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天下(校对)第14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8/821

  这一次从东晋小朝廷那边过来投效的人并不少,总体来说羊敦该是身份最显赫的一个,其余皆是出于寒门。这些人有的随军,有的是被安排到地方作为佐官。
  汉部着重发展长广郡与东牟郡,实际上一没有多少个县。那些县基本上是由原先投靠的一些家族族长来充当县令或是县长,甚至是县丞、六曹等等职位也大多是由一些族长担任,仅有一些关于到兵权的位置由军中退役的人承担。
  一个势力不能只重视军事,地方治理肯定也要重视,问题是刘圌彦可变不出文人,想要自己培养也没有足够的时间,那只能是选用有文化的各家族成员。
  大量任用各家族的成员必然会有隐患,但那是极度没有办法的事情。再则,知识传播不广的年代里,识字的人还真的大多是出于一些家族,基本是从上古先秦就是这般模样,刘圌彦要是不想找有家族牵绊的人,可以非常负责任的说,压根就不存在即是有文化又是不属于某个家族的人。
  知道为什么吗?想要获取知识等于是无法参与生产,没有一定的财帛底蕴哪个家庭养得起一个光读书不事生产的闲人。
  想要打破家族传承的优势,除开是大举置办教育之外,第一个要解决的就是解放劳力,要不哪怕是官方置办教育,受到实惠的依然是那些家族,农夫还真就养圌不圌起脱产者。
  在一些年代里,摆脱了家族、世家、门阀就等于无法支撑起一个行政体圌系,因为所有识字者基本都属于某个家族,不是世家就是门阀,至不济也是寒门。
  事实上更多的时候,不管是称呼为黔首、百姓、子民、天下人、还是什么,总之绝不是将所有人都给算进去,仅仅就是到了寒门这一阶级。那么史书上常见的“为了天下苍生”之类的话,很抱歉的说,只是代表一些特定阶层,能够左右天下大事的阶层,并不是包含所有人。
  对于汉部来讲,现在最关键的并不是行政体圌系的充实和完整性,是怎么来应对接下来的局势。
  亮出汉旗可以激发军队的军心士气,亦是能够让汉部的部众产生归属感和凝聚力,吸引更多的晋人前来投靠,好处大概就是这些。
  凡事都有两面性,例如有生就会有死。亮出汉旗会有坏处,可能一时半会还远不到举世皆敌的地步,但肯定会让石虎疯狂想要剿灭。
  “我们是汉部,亮出的旗号当然是汉,不然是什么?”蔡优说话的对象叫宫泽。他一脸的嘻嘻哈哈,说道:“难道名号是‘部’?”
  宫泽就是那个传闻中乃宫陶先生的弟弟,还是什么的人。然而宫泽不是宫陶的弟弟,“宫”只是一个代号,可以视为一种暗探、暗奸,或者什么的,反正就是诸如此类见不光的人物。
  “明人不说暗话,如果汉部不撤掉汉旗,在下此次前来就不是商谈给予什么援助,该是代天讨逆。”宫泽看去四十来岁,比之宫陶的文质彬彬,他显得剽悍一些:“刘使君还是刘使君,或是变成了汉王?”
  蔡优本来还能嘻嘻哈哈,霎时却站起来手按剑柄,一脸的寒霜:“别给脸不圌要圌脸,我家君上爱亮什么旗号便是什么旗号。”盯着一脸怒视自己的宫泽,怒道:“那句话怎么说来着?对,就是关你屁事!”
  “这么说……”宫泽冷笑了一小会,说道:“是不撤旗?”
  蔡优的回应是一声冷哼。
  宫泽站立起来,一甩长袖:“那告辞!”
  “别啊!”蔡优呼喝住宫泽,让宫泽一愣之后露出嘲弄的表情。他却是笑嘻嘻地说:“侮辱我家君上,怎么可能就这么一走了之呢?”
  已经有武士进屋,成为包围的队形围上宫泽。
  “两国交战……”宫泽话说到一半,换成了怒喝:“尔敢!”
  “两国个什么玩意,我们还没有立国。”蔡优虽然在笑,可是眼眸里的忧虑难以隐藏。他挥了挥手,吩咐武士:“关押起来,若是大闹,就揍!”
  武士当然是应“诺!”,随后退下。
  【小朝廷这是要翻脸了。】蔡优真心看不起司马皇室和长江以南的那些世家、门阀,分明是得知汉部亮旗汉旗,知晓无论怎么样石碣赵国都不会放任:【太没有气魄了,难怪会丢掉中原,夹着尾巴仓惶难逃。】
第243章
立国还能称汉吗?
  见小利而忘命,干大事而惜身,说的大概就是东晋小朝廷了吧?
