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天下(校对)第47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71/821

  在规划中,南方的起点是在建康,横跨长江经由庐江郡、汝阴郡、陈郡、颍川郡、襄城郡、荥阳郡到弘农郡,在潼关与各条枢纽道路会合,再往关中方向就是直抵长安新城,总长度超过三千八百里。
  另一条的起点是在敦煌郡(阳关),将会贯穿晋昌郡、酒泉郡、张掖郡、武兴郡、武威郡、广武郡、陇西郡、南安郡、略阳郡、扶风郡直抵长安新城,总长度超过四千五百里。
  要是由南到新长安和由北到新长安的国道建设起来,一条贯穿西北到东南的国道也就出现,预示着汉国对西北和东南统治的稳固,也将开创历史上的第一个伟大成就,那就是建设一条总长度超过八千里的国道。
  “我们已经做好了相关的准备。”纪昌今年三十九岁,本来看着就显老,太多的政务压在身上,操劳多了就更显老态,精神头看着却是不错:“计划以各郡分段建设为主,最后再将各段道路进行相连,预计能在十五年之内将两条道路建起来。”
  旱灾当然不会困扰汉国十五年,初步猜测是三年左右,先行投入道路建设的人员将是以六百万人为起点,后续必然会逐渐减少建设人员。
  丞相府做出十五年规划,前三年人力最充足的时候会是建设高峰期,灾民的主要投入是没什么危险性的平坦地段,开山劈林之类的将由军方和奴隶来完成。用十五年来建设,考虑到的是灾民后续会逐步遣散,将会是使用奴隶作为建设主力,以徭役人员为辅。
  光是东南和西北两条国道就是耗时十五年,另外的东北到新长安和西南到新长安,后面这两条的耗时会更久,基本是以国家工程的级数来进行看待。
  刘彦对于有了粮食之后的调度不会有什么疑问,有“金手指”的前提下压根就不用耗时费力地进行运输,比较重要的还是关于用水上面的考量。
  “已经在竭力蓄水。”纪昌在这一方面不敢做出什么保证,只能说:“臣会竭尽全力。”
  现如今的汉国做什么都是以获取粮食为主要目标,不但是派遣远征军外出侵略和本土各产粮地的建设,对于大海的渔业也是在开发最大的潜能。
  汉国的海岸线非常长,暂时是办不到远洋渔业,可是对近海渔业的发展其实已经是成熟,有着大量的渔船在近海做业,能够提供大量的海产。
  “王上。”吕议一直想插话就是插不进去,等待有机会了,立刻问:“征南将军提及萨珊等国之事,如何安排?”
  桓温率军在阿三洋获得胜利,笈多王朝那一边虽然还没有彻底认输,可胜利是在多个国家的见证之下取得。
  那一次战事结束之后,厄古泰·巴赫拉姆是跟着汉军战船登岸,相隔几天之后才见到桓温,提出自己来自波斯萨珊的同时,提到了“再续前缘”的述求。
  除了波斯萨珊之外,后面两萨特拉普(塞种人)、卡拉巴拉斯(阿三)、兰巴建纳(斯里兰卡)、拔罗婆(阿三)、阿拉干(孟加拉)、骠国(缅族)都有派人与平蛮校尉部取得联系,皆是提出派遣使节团到汉国的述求。
  在更后面,也就是“汉笈阿三洋之战”传到罗马,罗马一方也掺和进来,提出派遣使节团到汉国的请求。
  目前除了罗马之外,其余国家的请求已经送到汉国中枢,只要刘彦点头,来年开春各国的使节团就会走海路经由马六甲抵达本土。
  吕议对于那么多国家派遣使节团过来是一种乐见其成的态度,他这个典客的职责就有负责外交一项,可是长久以来除了递交战书,真没有干过其余有建设性的事情,极度需要有一个可以表演的舞台。
  对了,关于“万国来朝”之类的活动,先秦(秦一统)时期少许地搞过几次小规模的,西汉更多是在向外进行征服,东汉在刘秀时期有过一次,此后是需要到隋唐才又出现。
  东晋小朝廷一直在讲什么“万国来朝”粉饰脸面,不过那些所谓的“万国”的使节其实都是冒名,真正的身份就是个商贾。
  在目前为止,中原王朝对于“万国来朝”基本是没什么兴趣,源自于只要是真有那么一个国家,后续都会被汉人所征服(比如西汉和东汉来自西域的“万国”),吕议的兴奋点是总算有点正事干,可以增加对外界的了解,也是想着将各国搞清楚,好在后面的征服路途上对国家有更多贡献。
  “萨珊人就是安息人吧?”徐正真不知道有波斯这么一个民族:“征南将军提起他们和我们曾经是盟友,可是真事?”
