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天下(校对)第22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1/821

  之前是汉部一直在担任盾牌的角色,冉闵起兵之前刘彦他们单独扛了三年之久,期间说都是坐山观虎斗,要是汉部没有坚持下来,刘彦败亡难道就不会影响到其余国家或势力?
  有道是愈打愈强,所指的是军队的士气和锐气,石碣赵国一直没有能够获得胜利自然是心气和士气会不断减弱,反之则是亦然。
  石碣赵国现在还是东方领土最大和声威最盛的国家,别看一些局部是一败再败,可损失的不是晋人、杂胡就是羌族和氐族,羯族的根本没有受到伤害之下谁都不敢小觑。
  东方领土第二大的是东晋小朝廷,之前各方还认可小朝廷正朔的地位,但由慕容燕国开了个头,慕容皝拒绝小朝廷的正朔地位后,小朝廷在世人眼中的地位可谓一落千丈,大有一种落架凤凰不如鸡的趋势。
  东方主大陆的各国按照领土面积排列分别如下:石碣赵国、东晋小朝廷、张氏凉国、慕容燕国、拓跋代国、汉部、李氏成汉、高句丽、冉氏秦国、百济、新罗。
  国力上则不太好排名,比较公认的就是崛起时间短的汉部在生产力和经济实力上强得有些诡异,或者说……强得很是不讲道理。
  目前谁都想知道总控汉部内政的人是谁,没人认为是摆在明面的纪昌,毕竟纪昌一直以来是比较倾向于军事而不是民政。倒是一直负责民政的田朔被关注的力度最大。其余的吕议、蔡优、桑虞……等等一大票人,他们无论怎么看也是比较倾向于军事。
  “李显到青州的另一个目标是观察那边的民政规划。”
  冉闵是坐在大王宝座之上,下方大殿的两边屈膝跪坐着冉氏秦国的一众文武。
  今天是冉氏秦国的大朝会,一开始司空条攸就公布了一个好消息,说的是刘彦同意支援军械。
  大朝会嘛,只要是在都城的官员只要品阶足够就必须增加。别看冉氏秦国现在疆域小,国势看着也不妙,各项发展更是糟糕,可作为一个王国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该有什么官职就有什么官员。
  冉闵当然是大王,他此时此刻穿着一身黑色为主体的冕服,搭配有红的一些线条,再由金线绣着华丽花纹。头上戴的是冕冠,看着却不是诸侯王的九条冕旒,是天子(皇帝)的十二条冕旒。
  现在的冕服可不会绣着什么禽兽的图案,再来是华夏民族也还没有开始崇拜“龙”这一幻想神兽。目前华夏的图腾种类之多超乎想象,被用得比较多的是鸟类,如玄鸟或是凤凰。像是秦国选玄鸟,西汉和东汉则是选金乌。龙代表天子是从明朝开始,成为旗帜上的图案则是从“我大清”开始,被认为民族图腾得是到天朝才确定。
  大殿之上,右边是太尉申钟和大将军蒋干为首的武将集团,左边是司空条攸、尚书令王简、左仆射张乾、右仆射郎萧全、派侍中缪嵩、詹事刘猗等等的文官集团。
  黄门侍郎宋斌则是待在大殿靠近冉闵的台阶之下,门边是站着长水校尉马愿。
  要说起来,冉氏秦国的官僚系统就真的是完整程度远超刘彦那边,只要先前是跟着冉闵混得心腹都被封了官职,就是在爵位上冉闵显得有些吝啬,主要是也想搞无军功不得封爵的惯例。
  冉氏秦国进入关中之后,采取的策略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关中早就是羌人、氐人、晋人、杂胡混居的状态,其中又以氐人的数量最多。
