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天下(校对)第6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9/821

  风言风语可杀人,与曾经的权贵牵扯上无小事,特别是曹家曾经统治过青州,后赵哪怕是再怎么不重视地方的统治,也绝对不会允许有人暗地里谋取一个州的控制权。
  这一次广固城的动作很迅速,快马加急将消息送往襄国的同时,有官员立即赶往东莱书院。
  就在东莱书院陷入麻烦的当口,汉部这边更加紧锣密鼓地清扫不臣服者,战事从未有过间断。
  “塞北之战到了什么阶段?”刘彦身上浴血,他不是出现在战场,是巡视领地的时候竟然狗血的遭遇了刺杀。
  众多家族和部落被灭,现在想让刘彦死的人绝对不少。上位者要是没有仇家,绝对不能称作成功的上位者,刺杀什么的简直就是家常便饭。
  话说,也不是刺杀,毕竟刘彦脑海中有地图,地图还能辨识敌我。他纯粹就是先让部下围上去,一阵厮杀之余有个武技不错的家伙突围,迫使他亲自腰斩了那个家伙,身上的血就是那个时候飞溅到的。
  回到了驻地,一帮人被刘彦身上的血迹吓了一大跳,负责防御的吕泰更是被吓得跪地请罪。
  有刺客混入了汉部的安置地,说起来吕泰是有责任,但要说是不是死罪完全是看刘彦想不想弄死吕泰。
  事实证明刘彦没有弄死吕泰的想法,但也不能简单地揭过。刘彦将吕泰降职和罚俸处理,军棍什么的却是要暂时记账,毕竟汉部入侵高句丽说不准会在什么时候开始。
  匈奴铁弗部和拓跋鲜卑的代国,双方的塞北之战是从去年十月份就开打,双方各自数十万军队纵横草原,大大小小的战事到了冬季才算结束。总的来说,双方战事各有胜负,代国那边占据的优势比较大一些,可伤亡上双方并不是多么惨重。
  今年(公元342)开春,猫了一整个冬天的匈奴人和拓跋鲜卑,他们没有等冰雪化开就开始频繁骚扰对方,主要是春季正是动物发情交配的季节,要是能够依靠袭扰让对方的牲畜交配被打乱,明年恶果就该要显示出来。
  “真是勤劳啊!”刘彦不是在幸灾乐祸:“这样一来,双方可是要打得不可开交。”
  “慕容皝为拓跋什翼犍选了新的王后。”纪昌蹙眉说:“之前慕容廆的女儿崩,慕容皝选了亲妹再继续联姻,慕容鲜卑很看重代国。”
  前燕是该看重代国,慕容鲜卑要清除掉后方,好能够在南下的时候无后顾之忧,又怎么能不重视代国?
  关于前燕,经过一年左右的多方探查也有一些消息传回,去年(公元341)燕国大肆改革,对慕容鲜卑崛起最为关键的人口户籍制度被执行。
  历史上关于户籍制度的执行,被认为是慕容鲜卑开始强盛的根基,原因是只有严格的户籍人口登记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劳动力,兵源的挖掘上也会达到最大限度。
  前燕除了在搞人口户籍,还在建城,似乎还是建立都城,不然没有必要建设宫阙。他们想要建的城还没有规模,名字却是已经取好了,叫龙城。
  “啊?一边建都城,一边备战?”蔡优表情看上去比较夸张……或者说滑稽:“辽东……没有多少人口吧?”
  说到底,蔡优就是一个二十来岁的青年人,按照两汉的习惯,二十岁行冠礼(成年)还算是小年轻。可是,他现在身为刘彦的幕僚之一,再这样就别想别人会觉得有什么威严,很难服众了。
  “燕国人口有多少呢?”纪昌在思考:“鲜卑本族该是五十来万,算上晋人的数量,不会低于二百万?”
  现在的前燕还没有南下,止步于濡水西岸,领土大部分就是天寒地冻,人口应该不会有多少。至于前燕人口是多少,就只有他们本国的高层知道,没有谁会将自己国家的人口嚷嚷得满世界都知道。
  刘彦现在是有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触,他对五胡乱华到底发生什么只是知道个大概,具体的细节真的就是不清楚。
  “君上?”蔡优满脸的感兴趣:“我们在对岸建设营盘的事情,是很快就要进行了?”
