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天下(校对)第20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05/821

  姚弋仲得到的情报显示,东平郡的汉军有接近三万,领军的人是一个从长江以南投奔汉部的门阀之主,是桓氏一族原来的族长叫桓温。
  按照汉军的军制,身为偏将的桓温本部只会有一万的战兵,这样一来其余的两万汉军该是辅兵、仆从军、新附军这一类的二线部队。
  除开桓温在东平郡之外,靠近济水方向的还有一个官职为校尉的王朴,他率领五千汉军以及同等数量的二线部队,位于桓温所部的北方三十里处。石碣赵军的侦骑、细作无法探清这一支汉军究竟在干什么,只知道是在济水边上大兴土木工程。
  姚弋仲对孙伏都的请求是,让东平郡这一线的友军对汉军产生足够的威胁,牵着这边的汉军兵力,致使他们无法北上驰援黄河沿线。
  除开孙伏都那边,姚弋仲还派人前往豫州,以十郡六夷大都督、冠军大将军的身份要求刘闿和陆永给予配合,一样是对汉军产生足够的威胁,不让豫州方向的汉军有北上的机会。
  刘闿和陆永都是东晋小朝廷投降石碣赵后的降将,他们投降之后被石碣赵国以原官职留用,目前一个是豫州刺史,另一个是豫州都督。
  姚弋仲有足够的身份和权利来动用想要的资源,一切都能够服务于羌族大军进行渡河作战。
  实际情况而言,姚弋仲手下的羌族大军既然有五万可以从司州方向渡过黄河,那么也就预示着可以让更多的羌族大军从司州渡河,并不一定是要从青州沿线的黄河段进行渡河。
  姚弋仲会选择从青州沿线的黄河渡河,无非就是一种军事角度的出发点,既是造成多路进攻,对刘彦手动能够调动的军队进行一种牵扯作用。
  认真而言姚弋仲真的得到了想要的目标,他将刘彦本人牵扯到了黄河沿线,对于其余方向的石碣赵军有利无害。
  再来是,姚弋仲认定刘彦要是调动足够的兵力到黄河沿线,那么不管是司州方向还是豫州方向面对的汉军就会变少,更好的发展是阻止汉军继续扩张,乃至于石碣赵军能够进行反攻。
  幸运或者可惜的是,刘彦只调动了三万的汉军到黄河沿线,让姚弋仲都不知道是好是坏。
  到七月十四,传统鬼门开的日子,汉军没有任何阻击行为之下,黄河做业的羌族大军将多处浮桥建设连接南岸。
  当然了,目前并没有鬼门开的说法,也就是说中元节还没有成为一种节日,那需要到北魏才会出现。北魏是一个统治者极度信佛的社会环境,佛教搞了一个盂兰盆节,自此才有鬼门开的说法。
  没有遭遇任何阻击的羌族大军头批过河的是一万左右的骑兵和四万左右的步军,他们抵达黄河南岸之后是小心翼翼地开始在沿岸构筑营寨,摆出了足够的谨慎。
  另外一边,时刻关注羌族大军的汉军指挥中枢,也就是东平陵的刘彦行辕,他们对羌族大军终于渡河的态度略略诡异,不是担忧而是欣喜。
  “黄河到济水最宽的地形也不超过百里,最狭隘的地形仅有二十里不到。”纪昌用着振奋的语气说:“这一片地形会成为我们与羌族大军的决战之地!”
  是的,黄河与济水就是近邻,它们没有相连,就只是隔着相望,其中济水也是连接着渤海,更是直接连接着大泽。
  王朴带着部队是靠近济水没有错,但他们不管是驻扎还是大兴土木只是一个用来迷惑人的作用,汉军真正在大兴工程的地点是在大泽边上的泒子河,那里建造起了密密麻麻的船坞,那是刘彦安排用来“暴兵”之用,大批的舰船已经加入到生产序列,算算时间也是近期就会吞吐而出。
  泒子河的“泒”其实应该是一个“糹”加上一个“瓜”读“gū”,它的长度很长,西边直连濮阳,从濮阳边上的黄河往下拐,是黄河的一条支流。它的东边是从临邑重新进入黄河,总长度绝对超过五百里。
  说白了,不是刘彦没有准备舰队进入黄河,但不是如姚弋仲等人所想从大海调入黄河的河道,谁让刘彦手里有逆天手段,是不是?
  黄河与济水中间那一块狭长的地形真的非常适合作为交战地点,那个是对于想要堵住羌族大军后路的汉军而言。恰恰是因为这样,汉军何必去阻止羌族大军渡河?他们巴不得姚弋仲尽快将所有军队渡过黄河,进入预设的狭长交战地。
  “姚弋仲没有搞明白我们想干什么,他持足够的谨慎态度,只是让五万步骑先期进入。”纪昌实际上比较佩服姚弋仲的谨慎,换作他人能渡河该是急迫且恨不得一次性将所有部队投入。他问:“我们是不是派出部队与之交战?”
