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天下(校对)第23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31/821

  奋斗有所得,才会有奋斗的动力,将脑袋拧在裤腰带上干起事的人,他们大多数追求也是做个从龙之功和开国功臣。
  会用竹简是复古,要不东汉早就有了造纸技术,经过数百年的改进纸张已经日益完善。
  刘彦的声音十分宏大,他点到谁的名字,那人就会出列并且迈步踏着阶梯向上。
  被点名的人来到由上往下的第二个平台保持揖礼的姿势,等待官职、爵位和封赏被念完,他向君王行礼致谢,随后转身面对惯例者再次行礼。
  纪昌和桑虞没有出现意外地成了左右丞相,他俩日后就是领导汉国民政班子的正副手。
  蔡优为治粟内史,吕议为典客,田朔为太仆,桓温为廷尉……观礼的众人诧异地发现不但三公位置有缺,连带九卿也是不全。
  “元子成了汉国的九卿了啊!”孙绰满满都是感慨:“早些年前,元子不断呼吁征讨西南,可惜的是响应和支持者寥寥。”
  王羲之闷闷地说:“竟然是三公九卿制,那不是在走历史倒车吗?”,他要说的是,纲理伦常何在,生而贵之竟然没有用律法定下来!
  哎哟喂,这位大书法家不得不是这样的态度,在九品中正制的东晋,只要出身好不懂政务和军事也能安然地当个高官,那是因为投了好胎,不会政务和军事当高官完全没有问题,甚至是专研诗词和书法也会被赞美。
  在东晋那边,高官当着,安然显爵,之后嗑嗑药、念念诗、尝尝词、写写字,治国是什么,俺有高贵血统,有一手好书法,那就足够了。
  在汉国这边,王羲之近一个月的游历下来,他发现汉国就是文化贫瘠的地方,任何一个地方都是军事再军事,地方官也是一个个被政务压成了狗,不说大宴小宴次数稀少,夜夜笙歌更是没影的事。他不禁要感慨,还是在东晋当官舒服。
  一个又一个被唱名的人上去,每一人都会得到属于自己的欢呼声,可是当有女子被唱名上去,各国使节团就不免要出现哗然之声。
  “没搞错吧!”谢艾有些目瞪口呆:“女官,竟然有女官,不是宫城女官,是都城令?!”
  上台的人是阿香,也就是李匡的妻子,她被犒赏了一个第三级的簪袅爵位,官职是临淄令。她的娘家姓是卓,嫁人之后该称李氏妇,念全了是李-卓香。
  其实不但是各国观礼使节诧异,连带汉国不少官员也是忍不住蹙眉。
  真实情况是,阿香当临淄令是被很多人一再反对,刘彦首次来了个乾坤独断给强制任命。
  阿香此时此刻看上去兴奋得满脸通红,她事先已经被告知会是什么任命,可依然兴奋得无法自己。
  女子当官也不是刘彦首创,追述的话人类可是从母系社会过来的,殷商时期还有一个非常出名的女军事家和政治家叫妇好,到了春秋战国也是有女子当官的不少例子,哪怕是到了始皇帝期间也是有。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又是什么原因,女子不当官才成为被认可的惯例,刘彦可没有拿惯例当回事的心理,阿香是个知识分子也有相应的才能,更是功勋足够,那么为什么就不能当都城令。
  “都城令官职不低,似乎比俾将还高?”李坛压低声音调侃李匡,说道:“幸好你在爵位上胜过自己的细君。”
  李匡目不斜视地看着高台,对包括李坛在内的袍泽调侃听而不闻。
  已经是右丞相的桑虞看着很正经,可说的话就令无数人郁闷,他说:“我家细君也是有才识的人,治理一郡完全没有问题,看来是该琢磨琢磨。”
  细君不是名字,早些时候诸侯之妻统称为细君,后面为妻的通称。还有另外的说法是细君指妾,另一说细君为古代女子称谓。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名词,同样的词在不同的时候有不同的理解,比如两宋的“男女”就是“我”的自称,意思其实就“都为人类”。
  纪昌脸颊抽动了几下,“咳咳”两声,瞬间聒噪的人就安静了下来。
  刘彦的封赏还在继续,不但是活着的人,崛起微末而在奋战道路上逝去的那些人也得到了追封,像是李坛的父亲李明之和骞建同的父亲西骞柏辽,他俩被刘彦派去慕容燕国的龙城而被杀,为李坛和骞建同在刘彦那里得到足够多的关注度,可该有的哀荣还是要有。
  建国本来就是在分蛋糕,有什么样的分配在大多数时候刘彦其实说了不算,比如要解散公家饭上面,公社制度取消之后必然是要给民众分田,刘彦是反对,但超过八成的官员认为借开国的名义赏赐已经是最好的结果,开国也只有一次,下不为例。
