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天下(校对)第16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61/821

  “三十里外出现了一支敌军,是两千左右的步军,押解近百辆看似粮车的马车。”李匡在吃炒面,可能是面保持干燥的原因,吃起来嘴巴里不免会有“嘎吧”的嚼动声。他拿起了水袋灌了几口,才继续说:“那支辎重队是从武原方向开拔而来,斥候向辎重队周边扩展侦查,发现了周边的两支敌军,一支是在彭城方向,另一支是在郯县方向。彭城方向是步骑皆有,数量约七千。武原方向是步军,数量约五千。”
  桓温下意识和袁乔对视了一眼,他们已经不止一次见识到汉军斥候在探查情报上的重视,是那种对待细节和延伸性的重视,与之很多军队有着全然的不同。
  情报在军事上十分重要,谁能够掌握更加详尽的信息等于是谁能够抓住主动,甚至是避免闯进陷阱或是被埋伏。
  现在桓温面临着选择,他们是要进逼彭城,对王鸾产生政治压力,迫使徐州军分兵来对付他们这一支骑兵,给主战场的刘彦创造决战机会,亦是给渡江作战的谢安减少压力。
  “可知晓临近的石碣主官是谁?”
  “名唤牛牍。”
  换温和袁乔立刻皱眉,对牛牍是谁完全没有头绪。
  华夏文明的将领就是这样,想要了解敌军主将会做什么,会从敌军主将的家庭背景开始了解,再来了解敌军主将的过往经历和本身性格。简单一点的说就是,越是了解敌军主将等于是越能猜出会干什么和将会干什么。
  袁乔奇怪地说:“不应该是派出无名之辈。”
  李匡该说该办的事情已经完毕,继续吃自己的早餐。
  桓温与袁乔沟通了一小会,两人一致看向依然猛吃的李匡,由袁乔开口问:“李校尉有何想法?”
  李匡停止用餐,拱手道:“末将得到的命令是,听从命令。”
  袁乔苦笑。
  桓温说道:“汉军就是这样作战?”
  “确实如此。”李匡一脸认真地说:“长史与同僚若是有想法可畅所欲言,由主将来做决定。一旦有想法需得在战前阐述,未有阐述则不管任何想法皆是依照命令行事。末将现在没有什么想法,自然是听从命令。”
  那一刻换温和袁乔其实是很不高兴的,只是李匡不想说什么,他们又能如何。问题是汉军的规则就真的是那样,该说不说的时候,不说就闭嘴按照计划行事。李匡也真的是没有想法。
  “他们……”桓温指着正在做相关准备的众士卒,问道:“持续作战时间可以维持多久?”
  李匡答:“高烈度作战最长七天。”
  桓温点点头,内心已经有了主意。
  接下来没有什么好说的,无非就是根据既有战略目标,细节上面则是看怎么动手。
  想要让王鸾乱了方寸并不止进军彭城那么简单,还需要让王鸾产生足够的重视。牛牍是谁只是细节上面的一个难点,桓温需要搞明白的是牛牍设置了什么陷阱。
  徐州军的主力在与刘彦对峙,牛牍调动起来的那些军队从何而来?桓温的判断是地方上临时凑出来的私兵居多,该是只有彭城方向的那支步骑部队才算得上是主力,由石遵提供的精锐?
  桓温一再从李匡那里确认一点,三千骑兵可以做到什么地步,他需要玩一个大的,不止是为了战局服务,亦是为了自己壮声威。
  “既然温踏上了舞台,就应该绽放光芒!”
  桓温已经搞明白刘彦是真的不会放自己南归,那么对于他来讲或许暂时在汉军这边客居会是一个不错的结果,特别是有军队能够统领。
  “就拿那些部队先开刀!”
第263章
世家的生存法则(下)
  桓温是真的思考详细了,他能看出刘彦的野心不止是割据,汉部也有立国的资本。那么或许其中有他可以获得利益的地方?