  氐人视关中为自己的领地哪能轻易顺从冉闵,他们与同在关中的羌人率先反抗冉闵的统治,其结果当然也是遭到冉闵的血腥清洗。
  关中的清洗后面波及到了杂胡和晋人,那是冉闵军在清洗氐人和羌人时形成的劫掠成性造成,有压迫自然是会有反抗,再来就是冉闵初入关中,对于关中的人没有太大的威慑力,结果是整个关中一直是乱糟糟的状态。
  战乱之下要恢复民生是一件无比艰难的事情,再来是曾经的沃野早就随着郑国渠的荒废而消失。不但是秦时修建的郑国渠,连带西汉修建的渭水渠、白渠、成国渠、六辅渠、灵轵渠……等等接近十个用于灌溉的系统,它们早就随着东汉的覆灭而被破坏或是荒废。
  指望胡人破坏还差不多,千万不能指望胡人能够进行建设,什么数千里沃野想都别想,指望别到处是残垣断壁就不错了。
  冉闵得到的关中却还真的就是一个充满了残垣断壁的地皮,整个关中也就曾经刘耀(匈奴前汉)定都长安的时候进行了建设,使得长安看上起还有一座城池的样子,其余地方的状况与中原的绝大多数地区一样,繁荣的城池和村子变成废墟,曾经的桑田农野成为杂草横生的牧场。
  “王上……”条攸身为司空不得不讲一些话,尽管那些话听起来无比难听。他挺直腰对着冉闵的方向行礼,说道:“进入关中之后,我们对治下的征赋一直是超额,用于兵役的青壮,用于农事的徭役,万民对我们的支持一再下降,王上不得不慎重。”
  总是说赋税赋税的,但赋和税绝对是要分开。
  赋讲的是兵役和徭役,也就是出人出力,这就是赋。
  税则是以人头税为主,成丁之后每人每季度或者还是每年需要交多少粮食或是财帛,再来就是商税和盐铁之税。
  关中服从冉闵统治的民众大概是十二万户不到,每一户有多少成员很难说,但是冉闵对他们的要求是每一户至少要出一名青壮纳赋,基本上还都是作为士兵使用。他又要求之下的家庭要出额外的人进行徭役,比如在修建长安宫城就征赋了十余万人来进行劳力活动。
  在税的方面,人头税当然是必须交的一种,另外的是养兵税和保家税,每丁一季度是一斗的粮食或是等价的财帛。商税方面是十税一的政策,盐铁则是为官方所有。
  用横征暴虐来形容冉氏秦国对关中的统治绝对丝毫不过份,但冉闵纯粹就是给逼的。
  事实上,要是历史没有被刘彦改变,冉闵起兵之后也是做相同的事情,甚至还过犹不及,结果冉魏三年不到的时间就灭亡,并且冉闵统治下的冉魏仅在邺这么一座孤城命令有人听,其余地方先后背离。
  冉闵当然知道这样的统治方式不对,但他又能怎么样呢!不征募人就没有兵源和劳动力,不大额征哪来的钱粮用于征战。对于他们这一套统治班子来讲,治下民心什么的远没有比生存重要,只要能够生存下来日后再给予治下民众补偿就好了。
  “一定要给治下黔首讲清楚说明白,只有消灭不愿意归顺的胡人,只有守住潼关与晓关……”冉闵没有将无奈表现出来,他是一个铁血真汉子,再来就是身为君王,怎么都得显得有尊严:“坚持住,所有人都要坚持住!”
  条攸默然无语了一小会,自己让自己重新振作了一下,才又说:“王上,已经让乡间老人劝说乡野,但是……血气一过……恐怕不能只用言语。”
  申钟在适当的时候挺身而出,行礼之后说:“王上是身处关中之地,曾经的先秦采用耕战之法,汉王能用,王上也可用。”
  一片赞同之声在殿内不绝于耳,谁都知道民心士气可鼓不可衰,空口白牙可以短暂地打动万众的心,但长时间的奉献而没有任何回报可是会使人退缩,到时候再讲什么民族生死存还不知道有没有人听。
  对于冉氏秦国更尴尬的是,若长江以北只有他们这一支势力代表华夏苗裔的话,喊为生存必须反抗,喊胡汉之仇,等等的口号喊出去那叫理直气壮,可青州不是还有刘彦这一个势力吗?
