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天下(校对)第20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04/821

  一名合格的斥候并不好训练,每一名斥候绝对是百战老兵,一名合格乃至于优秀的斥候战死对于军队的影响不会比阵亡数百新兵少多少。
  鉴于姚弋仲开始针对汉军斥候,近期汉军的斥候损失有些惊人。原本对黄河北岸的侦查就存在迷雾,斥候的大量损失直接让汉军指挥中枢更加摸不清楚羌族大军的情报。
  刘彦必须要问:“有可能是会在汛期之前渡河吗?”
  怎么说呢?汉军摆在黄河沿岸的部队数量少了一些,无论怎么看姚弋仲麾下的部队都是占据着绝对的数量优势。
  因为情报上的不足,没有人可以确切地告诉刘彦答案,汉军只能是加强必要的战备,对沿岸的侦查亦是需要加强。
  在黄河两岸的情势越来越紧张之际,一些其余的消息也是不断汇集到刘彦这里。
  首先是成汉的皇帝李寿驾崩了,其长子李势继位成为新任皇帝。李寿最后有了定论,谥号昭文皇帝,庙号中宗,葬于安昌陵。
  李势成为成汉新一任的皇帝后,成汉与汉部这边原本谈好的贸易有了波折,召回在下密的成汉等人。并且传出一件事情,传闻李势要与石虎重新订盟。那么,李势召回在下密的成汉等人也就解释得通了?
  除了成汉那边,潼关也有新的消息传来。冉氏秦军竟然出关打了一场进攻战,先从晓关出击击溃关外的石碣赵军,等待潼关之外的石碣赵军关注晓关战局,李农麾下有人进行反叛,潼关的冉氏秦军又再杀出,不过潼关这一路的冉氏秦军出了关却是遭遇苻洪埋伏。
  短暂的十三天,冉氏秦军与关外的石碣赵军再次杀得血流成河,出关的五万冉氏秦军仅以三千余逃回关内,石碣赵军那边损失该有七八万,其中乞活军承担了六成的伤亡。这样一来,冉氏秦军可真的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了。
  一直在关注辽东的汉部当然也得到慕容燕军的消息,猫了数个月的慕容燕军是以慕容翰为帅,率军四万作为先锋开拔幽州方向,比较诡异的是半路上慕容翰竟然重病,好好的一次进军走到霸水边上的令支城就停了下来。
  石斌麾下有能人,他们也不知道是怎么得知慕容翰病重的消息,轻骑突进奔袭慕容燕军,在令支城打败失去指挥的慕容燕军,迫使慕容燕军逃过霸水。
  慕容翰是在病中渡河,似乎因为不小心还掉落霸水,他虽然被救了上来,可也因此病情加重,没有多久就病逝。
  事实情况是,慕容翰在与宇文鲜卑一战的时候就已经受了箭伤,历史没有改变是会被慕容皝赐死。
  这一次,慕容翰领兵出征是慕容燕国太尉封奕的主意,要的就是慕容翰带病出征,要慕容翰病死,总是比慕容皝赐死慕容翰要好看许多。
  要说起来,封奕估计也没有料到石斌会主动出击,慕容翰是死了,可慕容燕军也折损了近万。
  因为那么一件事情,封奕可没有少被慕容宗族责怪,若非慕容皝信重封奕,封奕的下场绝对会很凄惨,毕竟慕容鲜卑是有内斗,可处于上升期的慕容鲜卑对于军队的爱惜还是比较重视,不会干那种为了杀一人而丢弃过万部队的事情。
  总体的情报总汇起来,刘彦就纳闷地发现了一件事情,看似风雨飘渺的石碣赵国没有出动羯族大军,冉氏秦国的反击被仆从军摆平,慕容燕国的第一次南下被石斌轻易挫败,他的这些合作对象……好像都不怎么行啊?
  是的,就只是合作对象,绝对不是盟友。
  不是刘彦瞧不上那些国家,只是清楚都是竞争对象,上一次诸方会盟,慕容燕国就没有谈什么结盟事宜,有的不过是约定共击石碣赵国,说明慕容燕国也清楚没有结盟必要,倒是冉氏秦国和张氏凉国有过类似的提议,但汉部这边并没有确认下来。
  不结盟政策就是刘彦的决定,汉部目前与谁结盟都不合适。
  慕容燕国已经再次做好南下准备,由慕容皝亲征,由慕容俊作为前军主将、慕容霸为副将,全军数量该有个二十二万?
