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天下(校对)第49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93/821

  鲁儒在先汉得不到重视有着很深的理由,不是因为鲁儒在楚汉相争的时候坚决站在项氏集团那边,是他们在项氏集团覆灭后吼着要为项氏效忠到底,可等待刘邦发兵过去却来个立刻跪舔。
  做人不能那样啊!吼那么大声要拼命,俺惊得小心肝蹦蹦跳,下足了力气要去玩命,结果尼玛说好的要为项氏尽忠拼命呢,俺的剑都还没拔出来,你们咋立刻跪舔了!?
  古人……至少是先秦和先汉时期的古人,都是极为重视“忠义”二字,可以干坏事,也能坏的流脓,可对效忠对象的节操不能丢。鲁儒的跪舔让所有人傻眼的同时,瞬间就看不起鲁儒的节操,这个才是鲁儒在先汉一直都被看不起的原因。
  鲁儒丢的不是自己的脸,是整个儒家的脸,同时也让山东人再一次彻底丢了脸。本来山东人就不大被其它地区的人看得起,那是先秦的韩、魏、赵、燕、楚至少都是拼了命才被打败,齐却是带甲数十万不战而降,此后齐地(山东)的人就一直不大能抬得起头。
  本来名声就不好,再给鲁儒那么搞了一次,山东地区从此有了“能伸能屈”的名声,不但鲁儒被唾弃,出身于山东想要在先汉有所发展就更难。窝了三四百年之后,臭名总算是洗清了一些,可在汉末又坑了一次……那简直是悲剧啊!
  现如今的汉国,高层有六成是出自原先行政区划分的青州(山东),中低层又超过五成是来自山东,那是因为刘彦在山东起兵,第一批跟随刘彦的人理所当然是山东人。
  对于当代山东人来讲,要是刘彦在起兵之初兵败被灭也就算了,努力了而没有洗清先辈留下的耻辱,只有交给子孙后代去清洗耻辱的名声。问题是刘彦得势建国,并且得到了兴起,可以说山东人是自先秦齐灭之后,首次从未有过的扬眉吐气。
  纪昌也是山东人,身为山东人就该为祖宗洗涮耻辱,那就不得不支持大扩张国策。
  “王上的意思是……”
  “寡人似乎说得非常明显了吧?”
  刘彦的意思是已经再明显不过了,那就是汉国需要有一个学说兴盛起来,就如同汉孝武皇帝在需要的时候,董仲舒带着他的“美人”前去敬献,甭管是什么说法,反正就是让举国上下的声音得到统一。
  “这……”
  纪昌自认是儒家门徒的一员,可他自己都说不上自己算是哪一派系,这个也是大多数寒门自己都无法搞清楚的事情之一,不就是有什么书看什么书,没被谁收入门墙嘛!
  其实刘彦是很想直接提拔公羊学派,他了解之后对这个学派简直是太对胃口了。
  公羊学派的大主张是“大复仇主义”和秉承为正义敢于舍生取义,就是在“注经”方面是一个弱项,再来是喜欢搞“谶纬神学”那一套很不好,非常之的不好。那也是汉孝武皇帝之后公羊学派逐渐没落的原因,再后面是遭受死敌谷梁学派和左传学派的打压,到东汉时期就差不多凉了。
  东汉的儒家学派也有新的分支,比如“子学(又称自由学派)”就得到发展,可是这个学派实际上也是很喜欢搞神学的那一套,还非常喜欢占据社会舆论的制高点,又以追逐利禄为其强大的发展动力,大量的繁琐解经、饾饤成文之风又导致经学本身陷入僵化。
  汉末时期法家重新抬头,不过不敢直接亮名头就是了,玩的是“儒皮法骨”那一套,但是到了司马一家子之后,儒家就不像是儒家,变成了黄老学说的一个支脉,特征就是极度喜欢搞玄学。
  “寡人忧虑有一,只要让儒家抓住机会,其它什么事都可以不干,国家什么玩意的根本无所谓,讨好君王为第一首要大事。”刘彦根本不管纪昌是什么表情,往下说:“第二是儒家的风骨。”
  纪昌在愣神,他爬到现在的地位可没忘记补充自己的知识库,还真的知道儒生觉得最重要的就是赶紧趁着君王喜欢自己,抓住机会整死看不顺眼的学派,甚至是要让治理国家再也没有其它学派的什么事,能弄死的赶紧弄死。
  “爱卿给寡人说道说道,若是公羊学派再无巨擘,还能找到寡人想要的学派吗?”
