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天下(校对)第22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2/821

  “为父看过汉人写的史书,我们羌族的历史一点都不比自认炎黄苗裔正朔的汉人短。汉人写的史书中,我们羌族在殷商已经存在,认为我们也是炎黄苗裔的一份子,只是后面因为纠纷离开,才成为现如今两个生活习惯不同的族群。”姚弋仲这是在打预防针,他谆谆教导:“为父成为族长之后,一直致力于推动族人学习汉家文化,所有进入中原的族群中我们是最极力汲取汉家文化的其中之一,另一个是氐族。”
  “……”姚襄有些懵,好像第一次知道原来羌人和汉人有着相同的祖先,只是因为搬家了才会形成生活习惯和信仰等方面的不同。他在震惊的同时,不免也瞧出一些端倪:“父亲的意思是,汉人不同于晋人,我们投降汉人并不是一件屈辱的事情?”
  胡人喜欢晋人而不喜欢汉人。
  晋人是软弱和无能的代名词,晋人是胡人的两脚羊和欺压的对象。对于胡人而言,被晋人击败都是耻辱,投降给晋人更是没脸活了。
  汉人对于胡人而言则不同,自汉孝武皇帝登基之后,汉人南征北战之下不但恢复了赵氏赢姓秦国的疆域,奠定了“中国”最原始的基本版图,还在长达一百三十年与匈奴的战争中成为一个战斗民族。
  汉人看任何非汉人都有天然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可不是凭白而来,是汉人在不断发动战争的过程中灭掉人国,数十人就敢前往某国宫殿干掉敌国国王,随随便便招募仆从军就能战胜另外一个庞然大物的帝国,种种的事迹中养成的自信。
  汉人不拿胡人当人看,哪怕是汉帝国内部分裂互相杀得血流成河,可分裂了的诸侯王都还能分分钟教训周边的异族,这样一来胡人也没有底气小觑汉人,反而认为汉人强大才是理所当然。
  恰恰就是因为认可汉人强大的理所当然,导致司马皇室无能地难逃之后,胡人窃取中原之后,先有刘渊借口有汉室血统(还真有)建国称汉。先后又有数个胡人建立的国家也想要沾沾汉人的霸气,他们也将自己建立的国家取名为汉,搞得要辨认是哪国得在国号之前加上个地域或者姓氏。
  刘彦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从始至终都不承认自己是晋人,一开始就无比明确地表示自己是汉人。
  弱者的呼喊不会为人所关注,强者的低语声再小也能震动世界。
  刘彦漯阴一役打得姚弋仲只带五万以下的人成功突围到祝阿郡,他的声音必将会被世界聆听,并且听到之后会进行深深的解读,哪怕是一句“我吃饱了”这么简单的话,不知道多少人也会研究里面是不是有什么特别含义。
  毫无疑问的是,姚弋仲清楚难以突围之后需要寻找后路,一直位高权重的他对于投降会有羞耻感,讲那些话诉说那些历史是在劝自己的儿子,可未尝没有说服自己的意思在内。
  “父亲?”姚襄被绕懵了,萌萌地问:“刘彦会允许我们投降?”
  姚弋仲脸色立刻僵住,他们怎么看都被瓮中捉鳖了哟,北边是黄河,南边是济水,西边是雄伟城墙和不知道多少拦路的汉军,东边则是源源不断开来的刘彦本部,没得逃了喂。
  真实情况是姚弋仲已经派人,分为两批,一批是前往西边,另一批是东边,都是要接触汉军高层商谈投降条件。
  桓温现在就看着过来的羌人,眼神里带着疑惑和震惊,不是因为别的,是到来的羌人直白说出条件,投降之后要保留姚弋仲现如今的地位,承认石碣和东晋封的爵位和官职,不杀俘虏给予自由民待遇,保证姚弋仲依然是羌族的族长……等等一些看上去十分夸张的投降条件。
  “那个什么……”桓温在掏耳朵,朝谢安问:“是不是我的耳朵出毛病了?”
  谢安亦是有些发木,他问作为使者的羌人姚封:“能不能再重复一遍?”