  东晋小朝廷当然知道刘彦亮出汉旗意味着什么,估计是带着一种解脱了的心情,假惺惺地来劝一把,暗地里还不知道对刘彦不知死活亮出汉旗是多么的开心。
  “不能奢望一帮只期盼苟延残喘的废物有更大的心志了。”刘彦认为自己是在说大实话:“看看他们所谓的北伐,忙活了一年多,实际的参战部队竟然还没有凑齐。再看看那一帮想要讨伐成汉的,多少年了还在继续扯皮。”
  徐正、纪昌等等一些人已经回到了下密,他们是回来参加新一轮的作战总部署。
  泰山郡的战事不算结束,但后面是清尾阶段,安排好之后就不需要谁去主掌战局,按照既定部署继续发展就足够了。
  几个指挥泰山郡初战的人回来,刘彦当然是亲自过问战局,知道了更为细节的东西。
  “是吗?邓恒会有子嗣前来投奔?”刘彦还是第一次知道这事,他摇头苦笑:“难怪会派出那批人,作战是假,投降是真,实际是在卖个人情。”
  为了家族寻找后路几乎是成了现如今各个家族的本能,开枝散叶投靠不同势力是常态,比如那些效忠石碣赵国的人,他们肯定是有什么亲戚甚至是兄弟、子嗣、女婿之类的人物在其它势力效命。
  之前,分开投注的情况大概就是发生在石碣赵国、司马晋国、慕容燕国、张氏凉国,毕竟看起来也就是这几家有资格参与争霸,其余一些杂七杂八的势力基本是被看做要靠边站。
  现在,刘彦也许该自豪一下,比如堂堂的石碣赵国东征将军竟然认为汉部也有资格踏上争霸的舞台,干出了分家前来投效的事情。
  在场谁又不懂邓恒的行为是怎么回事呢?他因为指挥失误让五百龙腾卫士覆灭,回去之后少不得也是一个死,选择了战死这一条路纯粹就是逼不得已。那是因为石虎真的在警惕晋人,不但是对普通的晋人十分残酷,连带对朝中为官的晋人也是十分酷烈,仅仅是两年不到的时间已经找很多理由弄死不少晋人出身的官员。邓恒回去肯定要死,也许还会连累家族,死在战场也许能够避免家族被牵连?
  后续的事情会证明邓恒还是料错了,他战死沙场并没有避免家族受到牵连,而这个是之后要叙述的事情。
  “按照降将崔宣的说法,我们成气候了。”纪昌笑得比较爽快:“四年的时间没有白忙活。”
  “邓恒只会是第一个,接下来还会有许多。”吕议也在笑,笑得很是自信:“职之前写信回去呼朋唤友,仅有少数寒门回应,近段时间却是不少高门主动写信前来。”
  刘彦在安静的听,越多的家族想要前来,代表汉部开始有了令人投注的资格,那些前来投效的家族或是会只是一些旁支或者寒门,但真的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被人正视只说明一件事情,那就是汉部真的成了气候,也许依然不被认为有资格参与真正的大场面,比如逐鹿中原,可是割据的实力绝对是被认可。
  任何一方势力只有被人正视才算是有了名气。
  不要名声的重要性,那就像是现代明星的一种名气,至少要让人知道是谁才有可能产生更多的收益,有名了就会有人来找拍电影或是上综艺,难道不是吗?
  对于有志于征战天下的诸侯来讲,使人知道存在更显重要,有了盛名才能够使得有共同志向的人前来投奔,有了吸纳人才的可能性。
  汉部用四年的时间开创出现今的局面,占据多少地盘其实还是次要,最为主要的是有了接近三万的战兵,另有接近十二万的次级部队。那是一些经过战争考验的军队,只有他们的存在才能使得汉部有生存的权力,再来讲其它的发展前景。
  “泰山郡初战,我方歼灭敌军四万余,自身损失两千三百。”徐正报告的时候显得神采飞扬:“是十七比一的战损,我汉军威武!”