第714章
大有可为
  诸夏的诸子百家走到东汉时期不是被儒家兼并,就是玩起了“儒皮X骨”的那一套,实际上真找不到传承了。
  刘彦想要有个学说来统一全国的思想,除了在儒家各学派之中寻觅,只能是自己创造出一个学说出来,但他并不专业于此,再来也是没有那么多的精力。
  汉国要发展内政,追求的不单纯是恢复民生,按照刘彦的设想,科技的进步也应当逐渐展开。
  刘彦对于科学只会用而没有太多的动手能力,他能做的就是鼓励人们去发现和研究科学。而作为国家的统治者来讲,尤其是一个开国的君王,他是有能力去进行鼓励。
  早在元朔三年刘彦就已经在进行布置,也就是尽可能地开办更多的学堂,使识字率得到上升,只有识字的人多了才会有科学的基础,要不然大字不识一个又怎么去探索科学?
  现如今的汉国,识字率最高的却是军方,那是作为一名解放军出身的刘彦对军队的某些套路很熟悉,只不过他搞得不是学习XX的精神,是很单纯地教导识字。
  军方有那么多的退役人员能够进入乡里成为基层官员,就是因为他们识字,不然的话连文牍都看不懂,也无法去记录什么,怎么为官?
  在目前这个阶段想要使民间教育普及是一件比登天还难的事情。毕竟登天还能选个悬崖玩滑翔,想要普及民间教育却是无法变出师资来。
  自古以来,从来都是有学生而无教师在困扰教育的推广,刘彦抄了那么多世家的家,收集到的典籍无数,可世家的书能靠抄家得来,教师却是抢不来。
  “现在能够称得上巨擘者,皆为书法、诗赋、玄学的大家。”桑虞说的是诸夏文明的尴尬现状:“此辈皆为空谈之辈,口若悬河却无治世之能。”
  儒家有能人,并且还不少,尤其是西汉之后的儒家能人更多,那是儒家不断消灭其它学说兼并之后的融合期,也就是儒家所谓的“兼合与通用”。说白了就是儒家也清楚自己并不适合作为“执政党”,明白除了嘴炮干不了什么实事,只能是干掉其它学派,用这些学派的知识来执政。
  历史走到西晋之后,历经无数次“整风”的儒家,真的再也没有实用学派的巨擘。儒家的各个学派剩下的只有一张嘴,能说会道却是没有实质有益的才能。这个是东汉就有的祸根了,儒家没有了对手陷入不断的内乱,骂战的同时都死命研究“诸子”的名言想要来以“祖宗”压人,导致的是儒学越来越僵化。
  桑虞其实还是怕啊,要讲文化长江以北经过胡虏的肆虐真比不上长江以南。他庆幸的是南方的文化人自己不争气,将治理国家有用的知识几乎全丢掉,玩起了“嘴炮无敌”的模式,再来就是对书法的研究多过于对治理国家的热情。
  “书法可用于熏陶,于治国无益处;诗赋可明史,同样于治国无益处;玄学……呵呵。”桑虞根本就不掩饰自己的嘲讽:“就是王上所说的神学了。”
  别忘记一点,诸夏文明从来都是王权压倒神权,也就是司马一家成了傀儡才能让玄学兴盛起来,要不然就是再蠢的统治者也不会眼睁睁看着玄学成为知识分子研究的主流。
  历经胡虏的肆虐,北方各地陷入文化贫瘠状态,但要说能做事的知识分子绝对要比南方多得多。
  刘彦建国之后极度缺乏地方官员,北方士子大批被征募为官,南方要是过来也能得到自己的位置。事实证明开国那一段时期敢做官的人都是有点料,也是当时的汉国还没有展现虎吞天下的实力,官迷暂时还不敢押宝。
  等待汉国表现出有一统天下实力之后,求官的人猛增,可是这一阶段的质量真的不怎么样,尤其是以南方士子的质量最差。是差到什么地步?他们识字,一张嘴巴也挺能说,还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到了地方当官却是俸禄拿着,底下的孝敬照单全收,随后开始做起了雕塑,摆在那里证明自己的存在,可让他们考察治下应该怎么发展……嘿,别逗了。
  “确实如此。”纪昌不是因为出身北方系落井下石,实事求是地说:“‘泥塑官’每年都要裁撤大批,虽说南北皆有,却以南方最多。”
