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天下(校对)第41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12/821

  中央压不住地方,实力上不足以震慑封臣,主弱臣强的后果就是诸侯不将周王族当回事,那么就是周王室想要继续执行官员考核,那些诸侯能再接受来自中央的罢免和重新任命吗?
  一直是到孔子创建儒家,那已经是到了“礼崩乐坏”的年代。所谓的“礼崩乐坏”含义挺多,首先指的就是周王室无法再驱使诸侯,周王室也无法对诸侯任免官职有任何话语权,很多传统逐渐被瓦解,其中就包括对官员的考核这一项。
  到春秋时期,六艺逐渐演变成为贵族家庭用来教育后代的核心内容。孔子要求儒生必须学习六艺,实际上是希望用培养贵族的方式来培养儒生,他的这个做法被当时的贵族所排斥,更没少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嘲笑。
  “若是真要推广教育,无需人人‘六艺’皆精。”刘彦从不觉得世界上有那么多的全才:“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天赋,更专精于什么,那就往那个方向着重培养。光是学习六艺亦是不足,知识来自生活,也应该用于生活。”
  “是啊,善于打战的人,只要识字,看得懂兵书,不需要能够对诗和赋贯通,亦不需要能够作诗、唱赋。”吕议只知道自己的建议有戏就行,一副难掩其兴奋的模样。他只要刘彦不反悔,那刘彦说什么都是对的,也就不断点着头,说道:“不光要学,还要会用,知行合一乃是基础。”
  纪昌眼睛一亮,重重地点头:“是该知行合一。”
  刘彦怎么觉得“知行合一”这个词有点熟?努力想了一小会,才算是回忆过来。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这个是由有明一朝的思想家王守仁所提出来的。即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其实很是讽刺啊!有明一朝,读书人为了科举苦心专研八股文。而八股文除了能让读书人中举之外,其实一点能够用于生活中的技能都没有。要说历代读书人哪一代最符合米虫这一特性,除明朝和“我大清”的读书人再无其他,也就有了“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这个说法。
  很多人提出的观点和理论,其实是历代先贤早就有相关的论点,差别就是那些先贤没有系统化地进行归纳和写出来(可能也是遗失了),王守仁在明朝那种社会环境中提出“知行合一”,估计是看到了读书人除了读书什么玩意都不会,生出了忧患意识。
  然而,事实证明在有明一代提“知行合一”就是一件讽刺的事情。读书人之所以读书,那是:老子们读书和专研八股文只是为了中举。中举之后老子们什么都不会也没有关系,有了免纳税纳赋的权力之后,有的是人眼巴巴成为老子们的佃户,老子们吃、喝、度、用有的是人奉献,并且老子们还能做官。到了该享福的时候,老子们还辛辛苦苦去学其他东西,不是纯粹找罪受又是什么。
  刘彦刚刚还在思考推广教育之后的社会变革,不管是两宋还是有明一朝,要是推广教育会变成类似的情况,那不推广也罢。还没有等他将自己的忧虑放大,吕议放出了“知行合一”的大招。
  读书不是什么坏事,然而不怕坏人有多坏,怕的是坏人有文化,坏人不一定非得是穷凶极恶,最郁闷也是最恶劣的是,坏人并不觉得自己是在做坏事,相反是认为自己在干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以两宋的那些读书人行为最为突出。
  当然了,两宋是因为经历过五代十国。而五代十国就是一个武将到处肆虐的时代,两宋只不过是干得太过矫枉过正。
  【宋朝的读书人,他们为了自己的权力可是什么都干得出来,包括让军队在国战中失败,然后出场以岁贡的方式服软,并且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说什么花点钱财保证安宁,全然不顾那样的行为对于国家军民士气是何等的打击。】刘彦看模样是在注视交换意见的纪昌和吕议,可眼眸实际上并没有焦距:【绝对不要小看读书人的无耻程度……当然也不能相信武将有多少节操……】
  总的来说,一个国家要是武将失去控制,造成的危害的确是非常严重,势必让国家陷入连连的割据内战,坏处当然是非常明显。
  武将的危害很鲜明,文人影响到的却不单单是一朝一代。文人坏起来,造成一个国家的灭亡并不是最严重的,影响到的将是一个民族的后续,由文人来创造的思想和文化会一直传续下去,要是思想和文化错误对子孙后代可谓遗祸无穷。
  仗剑走天涯,看一看世间的繁华……这不是歌词,是两宋之前大多数读书人真正在做的事情,像是很忙的李白,他出生于遥远的西北边疆,一生却是几乎踏遍了唐帝国有名的各处山川,足迹所过之处还大多数留下了传于后世的篇章。
