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天下(校对)第49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94/821

  “俺二姨丈的三舅子的四姑婆的儿子。疆场立功得奴婢六人,数百亩驱使耕作,平时可为牛马走。”
  所谓的牛马走是西汉就有的一种称呼,原先指的是比某位贵人门下鹰犬走狗更高级的差遣人士,后面演化成为为谁服务的奴仆。奴婢也不是单指女性,是男女奴仆。
  正在交谈的人,他们卖力地开挖泥土,挥舞锄头的同时还能与周边的人聊上几句。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又以同乡成为一个劳动组,组长一般就是乡里的啬夫、游徼、亭长,往上就是县里的人。
  小民的闲聊大多会是在攀比,谁家过得好,谁家出了什么能人,都能聊上很久。通常却会是以道听途说而来居多,也就有了从哪个舅子、哪个姑妈那里听来的由头。
  现在看谁过得好不好其实并不复杂,最能体现的就是得到了爵位。
  有太多一无所有的人,获得爵位之后,住宅有官府全资建造,名下亦是有了可以传家的土地,更有可以随意差遣的奴仆。
  人都会对美好生活产生期盼,想要获得爵位?生活在汉国想要改变自己人生轨迹的最便捷途径就是参军入伍,登记造册之后会有诸多实惠的福利就不谈了,军属在乡间真的也是能够得到诸多的优待。
  参军入伍可得百亩田是元朔六年之后的新政策,原先只是十亩田地,后来汉国疆域不是一再得到扩张吗?诸多退役的将士是被安排在地广人地的区域,中枢也就将十亩的数量提高到百亩。
  另有一项新的政策,愿意迁往新开疆辟土之地,官府还愿意增加田亩的数量,离汉国本土越远,政策就越优惠。
  “每岁亦有礼品,如俺二姨丈的三舅子的四姑婆一家,上次冬至便分到了一只牛腿,是好大的牛腿!”
  牛腿只是一种体现,更多的时候军属能够得到的慰问品种类繁多,直接发钱或是给予布匹的次数最多,却是都喜欢布匹。
  “好儿郎的家属就是该得到优待,谁不服就是与大伙过不去!”
  “是极!是极!”
  历经胡虏肆虐之乱,当代人对于掌握武力有着一种痴迷,坚定认为汉人就该有自己的强悍武装,绝对不能再发生胡虏入侵而没有抵抗之力的情况。
  当代的军人也的确是一直在血洒疆场,一次又一次的血战终于将欺压汉人的胡虏消灭和驱除,对于大多数人来讲没有胡虏压在头上就是一个好的社会,为此很多人愿意付出一切。
  “俺琢磨着,等待这一次徭役结束,下一次征发徭役俺就该成为郡县兵了。”
  “有啥用伐?能去阿三那里?”
  “不去阿三那儿,俺也有机会去草原,去东北。”
  “不打大仗了呀!成为郡县兵也只能是本地更卒。”
  说那么多,其实还是为了能够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其中对于土地的渴望最大,可在汉国就是再有钱都无法获得土地,只能是走上战场杀敌立功才能得到土地的赏赐。
  源于二十等爵的基础,再有秦帝国曾经陷入有军功而不得赏的尴尬境地,汉国对土地的控制绝对是历朝历代最强。
  元朔三年之后,国家就一直在搞土地回赎,不管是豪族还是世家,有一个算一个都是在刀剑的监督下丈量田亩,以该家族的实际人头来算,每人二百亩田地,多的就会被国家有偿赎回。
  到元朔六年,汉军攻灭东晋小朝廷,南方也做了土地丈量,曾经有田数万顷能剩下两千亩就算多。
  到了元朔八年,汉国本土再无手持万亩田地以上之非军功传家之家族。
  刘彦这么干是得到军方的全力支持,毕竟军方是最容易因为功劳而被犒赏的群体,其余阶层就是反对也不敢开口,谁也不想被军方针对,最想反对的南方却是有桓温一再举起屠刀挥砍。
  家族名下有多少土地直接与因功获赏挂钩,也被团结在刘彦身边的集团全面接受。他们本身就是利益集团的一份子,因功而得赏的政策天然对他们有利,只有被排斥在集团之外的人才应该哀嚎。
  后面的桑虞不管是不是真的在针对冉闵或谁,反正他也为大多数百姓干了一件好事,那就是被征召进入郡县兵也能获得土地犒赏,土地亩数虽然比不上常备军,可大多数人至少是有了合法获得土地的渠道。
  就目前而言,除开因为服役而得到土地之外,只能是向官府进行租赁,绝大多数百姓耕作的土地就是来源于租赁,压根就没有属于自己名下的土地。
  控制土地所有权是刘彦的主张,起因是为了鼓励汉人杀敌立功,说白了就是为了建设军国主义而定下的政策。而政策在很多时候是需要为时势让步,比如连郡县兵都能获得土地就是一方面。
  刘彦并不是不清楚人们对土地的渴望,他一方面需要维持二十等爵制度的根本,既是无功不得田,保证军队的旺盛好战之心;另一方面,他那么干是在逼迫豪强、世家等等有能力的这个群体另寻出路,比如将目光转向工商。