  姚封不是姚弋仲的什么亲戚更不是儿子,他就是姚弋仲的一个家奴。他再次重复了一遍,后面说出了一些“干货”,用着满是蛊惑的口吻说道:“我家主人乃是名震天下的人物,若是诸君成为接受我家主人止戈罢战的人,姓名必定将会传颂天下,成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名将。作为回报,诸君只是向贵家君王美言。如此,诸君得名利,双方士卒亦是不用有无谓死伤。”
  桓温当然渴望能够将自己的姓名传颂天下,但自己有多少斤两也清楚。他闷闷地叹了口气,摆了摆手说:“本将就不拿你这个可怜虫祭旗了。回去罢。”
  姚封还欲多言,甚至是奉上了礼单,礼单里面名列的礼物之多令人咋舌,有多名贵又令人看了垂涎三尺,可那些都没有什么鸟用,后面谢安也开口让赶紧滚蛋。
  等待外人离去,桓温满脸的郁郁,说道:“坦白而言,温无比渴望能够答应下来,但以咱两的地位顶不了什么用,连使诈假意接受,后面翻脸不认人的资格都没有。所以啊,咱两得立下更大的功劳,争取有那么一天能够说话算数。”
  谢安“呵呵”笑了,这样的桓温才是他了解的那个桓温。他在想姚弋仲表达出来的隐藏含义,想着想着满脸都是严肃,想对桓温说什么最后又忍住。
  姚弋仲等待家奴姚封回来禀告并没有感觉到意外。他派人去桓温那边就是做个姿态,埋下一个必要的伏笔,所以姚封人回来但是带去的财宝被留下。
  留下价值斐然的财宝是一件很讲究的事情,桓温或者谁接受了最好,谁藏匿了更好,对姚弋仲都是一件好事,有机会作为同僚是个情份,没有机会作为同僚就是埋下杀将的陷阱。
  另一边的李坛和骞建同也接见了姚弋仲派来的人,问清楚是怎么回事之后,两人商议了一下不是像桓温和谢安选择放掉,不过两人也没有杀,是选择先扣押起来。
  “君上很快就会过来了,不是吗?”骞建同目光看向了不远处的羌族残兵,嗤笑道:“那个家伙是不是傻了,没有任何翻盘的机会竟然提出那些没可能被答应的条件。”
  “相对而言,你比较傻。”李坛与骞建同的关系一直很好,才提点道:“动动脑子,那根本就是姚弋仲在提醒自己身为羌族总领袖的地位和重要性。”
  骞建同诧异道:“姚弋仲是羌族总领袖没错啊。这又怎么了?”
  “羌族有数百万啊!”李坛为自己的挚友智商感到伤心,直白地说:“君上要的是整个天下,那就无法忽视数百万的羌人。姚弋仲的意思很明显,他可以站到君上这一边的话,数百万的羌人就不是敌人,反而成了帮手。”
  骞建同这才有点回过神来,怪怪地看着李坛,就那么用着怪异的眼神一直看着。
  李坛怒道:“你这么看着我是什么意思?”
  “睿才……”骞建同一脸的慎重:“作为兄弟,日后可要多照顾着啊!”,他以前怎么就没有发现李坛能武又能文,想事情还能想得那么透彻?
第348章
没当一回事
  姚弋仲是羌族总领袖,目前羌族总数肯定是有三百万以上,那么谁得到姚弋仲的投效,哪怕是无法使得数百万羌人一同归附,不管是政治还是其它方面的意义都不会一般,引起震动属于必然,或许还能有更大的效应。
  换做是其余人,得知姚弋仲要归附,哪怕是姚弋仲被打得不得不投降的场面,肯定也会觉得骄傲或欣喜,毕竟姚弋仲除了有名将的声威之外,光是羌族总领袖的名份就值得尽弃前嫌地接纳。
  刘彦一直都不是什么一般人,他来到围堵战场之后听到信息,一个愣神没有太特别的反应。
  残存的羌族大军成份比较纯粹,除了羌人之外可没有什么“闲杂人等”,他们被堵在范围十五里之内的面积,用望远镜看的话还是能够看得比较清楚。
  “一个个面黄肌瘦的。”桑虞心情无比之美好,那是因为纪昌去了黄河北岸的偏师当长史,他首次成为刘彦的直属长史。再来是本来预料会拖很久的战事没想到是想错了,他说话就恢复嘻嘻哈哈的模样:“啧啧啧,活着的牛羊什么粮秣全归了我们,他们现在只能啃肉干,看着还缺水?”
  不是开玩笑,姚弋仲这一支残部是被堵在黄河和济水中间,缺水听着很像是一个笑话。可是,谁让不管是黄河还是济水河道之中都有汉军的舰队,羌族兵每次要去取水都是被床弩和强弓劲弩一阵射,很多次死伤惨重或许还能拿到一点水,可真的是一滴水等于一摊血。
  嬉笑完了之后,桑虞看向了好像是在走神的刘彦,问道:“君上是在考虑要不要接受姚弋仲的投降?”