  要是对诗、词、歌、赋有研究,会发现一个很明显的情况,那就是国家越是强大和强盛时期,当代的作品就会越带着一种豪迈以及意气风发;若是国家虚弱,昂或是没有进取之心,当代的作品就会呈现出一种靡靡之意。
  看一个国家或是民族,从文化作品里面可以看清楚脉搏。宋之前的作品大多是昂昂向上的意境,到了宋和以后的朝代则就真的是风花雪月,可以清晰地发现文人越来越没有进取之心,专注的是怎么享乐。
  “一国不可专注一事,大汉武风过于……”吕议小心翼翼地看了一眼刘彦,几乎是用冒死的悲壮在说:“武风太过了。”
  刘彦的眉头挑了挑,他刚刚才想到两宋给民族带来的影响,不止是文化上面,还有社会的男女之别。
  吕议是带着强烈的期盼,用着几乎弱不可闻的声音说:“若是王上能够劝导学文,那就太好了。”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刘彦很奇异自己竟然能够记住宋真宗赵恒的《励学篇》,用着冰冷的目光注视脸色已经开始在发白的吕议没有吭声,依然是陷入自己的情绪:【东华门唱名者方为好汉……彻彻底底地打断了属于武人的脊梁。那些“好汉”在敌军来袭时只顾惶恐与逃窜,皇帝被俘纯属活该,帝姬沦为敌人玩物……可怜汴梁满城百姓。】
  “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刘彦在笑,眼神依然冰冷,问吕议:“如何?”
  吕议是被刘彦吓得一个音节都发不出来。
  纪昌因为角度的关系没有看到刘彦眼中的冰冷,第一个反应是霍地站起来,几乎是吼一样:“不妥,大大地不妥!”
  刘彦眨了一下眼睛,看向纪昌的时候依然是笑眯眯的模样,问:“为何不妥?”
  “若王上做此等事,大汉是文风盛行,可……”纪昌说到这里几乎是用能杀人的目光扫一眼吕议,重新看向刘彦的时候重重地跪下去:“教化自然需要,却不能如此。胡虏祸乱中原前车之鉴不远,国家之首重在于兵事,王上啊,大汉宁愿不要教化,也不能没有可战之兵啊!”
  吕议刚才还只是被刘彦的眼神给吓住,嚼一嚼刘彦念的那些句子,下一刻是冷汗止不住地往外冒。
  只要读书就什么都能得到,那光去读书就好了,除了读书就什么都不用干了。其中又以“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这句杀伤力最大,势必会让读书人变成死读书的书呆子,不但是国家武风不再,连带专研实用技能的人也会越来越少。
  “国可无文人,却不能没有武人。”纪昌不顾刘彦走过来要扶起,是执着于跪拜劝谏的姿势:“没有了武人,再是文风鼎盛,再是举国富庶,便如待宰之羊羔,不过为敌人徒做嫁衣。”
第605章
强烈的紧迫感
  首先要能够保护自己,随后才是去进行创造与发展,要不然任何的外力都能将一个异常富庶的国家变成处处废墟。
  当代人已经经历过国家破灭,栖息地涌进一大帮异族,然后黔首陷入胡虏手中,过着那种比畜生地位更低的过往,他们现在对于国家武力的追求远超过其它。
  是啊,只有经历过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之后的可怕,也让刘彦可以最大程度的穷兵黩武,背景就是现在还活着的人大多数历经过武力不足的悲惨,有了一名强力的领导人之后,时时刻刻想要将能够威胁自己的异族彻底打死,绝不是简单的因为想要获立战功得到封赏。
  【没有永世不灭的国家,只有一直屹立的民族……】刘彦的态度摆的很正,看着人离去后显得空荡荡的房间,嘴角缓缓地勾起微笑:【对于我而言,既然来到这里,又有那么强大的金手指,创建国家努力完善制度,国家能够存在多少年取决于子孙后代,我要做的就是皆尽所能地为民族开拓更大的生存空间!】
  任何一个国家,从她建立的那一刻起,实际上就已经在缓缓地走向灭亡。那些说自己国家能够千秋万代的人,他们异常清楚那不过是在喊一种口号,所有的努力都像是瓦匠那样在减缓国家灭亡的速度。
  真正睿智的统治阶层很明白一个道理,国家脱不开灭亡的那一天,族裔却能更久地进行繁衍,任何有能力的统治阶层在像瓦匠维持国家之外,都会思考怎么来让民族有更大的生存空间。
  历史上看破国兴国灭的君王不少,真正着手为民族开拓更大生存空间的人却不多,要算起来汉武帝刘彻、汉宣帝刘病已、唐太宗李世民、周女皇武则天、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他们可以算得上是真正的千古一帝。另外,进行三大征的明神宗朱翊钧,算是倒在了成为千古一帝的半途中,还把大明的军力折腾没了。
  刘彦独自静思了很久……
  汉国的境外敌对势力越变越少,能有足够威胁的异族看模样也是不多,续元朔四年之后,又开始有大臣在进行新一轮的试探。
  汉军四处征伐,有胜有败之下以取胜居多,战争打起来并不是完全的支出,甚至应该说缴获比付出要多一些,只是获得红利的阶层看着不广。
  涿县今天是一个万里无云的好天气,抬头向天空看去,看到的是一片倒映海洋的蓝色。阳光照射起来显得温和,温度应该是在二十度左右?