  慕容燕国一动就是二十二万,那并不是一个小数目,毕竟横扫辽东周边时,慕容燕军最多也只是出动六万,二十二万该是近乎于倾巢而出了。
  【看样子慕容鲜卑真的瞧不上辽东那一块苦寒之地,真打算哪怕是放弃辽东也不惜要全力南下。】刘彦想到这不由得苦笑,他们这边与姚弋仲还在继续隔着黄河僵持:【要是没有与姚弋仲分出胜负,慕容燕军却攻下幽州,攻占幽州的慕容燕军必定是会继续进军冀州,介时……可就麻烦了啊!】
  慕容燕国的强大绝对毋庸置疑,从日后他们会抢占崩溃后石碣赵国的三分之二国土就能够看得出来。
  汉军对上的石碣赵军都不是什么主战部队,羯人的本族大军却是和慕容燕军战过不止一次,每次似乎都是以慕容燕军获得胜利而告终?以此来看,谁能否认慕容燕军的强悍?没人!
  到了六月初,青州黄河段上到处都是漂浮着木头和杂物,而这个并不是羌族大军丢下的全部,绝大多数的木头和杂物其实是被漂出大海。
  有一件事情比较搞笑,漂出大海的木头基本是被汉部的舰船捞了起来,储存进入仓库之后成为系统资源的一部分。
  刘彦看到数据的时候其实很震惊,他们只是收集了大海中的那一部分,黄河水道中还有近两百里到处漂着木头,那羌族大军到底是砍伐了多少森林,这样大肆破坏森林会给黄河北岸的土质造成什么影响?
  六月十三日,羌族大军总算是有了新动作。
  “他们这是要铺上木板了?”
  “毫无疑问,是的。”
  看黄河北岸,那里密密麻麻呆满了人,一些钉装的木板简直是堆成了山。
  有士兵正在尝试将钉装好的木板铺在被漂浮木头堆积的河面,木板大概是长两丈四、宽一丈,它被放置在河道的木头上时稍微晃了晃立刻稳住。
  第一块木板放置完毕并被铁索稳定住,一阵阵的欢呼声在黄河北岸被吼出,那代表的是羌族大军的渡河方案有效。
  站立在黄河南岸的汉军,他们在面面相觑,羌族大军看上去有渡河的意图,可是……河岸的驻军并没有接到什么命令。
  汉军在黄河南岸的部队并不多,仅仅是八千左右,他们需要防御的是至少六百里的河段,这样算起来该是多少里才会有一名汉军?
  姚弋仲正在亲自监督关于方案的可行性,第一块木板被安置之后,是第二、第三……不知道多少块木板被放置和重复堆叠,河岸边宽度十来丈的木板桥延伸出去约有三十丈,已经有骑兵被派上去反复进行踩踏驰骋,木板桥看着只是有轻微的晃动,却是没有散架。
  “对岸的汉军有什么动静?”
  “回军主,汉军的快马的动静颇大,暂时却没有发现新的汉军出现。”
  姚弋仲得到答案本来应该高兴,可是内心里有的只是迷惑。
  黄河南岸有汉军,他们架桥的对岸就有大约一千左右,也仅限是那么多,再多是东平陵有接近两万?
  “说不通。”姚弋仲用着满是困惑的语气说道:“刘彦为什么不阻止我们渡河?”
  “我们的判断是刘彦手头的兵力不足。”呼延盛是匈奴人,他却是石碣赵国的虎翼将军,今次是到姚弋仲麾下任职:“应该不会有错,毕竟……刘彦需要用兵的地方真的太多。”
  虎翼将军、龙骧将军等等都算是列将军,也就是所谓的杂号将军。杂号将军需要有另外的军衔,也就是加衔什么什么的都督之类,才会有真正的实际兵权。杂号将军的出现是三国后期的特色,延续下来到了胡人当政时,一般是笼络一些人。
  姚弋仲当然知道刘彦需要用兵的地方多,他还知道仅仅是巨野泽一线就有八万的汉军,甚至是豫州境内也有大约六万左右的汉军,这一下就有十四万,而汉部才崛起将近五年。
  有情报显示汉军总数也就二十万。西线已经有十四万的汉军,再有青河郡和平原郡对岸的三万左右汉军,那么刘彦一下子就动用了十七万,汉部占领区也需要驻军,这样看起来刘彦手里真的是没有不对了嘛!
  尽管是能够推算出那些,可姚弋仲真的觉得不对劲,是一种不需要多想就能得出的不对劲结论。
  “他们……”姚弋仲用一种无比怪异的语气说:“想要我们渡河!”