  吕议想要有所表现,该查阅的典籍肯定是要查,还真就在一些典籍上找到相关的记录,就是西汉时期张骞出使的那么件事,就是没有任何文献能够证明双方是盟友关系。
  “是波斯人。”吕议提醒了徐正一下。他还在等着刘彦做出回复,见刘彦点头,才说:“那臣就派人平蛮校尉部与之接洽。”
  刘彦想到了一点,不管是帕提亚还是萨珊,波斯人也是掌握着广袤的平原,似乎也是一个盛产粮食的文明,接触后也许该商谈一下粮食贸易?他也没有忘记统治埃及的罗马,既然波斯萨珊都接触上了,尝试接触并开通贸易或许也能尝试一下。
第683章
天国上朝的脸面
  当今时代是以冬至的到来作为新一年的开始,翻阅新的篇章则是以日历的正月为起点。
  按照道理来讲,小冰河时期没到冬季之前就会开始下雪,元朔八年(公元三四九年)却是出现了反常,东北区域汇报到中枢的信息是只下了几场小雪便停止,代郡和雁门郡的汇报是干脆就没下雪,北疆都护府(草原)汇报的信息倒是有下大雪。
  靠近西域方向的西北,雪也是下了一场就没再下,有相关信息表明西域只是下了几场小雪。
  关中到冬至之后依然没有下雪,甚至连雨都没有下一场,几条河系的水位出现下降趋势。
  北方各地汇集到中枢的一切信息都在表明一点,今年的气候反常现象非常明显,猜测中的旱灾已经显露端倪。
  南方汇报向中枢的信息倒是令人松了口气,东部以渤海郡为线,中部以魏郡为线,一直到荥阳郡和巴蜀之地,该下雪的地方依然有下,哪怕是有些地方的雪比往年少,雨却是要丰足一些,尤其是颍川郡、琅邪郡、南阳郡以南天气与往年一样。
  “至少今年的南方没有什么不同。”纪昌最近向临时宫城跑得很勤快,除了对全国各地的气候进行汇报,还有关于建设兵团的组建:“各地百姓并无抵制,相反非常配合,建设兵团已经逐步成型。”
  到元朔八年,汉国正在进行的战争已经一再减少,除开针对阿三的入侵之外,也就是中南半岛和东北还有局部战争。
  中南半岛的战争主力是各家族,正规军只是作为压阵的存在,一直是在向更腹地的地方进军。另外梁氏和陈氏是按照要求向他们所在殖民地的位置向西北扩张,艰难地翻山越岭不断迫近骠国(缅族)。
  东北战争是对燕之战的后续,主要交战点已经推向辽河,汉军最前沿的前进基地都建设到了密林(大庆),再往前就是一望无际的树林(不是大、小兴安岭)。
  与之往年相比,元朔七年之后汉国的军事动作已经算非常小,几个方向总合起来动用的常备军只有四个,包含郡县兵和仆从军,用于局部战争的总兵力也就是二十万人左右,其中仆从军的数量最多。
  “我们一直在将半岛的人口往中原腹地和东北迁徙,中原腹地主要是加入到两条国道的建设,东北则是在开垦大平原。”纪昌说的东北平原是后世的辽河平原,那里目前是绝对的蛮荒区域,无论干什么都是需要从头开始:“对于辽河平原的开垦,预计两年之内就能够得到成效。”
  原先高句丽、百济、新罗的总人口数量应该是有个四百五十万左右,除去适龄女性和孩童之外,可作为劳动力的数量有个一百七十万。这一百七十万人口只是一个粗略数字,迁徙过程中必然是会出现损耗。
  “已经到位的奴隶,东北合计为四十六万,迁往中原腹地为七十二万。”纪昌说到这个还是可以小小骄傲一下,当前时代百万人口的迁徙能够在一年之内到位,真的就是一件很有成就的事情:“就是……死掉的奴隶不少。”
  四十六万再加上七十二万合起来也就是一百一十八万,与之前统计的数字相差了五十二万。这五十二万肯定是有些还没有到位的人数,必须说的是死在迁徙路途的人也绝对少不到哪去,就是需要奴隶全面到位之后才能有个准确的数据。
  “两年?”刘彦根本不在乎死了多少半岛奴隶,他问道:“所谓的会有成效,是开垦多少亩?”