  幽州自古以来就是地广人稀,中原王朝没有崩溃的时候,她长期是作为边疆。石羯赵国在后期主动将幽州割让给了慕容燕国,慕容燕国仅是掌握不到两年又被汉国光复。
  现如今因为刘彦要亲征慕容燕国,幽州再一次成为一座大兵营。
  【是时候让百姓也享受到战争红利了……】刘彦没有身穿甲胄,出了室外随意漫步游逛时,身边是跟随着大批的甲士和武士:【只是用什么方式来让百姓享受到战争红利,还得有一个合适的方式。】
  事实上百姓早就在享受战争红利,体现的地方就是随着草原被汉军所攻占,大批的牧畜运输到全国各处宰杀,肉类食物的价格急速下降,百姓的餐桌之上也开始有了肉食。另外一个,军队将敌人歼灭或是打跑,各地开始趋于平稳,百姓能够安全地进行生产。
  不止是那么一些,还有许许多多看着并不显眼,却是百姓在乱世所奢求的,要说什么地方最特色,大概就是随着牧畜业带动的纺织业,布匹的价格也一直是在呈现下降趋势。
  【逐渐开放土地私有是必然的事情,只是不能给军方造成冲击。】刘彦一直在维护军方的大利益,那是要培养军队的侵略性:【大汉征伐的脚步不会止步于灭掉周边诸国和异族……】
  由于刘彦的一再提醒和灌输,中枢高层已经知道世界有多大,更是清楚自家君王在灭掉周边敌对势力之后不会关起门来享受。
  统治阶层知道君王的打算,问题是绝对多数的人并不知道,他们还以为打完周边就算完事,会像先前的历朝历代那样进入到过安生日子的时期。
  上层有天然的优势可以影响到下层,可是很多时候中下层也能左右到上层,尤其是中下层的渴望太过浓烈的时候,上层就是有再坚强的意志也不得不顺应。
  刘彦非常同意国家需要进行教化,思考到的就是将自己的理念传播出去,至少让国家民众不再以为“天下”就只有那么巴掌大的一点地方,更要让所有人清楚一旦自己裹步不前,那么随时随地会有敌人能够威胁到自己。
  任何一个现代的华夏苗裔都会有非常多的叹息,纳闷为什么在冷兵器时代的那么多朝代里明明有能力杀出去,却是在完成国家更替的时候稍微拓展一下版图,随后就是进行龟缩等待新一轮更替的到来。
  国家不再进取,那么必然是陷入停滞,有了停滞就会开始变得虚弱,直至国家走向灭亡。国家灭亡的因素有许多,历史对中原皇朝的教训是,国内的人口激增使可用资源变少,再加上特权阶层腐化到无可救药,又在一次的外部异族侵略下或是自我内乱中国家灭亡。
  有着无数人考虑过怎么来更可能地保持一个国家的延长,得出的结论就是不断从外部掠夺资源,第一个认清楚这一个道理的是西班牙,西班牙人在航海技术允许的阶段下开始了全球的掠夺征程,但他们也在不断的掠夺中走向腐化,算是被自己撑死的一个例子。
  有了西班牙的教训,各种专家和学者开始进行新的研究,他们认为对外掠夺资源对于一个国家依然必不可少,却是需要用更大的精力对内部进行教育,保持内部的健康的同时,需要无时无刻地打击那些可能影响到自己的国家。
  英国人就是在击败西班牙之后成为新一任的霸主,他们奉行的是唯我独尊的平衡政策,也就是自己在不断地向外掠夺中变强,然后发觉谁是威胁之后拉上一帮小弟进行打击,谁能威胁到自己都是拉上小弟一阵胖揍。
  法兰西人就是英国人平衡政策下的第一个受害者,法兰西大帝是倒在了群殴之中,自此以后法兰西人对英国人就有些发怵,那是之前“百年战争”都没有过的情绪。法兰西人又发现一点,像是英国人那样当老大好像很累的样子,得出的结论是:得了,咱们别去争着当老大,万年老二似乎也不错。
  当老大的确是很累的活,英国人举步维艰地维持老大的地位,两次世界大战中可谓是劳心劳力又劳财,维持着、维持着……某天突然郁闷地发现:咦?哥的皇冠咋戴在了那帮牛仔头上?!