  什么都不做只会让姚弋仲更加迟疑,甚至可能要姚弋仲顿足不前,要是羌族大军退缩回去,对于汉军的北线战事可会造成灾难。
  刘彦就问了:“派出多少部队合适?”
  这是一个大难题,太多汉军可抽调不过来,太少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并且他们又不能真的将渡河的羌族大军给赶回南岸。
  “是这样……”纪昌斟酌了一小会,问道:“命令徐正和桓温主动出击?”
  刘彦点头认可。
  徐正是汉军在豫州方向的主将,他面对的是石碣赵国在豫州的抵抗军,那支豫州的防御部队数量很客观,达到了二十万以上,至于都是些什么人,只能说除了四五万的郡县兵,其余都是临时拼凑的乌合之众。
  桓温面对的当然就是孙伏都的本部和姚弋仲分出去的那支羌族军,双方小规模的战斗没有停止过,总得来说是处于僵持。
  刘彦终究还是要从其余的地方进行调兵,毕竟姚弋仲手里的兵力真的十分庞大。什么时候调动,从什么位置进行调兵,那就存在很多讲究的地方。
  到后面,他们商定的是出动济南郡这边的骑兵前去袭扰已经渡过黄河的羌族大军,出动的骑兵数量只有三千。
  汉军三千骑兵的数量真的不多,他们的出动却是让姚弋仲略略松了口气。
  姚弋仲到目前为止都还没有搞明白刘彦……或者说汉部到底是怎么想的,那并不怪姚弋仲,是胡人历来对山川地盘存在忽略,哪怕是重视也仅是局部战场。
  那是文化底蕴注定了的事情,胡人可不像华夏文明,他们并没有自己的文字,甚至是无法承载历史,有的是编成歌谣代代传唱,能够传承下去的东西可想而知该匮乏成什么样子。
  羌族吸收了不少华夏文明的指挥,可他们才崛起多久?文化的承载并不是一代人或者两代人就能够吸收完毕,那需要的数代人足够的重视。
  三千前去袭扰黄河岸边营盘的汉军骑兵动作十分频繁,他们一开始就直接是逼近羌族大军的营寨,迫使姚弋仲出动骑兵前往对阵。
  一样都是轻骑兵,再加上谁都足够谨慎。轻骑兵之间的交战一旦互相谨慎起来,那就是一场你追我赶中的耗时战。
  作战动静让姚弋仲这一路的将校对先前的猜测更加肯定,那就是刘彦手头的兵力严重不足。
  后面,东平郡和豫州方向的军情先后传递到姚弋仲手里。
  “两路的汉军都发动了进攻。”呼延盛看上去颇为兴奋:“刘彦这是急切想要调兵北上?”
  战争从来都是存在迷雾,既是不清楚对方的意图,然后又不知晓对方的兵力调动。对于姚弋仲这一路大军来讲,他们没有摸清楚刘彦的意图是真的,对汉军的调动虽说不是了如指掌,可汉军大规模的调动还是能够获悉的状态。
  “刘彦究竟是想干什么?”姚弋仲的困惑没有减低多少,反而是越加浓厚:“要是他们急切,不该是极力阻止我们渡河吗?”
  那就是情报与现实的自相矛盾,刘彦应该做的是拼了老命阻止羌族大军渡河,可刘彦并没有那么做,那样可不像是一个缺乏兵力的主帅该有的抉择。
  “不管怎么样,我们已经渡河了啊!”呼延盛完全搞不懂姚弋仲到底在顾虑什么,急切道:“我们本来就是要渡河,只有渡河才能与汉军交战!”
  姚弋仲默默地看着呼延盛,冰冷地说:“吾,才是主帅。”
  呼延盛脸上肌肉一僵,讪讪地笑了笑。
  姚弋仲当然知道无论怎么样都该渡河,只有渡河才能与汉军交战,只有交战才可以分出胜负。问题是他心内的疑虑太多太大,总觉得无论什么地方都不对劲,可又无法发现到底是哪里有什么陷阱。
  有一点呼延盛没有说错,不管姚弋仲有什么疑虑总是不能停步不前,先期五万步骑渡河之后,后面姚弋仲又向黄河南岸增兵三万骑兵。
  姚弋仲派出三万骑兵渡河之后,这三万羌族轻骑不是作为防御力量使用,他们一经渡河立刻分为三路,西边、东边、南边各自出动一万,摆出一副要把周边逛一圈的姿态。
  骑兵在长途行军上面或许不行,但是百里之内的短途行军还是很快,不到一天的功夫三万羌族骑兵就可以将周边逛个通透。
  得知姚弋仲新动静的刘彦那时脸上只有笑意。
  “姚弋仲真是谨慎的一个人啊!”纪昌有些感慨地说完,后面眯起了眼睛,问道:“他们找不到什么伏兵,应该放心地将其余的部队调到黄河南岸了吧?”