  刘彦哪里是在想这个。他思考的是怎么趁目前的大好机会吸纳更多的人口,再来是对冀州的攻略会发展成什么样的趋势,也需要注意晋军在荆州的北伐之战。
  汉部这个集体之前面临的困难一直是人口不足,刘彦才会拼命地想方设法要增加人口。
  自去年大战开始之后,汉部吸纳人口的速度就大幅度降了下去,那是因为石碣赵国的坚清壁野,也是石碣赵国对疆域内进行了封锁,使得汉部难以再从石碣赵国身上“吸血”。
  之前,姚弋仲这一支讨伐军也能算是汉部最大的威胁,毕竟哪怕是不管那些虚的人数,姚弋仲带来的可参战青壮有个二十万以上,怎么会让刘彦不产生压力。
  刘彦与姚弋仲的一战已经进入尾声,但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不说引发不发的石虎,东平郡方向还有孙伏都所部十余万,豫州也有刘闿和路永的接近十五万敌军。姚弋仲所部哪怕是被灭,汉军需要面对的敌军依然还有许多,而刚刚大战结束之后的汉军必然是要有休整时间。
  “冀州?”桑虞默然,他的身份可以知晓众多机密,汉军向冀州扩张是在进行战略部署。他迟疑道:“慕容燕军要再次南下了?”
  慕容燕军上一次为了清除内部不稳份子败了一次,今一次却是燕王慕容皝要御驾亲征,他们的对手是石斌为首的石碣幽州军。
  吕泰奉命北上,纪昌作为吕泰的长史。他们得到的命令是杀入冀州之后,看情况不断往北推进,能够打多远就推多远,最好的结果是打到章武郡(天津西南),最低要求是拿下渤海郡和河间郡以南全部的地盘。
  石碣赵国的幽州军应该是所有边军中实力最强和士兵最多的一支军队,石斌也有着善于统兵的名声。上一次石虎亲征慕容燕国大败之后,石碣赵军方面可谓是痛定思痛,经过石斌与麾下臣属两年的不断努力,士兵素质上有些不太好判定,但有了两年的屯田时间怎么都不会缺乏粮秣。
  桑虞深深迷惑地问:“其实臣很好奇,为什么君上认为石碣的幽州军面对慕容燕军时会不堪一击?”
  不对,刘彦从来都没有说石碣赵军的幽州军面对慕容燕军是不堪一击的状态,只是判定石碣赵军的幽州军无法挡住慕容燕军的锋芒。
  “是因为慕容皝手中有貂豹骑兵?”桑虞说的这支部队是慕容燕国的甲骑具装:“听闻燕军的貂豹骑兵数量已经增加到五千。”
  说起来,五胡乱华期间的话,拥有多少甲骑具装一直都判定国力的依据,身着甲骑具装的具装重骑兵也没有辜负世人的看好,他们每一次上场作战无不是打出赫赫战绩。
  “每一个具装重骑兵都有铁索钩刺连接,排成直线踏蹄齐奔地动山摇,无人可挡。”桑虞说的是高句丽那边得到的情报,他摇着头:“这个情报可能已经过时了。”
  慕容燕国横扫辽东周边之前就有三千甲骑具装。他们在高句丽那里不但抢了人家的都城,连带数代高句丽王的陵墓也是挖了个干净利索,席卷大半个高句丽抢的东西连计算都计算不过来。后面慕容燕军还连续进攻扶余、曲沃、宇文鲜卑、拓跋鲜卑,连续获胜之下每次都是大抢特抢,国力怎么都该阔绰起来。
  “貂豹铁骑的数量有五千五百,精锐步卒甲士数量超过一万。”刘彦说的这些数据是从拓跋代国那边传过来,并不一定正确。他又说:“上面那些是兵器和甲胄精良的慕容燕军,更有接近五万兵器和甲胄差一些但是善战的步骑。要说质量,可能不会比羯人本族军队差多少。”
  慕容燕国南下是集全国之力,精锐部队倾巢南下不谈,举国动员之下还有更多的军队,传到青州这边的情报显示,慕容皝带着接近四十万的大军浩浩荡荡进入北平郡,与石斌率领的幽州军隔着一条濡水正在大眼瞪小眼的对峙。
  “不就是因为石斌重视慕容燕军,我们才好捡便宜嘛。”桑虞乐呵了很久,笑着说:“我们没有打算过份刺激石斌,但我们过去肯定是会打乱他的计划,却不知道慕容皝会怎么抓住机会。”
  章武郡是冀州的一个郡,但它是处于冀州与幽州的边缘地段。幽州军东北方向的北平郡有四十来万的慕容燕军,南边又来了四五万汉军。上一次各方汇集下密会盟,虽说是没有达成什么同盟,可石碣赵国的那些人并不知道,哪怕是真的没有也必然是要被认为是个阴谋,那么石斌不紧张就有鬼了。
  汉军北上进攻冀州会间接帮助慕容燕军进攻石斌为首的石碣赵国幽州军,但显然哪怕是这样也必须打。
  想想两宋是个什么情况就知道了,黄河之险不足守,那是因为黄河冬季会大面积结冰,冰层还是厚度足够,那么一年冬季的结冰时期黄河根本就能够任意通行。相比之下长江哪怕是局部会结冰,但因为纬度的关系冰层可厚不到哪去,少数一些人或许能够从冰层之上过河,但必须是小心翼翼,不可能像黄河那样。
  能够进攻并占领到章武郡区域,虽说离燕地还有一些距离,没有将所谓的燕云之地完全控制在手,但至少是拿下了一半。而这一半地盘的重要性大到刘彦哪怕是面对石虎真的率军来攻,也必然要不惜代价地拿取!