  世家不会对某个政权有真正的忠诚之心,他们忠诚的只有家族利益,那样一来谁能够给予他们更好的发展,他们就会对谁表忠心。这是世家出现之后就不会改变的核心,桓温需要权衡的是,桓家在东晋会获得的利益大,或是在汉部这边的利益大。
  三千骑军再次出发,他们在开拔前就已经得到相关通知,今次一旦开战就会是高烈度的战事。
  所谓的高烈度不是简单说战事惨烈程度,更泛指整场战事的时间、波及的地域、参战人员,等等的许多方面。
  李匡之前说最多支撑七天的高烈度战事,那是受限于马而不是人。
  桓温得到解释后也觉得合理,人可以依靠意志坚持,马掉膘到一定程度则不再适合骑乘作战,那就是为什么历朝历代的胡人总在秋季才会南下寇边,那是因为不论战马和牛羊都需要养膘。膘太多对人或是不是什么好事,但是对于动物来讲就是体质的保证,不谈多增加肉什么的,战马本身的体力就是来自于对脂肪的消耗。
  一些战马比较糙,怎么养都没有问题,例如胡人使用比较多的矮脚马,但那只能是作为轻骑,质量上绝对与优秀扯不上边。
  “汉军的问题与我们一样,寻求更优秀的战马,形成了制约。”
  “数量比不过,只能是依靠质量!”
  问题就是出现在这里,农耕民族对待战马和游牧民族对待战马就是两个不同的出发点,造成了发展思路的不同。
  上万匹战马一起踏动起来的动静不会小,如此规模的战马也绝对做不到什么隐秘性,他们在行动的同时难以避免被发现,斥候之间的交战每天都会发生。
  时常可以看到那样的画面,大军周边十来骑对上差不多同等数量的敌军,双方就在大军的眼皮子底下上演追逐或是厮杀。
  桓温很关注汉军斥候的交战,毕竟斥候可以体现出一支军队的质量,要是斥候不行就别指望该部队有多么精锐,原因是一支部队的斥候绝对是该部队的精华,可不是谁都能充当斥候。
  “战损比非常不错,达到了一比八。”
  “这就是温敢于直接孤军直扑的原因啊!”
  他们距离发现的敌军也就是三十里不到,是向着那支辎重队笔直而去。
  这边的地形相对平坦,虽说是有山,但山海拔不高的同时也没有形成山脉。如此地形至多也就是藏藏人,再则桓温也不会傻到用骑兵追击敌军追到山区。
  牛牍要是按照国家层面来讲,他真的算是一个无名之辈,可要是在兰陵郡则就该是有头有脸。他是兰陵郡的典校兼任都尉参军,所谓的典校其实就是一个监视官属于不入九品,参军则是一种幕僚性质,看辅助于谁就属于几品官。
  一郡之都尉在两汉或是曹魏时的地位很高,可是到了两晋之后就属于中等偏下的官职,但别忘记这是在石碣赵国,这可是一个不看官职而看实际实力的国家。
  牛牍是氐人和羌人混血,实际上这样一来应该叫铁弗种,毕竟这年头铁弗除了称呼“驸马”或是“汉种女婿”外也有混血的意思。
  “已经过来了?”
  “是的。”
  “笔直地过来?”
  “是的。”
  牛牍不知道该说什么了。是的,他奉命拦截渗透过来的一支汉军,明确地知道数量和目标,也知道一旦在这一次事态下建立功劳自己将会飞黄腾达。
  为了飞黄腾达,牛牍动用了自己所有的人脉,包括他所在家族的私兵,凑出了一支约有五千人的部队。但他这支部队只是诱饵作用,为的就是吸引那支汉军过来,给更高的大人物创造机会。
  那位大人物叫王基,别误会,不是曹魏时期东莱曲城人、表字伯舆的那位王基,是出自清河王氏的那个王基。王基是石遵的亲信武将之一,说起来与王鸾还是亲戚关系。
  清河属于冀州,那里可是一个诞生很多大家族、世家、门阀的地方,不过那是之后的事情。
  世家或门阀之前只会出现在外戚,因为光武帝刘秀依靠豪门成了皇帝,东汉实际上就是属于豪门政治,理所当然也就出现了世家,比如直接帮助刘秀称帝的邓禹家族、耿弇家族、梁统家族、窦融家族、马援家族和阴氏家族,但能够称呼为门阀的仅有袁氏一家。没有错,就是四世三公的袁家,袁绍和袁术的那个家族,其余都只是世家。
  世家和门阀真正形成常例则是从五胡乱华时期(又称南北朝)开始,随后出现在隋唐的五大姓和七大宗,他们就是从异族入侵中原,中原首次沦为胡人统治期间,依靠各种能想到或是想不到的手段崛起,才有了后面的风光。