  三万左右的汉军绝对无法防御长达近千里的黄河段,哪怕是三十万的兵力都没有可能防御这么长的黄河段,一切只因为太长太长了。这么长的河段防御,首先需要一支强大且数量庞大的内河水军,再来就是窥探入侵军队的位置,这样才是有效防御,不是被动等待。
  羌族大军的登陆点只有一个吗?那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他们在这里大张旗鼓,可就是进行试验罢了,一旦渡河方案实际可行,黄河段的水流缓慢区多得是,那些河段哪里都能成为渡河点。
  “就是因为知道,他们才会选择任由我们渡河。”姚弋仲当然知道半渡而击,可要看是多少个渡河点,又有多少军队渡河,只有少量几个渡河点才会害怕半渡而击,渡河点一多损失也只是少数。他问:“听闻汉军善于守城而战?”
  呼延盛点头,说道:“但是……刘彦做得太明显了,是什么让他有这样的信心?”
  说的是刘彦过来作为诱饵太明显,东平陵那边可没有什么坚城,以至于看去刘彦的行为很不理智。
  “我们需要渡河。”姚弋仲内心的无奈不足外人道:“任何的计谋都是需要有强悍的军力来执行,最终还是要士兵们去拼命,拼出一个胜负。”
  说得简直太有道理了,任何一场战争都是双方的军队进行铁与血的较量,期间不管是计谋还是什么谋,没有军队去执行也只是嘴炮。
  羌族大军大肆行动,情报密集地汇集向了刘彦所在的东平陵。
  “这么说,姚弋仲安排的渡河点足有二十三处?”纪昌在看地图,那是青州沿线的黄河段,他看向脸上没有什么表情的刘彦,迟疑道:“君上,我们是不是太冒险了?”
  刘彦没有说话,他也在看地图。
  济南郡的汉军真就只有三万,并且这边没有什么坚城要塞,即将渡河而战的羌族大军可是有数十万……好吧,那些虚的不算,能够参与作战的怎么也有十五六万,用三万的汉军去对战会不会太托大了啊?
第323章
预设战场
  真的是将木头丢进河道造成堵塞,接着木头的浮力用钉装好的木板来架设浮桥吗?可以说是,也能说不是,事情哪有那么简单。
  往不复杂的方向来讲,架设浮桥真的需要来自木头的浮力,可用舟或船来承载也能办到。问题是,姚弋仲手里没有足够的舟或是船来堵塞河道,他花了那么大的功夫归咎于一个目的,那就是不让汉军的船舰影响到军队的渡河。
  试想一下,河道上到处皆是漂浮的木头,甚至某些河段上有被在木头之上放置干草等易燃物,那是为了什么?没有错的,就是为了堵塞和放火方便。
  任何的浮桥架设都不会简单,工程中出现的伤亡无法避免,尤其是对不擅长水性的人而言,但为了一个军事目标必要的工程伤亡并不算什么。应该说,用漂浮物将河道堵住,再用钉装木板架设足够夸大的浮桥,付出的伤亡远比用舟船作为落脚点来建造浮桥让姚弋仲的手下伤亡递减才对。
  “还是没有发现汉军的舰船?”
  “是的,军主。”
  “汉军也没有阻止我们渡河?”
  “目前而言,没有发现类似的情况。”
  姚弋仲真的确认了一点,汉军真的是在等待羌族军队渡河,并且做得太明显了。
  羌族大军设置的渡河点有二十三处之多,分为多个河段一块架设浮桥,他们将浮桥架设到河道中间的时候,按照以往的情报汉军有射程足够的强弩可以用以阻击,可是汉军并没有那么干,汉军是眼睁睁地看着羌族大军做业,一点反应都没有。
  黄河南岸当然是有汉军,可那些汉军在干什么?他们是在河的沿岸观望,除此之外没有发现构筑防线。这个现象十足的不正常,诡异到姚弋仲内心里惴惴不安,总觉得汉军挖下了一个天大的巨坑在等待他们自己跳进去。
  如果汉军阻击羌族大军,给做业中的羌族大军造成伤亡,哪怕是重大的伤亡都不会令姚弋仲意外,甚至他觉得这样才是理所当然。
  相反,是汉军什么都没干让姚弋仲极度不安,那是源自于对未知状况的忧虑和畏惧。
  “汉军有大肆调动的迹象吗?”
  “暂时……没有发现。”
  姚弋仲眉皱得快和麻花藤似得,有心停止渡河,但又无法下决定。
  先前羌族大军不是消失了一部分吗?大约五万的羌族大军其实是绕路到了司州方向,从那里的桥梁过到了黄河南岸,他们与孙伏都的部队会合之后,两军对东平郡的汉军进行了靠近。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04/8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