  正确的时间是在三月底,那个时候渤海相对平静,汉部经由庙岛列岛会穿越渤海海峡,在后世的旅顺半岛进行相关的建设。
  在旅顺那边,刘彦没有打算安排民屯,会以建设要塞模式的兵堡为主,情况允许甚至会直接在狭隘的位置建设城墙卡死整个半岛的通道。
  要知道一点,刘彦一直都在收集石料来着,数量上已经颇为可观,虽说无法在山东半岛这边建立一道长达数百里的城墙,但是建立一条二三十里的城墙却是绝对足够了。
  长广郡和东牟郡的清洗很快就会进入尾声,等待李家和王家将人手集中过来,刘彦就该亲自带着先头部队出发。
  先头部队除开军队之外,还会有五十名的系统农民,相关的工程民夫自然也是会有。刘彦需要亲自前去查看地形,主要是也人在才好指挥系统农民建设。最为重要的则就是,刘彦真的想要看看能不能建设一条城墙,要是汉部能够将旅顺半岛控制住,那就等于汉部在后赵和前燕都各自牢牢控制了一个半岛。
  两个地方,要是经营起来,后赵想要对付汉部,刘彦可以将人撤到前燕那边,反之亦然。再有就是,真要经营下来不止是可以作为退路,何尝不能成为入侵的桥头堡?
第123章
登陆马石津
  蔡家的船是一种与内河船只没有太大区别的船只,就是那些楼船,幸亏的是至少知道海面不能船身太高,只建了一层的“楼”,又将船身尽可能地加大。
  不但是蔡家,东牟郡的各家族船只都差不多是相同的款式,差别就在于船身大小罢了。
  刘彦其实是比较不待见楼船,特别是知道那些楼船的船底是平的之后,要不是渡海船只不够,真没有想要用这些怎么都不靠谱的船只。
  十八条楼船,多则四桅,少则两桅,尽管蔡优一再保证海面航行的可靠性,但刘彦使用没敢让它们被使用来装载人手,除了必要的水手之外只是装载辎重。
  汉部这边出动的是二十二条四桅大船,也就是柯克帆船,装载着大量人手和主要物质,作为船队的领航,分布航行在最前面。
  接近四月的渤海显得相对风平浪静,看去庞大的舰队靠着航行在庙岛列岛周边,岛上是不断欢呼摇手的汉部领民,船上的人也是不断摇手致意。
  海上航行对于汉部的大部分人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基本上就是短途的航行,除了极为少数的人之外,大部分都没有一坐船就是差不多大半天的经历。
  “已经在改了,新建的船只,船底不会再是平的。”蔡优说着话的时候没有半点尴尬:“款式也在变动,不会再怕大风了。”
  说起来,东牟郡那些家属那么多年到底是在干什么啊?连内河和大海该是什么样的船底都没有摸索出来,就只是摸索出船底应该有压舱的重量。而似乎也不能怪他们,有些东西说破了看似很简单,可是不懂的时候就是不懂,任何技术的跨越不止需要积累,还需要那有时候的灵光一闪。
  蔡优那些家族之所以死心塌地的选择归附刘彦不是没有理由,除了刘彦的重要之外,柯克帆船的造船蓝图方式都对他们开放。
  经常出海的人会明白一点,合适的船只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他们更加明白有了那些大船,汉部根本不可能被剿灭,这种有赚不亏的事情,不牢牢抓紧可真的就是傻了。
  非常真实的情况,甭说后赵了,现在又有哪些势力懂海船呢?汉部往海上的岛屿一撤基本就算安全,接下来就该是汉部不断侵袭,使得地方沿海糜烂的时刻了。
  船队大概是二到三节的速度在航行,因为可以始终看到陆地的关系,不存在迷路的可能性。
  他们是从早晨卯时(5:00-6:59)开始准备,辰时初刻(7:00-7:15)出发,经过约两个小时的航行,来到了庙岛列岛这条岛链的最东端,亦是现代称作北城隍岛的地方。
  从北城隍岛的海域看去,遥遥地能够看到远方的陆地,那里在现代被称呼为旅顺,在西晋时期那里叫马石津,在更早之前的强汉时期叫沓渚或沓津。东晋咸和八年(333年)王齐和徐孟率船舰出使慕容鲜卑,即“船下马石津”,于此登陆。
  东牟郡的那些家族每年都会来这边与一些游牧部落进行交易,他们知道马石津在哪,但是据他们所讲港口已经废弃,整个半岛只有极少数的一些猎户,除此没有什么人了。
  蔡优一路上根本不放过可以观察的一切,他几乎是整艘船走了个遍,又对各个岗位的人手需要干什么进行了详细的询问。
  “君上,此等船只……看着不像是作战用途?”蔡优虽然是使用问句,但明显是有其洞察的地方:“载重力足够强,可是灵活性和航速不像是作战用的船只。”
  华夏的造船者们,他们对于战船的定义比较简单,除了必须要有足够的威慑力之外,肯定是要有人力船桨可供驱使的动力,不能是完全依赖于船帆。
  柯克帆船并不是一种完全依靠船帆的船只,但是汉部的造船能力有限,显然是没有办法建造过于复杂的船只,而事实上它设计的时候就是作为运输船而非战舰。
  刘彦愿意将蓝图共享给那些家族,不就是希望共同开发共同研究吗?
