。
  “君上向修成侯讨要李洪实在是太正确了!”徐正兴奋得满脸通红:“骑战就是该这么打!”
  李坛率先出击,后面率军策应的是李洪率军,能够打出这般战况除了要懂得协同配合,对于战局的把握亦是关键。看战斗的节奏,分明就是李洪在带,李坛在反应上要慢上一些。
  纪昌却是没有多么高兴的样子,并不避讳地说:“修成侯是修成侯,君上是君上。”他其实并不认同刘彦的安排,讨要一批人没有错,但是任职在虎贲军这种绝对精锐的强军就显得不妥当了。
  徐正一愣,讪笑着没有说话。
  另一边,位于山头之上的邓恒脸上既是阴沉又是感慨,看上去挺复杂。
  崔宣却是像死了爹娘一般哭丧着脸:“初战就一千骑兵覆灭?不要这样啊!”,他看向邓恒,急切声道:“军主,派出援军吧?初战就这样,太……”
  邓恒目光转为锐利,也不说话就是那么盯着崔宣。
  派出新的部队策应?那该派什么,或者说派出多少?汉军那边骑兵数量占优,甲骑具装汉军那边已经出现的是一千五,谁知道还有没有。
  邓恒原本是派出去袭扰一下,想要迫使汉军变阵或是急停,算是一种打击敌人军心士气的常态。他之前也安排好了,派出去的骑兵袭扰一下,能够引得汉军追击更好,都安排数千弓箭手等着箭雨覆盖,但只能说一切都没有按照他的剧本在进行。
  眼见派出去的一千骑兵就要覆灭,汉军那边士气高涨,邓恒却是没有太激烈的反应,下令各军严守城寨。他正要下了山头,却见汉部那边降下了“斐”字旗号,换上了黑色为底用楷书写的大大“漢”字,迈出去的脚一顿,脸上表情变换不定。
  “反了,真的反了!”崔宣亦是有些失魂落魄:“是‘漢’旗,是‘漢’旗!”
  在“漢”被高高举起的时候,整个战场可以说先是一静,随后汉军本部爆发出震天的欢呼之声,大部分将士都是一脸的痴狂,激动得泪流满面的人亦是不少。
  是黑底红字的“漢”,不是黄底黑字的款式。前一种是华夏正朔,后一种是匈奴汉国,有着根本意义上的区别。
  纪昌重重地吐出一口“呼!”,展颜笑道:“时局或许不对,却是局势不得不如此。我们此后便是汉军了!”
  徐正激动得浑身打哆嗦,他们等待今天已经等了四年,天天盼夜夜盼,得到刘彦的同意之后,早早制作完毕的旌旗总算是能够打出来。
  不止是泰山郡这边会亮出“漢”旗,刘彦统治的那些区域都会在随后全部亮出“漢”旗,却是不知道会造成各方什么样的反应?
第233章
事情太大了
  那可是漢旗,消失在中原大地数百年的旗帜。
  曾经,华夏文明在那杆旗帜之下,北逐匈奴和南征百越,无数辉煌造就而成强汉。
  在强汉的时代里,胡人只敢瑟瑟发抖,轻易不敢南下。发现敌踪之时,陈汤就敢喊一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仅仅是带着数百骑赶去西域,就地纠集西域各国的大军与北匈奴鏖战。班超数十骑就能够席卷西域,于异国王宫斩杀国王而该国举国不敢吭声。
  在漢旗飘扬的那个时代里,汉人尚武,有着近乎于是出自本能的自信,哪怕是到了国祚不振国之将亡的分裂时期,北方还压着各胡,南方各蛮亦不敢轻犯。
  漢旗消失之后,华夏苗裔的骄傲仿佛也随着旗帜的落下消失不见,尤其是到了司马皇室成为统治者之后,先是引入诸部胡人,后面又发生内乱致使胡人成为中原主宰,华夏苗裔从一个值得骄傲的族群,变成了任人宰割和野兽都不如的下等群体。
  随时随地的朝不保夕,死后难有一抹黄土,更不用谈及尊严,那就是绝大多数人长久来的生活环境。
  “吼!!!汉军!汉军!汉军!”