  “最保守估计,不会低于五十万顷。”纪昌给出了一个相对有把握的数字,后面见刘彦眉头挑了挑,补充道:“那片区域的山林多有野人,需得军方进行肃清。”
  东亚的东端的确是长期生活着一批猎人民族,历史给予东亚东端猎人民族的命名是通古斯,他们主要以捕猎和采集作为生存手段,人种上面相对驳杂,有黄种人也有白种人。
  东亚的猎人民族(黄种人)大概是后面被契丹征服的那一批,后面又转过来灭掉契丹辽国,也就是建立了金国的女真人;另外那些白种人,他们的头发颜色以黑色居多,又有棕色和红色头发,该是哥萨克人的祖先?
  纪昌说需要军方去肃清,主要还是希望能够大批抓捕,充作奴隶来增加辽河平原产粮区的劳动力。
  甭管是女真人的祖先还是哥萨克人的祖先,他们在面对汉国势力进入栖息地都采取了相同的手段,那就是使用武力来保护自己的栖息地。他们在几次成规模与汉军的较量中损失惨重,各部落向更深的林子退去,却依然会小规模地进行偷袭,对汉国开发辽河平原的确是一个大麻烦。
  “我们在巴蜀之地抓捕到了不少蛮人?”刘彦没等纪昌有什么回应,径直往下说:“可以武装起一部分,投入到对野猪皮的肃清战中。”
  说起来汉国其实没有专业用于山林战的常备军,用郡县兵又会出现难以估量的伤亡,倭列岛的各国仆从军后面主要是投入对笈多王朝的入侵战,半岛三国是打算从肉体到精神给予消灭。
  巴蜀之地的非汉人数量并不少,包括西南区域也是。
  巴蜀是山地居多,林子也少不到哪去,汉军对巴蜀异族的肃清进行了将近四年才进入收尾阶段,俘获了相当数量的战俘。
  汉军对西南区域也是一直在进行肃清,只是西南区域的异族总得来说比较温和(软弱),但仍然不缺少敢抵抗的部落,汉军亦是抓了不少战俘。
  西南区域和巴蜀的那些战俘体格相对矮小,小身板也没有多大的力气,作为建设劳力起不到多大作用,刘彦倒是很清楚那些异族在山林作战上很有一套,完全能够按照梯队进行武装,投入到对野猪皮的交锋,死多少是完全不用心疼的。
  纪昌略略愣神,他所知道的东北野人基本都是大块头,脑海中想象着矮小奴隶兵和东北野人的战斗场面,脑中画面情不自禁就变成了猴子和大熊的交锋。
  刘彦不知道纪昌是在想什么,看见纪昌嘴角勾了起来也没在意,随口又问:“还有什么事吗?”
  纪昌立刻集中精神,主要汇报各个郡县的情况,哪个郡收拢了多少百姓,对工程的展开,相关的安排,讲完了这些,后面才说:“算算日子,各国使节团就将到来,王上可有安排?”