第324章
总算王对王
  身为一军统帅最为痛恨的应该是心有余虑,对情势的一点点不理解都有可能葬送全军,何况姚弋仲内心的疑惑并非是只有一点点。
  “我们先期是三路,后面干脆完全散开,近乎将南岸到济水之边搜查个底朝天,要是汉军有伏兵也只能是藏在地底了。”
  “唔……”
  姚弋仲刚才好像要抓住什么关键,思绪飘了一下,恍惚了那么一下下,竟然……是想不起来是什么。
  是济水,也就是他们即将踏入的地方是黄河与济水中间的狭隘百里空间,要是有地图摊开一看,绝对是看一眼就能分明。
  黄河与济水的中间真的就是宽度很狭隘的空间,要说长度倒是超过六百里,可要命的地方就在于宽度太窄小!
  汉军能够藏在地底吗?不是没有可能性,但哪怕是藏,能藏的数量也绝对有限,数量少了又有个什么用。
  其实黄河与济水中间还有一条水系,那就是从渤海贯穿整个青州进入到冀州,逼近到司州,绵长数百里的漯水。
  漯水与济水的长度有得一拼,但是漯水的河面宽度却是要少得多,再来是能够直接驱马渡过河床的地段也多。因此而言,刘彦那一边不是太将漯水当回事,连带姚弋仲也是没有从漯水联想到地形上很合适被从水道切断。
  事实上,姚弋仲也不是没有想过黄河会被切断,但他不是花了两三个月做准备,用木头等杂物堵住了黄河吗?按照他想来,汉军原先并没有船舰在黄河水道之内,汉军的船舰基本是从大海进行调动,那只要堵住黄河的出海口附近就没有问题。
  什么?姚弋仲没有想过刘彦会在黄河水道大肆建造舰船之类?姚弋仲是正常人,以正常人角度而言,谁能够花半年不到的时间建造多少船舰,就是刘彦真能造出来数量也会有限,那么石碣赵军在黄河沿岸近千的船舰还摆不平?
  确认黄河南岸到济水边上没有汉军的伏兵,甚至是原先的三千汉军在姚弋仲增兵之后主动撤退,新一波的羌族军队再次渡过黄河,数量是七万。
  先是五万,中间三万,后面又是七万,那就是有十五万的羌族部队渡过黄河,确认这一点的刘彦心下大定。
  姚弋仲带来了接近四十万人,可真正能够用于作战的人数绝对没有那么多,已经有五万羌族部队出现在东平郡那边,又有十五万渡过黄河,可以想象留在黄河北岸的都是什么货色。
  这一天,将军队移动到历城的刘彦,他带人上了瞭望塔,看向了济水北边,远远看去其实也看不到太多的东西。
  “从豫州战场调动的部队到哪了?”
  “回君上,最快的已经进入东平郡地界,最慢的是在鲁郡地界。”
  比较诡异的是,所谓行军最快的部队是乘坐船只东归的步军,反而是骑兵走陆路被落在了后面。
  中原的水系并不少,最大的水道当然是黄河,黄河周边还有数量众多的分流,大部分能够承载舟船,要是善加利用绝对便利行军。
  利用水系行军对华夏文明的军队并不是什么稀奇事,尤其是在春秋战国被利用最多,曾经的齐军就是直接乘船经由黄河抵达韩国,甚至都能直接用舟船将辎重运到函谷关之外。倒是在后面也不知道怎么回事,除开西汉孝武皇帝还有利用过黄河,由此特别设立一个楼船将军,但是其后的华夏文明军队则好像忘了黄河也是能够舟船行军和运输辎重。
  好吧,其实是黄河一再改道,屡次改道之后某些地段变得异常凶险。
  就目前而言,黄河的位置和后世天朝也是不一样,不但是整条河道不一样,出海口也是不一样,最为离谱的是连海岸线也不一样。
  现在的海岸线与一千七百年之后的海岸线存在巨大区别,首先就是少了一大片的土地,那也是因为黄河没有把众多泥沙“推”出去的原因,一千一百多年之后的黄河出海口可是比现在往大海多移动了一百多里!
  刘彦满意地点头:“第一批部队,两万步军会先返回,那么……”,他看向了纪昌。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05/8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