第八卷
逐鹿中原
第360章
石破天惊
  耗时日长的建国准备最为重要的其实只有那么几天,第一天焚表和封赏,此后连续的五天都是大宴,到了第六天刘彦又需要沐浴净身吃清淡食物连续三天,到了大典的第九天才是重头戏。
  华夏文明有权利祭天的其实只有最高领导人,其余人根本就没有其资格。祭天里面包含的礼仪挺多,祭祀的也不光是只有昊天上帝,三皇五帝也是需要进行必要的供奉,再来则是君王祖先应有的血食。
  炎黄庙的存在不止是祭奠炎帝与黄帝,就好像是中国的寺庙里面不止有一尊神的道理一样,寺庙里面既有菩萨体系也有罗汉体系,还不能耽误信众将道家三清等等诸神也供奉起来。
  原本炎黄庙是要被建设在黄岛区,后面取消了工程改到了对华夏文明一样有重要意义的泰山。
  炎黄庙的建设投入比刘彦的宫城还大,导致的是所谓的宫城只有一个殿能撑场面,倒是炎黄庙的祭祀主殿群已经建设完毕。
  华夏文明在进行重要祭祀的时候必然是需要有鼎这么一个东西,鼎对华夏文明的意义非常深重,早些时候是彰显国力,毕竟铸造鼎不但耗费庞大数量的铜,还得有足够的蜂蜡,国土小又没有资源,工匠能力也不足,类似的国家根本造不出一个像样的鼎。
  汉国建造炎黄庙一直是被封锁消息,直至刘彦率队将要离开临淄前往泰山,不知情的那些外国使节感到非常诧异。
  “汉王是建立了国家,可是哪来的底气要去泰山封禅?”
  “是啊,若真的封禅可就要贻笑大方了!”
  “不会真的是要封禅吧?”
  君王出行,仪仗鲜明且显得隆重,光是扛旗的军士就有一千二百,他们扛着的旗帜是一种由上往下垂的款式,三角形的旗帜也不算少,偏偏就没有类似于现代的那种旗帜。
  作为让君王代步的车辇,它长八米宽六米,由十二匹健马拉动。真实情况是,该车辇装上了车轴,连带弹簧系统也是弄了,要不乘坐马车可不会比骑马舒服。为了搞弹簧可是费了刘彦老大的劲,结果是意外地连拉丝都给做了出来,汉军想要锁子甲什么的不再成为难题。
  从临淄到泰山有两种选择性,第一种是由淄水乘船到莱芙登陆,这一路线会比较舒服和节省时间,但偏偏这一次不是行军也不是单纯意义上的赶路,所以只能是选择第二种的走陆路。
  从临淄到东平郡前线的道路一直是在建设当中,目前修建好的路段仅是到临淄西南方向的般阳,全路段的长度接近一百五十里(直线为一百二十里)。
  按照先秦时期的经验,刘彦在建设国道级别的道路时一样采取宽度至少八丈,也就是能够容纳四辆四驷马车并行,局部区域看地形再扩宽道路。
  汉国的国道规格有其标准,比如讲究左出右入,也就是像现代那样的左右行道,中间则是留有“御道”,但这个御道最大的用处并不是专门给君王走,是用于军队出征才显示最大的功能。
  大量人员走动起来显得浩浩荡荡,刘彦此次携带的军队有五万,其中两万是禁卫军,再来是接近两万七千的各部战兵和辅兵,剩下的三千名额给了几个仆从国。
  除开军队之外,有资格参与炎黄祭祀的官员,他们必然是会拖家带口,有带家人自然也不能缺少伺候的人。刘彦本身也是带着宫女。加上大量闲着没事做的平民。
  这样一来的话,除开五万的军队之外,其余杂七杂八的人加起来也有个五六万,所导致的是跟随在君王车辇周边在向泰山赶的人显得人多势众。
  毫无疑问的是,任何时候禁卫军无论是从装扮还是气势上都显得非常不一般,尤其是禁卫军的组织度和协调简直就是天然而成,导致任何时候只要他们出现就能够吸引最大的注意力。
  “应该不是封禅。”蒋干是第四次来到刘彦这边了,他一脸阴霾地说:“不管是做什么,简直是太浪费时间了。”
  冉氏秦国那边异常不妙,潼关不容有失之下连身为秦王的冉闵都被迫亲自前往督战,他们急切需要来自外力的支援,偏偏张氏凉国对西域的征讨也到了紧要时刻,冉闵左思右想能够帮忙的除了张氏凉国也就只有刘彦这里,结果是蒋干又再一次出使了。
  是的,之前已经有司空条攸带着太子冉智过来,对于一支祝贺的使节团来讲规格不算低。
  冉智今年只有十岁,他却是遗传了冉闵一身的基因,十岁孩童有着十四五岁的身高,看去也显得壮壮的。
  “大将军慎言!”条攸知道事态紧急,可那是人家的建国仪式之一,说浪费时间着实不像话。他感慨地说:“现在能够起到作用的只有我们的恭顺,因为我们想要取得援助却什么都无法付出。”
  冉智眨着眼睛,问道:“父王的最低底线是称臣吗?”,他指着禁卫军,抿了抿嘴:“若是能够得到如此强军的支援,保证国祚不失,称臣这一权宜之计应该没有什么的吧?”