  从桓温上报,到中枢同意,时间已经过去了将近两个月,各国会是前往平蛮校尉部进行会合,随后在桓温的安排下由汉军战船进行护送,没出错近些天是会抵达汉国沿海。
  后面刘彦又接到桓温的汇报,要前来的国家中增加了罗马、法兰克、勃艮第、阿勒曼尼,本着一国来也是来,多国来也是来,都是一概同意下来。
  必须说的是,法兰克、勃艮第和阿勒曼尼都是属于日耳曼人的一支,只是目前日耳曼人并没有进行过统一,哪怕是到现代也没有统一过,比如多代德意志、瑞典、丹麦、挪威……很多国家其实都是属于日耳曼人体系,但因为分支之间各自独立的时间太久,压根就演变成为不同的文化(民族)。
  日耳曼这个民族名称是罗马人的命名,包括凯尔特和斯拉夫都是由罗马进行命名,合称为欧罗巴三大蛮族。罗马人对三大蛮族的战争耗时将近一千五百年,从公元前二百年左右就开始,一直是随着东罗马(拜占庭)的覆灭作为落幕(公元一四五三年)。
  目前的罗马经过军官乱政已经进入衰弱期,欧罗巴部分(西罗马)的西线是一再向后退,后世的比利时区域有日耳曼的法兰克一系建国,比利时与卢森堡区域有勃艮第一系建国,法国与德国交界处有阿拉曼尼一系建国(马奇诺防线位置),南欧区域(原南斯拉夫地区)则是被哥特人一再侵袭,而哥特人是被(北)匈奴人一再挤压生存空间。
  不知道是巧合还是必然,西域各国也向敦煌郡守发出请求,说是要派遣使节团朝贡天朝上国,由于时间先后的关系,比罗马、法兰克、勃艮第、阿勒曼尼送来的消息略晚一些。
  总的来说,因为有太多的国家发出派遣使节团来汉国的请求,是真正意义上让除了刘彦之外的其余人首次知道世界那么大,尤其是知道罗马和萨珊的疆域一点不比目前的汉国小,原先就是再骄傲也起到了警惕之心,再来就是明白了刘彦一再提起“征服无止境”那一句话是什么意思。
  现在的中原文明并没有绝对的自大心理,什么中原既是全世界的观点有人提起过却没人在乎,经过胡人的肆虐让“中央帝国”的理念也是出现一些动摇。
  有自信心自然是好事,可是过份的骄傲就会变成井底之蛙,中原王朝就是在故步自封中走向落后,刘彦欣喜于各国的请求派遣使节团过来让一众人等开始看到真正的“天下”,是有心要大肆宣扬,却不是炫耀什么“万国来朝”,是浓重地写下一笔,至少让子孙后代不要愚昧地认为中原就是一切。
  “要不要派人前往西高车、柔然以及东高车?”纪昌的意思是,通知一下那三个国家,最好是三方都能派人来参与盛会。后面想了想又说:“各仆从国要不要召来?”
  汉国目前的仆从国只剩下倭列岛上面的那些,毛毛虫一样的列岛竟是有六个国家,不属于六个国家的小部落更多,列岛东部还有虾夷人和阿依努人,另一个大岛上也有茀曼克人和尼夫赫人(库页岛)。
  刘彦是一种很无所谓的态度,随意地点点头:“泰安看着办便是了。”
  柔然目前与汉国的关系是友好,西高车前面还在蹦跶被教训一顿也消停下来,东高车则是在慕容鲜卑和拓跋鲜卑两支残部袭扰之下。
  倭列岛上面,建国的国家已经被汉国渗透不成样子,主流意识是渴望成为汉国的一部分,另外那些没有见过的部落也不会被汉国瞧在眼里。
  纪昌会有那些意见,不是出于一种“万国来朝”的炫耀,却多多少少是想让西边各国看一看汉国也是有一众忠实小弟,说到底还是一种好面子的心理。
  “西边各国使节团(不含西域各国)从海上而来……”纪昌必须进行请示,好对吕议进行安排:“应当在何处登岸?”
  汉国在南方的港口是一再增加的现状。马六甲那边正在大肆建设,只不过马六甲并不是本土。交趾沿海是能够登陆,可是总不能让各国使节团走深山老林再一路向北。连带朱崖岛(海南岛)也是想都不用想,倒是西南沿海可以稍微考虑一下。
  “入长江水道,让他们在建康登岸。”刘彦实际上也是会有一种好面子的心理,想着让那些使节团好好见识一下统治疆域的辽阔,就是从西南沿海登岸看到的都是蛮荒,从建康登岸至少是有城市:“安排他们在建康休息一段时间,春季中旬再上路。”
  到目前为止,建康的的确确是东亚的第一大城市,不管是从占地面积还是发展来讲都是。尽管刘彦从建康进行人口迁出,但是随着汉国对中南半岛的入侵,很多走海路的船队都是会进入长江水道之后在建康休整一下,建康的人口是有减少,可相对来说繁荣程度并没有下降,相反是因为海航的盛行而更加繁荣。
  “这……”纪昌想到的是另外的事情:“东南国道由建康作为起点,沿途满是工程……”
  这就没错了,刘彦是个很正常的人,国与国的交流上面好脸面也是正常的,他就是要让各国使节团看一看汉国的行政能力,没有比集中数百万人进行工程更直接的体现。
  “臣明白了。”纪昌也想炫耀,慎重地说:“御使大夫恰好在南方,可使之亲自监督。”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71/8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