  古人早就有了“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觉悟,可是“农”还算好一些,“工”和“商”却是一直属于被鄙视的对象。
  汉国不允许无功而获田,豪族或世家不敢对土地随便伸手,可他们对财富的追求却是不可能停止,不用刘彦去提醒,他们就将目光看向了工坊和商事。
  元朔四年之后,北方的各种工坊纷纷冒了出来,那就是无法获得土地之后的一种效应,是国家在逼着有实力的家族另寻出路,得到了刘彦所想要的结果。
  国家控制着土地,没有属于自己土地的百姓除了向官府租赁,就只能去打工。属于农事的季节是集中在春耕和秋收,另外两个季节就不是闲得蹲门槛抓虱子,可以去打工赚钱。
  “工”的发展会驱使社会向前进步,他们想要自己的利润不断增大,就要研究该怎么样才能降低成本的同时商品又被接受,那就是提高生产力的一个过程,也是科技进步的基础。
  有了商业品还得有人采购,商人就是负责采购商业品进行分售的一个群体,“工”和“商”都因为自己的劳动获得了利润,国家也从中获得了税收。
  实际上汉国只是缺粮而不从不缺钱,就是因为有太多的家族被逼着转向“工”和“商”,还一度有官员认为这样很不好,就是因为“工”和“商”占据了太多的人力,导致缺粮现象。这么说的官员后面基本是回家吃自己去了,不是刘彦动手,是身为太尉的徐正和治粟内史的蔡优联合起来使力。
  军方接受“工”的兴起当然是因为工业发展对军方有利,同时也是受不了有谁对土地分配指手画脚。
  蔡优的反应会那么激烈,是“工”和“商”两个群体源源不断地在贡献小钱钱,谁阻碍治粟内史所属部分获得小钱钱,谁就是他们的大敌。
  “巨石、巨木等皆是利用驰道运输而来。”蔡优此时此刻就身在新长安的工地,他很是骄傲地对一身便服的刘彦介绍:“驰道乃是因‘工’兴起,有大才仿先秦而制。”
  先秦的驰道就是一种古代版的有轨道路,道路之上铺设木材轨道,专门制造车轮来适用,由马拉着特制的车驾奔驰于驰道,一日可走上千里之遥。
  汉国在大造两条国道,其中就包括驰道,就是驰道的建设难度远超普通道路,工程是压在最后。
  驰道的建设是刘彦亲自拍马,更是他来进行设计,却是根据现代铁路来画样本,只是使用材料改为木制品。现在他听到有人见过先秦驰道的典籍,惊讶的同时是产生不小的困惑。
  蔡优不得不为“工”的发展鼓吹,就好像军方不得不鼓吹战争一样。他还是有理有据的吹嘘,每年的税收额度就摆在那里,再来也是减少了百姓对土地持有量少而产生的矛盾,毕竟打工也是养家的途径之一。
  刘彦当然是知道驰道,还知道从新长安到秦岭的驰道长度是七十余里,建设这一条驰道的主要原因是建设宫阙缺不了巨木。
  “大才?”刘彦来了兴趣:“召来寡人一见。”
  蔡优提起那茬显然是事先早有准备,转身对后随从吩咐一声,很快人就被带了上来。
  来人是一名身穿侍郎官服的官员,因为现在的人都是长相比较显老,其实是无法从面貌来判断年龄,蔡优介绍了他的姓名、年龄和来历,着实是让刘彦大大地惊讶了一下。
  “臣马子欢,拜见王上!”出身羌族的马子欢不管是从穿着还是言行举止都是一名汉人,他的来头并不算小,为石虎设计和修建过襄国和邺城的宫阙。
  刘彦看是不是汉人,看的是对汉家思想和文化的认同度,不是看血统。他认为只要说汉家语言,以汉家礼节来要求自己,思想上面也是根寻于汉家,那就是一名汉人。
  当然了,是不是汉人也要看长相,至少外观方面不能和汉人有太大的差异,尤其是皮肤和发色方面。这个也是汉人经受白皮肤系羯族的苦难后,挥之不去的痛恨感。
  刘彦对有能力的人从不吝啬和颜欢色,一阵鼓励之后,好奇地问:“卿从何处得见驰道?”
  马子欢哪敢有一丝的隐瞒?说是从姚弋仲的家库偶然得见,又说姚弋仲之所以有记录驰道的书籍,是姚弋仲向石虎讨要,至于石虎是从哪里得来就不知道了。
  司马一家子统治阶段来了个“神州陆沉”,都城洛阳被匈奴人刘渊攻破,皇帝被抓去倒马桶,宝库也是落到了匈奴人手里。南匈奴给汉人当了两三百年的狗,比荒蛮无知的其余胡人更知道文明先进性的重要,至少还知道典籍也必须抢,就给搬到了长安。
  后面羯族击败匈奴成了中原的新一任统治种族。作为匈奴人曾经的奴隶种族,羯族就是真正意义上的野蛮,他们不像南匈奴那样清楚汉文明遗产的重要性,幸运的是羌族多少是知道一些,由羌族接收了相当多的汉文明典籍。
  刘彦统治的汉国没少干掉世家,抄出来的典籍多不胜数,那些却是神州陆沉之后“衣冠南渡”被带到南方。
  总的来说,那一场神州陆沉对诸夏文明的打击还是非常大,不止是汉人从肉体到精神的被消灭,还有相当多典籍的遗失,许多古老工艺也是毁于胡虏肆虐之下。
  马子欢见了“天颜”,又被一阵和颜欢色地鼓励,很是振奋的离去,走了很远才回过神来,好像忘记蔡优的一些交代?
