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荒之天帝纪年(校对)第8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6/349

  元始天尊受了他半礼,对十四个弟子道:“燃灯道友是前辈高人,又是大罗金仙,我今封他为阐教副教主,代为师管理教务。你们当以师礼事之,不可怠慢。”
  众徒弟没料到燃灯还有这般不凡来历,竟然还是传说中的紫霄宫中客,顿起崇敬之心,急忙拜一礼:“拜见副教主,拜见燃灯老师!”
  燃灯笑着扶起众人,一起跟元始天尊到后山,开始学习阐教教规,并听天尊当面传道。
  元始天尊总共只收了十五个弟子,但来昆仑山拜师的人何其多,老子又神龙见首不见尾,看样子没有多少收徒的打算,所以剩余的人全都跑去叩拜通天教主,希望能被他收录。
  通天教主向来推崇鸿钧的有教无类,再说截教教义求得就是一线生机,这些弟子来拜师,也是为了改变命运,求得超脱,他当然不会赶他们走。
  不过好歹是圣人,也不是什么人都有资格做自己弟子的。鸿钧老祖也是有教无类,不过也就收了四个亲传弟子,四个记名弟子,其他的人顶多算是玄门外门弟子。
  于是,通天教主也在山下设一大阵,让众人入阵。他考察的重点不在于根脚心性,而是弟子是否有与天博弈的精神,具不具备逆境中求生机的坚韧。
  一番考察后,他也学鸿钧老祖收了四个亲传弟子,分别为:多宝道人、金灵圣母、无当圣母、龟灵圣母。
  在此之外,他又收了乌云仙、金箍仙等随侍七仙,以及四大精英外门弟子,分别为:赵公明、云霄、琼霄、碧霄。
  至于普通外门弟子,那是不计其数,只要听过他讲道的人都算,一时间截教门人成千上万,声势更胜当年的鸿钧老祖,是当之无愧的洪荒第一大教。
  不过截教弟子多以妖族和异类为主,良莠不齐,道德之辈有之,穷凶极恶者更多。
  这些人妖物平日里为了生存修炼而打打杀杀,何曾有过安稳之日?如今到了这昆仑圣境之中,既无外敌,又灵气浓郁,顿时如在梦中。
  最重要的是,外界等闲难见的奇珍灵药,在昆仑山中比比皆是,更有许多连想象都想象不到的神物。
  这让众弟子在打开眼界的同时,也仿佛老鼠掉进米缸中,一时间本性毕露,争相抢夺资源灵物,甚至为此大打出手。使得昆仑山一片乌烟瘴气。
  通天教主对这些灵药也不在乎,众弟子修为低,有需求,他也不管,任由他们取用。元始天尊和老子等人虽然心中不悦,但看在通天教主的面子上,也勉强忍了。
  不过阐教二代弟子眼看如此多的灵物被糟蹋,甚至都抢到自家门口了,自然心中不渝,与截教弟子多有冲突,并越演越烈。
  在这期间,甚至有截教弟子在祸害了东昆仑后,又跑去西昆仑撒野,不过被守护的神兽以及天兵天将给打了回来。
  众人被冲昏的头脑这才猛地惊醒,这西昆仑可是天后之乡,跟本不是他们能放肆的地方,于是继续加倍祸害东昆仑。
第一百二十九章
分家
  其实昆仑山何其广大,灵物更是数不胜数,这些弟子也糟蹋不了多少。但这种无法无天,毫无定性德行的模样,与玄门仙道格格不入,引起了元始天尊的强烈反感。
  “三弟,你该约束下门下弟子了,如此尽是披毛戴角之辈,良莠不齐,不修功德,与我玄门理念颇为不符。似你这般什么人都收归门下,有再多的功德气运也经不起消耗。”
  元始天尊对通天教主的行为并不认同,想当年鸿钧老师就算有教无类,不也要在混沌中开辟道场讲道,选取福缘深厚者,最终只取三千天地所钟之辈么?