  差不多是到了下午申时,精确时间却是没得考究,船队抵达了马石津的旧港口,由一艘船打头,其余船排成直线入港。
  船队需要穿越一条狭隘的“沟”,根据领前的蔡优所讲,这边不存在什么暗礁,从那一处进去后里面是一个类似于内湖的港湾。
  要是从高空向下俯视,看去还真的像极了有一个“内湖”,外围是被一块不规整的三角形所“包裹”,只留下一道空缺可使进入。
  从“缺口”入内,一眼看去马石津根本就没有港口的样子,看去却是不存在沙滩。
  没有沙滩其实就对了,港口还是能够看到沙滩,大陆架就是一种从岸边倾斜而下的趋势,那样水不会深,船无法靠岸,只能是停在远远地外面,用舟登岸。
  知道刘彦此时此刻在干什么吗?他在观看脑海中的地图,是查看地形,亦是在观看这边有无人的标记。一查看,他没有看到任何关于人的标记,内心里也就接受这一片……至少是五百米范围内没有人烟的事实。
  大半天的海上航行,到了目的地原本的禁令也就解除,待在船舱闷了很久的人终于是能上甲板。
  上了甲板的人,他们大口大口地呼吸着带着腥味的空气,瞪大了眼睛观看一片蓝天白云外加满是绿荫的景色,一个开始欢呼,随后是众人跟随,顿时就是欢呼声四起。
  “开始登岸吧!”
  随着刘彦的一声令下,装载部族武装的船只最先靠岸,一个又一个甲士踩着木板,是从来自东牟郡的熟练船工所搭建的船板登岸。
  船队过来是一回事,因为没有港口登陆又是一回事,总之是耗时不会短。
  开始的时候是让必要的部队先登岸,物资却是要等简易的港口建设起来,这样一来没有折腾各个四五天几乎就没可能搞定。
  大部分人没有坐船的经验,哪怕是航行期间海浪不猛,船只也算是稳定,可许多人从船上下到了陆地还是会感觉“颠”。
  刘彦将一切都看在眼里,除了部族武装下来的时候没有影响,只有那批特地被集中起来有充足航海经验的人了。其余绝大多数上了陆地简直就是乱七八糟,直接跪下狂呕的更是不少。
  “君上,恐怕不得不考虑了。”纪昌说的是将不晕船的士卒进行集中:“虽然良莠不济,但……至少上了岸还能厮杀。”
  汉部可是要入侵高句丽的,哪怕是高句丽的后方再空虚,总该也是要有守卫的吧?登岸的汉部士卒要都成了软脚虾,发挥不出平时战斗力的一两成,那可要成为被屠杀的屠宰场了。
  刘彦有些担忧地看着纪昌,自己的这个得力属下脸色非常苍白,额头上也是布满了汗水,明显也是在晕船。
  前车之鉴可是不远的呢,曹操率领号称的百万大军在赤壁几战灰飞烟灭,史书上是有记载周瑜水战的优秀能力,但更加说明旱鸭子打水战会有什么下场。那还是在长江,可不是大海。
  “没事的……”刘彦有自己的全盘考虑:“我们还有接近一年左右的时间操练海军,更有无畏的部族武装会作为第一批登陆部队。”
  无畏的部族武装?纪昌情不自禁地看向了安静待在树林一侧的那支部队,他现在的迷惑一点都不比之前少,长久以来就在纳闷自己的效忠对象到底是从哪里拉出这么一支军队,从来没见说过话也就罢了,似乎真的是有些无畏过头了!
  当然了,纪昌尽管内心里极度地迷惑和纳闷,但从来都没有怀疑过部族武装的战斗力和对命令的执行力。
第124章
战场纪律
  登陆之后第一时间已经派出斥候,他们会在半岛范围内进行详细的探索,并不会因为有一些家族提供地图而就省了必要的侦查。
  刘彦来到马石津不会停留太久,后赵境内虽说是已经进行了大量的清洗,但情势并没有完全稳定下来。他需要在前燕的境内亲自考察,寻找最合适的地点判断能不能建设城墙。
  简易的港口会先建立起一处,船队的人员下船了,物资也该被弄下船。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9/8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