  蔡优搞了这么一出,首先是马子欢的确很有能力,最重要的却是刘彦正在寻找“美人”,打算拉出马子欢这个有代表性的人物出来热热身。然而马子欢好像忘了正事,气得他肝都疼了。
  法家能治世,黄老能治世,儒家能霸世,蔡优并不觉得墨家能死灰复燃,可关于“工”的力量却是能够鼓吹一把,至少是要在君王这一趟寻找“美人”的大世下占有一席之地。他想补救一下,却见刘彦看着正在劳动的场面怔怔出神,一时间无法开那个口。
  “寡人见此有所感。”刘彦不是要讲什么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徭役是责任与义务,募工又不是没给工钱。他是看到不止一处有人一边干活一边欢歌笑语,自己脸上也出现了单纯的笑容:“大灾之年大搞以工代赈,便是国家的一项善政。”
  当然了,刘彦时绝对会无视掉另外一些场面,比如奴隶在监工的鞭子下哀嚎……
第716章
苛政如虎啊,这是!
  汉国现在的奴隶并不少,一些民间私奴无法统计,粗略估计是在二三十万左右,记录在官方的奴隶却是多达二百六十七万。
  这二百六十七万奴隶的成份很复杂,极多当了数年奴隶的人是在汉军光复中原期间投降的那些战俘,以羌、氐和杂胡数量居多,总数量在六十万人左右。剩下的二百多万,是汉军后面灭掉高句丽、百济、新罗的附属品,三国从大王到平民除了一些女人被汉家儿郎娶走之外,全部都成了奴隶。
  说实在话,来自高句丽、百济和新罗的适龄女性可是帮忙刘彦很大的一个忙,战乱让太多的非青壮群体死亡,老人和孩子是战乱优先遭难的群体,女人在战乱中生存也并不容易,汉国很长一段时间里的婚嫁适龄男女比如是超过五比一的数字。有了三国十来万的适龄女性虽然没能彻底解决男女的差距,可至少能让军方的众多有功将士(光棍)有了传承香火的媳妇。
  汉国现如今的男女比例差距依然很大,有的是无法找到媳妇的单身汉。因为汉国重视军功和爵位的关系,有适龄女子的家庭除了搞换婚……比如某家的闺女嫁给那一家,那一家却是必须也要有适应女子能嫁给本家男儿,就会寻找有爵位的人,次之也是找身在常备军的人。
  从某些方面来讲,女人看重哪个群体……像是现代人优先嫁公务员,或是必需有车、有房、有存款,那么男性就会往那一方面准备,也就形成了一种社会趋势。在汉国,女性的趋势就是使人们对参军入伍的渴望无限增大,就是太难挤进去了。
  “能不能被征募为郡县兵,关乎俺的一生。”
  “谁不是这样?”
  对大部分人来说,军方野战兵团编制固定之后,成为战兵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大多数的兵源皆是当今君王没建国之前就已经跟随征战,后面补充的兵源身高至少需要七尺(一米七一),本人以及家庭成员无犯罪之记录。
  身高七尺对于很多汉人来说……尤其是北方的汉人根本就不是问题。北方的平均身高一直都是高于七尺,八尺壮士更比比皆是。至于犯罪记录什么的,官府看的是建国之后的记录,之前干了什么其实是无所谓的。
  难以加入野战兵团的最大原因是,常备军根本不直接从民间征兵,是从数量众多的郡县兵中择优补充。因此想要成为常备军的一员,得是被征发徭役成为郡县兵,又在成为郡县兵之后表现良好。
  所谓的表现良好真不太好定义,尽忠职守只是一个基础,能够成为某场战事的附属军团,又在那场战事中有所斩获,会使自己能够加入常备军的机率大增。
  全国仅有十三个常备军,一个常备军一万五千人,能够作为职业士兵的人满打满算也没满二十万人,那是多少取一?
  汉国的适龄男子都有机会在服徭役的时候成为郡县兵,差别就是本地服兵役或是前往异地。要是在先秦或先汉,百姓会惧怕到异地服徭役,尤其是服兵役,可在当前的汉国完全是反着来,人人都希望是能到离家越远的地方,补贴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有可能临时被调动到某个战场。
  “俺的大兄服兵役,去的却是荆楚之地。”
  听到那么说的人都是替某仁兄的大哥感到悲剧,荆楚之地可不是什么边疆,尤其是正在搞大开荒,去了就是当个屯田兵的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94/8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