  若说之前加入汉部得以有安身之地,可大多数人依然是内心彷徨,深怕刚刚寻找到的安身之所片刻之间失去。
  汉部多次迁徙,某一段时间甚至是窝身海岛,要说人们不担心受怕绝无可能。
  “我们的旗!”
  远遁辽东,是没有了十足残暴的羯胡,但又来了一个慕容鲜卑,辽东真的会成为乐土吗?
  “是我们的旗帜!”
  没人知道为什么要征战高句丽,大多数人也只是顺从着,大抵是刘彦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大多数士卒在征战朝鲜半岛的征程中慢慢找回了自信,他们发现自己也不是那么软弱,打起异族能跟教训孙子一样。
  “君不见汉终军……”
  军歌一人领头,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放声歌唱……
  从朝鲜半岛不断找回武勇的自信,可他们总是觉得缺少了一些什么,尤其是刘彦公布二十等爵的制度,再到功民阶层的出现,人们有了盼头,可真的是缺少一种什么。
  “……绝域轻骑催战云!”
  是真的缺少一种什么!啊!对,是一种底蕴,来自于血脉中那对骄傲的呼喊,一杆明确到可以令人抛下胆怯和懦弱的旗帜!
  为什么总是说揭竿而起?那是因为会有明确的旗号!
  知晓历史的人有激动的理由,他们真不敢相信在自己的有生之年还能看到漢旗招展,只能是尽情地大吼和呐喊来释放内心的激动之情。
  不知道历史的人,他们看到随风猎猎招展的漢旗亦是激动,就是那种没有理由的激动,仿佛是寻找到了归属。
  对,就是归属感!不管是知道还是不知道历史,漢旗被高高抬起的那一刻,所有的事情都变了,那是他们这个集体正式出现战旗,属于他们的战旗!
  一边士气高昂放声歌唱,另一边却是呆了。
  邓恒完全僵住了身躯,他听着汉军纵声高歌,根本不像是诗,也不像是赋,听着没搞明白是什么,但歌词里面的一些典故倒是分明,可以给予足够的激励,其实这个就够了。
  “终军和班超吗?”邓恒是有读过汉书的人,关于那两位的记载不是太多,甚至可以说很少,但只要是武人读到关于武将的篇章总是会忍不住特意关注。
  典故真的蛮多,崔宣虽然是个二鬼子,但读的书真不少,他光能够辨认得出的典故就多达五个,立意之深,志气之明确,一听就会深感恐惧。
  懂得越多就越是想得越多,汉军的“战时吟”都这样,那已经无比说明问题,无不表示真的是要翻天啊!
  响彻天地的军歌可算是停了下来了,远远显得“光秃秃”的汉军除了那杆大纛,其余地方却是起了林立的旌旗。
  大纛与旌旗就是两种概念,有明确的级别规格,例如大纛肯定是旗杆最高最粗,旌旗则是看所在级别,旌旗又分三角旗和横竖长面旗(参考旗面下垂很长的旗子),甚至是旗帜的镶边都有严格的区别。
  看看正在立营的汉军,曲(千人队)的营区就是一杆三角旗,校尉所在地则是横竖长面旗,全部都是用楷书大大书写着一个“漢”字。
  “成气候了。”邓恒特地留下看着汉军驻营,他说:“观察一支军队是否能战,独看驻营分工,且看静立于外境界的步骑,再看挖掘和竖立木栅、围栏、拒马的步骤……”
  崔宣有点火燎屁股的感觉,他知道出大事了,是天大的事情,漢旗竟然再次被竖了起来,那等于是用实际行动昭告天下,华夏苗裔想要再次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1/8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