  刘彦马上就要建国称汉,相比起冉闵而言,刘彦更早喊出恢复强汉荣耀,也不断宣传保护汉人的理念。
  冉闵是在刘彦喊出恢复汉家荣耀和保护汉人后的第三年才起兵,他做了一个补救的行为,那就是拉上张骏搞同盟,结果张骏要求必须加上刘彦,才出现了所谓的“三王同盟”。
  现如今张骏正在向西域大肆扩张,对冉闵的兵力求援是拒绝得干净利索,倒是张骏一直都在持续向冉氏秦国援助粮草。
  在冉闵等人看来,张骏之所以没有断掉粮草的援助不是没有理由,无非就是让冉氏秦国可以继续支撑下去,要不等冉氏秦国完蛋,面对石碣赵国的可直接就是张氏凉国了。
  同样的,刘彦同意支援军械在冉闵等人看来也是与张骏的出发点一样,就是让冉氏秦国可以继续支撑下去,是要拿冉氏秦国当盾牌。
  那样的心态之下,东西收下,感恩则就免了。不能怪冉闵等人,毕竟还真的都是互相利用的关系,不存在什么人情或者恩德在里面。
  “现在搞那个来得及吗?”冉闵不会做作也不喜欢做作,他就是一个有一说一的人物:“再来是,我们那样搞之后,多久可以见到成效?”
  条攸瞬间就尴尬了。
  耕战之策的制度当然是有用的制度,可关中战火连天可没有好环境来恢复农耕。对于军功爵制度的吸引力也纯属难以估量,毕竟获得爵位是一回事,得到爵位有没有用又是另外一回事,支撑不下去导致冉氏秦国被灭,话说有哪个国家会承认冉氏秦国的爵位吗?
  更重要的是,条攸想了想还真有点难以支撑军功爵制度带来的福利问题,任何一个等级的爵位都有官方需要给予回馈,奴隶、土地、宅子、财帛……冉氏秦国除了土地暂时不缺之外,其余什么都缺。
  “只能……只能……”条攸难以启齿,满脸通红说:“暂时先赊欠……赊欠……”,说不下去了。
  条攸直挺的腰松软了下去,脑袋也是低着。
  殿内陷入了可怕的寂静,近乎所有人都是将脑袋低下去,没有低下脑袋的人则是闭目养神的姿态。
  “寡人这个大王,恐怕是有史以来最窝囊的大王了吧。”冉闵用的不是问句:“粮草依靠凉国借,军械依赖汉国赠,现在连将士应得的都只能先赊欠。”他说着虎目泛红,像是不愿意被发现是的微微昂起了头颅,冕旒的珠子贴在脸上显得冰凉。
  “要不……”张乾的声音比较突兀,开说蹦出两个字就被集体围观。他深呼吸一口气,苦笑说:“找汉王借财帛?”
  汉部富庶在当今之世绝对有名,不止是军队的兵器和甲胄精良,还是东方所有国家中大肆运用床弩等器械的唯一势力。军队最能体现一个国家的财力,再来就是生产力和工艺实力,军队的装备精良,要说后方穷困可真的说不过去,毕竟任何事情都是相辅相成,尤其是极度依赖后勤的军械更是如此。
  冉闵脸颊抽搐了几下,闷闷地没有吭声。他一直在回想刘彦借王猛问的那些话,尤其是那句“彦常闻闵有光复强汉荣耀之心,今仍持此念否?”。他思来想去,刘彦这么问绝对不简单,但同样是君王的招揽又显得很诡异又可笑。
  【现在寡人才是君王,刘彦还没有称孤道寡啊!】冉闵烦闷无比,他当然知道找刘彦借财帛是个办法:【刘彦会借?即便是会借,该怎么个还法。或者……不还?】
第347章
数百万羌人要不要?