  蒋干之所以会心情阴霾,那就是因为他向吕议透露可以称臣,但吕议知晓意思后却没有什么表示。
  连称臣都不在乎,那么冉氏秦国还有什么是汉国这边在乎的?结合之前请求援助的名单递上去之后还无回应,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汉国这边根本就不愿意多管冉氏秦国那边的事。
  在冉氏秦国车队的后方,跟随前行的是来自慕容燕国的使节团,今次出使的正使是世子慕容俊,副使是尚书令王简。
  因为是共乘一辆马车的关系,慕容俊也在与王简进行交谈,他们是在评价禁卫军。
  “若是汉王能够驱使两万如此的军队为我们效劳,辽东真正给予亦是无妨。”慕容俊看着其实不英俊,慕容鲜卑带着一些白种人的血统,导致他们的眼瞳颜色比较多,像慕容俊就是一个有着蓝眼睛的眼瞳。他略略沉重地说:“汉王在漯阴一役战损三万余此类精锐,我们的细作发现类如此等的精锐还有接近三万,次一等……也就是他们说的战兵从一开始的三万膨胀到了六万,余下的杂牌部队更是众多。”
  “世子,辽东必需收复。”王简是燕地晋人,还是书香门第的读书人,自认是燕地大儒,看着也的确斯文和有气质,可没有将晋奸就那么写在额头上。他满是严肃地看了一眼刘彦所在的方向,声音干涩地说:“谁都没有料到汉王发展会是如此之快,要不当初就该大军压境。”
  慕容燕国要南下,他们并不是一帮脑子里面装屎的蠢货,刘彦在青州站稳脚跟且已经建国,代表慕容燕国哪怕是与汉国在共同攻击石碣赵国上有相同利益,可是随着石碣赵国的崩溃,慕容燕国除非是愿意止步幽州,要不接下来双方的关系就会从合作转为对抗乃至于是直接爆发战争。
  “父王一直没有南下是在与石虎谈条件。”慕容俊左右看了看,压低声音:“若是石虎大气直接割让幽州,赠予足够的财帛与军械,便是我们与石碣联合攻击汉国。”
  扼杀新生势力是每一个拥有一统天下野心的政权都会做的事情,尤其是那一个新生势力,他所展现出来的实力已经能够威胁到自己。慕容燕国并不一定非得和石碣赵国死磕,他们就是想要南下,能够更加轻易的南下为什么非得选择最困难的方式?
  尽管已经在谋划针对汉国,可慕容燕国在表现出来的表面情况依然是重视汉国这个准盟友,毕竟来的可是世子。
  东晋小朝廷没有派遣使节团,不管是庾翼、孙绰、王羲之……还是谁,他们都是以私人的身份观礼和随行。
  刘彦并没有向一直自持正朔地位的东晋小朝廷称臣,那么东晋小朝廷不但不会恭贺,实际上自刘彦建立国家之后,双方已经算是处于相对温和的对立状态,差别就是没有互相宣战,也没有可能建交什么的。
  可能是汉国这边的保密真做得太好,一直是到队伍到了泰山,刘彦带头徒步爬山,等待众人看到山上竖立满了各种形象的雕像,不明情况的人感到略略称奇。
  雕像其实不是由石头雕刻而来,是采用水泥方式先铸出一个大致的形象,随后再进行必要的细微雕刻和修饰。
  “那些……是……三皇五帝?”孙绰瞪大了眼睛,他是从雕像的装束来进行判断,又指向了一些看着就是将军形象的雕像,有些口吃地问:“那、那……这些又是谁?”
  刘彦要继承强汉精神,一些必要的工程肯定是要有,安排在哪里好像都不太合适,那么就索性将对民族有过贡献的人都安置在炎黄庙这边。
  那些看着像是将军的雕像,它们事实上就真的是将军,有蛮荒时代的传说人物,更有上古先秦时期抗击胡人的各国将领,少不得卫青、霍去病、张汤、班超……等等西汉和东汉时期的将领。
第361章
不服来战
  要是条件允许的话,刘彦历来就是一个很能整事的人,搞出了炒菜等烹饪不说,一些生活上的需求也是在为这个“贫瘠的时代”带来新鲜玩意。
  任何穿越到古代的人,他的一言一行其实就已经在改变世界,差别就是地位有多高能够改变多少。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31/8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