  刘彦还是知道这一现象的,甚至都知道那些家伙辩护自己是在搞“黄老治世”。要是以前,他没研究过诸夏文明的众学说,还真的以为所谓的“黄老治世”就是官员啥都不干,是让百姓自由去发挥,可真的了解“黄老治世”是怎么回事之后,就知道“黄老治世”压根就不是什么都不管不干,相反管的地方还挺多。
  真正的“黄老治世”有讲“无为而治”,可是还强调“无为无所不为”。
  什么意思呢?“黄老治世”的核心思想就是要遵循大千世界的规律,尊重人的个性,制定一个大框架之后“各显神通”迈着这个目标前进。第一阶段讲的是“有为,而妄为”,便是制定计划的第一步。再来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既是制定计划后没有出现偏差,官员不要任着自己的性子瞎几把胡乱该。第三便是“无为,而无所不为”,认识到发展与计划不符合别当做没看见,无论用什么手段都将将偏差掰过来。
  所谓的“黄老学说”就是啥玩意都不干,那是儒家的一种抹黑。黄老学派作为“执政党”要真的是什么都不干,西汉的文景之治就根本不可能出现。而“黄老学说”被汉孝武皇帝刘彻抛弃,纯粹就是当时的黄老学派认为应当推迟对匈奴开战,真正全面做好准备再向匈奴开战,可急性子的刘彻压根就等不了那么久,再来也是刘彻极度不喜欢黄老学派的那一套按部就班(凡事有计划)。
  任何一种显赫过的学说都不会是一无是处,是适应于当代的一种治世手段,如战国法家兴盛,又有汉初黄老成为显学,甚至是儒家的崛起也是时代的召唤。
  刘彦对于不合格的官员并不严苛,采取的是降级到下面去锻炼,真有不少是经过锻炼之后成为一名能干事的官员,烂掉的就是一再降级。他对犯法的官员却是一点都不宽容,最轻的也是到某处边关修地球,直接砍了反而是便宜那些家伙。
  现在的汉国已经不是那么缺知识分子当官了,那是一个国家崛起之后的一种普遍现象,种桃树的人会缺,就是从不会缺摘桃子的人。
  “咳咳……”吕议可不敢再让桑虞“带节奏”,赶紧转移话题:“新长安建设速度很快,最迟可在明年冬季建成。”
  新长安不会建造城墙,只有宫城范围需要有宫墙,在大量劳动力的加班加点之下建设速度的确很快。
  汉国现在已经完成驱逐胡虏,刘彦却是迟迟没有登基,他本人好像不太急切,可有的是人急,不止是百官,百姓其实更急。
  诸夏文明是需要领头羊的一个民族,长达一两千年里面对皇帝的需要几乎是深入骨髓,真不习惯没有皇帝的日子。
  有百万劳动力在为新长安的建设挥洒汗水,有来自于徭役,更多是被雇佣。
  徭役是一种义务,包括当兵和干活,先秦还需要自备干粮,先汉之后吃喝国家出,甚至某些干活的徭役还有工钱(始于刘彻这个善财童子)。
  刘彦统治下的汉国,百姓被征发徭役只有时期延长才能得到工钱,吃喝却如先汉取于国家,却是加了个分发衣裳,结果是各国使节团进入汉国之后,不管是修路的,还是在修城的,服装都是统一,使各国使节团误认为正在劳动的百姓也属于军队一员。
  那些负责修路的百姓其实也就是那个样子,修新长安的则是不同,他们已经得知城市建成之后自己也能入住,是当成自己的家来干活。负责修宫城的百姓更是热情,他们盼有个皇帝已经盼了不知道多久,知道新长安落成就是大王进阶皇帝的时间,都是卯足了劲在干活。
  “比预想中快了差不多一年……”刘彦本来是打算用三年的时间来修建新长安,并不知道百姓的热情有多高,敲打道:“不可压榨民力,若是让寡人知晓有谁如此作为……”,用着用冰冷的眼神扫视众臣。
  被刘彦扫视的人都是一副问心无愧的模样,他们是有催促的行为,但并没有进行压榨,从工伤等数据完全能够判断得出来。
  桑虞知道有些事情根本不用解释,看数据比千言万语更合适。他先讲了一下工伤方面的数据,后面将话题兜回来:“王上,说到学说,臣能否多言两句?”