  冉闵从开国称王之始就没有顺利的时候,没有任何的底蕴再加上早就糜烂的关中难以给冉氏政权什么养分,再加上建国之日起便是连连苦战,想要发展民生也成了奢望。
  就在冉闵再次派出使节赶往青州的时候,刘彦针对姚弋仲的战事也进入到了最后的阶段。
  姚弋仲从济南郡战场突围,历经半月有余仅是带着五万左右的残兵败将退却到祝阿郡地区。他们一路上是处于没日没夜的逃奔状态,每时每刻都有人掉队被尾随追杀的汉军俘虏或是杀掉,到了巫山以北的黄河和济水仅有十五里不到宽度的区域,活见鬼似得被一面石料城墙挡住了去路。
  率领部队对姚弋仲败兵残部进行堵截的人是桓温,城墙自然是出自系统农民的手笔。
  姚弋仲看到城墙的时候是感到难以置信,城墙看去该有三丈左右的高度,北起黄河沿岸南至济水边上,上面站满了严阵以待的汉军士卒,一面面的旌旗随风招展。
  等待发现前无去路时,姚弋仲想过非常多的事情,面对看去坚固且雄伟的城墙,他们这支全是骑兵的队伍连登城梯都没有,驱马撞墙会显得很傻。
  姚弋仲面临的抉择只有两个,要么返身与追杀而来的近万汉军骑兵拼了,争取在战死之前多杀几个垫背;要么就是放弃抵抗,进行屈辱的屈膝投降。
  在战局不会有什么改变之后,汉军显得无比矜持,他们没有急哄哄地展开攻击,是稳健地等待刘彦率领大军过来。
  汉军在等待的同时,羌族的残兵因为姚弋仲陷入两难也处于停滞状态。
  “刘彦没有向晋帝称臣。”姚弋仲一再确认这一点,他会说这个当然有理由,他身上不但有石碣赵国的爵位和官职,也有东晋小朝廷封的爵位和给的官职。他苦闷地向自己的儿子姚襄说:“没有这层关系,为父难以向刘彦投降。”
  道理可能会有些绕,但是看姚弋仲在原有历史上的选择就不难理解。
  在没有被改变的历史中,石碣赵国崩溃之后,姚弋仲的第一个想法竟然不是割据建国自立,他选择寻找可以继续效忠的对象想要依附,选择的是东晋小朝廷,其本人重新亮出东晋小朝廷封的爵位和官职继续与冉闵征战,等待要死之前又让自己的儿子向东晋小朝廷效忠。
  “我们与刘彦有血仇啊,父亲!”姚襄见姚弋仲有意投降,说到底还是年轻不懂什么叫存己才能卧薪尝胆,既是愤怒又是感到耻辱地说:“大不了与他们拼了!”
  姚弋仲一个巴掌就对着姚襄甩过去,压抑地吼:“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为父可以死,姚家却要靠你们!”
  姚襄是被姚弋仲一个巴掌给甩懵了。
  “各为其主的厮杀哪有什么仇恨。哪怕是有仇,那也是为父与刘彦的仇,汝不是天王的官,没有吃天王的俸禄。”姚弋仲在教导儿子一件属于胡人的真理:“祖祖辈辈都教导我们,无法战胜的时候服从强者才能生存。”
  姚襄不是生活在华夏苗裔强盛的年代,没有经历过华夏苗裔不将胡人当成智慧生物的那种环境,他对姚弋仲的话感到由衷的不解,抗辩道:“晋人什么时候是强者?儿子只看到晋人连猪狗都不如……”
  “你个黄口小儿,知道什么!”姚弋仲又是一巴掌甩过去,他先介绍了一下自己所知的强汉历史,最后满是严肃地说:“刘彦已经喊出要恢复强汉光荣,汉军也的确强大,有再次成为中原之主的迹象。你们这一辈要先服从他们,等待自身强大,主子变得弱小,总有仆从翻身当家的一天。”
  姚襄捂着火辣辣的脸,想要反驳什么却知道不能睁眼说瞎话。没错的,他们五十五万人败在手头里兵力不足十万的刘彦手里,那又怎么去否认汉军强大的事实?
  “为什么我们能够进入中原?”姚弋仲语重心长地说:“就是因为我们先服从强大的晋室,晋室衰弱之后我们成了中原的主人!我们能够蛰伏一次,就能有第二次。”
  五胡乱华的起点就是从司马晋国不断抓捕胡人来当劳动力,后面又大肆接受胡人的南下归附,甚至是征募胡人为兵,等待司马皇族的八个诸侯王因为地权力的争夺互相杀得血流成河,胡人可不是就那么翻身把歌唱,成了“天下”的主人?
  中原成了如今这般模样,可以说一切都是因为司马皇族和那些门阀、世家的决策失误,他们还以为自己是曾经强大的汉帝国,以为自己哪怕是处于人口数量的少数派也能压死那些从来不当成人看的蛮夷之辈。
  结果很明显,司马皇族不是刘氏皇室,那些门阀和世家也没有西汉、东汉时期前辈们的能耐,他们玩脱了。玩脱之后,他们丢下玩烂了的地盘灰溜溜去玩高尚的衣冠南渡,自认为是带着文明前往落后且愚昧的长江以南,但无论怎么美化都无法否认一个事实,那就是他们逃得异常难看且无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1/8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