  世界霸主的变更每次都是伴随着尸山血海,美国从英国手里完成接棒是第一一次没有两国交战的例子,从中也能看出美国的谋划之精妙,阴险程度之高绝。
  【我穿越之前,天朝的国策是先当一段时间的万年老二,有点再造“法兰西”的意思。】刘彦走着走着出了涿县城池,从思绪中回过神来的时候已经站在军营辕门处:【天朝一直想要和平崛起,大概就是看到了英国与美国的世界霸主交棒?却不知道天朝的智库有没有想过,美国与英国能够和平交棒,是建立在两边文化、意识形态、肤色冲突不大,同时英国也没有能力再大战。】
  君王没有事先通知就来到军营,几个大将得到消息是放下手边的事情赶紧过来。
  刘彦对于几个大将的行礼问候只是看一眼点点头就算完事,依然是想着自己的事情。
  【不同的文化基础造就了思想不同的群体,白人有自己的文化,天朝人自然也有自己的传承……】刘彦迈步走进军营,眼睛虽然是在四处看却没有焦距:【以天朝数千年养成的思想,对待同文同种的同胞在很多时候远要比对待异族更狠,同一苗裔各自组建势力或国家极少能够亲如兄弟,相反是打从内心里认为对方必须被消灭?】
  刘彦必须进行这些思考,要是没有想明白,一直以来奋斗的目标就会变成笑话。
  某一天华夏苗裔遍布全球,因为距离的关系会有形成自己的集团,中央有强力领导者的时候会保持着整体,可是一旦稍有不慎必然四分五裂。
  刘彦事实上并没有奢望同一苗裔会一直同处在一个国家之下,他就是想要让华夏苗裔成为地球上的唯一族群,为此不惜杀个尸山血海,逮住一个异族能够消化就融合,不能消化则就执行灭绝。
  【只要认为是同一个民族,在“大一统”的思想下必然是想着兼并纳入统治……】刘彦突然间觉得时间非常紧迫,他已经无法扭转“大一统”的思想,也没有想过要去扭转:【有生之年,我该永不停止征程,争取入土之前消灭更多的异族,占领更多的土地!】
  冷兵器时代的华夏苗裔是当之无愧的天选之民,以华夏苗裔的人口而言,长期占到全球的百分之七十以上,要是有足够开阔的眼光和决心,至少是能够占领大半个“世界岛”,要是能够稍微重视海洋,将太平洋变成洗澡盆的难度也不大。
  汉国目前已经开始将目光转向海洋,仅是三四年的时间就将靠近大陆的大多数岛屿发现并纳入版图,刘彦再次来到幽州之前,收到的汇报是有船只发现一处庞大的岛屿,那个时候他十分紧张地查看脑海中的地图,才发现所谓的大岛压根就是菲律宾,不是自己猜测的澳洲。
  菲律宾的主体岛屿被发现,意味着距离发现周边的列岛不远,那一片海域的各个岛屿一旦纳入国家版图,海峡也就等于是掌控在手。
  马六甲的海峡对于亚洲无比重要,谁掌握那里就等于掌控着亚洲海洋上的南大门,想要开拓就打开大门杀出去,面临危险也能关起大门进行布防,其价值根本是无价。
  刘彦还知道一个必然的结果,随着对那片海域的探索,发现澳洲只会是时间问题。他没有忘记澳洲本身就是一个大铁矿,甚至是其它矿产资源也是异常丰富,谁能够控制澳洲并进行开发,至少数千年是不会出现缺乏金属的危机。
  【在我死之前,永远不用担心海洋探索的困难……】因为系统生物智力低下,刘彦从来都没有觉得系统召唤出来的部队是人,损失多少就是一个补充问题:【在我这一代却不适合大举移民美洲,至多也就是进行不限制资源掠夺。】
  刘彦不知道自己能活多少年,更不知道自己死后会是什么模样,觉得过早地移民美洲最可能的就是让两个大洲在分裂之后形成对峙局面。
  【至少在完成对世界岛的攻占,绝对不能移民美洲,只有先保证基本盘,才有可能打造地球村……】刘彦走着走着已经来到中军大帐,他举目看去却是看到一群人用担心的眼神望着自己,定了定神就问:“慕容鲜卑可有动静?”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12/8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