  只要懂得一些地理常识,至少是懂得必须控制战略要地,就会明白刘彦的选择无比正确。桑虞就是明白人之一,不但是他,连带纪昌也明白事情的重要性,因此纪昌才会在与姚弋仲所部一战的最后收尾阶段放弃即将到手的荣耀去冀州。
  “孙伏都或刘闿、路永,他们现在是个什么状况。”刘彦问的是这些人来救援姚弋仲的可能性有多大:“我们最多只停滞五天。”
  姚弋仲这一部残兵败将是在慌乱之下突围,他们携带的粮食经过十来天的消耗肯定是要见底。
  军事上有一句叫“哀兵必胜”的术语,远不止是说哀伤之后爆发的军队破坏力强,还包括一支陷入绝望的军队爆发出来的死志会有多可怕。
  按照刘彦等人之前的估算,也是从一些投降的敌军将校那里获得情报,姚弋仲所部残兵携带的粮秣至多就是支撑半个月。
  刘彦到来之后,这边的汉军又向他汇报发现羌族人杀马为食的信息,结合起来的结论就是五天就要出现结果,不管是歼灭还是接受投降。
  “君上,是不是派人与之接触,稳一稳姚弋仲,免得……”桑虞还是没有将“狗急跳墙”这四个字说出来,不是他有多么尊重姚弋仲,是如果连自己的敌人都不尊重,那又怎么肯定自己取得的战绩?他想了想才又说:“臣还是那个意见,君上可以不接受姚弋仲的条件,但接纳投降有利于君上日后的霸业。”
  几百万的羌人呢!哪怕只是得到表面上的归附,政治意义上的价值也是难以估量。
  再来是接受姚弋仲的归降远比干掉有意义,至少可以给石碣赵国的其余将校一个投降能够活命的希望,有利于今后对石碣赵国的将领进行招降。
  桑虞的意见还算是相对“中立”,提议接受姚弋仲的投降,但是不保留其爵位、官职,倒是要承认其羌族总领袖的地位。他认为应该承认羌族总领袖,当然还是姚弋仲掌握在手中,甭管能不能用得上,那都是政治资本,至少石虎就该小心自己治下的羌人了。
  纪昌的意思就比较……怎么说?他是建议刘彦直接歼灭姚弋仲所部,连带姚弋仲也是干掉。理由是双方俨然已经成为血仇,有了司马皇室的教训,绝对不能再重演一次。
  当然了,纪昌并不是说对待异族应该斩尽杀绝,他的意思就是异族的高层应该全部干掉,留下愚昧的底层慢慢消化和融合就好了。他甚至认为不但要干掉所有异族的高层,连带那些精英分子也该全部干掉,乃至于是从文化和历史痕迹上完全抹去,就当没有某个异族存在过。
  如果说桑虞是“中立”,纪昌是“霸道铁血”,那么也存在一些“王道”意见。
  对于华夏文明来讲什么是“王道”呢?大概就是以德服人,或是使其感动而后教化。拿这一次来讲,一些人认为应该接受姚弋仲的条件,好使其感动流涕并且死心塌地为刘彦所用。那样一来的话,数百万的羌人将会成为刘彦的人。
  可以说,刘彦听到所谓的“王道”意见之后的反应很直接,先是问还有谁是相同意见,问完之后也没怎么地,就是海外有多处岛屿需要官员,这些脑子有坑的人还是去岛屿上吹风外加捕鱼去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2/8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