  通天教主却是全然不管,只要有人前来,都可听道,算作截教门下,这种行为和道祖可不一样。
  所谓道不可轻传,生灵本有命数,修炼长生是窃取天地造化的行为,每传一人,于天地都有一份因果。弟子做了坏事,破坏天地,阻碍天地发展,业力都要分摊到师父身上。
  所以洪荒世界中,收徒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不经过重重考察,不会传授真本领。
  截教中穷凶极恶者甚多,这样的人不但不会给截教补益气运,还会消耗大量的功德气运,可以说完全是赔本买卖。
  通天教主并非不明白这个道理,也知道元始天尊其实是为他好,但二人教义不同,看法自然也不同。
  “二兄此言差矣,这些人中不少都是业力深重之辈,按正常命运线来看,俱是半途横死之象。我截教既号称要截取生机,就要从改变门下弟子命运开始。
  我传上清大道,内中有真功真行之秘,即可修炼进步,也可积累功德,转变心性。将这些人导入善途,以善行积累功德,然后改易命运,死中得活,就是我之大道的验证。每成功一人,就是对我之大道的补益,也是对天地的回馈。”
  元始天尊默然无语,知道通天教主所言不虚。导人向善自然功德无量,是真正的渡入之举。
  这些人罪孽深重,本是必死之命,但如果功德广大,自然能遇难成祥,化死为生。
  或者修成大罗金仙,得以超拔命运,自然也就没有了所谓必死之命。那个时候,他们的命运其实已经从有常变为无常,能使他们陨落的只有同级或更高级的存在。
  这还是洪荒世界大罗金仙比较倒霉,无法操纵时间。换个宇宙,大罗金仙基本就不死不灭了,可以说,命运完全自主了。
  但天尊的道与通天教主不同,他顺天应人,更多的站在天地的角度考虑。业力是天道清除害虫的一种行为,对天地有利,自当顺应之。
  这些肆无忌惮,毫无敬畏之心的生灵本就该被清除掉。天地生养万灵,万灵无一可报天地,反而为所欲为,要之何用?还不如尘归尘、土归土,将自身返还给天地。
  有这样教他们改命的时间,还不如多收几个良善有德的弟子,向生灵多传授一些向善之道,救渡更多有善根的普通生灵。
  反正靠那些业力缠身的弟子,肯定不可能将教派发扬光大。他们本就是靠吃人修炼的,还指望他们给人传道?如今人族是天地主角,有这些弟子在,如何使广大的普通生灵受益?
  截然不同的教义,这一天终于不可避免的产生对立,虽然二人都各退一步,最终没有继续争论,但三清心中都清楚,这是道之争,没有包容的可能。
  除非有一方改变自己的道,但洪荒大神,哪一个不是心志坚定无比的人,选定的道自会一以贯之,不会动摇。
  若改变自己的道,就是否定了自己的道,就等于否定了自己的过去,怕立刻就会道心破碎,身死道消。
  所以大道之争,不死不休。因为彻底输的一方,往往心态崩溃,气数散尽,道心破碎。
  不过能证道混元的人,当然不可能否定自己的道,就算一时输了,也不过失手一次,有无数的机会卷土重来,除非彻彻底底的被证明,自己所行的道,就是错的,没有一点对的地方。
  此后,阐、截二教教义不同,所带来的裂痕分歧越来越大,矛盾甚至已经上升到亲传弟子的程度。而元始天尊和通天教主也因彼此观点对立,而渐行渐远。
  这并不是二人有仇,或者对对方不满,用现在的话来说,叫三观不合,但要严重严肃无数倍。二人道路南辕北辙,譬如水火,又各有坚持,是注定难以调和的矛盾。
  老子将这一切看在眼中,心中叹息。这件事本无对错,不过是各自的选择和坚持不同罢了,谁也没资格让别人改变。
  到了现在,双方都不再是一个人,各自代表了一个教派,矛盾对立随之不停放大,终于难以再调和下去。
  这也是昆仑山太小,无法容纳三尊圣人的不同大道,使得碰撞越来越激烈。
  “罢了,堵不如疏,道不同不相为谋。如其强行凑在一起,全兄弟之义,不如顺势而为。既然道路不同,就各走各路好了。我是大哥,也不跟你们两个抢昆仑山,你们好自为之吧!”