  近期刘彦已经不止一次念叨属于他的“美人”在哪里,中枢重臣没一个耳聋,他们还有意向更多人的传播,还活着的学说、学派是有一个算一个都亢奋了起来。
  桑虞说的是历朝历代都有的套路:“王上何不下诏招贤?”
  正式的称呼其实应该叫《求贤令》,有历可载的第一份《求贤令》出自秦孝公,随后各个朝代想要有所作为的君王或是枭雄也都那么干过。每每有《求贤令》问世,拥有志气的人都会前往应征,也出现过相当多的大能力者。
  霎时间,刘彦是一个愣神,不是别的,是惊讶为什么由桑虞来提这一茬。
  都说了,北方经过胡虏的肆虐早就成了文化贫瘠之地,有文化的人都是逃向了南方,要是招贤令一出,得益最大的肯定是南方居多,桑虞这个北方系领袖之一可不是要坐蜡?
  “招贤?独尊儒术后,能称贤者唯有大儒。”刘彦多多少少是意动,就是有自己的忧虑,说道:“儒家众门徒已经丢掉了治世济民的初衷,成了一帮只会往上爬的官虫,寡人召来何用?”
  众人听后脸色各自不同,自认为兵家门徒的众武将连掩饰都没有自己笑出声,连同一些觉得自己是法家的人也在笑,只剩下一些认为自己是儒生的人一脸尴尬。
  “这个……”桑虞不管之前是什么,反正成了国家的大法官开始觉得自己是法家一份子,完全是不怕事情闹大:“众士人盼如甘露,王上何不从之?”
  其实刘彦现在都明白过来了,儒家早就不是纯粹的儒家,尤其是东汉豪族政治盛行,自东汉学阀就开始成形,不管是什么学说都成了“家学”,导致的是相关思想也多,那就是为什么汉末诸侯混战会出现那么多儒生却不干儒家“拿手活”的原因,连带西晋之后的儒家也是越跑越偏。
  吕议总觉得桑虞有阴谋,就是谈不上来有什么阴谋。他很清楚比士子数量的话,北方的士子还不知道有没有南方士子的三成多。而一直在打压南方的桑虞竟然会有这种提议?要说桑虞没有阴谋,他是绝对不信的。
  【如桑虞所讲,南方士族偏重书法、诗赋与玄学,无甚经世之才……】吕议想到这里就下意识看向坐在角落的王羲之,这一位才情是肯定有的,可就是风雅的才情,文略治理不了一县,武功无法令一队之兵:【难不成……桑虞是要让王上看清南方士族?】
  其实南方能干事的士子也是有,只是太多出名的“大家”属于只能清谈的雅人,吕议太清楚刘彦只讲实用,要不然被召来的王羲之就不会只是一名执笔的秘书郎,就该是如王猛那种放出去干实事的地方官。
  刘彦也在猜测桑虞究竟想干什么,极短的时间内回想了一下南北士子的差距,同时也不得不思考北方是不是有什么藏起来的“大能”要出山,所以才有桑虞用南方士族的无能来点缀那位“大能”的能力。
  “王上,臣赞同御使大夫之言。”纪昌没有太多的优美辞藻,明确地说:“广思方能集益。来人众多,观点亦多。可取之精华,弃之糟糠。”
  “如此……”刘彦目光看向了御用文人王羲之,下令:“诏命可下。”
第715章
芸芸众生
  今上优渥武人并不是什么秘密,加入正军(常备军)哪怕是小卒也是百亩之田到手,疆场立功从不吝啬于赏赐,还不要提社会地位的提升,家庭成员在乡里的诸多优待。
  “俺大兄的二舅子的三姑妈的儿子。入正军授田,其亲谓之军属,逢年有节官府亲上门慰问有何难,可谓无微不至。”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93/8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