  目前活跃在长江以南的世家不少,以庾、桓、王、谢这四家为首,中原则是以张、王、郭为首。
  要是查看石碣赵国的官职表,会讶异的发现,不管是在石勒时代还是在石虎时代,张、王、郭这三家占据的官职逼近了整个石碣赵国的三分之二的程度。
  不得不说的是,东晋那边的王氏与石碣赵国这边的王氏,他们实际上也是属于同宗关系。
  事实上那是东汉末年遗留下来的问题,当时天下三分,每个家族都会派遣子弟去某个诸侯下面效力,按照世家自己的说法就是分头下注。这样不论哪一个诸侯最后成事,家族总有一支能够发展起来,不会像整个家族下注在一个诸侯下面,该诸侯完蛋家族跟着万劫不复。
  “是吗?”王基看去颇有威严,可能是忧虑什么导致失眠,有着很大的眼袋和黑眼圈:“时刻注意动向。”停顿下来有一小会,想到了什么似得补充:“让牛牍……必要的时候舍弃召集过来的那些人。”
  这个时候整个石碣赵国的晋人都需要担心,石虎是真的疯了,竟然听从一个沙门僧人的胡说八道,最为荒谬的是真的开始清洗晋人。
  说实话,石虎若只是清洗底层的晋人,很多有官身的晋人其实是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毕竟从春秋战国起大多数的世家根本就没有把非士族……如泥腿子之类的人当人看,至少是没有觉得那些家伙是与自己一样的人。
  【天王疯了,石宣也疯了。】王基所在的家族很大,大到足够知道将要发生什么事情,也是时候开始做曹魏、孙吴、刘蜀就做过了的事情:【王家有今天的基业,除了家学传承足够,还是因为站对了队。】
  没错的,王氏一族从东汉末年就已经开始站队和分开投资,之前的主宗也不是他们这一支,他们是家族开枝散叶之后混得最高的一支,才会成为王氏的主家。
  现在真的是又到了该站队的时候,不止是因为中原再次出现板荡的迹象,还是因为石虎全面迫害底层和中层的晋人,也开始防备和伤害上层阶级的晋人。
  【冉闵那边已经有家族子弟投靠过去。冉闵已经控制几个重要关隘,至少能够形成割据的局面数十年?】王基看向了案几上的文牍,有一篇被铺开,上面写的是关于刘彦的一些事迹:【刘彦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回应“三王同盟”,这个实在太奇怪了。】
  三王同盟因为刘彦没有给出任何回应已经有向笑话发展的趋向,为了这么件事情冉闵可是派出麾下重臣出关,他们正在前去寻找刘彦的路途上。
  无论檄文上写了什么,实际上刘彦现在已经成了关键的核心,是刘彦率军在与石碣赵军的主力交战,战事没有出现结果……至少是这一次围剿没有出现结果之前,大多数人只会先将注意力盯在刘彦身上。
  比较现实的是,围剿已经造成事实上的缺口,兖州方向的邓恒已经败亡,汉军南下攻击徐州,晋军又跨江攻击,眼见一场会战级别的战事又要爆发。
  只有新一场的会战结束,那些注意动态的人才会得出一个结论,那也是王基所在家族在等待的,差别就是因为他们效忠石遵,而石遵的封地彭城离战场太近,又有汉军进逼彭城,等于是迫使王家从旁观者变成了实际的参与者。
  【刘彦以兵力劣势与王鸾硬碰硬的对峙,几次小规模的试探下来,汉军的确也足够精锐。】王基眼睛的视线转向了旁边的墙壁,那里挂着一幅山川舆图。他干脆走过去,目光不断在东海郡的各处移动:【三万对七万,是什么给刘彦这样的信心?是晋军,还是……】
  与之一些不了解事实情况的不同,石碣赵国的将领还是比较重视晋军,因为他们清楚晋军若是真的无能的话,那样屡次战争爆发的地点就不会是在长江以北,该是在长江以南。
  【不,庾家虽然强大,但自庾亮之后,庾家不可能再次倾尽全力北伐。】王基再次移动视线,【看结果,再决定是否派出家族子弟前往投效刘彦!】
第264章
锋芒毕露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61/8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