  老子唤来玄都,骑上青牛,将九龙金杖变为扁拐拿在手上,飘然而去,到了首阳山,开辟八景宫,就此重立道场。
  通天教主长叹一声,看了看昔日钟灵毓秀的神山,如今确实乌烟瘴气,不复昔日清圣,心中更是叹息。
  “二哥,你我所行之道不同,彼此各有坚持,如其日后相看两厌,不如就此分家。今后三清不复一体,但仍是亲兄弟。小弟也去了。”
  通天教主骑上奎牛,在四大弟子和随侍七仙的簇拥下,离了昆仑山,一直降到东海之上,见有一岛,形如巨鳌,金光灿灿,霞彩漫天,心中甚是欣喜,于是就想将道场立在这里。
  不过这岛已属天庭所有,教主派多宝道人上天,不一会,天帝旨意下达,将金鳌岛并周边群岛都划给截教以作道场。
  通天就在岛上开辟一座洞府,仍命名为碧游宫。
  元始天尊在通天教主走了之后,心中颇不是滋味。虽然不是自己的错,不过兄弟先后离去,心中难免失落。
  于是天尊将三清宫封闭起来,再另行开辟一座洞府,取名玉虚宫。
第一百三十章
找帮手,阻圣人
  且说东胜神洲有一人族风姓部落,实力强大,是人族第一部落。部落族长有一女,名华胥。
  这一日,华胥独自在郊野游玩,不知不觉进入雷泽之中,看见一个大脚印,好奇之下,就踩了一脚,竟致怀孕,十二年后,诞下一子,人首蛇身,十分奇异。
  部落族长开始以为是妖怪子嗣,喊打喊杀,可后来又想到人族圣母娘娘也是人首蛇身,又想到女儿履大迹而突然得子,传闻雷泽之神龙首人身,此子与圣母娘娘、雷神或有关联?于是便好生教养起来,取名伏羲。
  伏羲渐渐长大,表现出非同一般的智慧和才能,小小年纪,就已经教民作网用于渔猎,又教民驯养野兽,提高部落的生产能力,使得部落发展的更快。
  众族老对伏羲赞誉有加,许多事情都要听他的意见,然后再做决定。而伏羲也总能找出最好的解决办法,久而久之,部落大权渐渐就转移到他身上。
  在伏羲长到二十岁的时候,老族长去世,临终前,经一致推举,让他做了新一任部落首领。
  就在伏羲大力发展人族的时候,三十三天外,离恨天,纯阳道宫之中,天帝天后与诸圣齐聚,共同商量着有关人族三皇五帝之事。
  伏羲之事没什么好说的,一切都有女娲娘娘一手操办,轮不到别人插手,诸圣感兴趣的是后面两位人皇。
  东王公道:“伏羲证道之事清晰明了,不过尚需先天灵宝河图、洛书。就请鲲鹏道友走一趟,亲自下界指点伏羲,同时借出河图洛书,让伏羲明悟阴阳五行八卦之理。”
  鲲鹏点点头,答应道:“此事易耳,伏羲道友昔日与贫道也有些交情,助他证道义不容辞。”
  诸圣没有异议,鲲鹏是妖族之人,指引伏羲证道,女娲娘娘放心。就算得了功德,也没有便宜外人。而且,用了人家的先天灵宝,不得给点补偿?
  以鲲鹏至人的身份,别说指点伏羲,就是做他师父都够了。不过伏羲是人族圣皇,当然不可能拜一个万妖之师为师,这一点,在坐的诸圣没有一人会答应。
  东王公道:“巫妖劫后三万年,人族方孕育一尊皇者。伏羲当在位一千八百年,传国至一万八千年,人道昌,方有地皇出世。再一万八千年,有人皇出世。”
  老子道:“皇者出世,虽生而知之,但终究不明大道,不悟天命。我等圣人负教化之责,当引导人皇明天命,证大道,使人族昌盛。”
  东王公点头同意,圣人本就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导人皇是天经地义的事,也没什么好说的。
  女娲娘娘道:“人族有三皇五帝,除去天皇之外,尚有七人,诸位打算如何分配?”
  诸圣各自沉吟,这才是他们今天聚关注的重点。如果能将三皇五帝收入自己门下,不论是气运功德,还是教派传道,都能收获巨大。
  但东王公早有定见,今日不过是和诸圣确定一下而已,说道:“皇者,本意指原始之神祇也,岂能无功而为之?朕以为,人族地皇与人皇并无定数,功绩大者自为之。
  诸位与其在这里争论,不如想想如何选定人选,辅助他做出足够大的功绩。”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6/34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