  在场武将皆是高声重复那句“汉军威武”。他们值得激动,汉旗被亮出的时候,他们成了有战旗的人,不再是那支“光杆”部队。有了军旗,也有了整体的番号,他们成了汉军。他们马上也会有属于自己部队正式的番号,不要小看番号对一支部队的重要性,军旗是精神所在,部队番号则更加能够体现出集体感、归属感、荣誉感、荣耀感。
  “番号会在日后战役中分别设立……”刘彦不苟言笑:“别看战兵扩充,实际上是迫不得已的增编,是骡子是马,就看各支部队在未来战争中的表现。”
  包括徐正在内,所有将校皆是屏住呼吸,接下来他们的君上所说会决定无数人的命运。
  刘彦一圈的扫视过去,视线会在每个将校身上停留一秒:“我们讲求阶级,分别待遇。表现越好待遇越高,部队同样会有严格的区分,介时能否获得荣誉番号(如虎贲军),是不是一支合格的野战军,还是只能当一支戍卫部队,看各支部队的实战结果。”
  只要是武人,谁都不会轻易地屈服,该争的时候也绝对没人会让步。
  像是虎贲军一样的荣誉番号?对于武人来讲,统率一支拥有名字作为番号的部队,总是比一支没有名字作为番号的部队更有荣耀感。
  因为没有特别保密,刘彦已经有一些取好名字的番号早就流传出去,有了虎贲就会有羽林,这是强汉军队最有代表性的两支军队名称。既然他们的部族名字叫汉部,哪一天建国应该也是以汉为国号。虎贲军已经有了,谁都盯着羽林军,谁都想自己会成为羽林军。
  除了虎贲军和羽林军之外,刘彦还将准备了另外几个番号。
  武将方面会在意军队的正式番号,文士方面则是在乎另外一些东西,例如对日后建国的设想。
  或许比较扯淡,可是现如今讲究的是无论做什么都得有个继承,比如那个什么五德之说。
  五德之说是战国时期的阴阳家邹衍所主张的历史观念。
  《史记·秦始皇本纪》有言: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
  第一个应用五德循环便是起于秦,后刘汉定鼎天下,张苍认为秦国祚太短且暴虐无道,不属于正统朝代。应该由汉朝接替周朝的火德,所以汉朝之正朔应为水德。
  到汉武帝刘彻时期,又改正朔为土德,直到王莽建立新朝,方才采用刘向、刘歆父子的说法,认为汉朝属于火德。
  汉光武帝刘秀光复汉室之后,正式承认了这种说法,从此确立汉朝正朔为火德,东汉及以后的史书如汉书、三国志等皆采用了这种说法。因此汉朝有时也被称为“炎汉”,又因汉朝皇帝姓刘而称“炎刘”。
  早些时候纪昌有做过关于刘彦是强汉皇室后裔的推论,刘彦当初没有否认,纪昌也就很是当做一回事。
  后面,刘彦有条件统一全军战袍之后,采取的款式就是西汉时期的汉军戎装,也就是上红下黑的那一款,简介证实了纪昌在少数高层圈子里传播关于刘彦是强汉皇室后裔的说法。
  实际上刘彦自己都搞不清楚是不是强汉刘氏后裔,后世华夏姓刘的多了去了,谁又能搞得清楚血脉里有没有强汉皇室后裔的血统?
  考虑到五胡乱华时期太多的胡人改为刘姓,也说不清楚姓刘血管里是什么血统。但血统也就是回事,人是人又不是马,马才讲血统,人讲的是思想和认同感,只要不是外貌太过特别,比如明明是白皮肤、金发、碧眼还非说自己的黑人,还真能区分得那么明显?
  “君上亮出汉旗,一再强调‘汉’的重要性,我们是时候做出一些考究了。”纪昌声音压得极低:“比较麻烦的是,匈奴人刘渊建国称汉,随后又有氐人李雄在蜀地建立成汉。多次胡人立国称汉,汉……已不太适合作为国号。”
  与之持相同观点的有一个人叫刘裕。这可是一位极度彪悍的人物,先后杀死过六任皇帝,自称西汉楚元王刘交的后代,刘交是汉高祖刘邦同父异母的弟弟。他掌控北府军,杀掉多任皇帝之后篡晋,按照自称是西汉楚元王刘交的后代,那么完成篡晋之后立国该是延续汉的国号吧?可是此前太多人建立国家取名汉,到了他的这个时期,汉这个国号绝对是臭了,结果一番商议下来将国号定为宋。
  当然了,刘裕现在压根没出生,还得是二十年后才会有这号人物,按照史载他的父亲刘翘,现在应该在东晋小朝廷那边担任彭城郡功曹?
  不得不说的是,刘彦除了派人去魏郡寻找王猛,还派人前去彭城寻找刘翘,谁让刘裕那么出名,又谁让刘彦曾经对一支叫作“北府军”的军队那么好奇,一查资料给记住了刘裕老爹在彭城当官的事情?
第244章
向上就上,不上也得上
  “左——左——左、左右左。”
  踏步之声听上去颇为整齐,那是五百身穿黑袍的人手持长枪听从口令排成一个方阵迈步。
  看他们的衣服,能够分辨得出是从某个地方调动集结过来的人,再看每一名青壮右臂上绣着的编号,如028-28171的这个数字,代表的就是来自于第28号村庄,人是汉部的第28171号成员。
  杨苏还在继续喊着口号,不是什么“一二一”,是比较直白的“左右左”。
  说起来,很多人可是连左右都分不清楚,为了让他们搞懂左右可是闹了不少笑话。在训练分清左右的时候,其实也是在进行一种服从度的培养。操练士兵一般不是一开始就进入到武技环节,是让士兵会排列队形,让士兵明白什么是集体。在反复的队列操练过程中,士兵久而久之就会习惯听从命令行事。
  “踏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8/8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