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海(校对)第60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08/847

  其实也不是没遇到问题,但遇到的问题不是原材料与技术上的问题,问题只是缺钱。
  但到要修铁路,朝廷终于发现铁产量不足了,而且一缺就是大缺口。
  皇帝要从北洋修到北京,再从北京修到大宁,全长千里,就用北洋叶梦熊从官道两侧加铺双向木底铁壳轨道的法子,徐光启算过代价,不贵。
  料钱才七十五万两——真的不贵。
  叶梦熊建议中的铁轨不但比陈沐打算在大东洋修的铁路用铁省一半,而且在实验中还证明其上行走现有三千至两万斤蒸汽机车时能有效前行,下面的木轨能很好地为铁轨分担重量。
  问题是大明拿不出这么多铁,甚至于在大明修铁路,比在亚洲修铁路更难,难得多。
  哪怕大明的铁很多、匠人很多,拥有达成一切的一切条件,但本土同样也有局限,百姓、官府、军队,都是要用铁的。
  亚洲原住民过去不用铁也能很好地生活,如今即使有了铁,炼出十斤就有八斤能投入到建设中,大明行吗?本土要炼出十二斤才有一斤能用。
  张居正抬手打断了徐光启,道:“你说的这些都知道,既然陛下要你兴建铁厂,你就去,东洋陈帅说过北直隶到处都是矿,你去探,要用哪里的矿,就给陛下传信,谁都不能拦着。”
  其实他比皇帝还明白铁路意味着什么,帝国首辅可不是被圈禁在紫禁城去一趟清华园就觉得自己过年的皇帝,并且他和叶梦熊的联系更深,因为他就是大明帝国的北洋大臣。
  他不但亲眼去北洋看过铁路,甚至还差一点就登上飞鱼了。
  那神经病叶梦熊如今已经将铁路从北洋修到天津卫,还专门让人做了架六百斤重的铁马,蒸汽驱动的包铁木轮铁架马,座位后头带着一台蒸汽机,半卡在轨道上的轮子因车身偏沉只要一停就接近要倒下来,在轨道上窜起来比真马都快。
  张居正就是因为坐着轨道铁马被吓着了,才强行抑止住想登上飞鱼的躁动,同时神中年决定——有生之年都不会再擅自试用北洋没有投入使用的任何器具。
  铁马没刹车呀,轨道虽然没急弯,但北洋通天津这段整个就没有任何直线道路,全是接近直线的大弧弯,唯一的刹车装置是脚踏板旁边的放气阀,放完了气惯性还在,轮子在轨道上滑得不行,差点把张阁老甩飞出去。
  太刺激了,张居正觉得自己已经过了玩物的年纪。
  相较而言他更看好那些体型庞大而平稳,能在铁轨上拉动大车的火德星君。
  正因为清楚,张居正才更认为皇帝让徐光启去开铁厂无甚用处,朝廷缺的铁太多,根本不是一个或几个铁厂就能弥补的。
  相比之下,张居正对率佛徒入印度的天时和尚更加关注。
  没办法,被陈沐惯的……神中年也会学会将国内遇到的问题展望于外部寻找解决办法。
第四百三十二章
暴风
  大明聚集在印度次大陆东部的人马已经不能被称作佛徒了,甚至连民间武装也不行。
  因为他们有军官、有士兵,尽管军事水平良莠不齐,但他们确实是一支军队。
  大明本土与日本的佛徒都还没有出发,但聚集在比哈尔省的佛徒已达三万之众——甚至比孟加拉叛军聚集的兵力还要多。
  叛军的贵族首领们都傻了,完全无法理解天时法师过来究竟是做什么的,而且还不敢问。
  天时和尚带着三百多人过来时他们就不敢问,如今天时有三万余人马,他们更不敢问了。
  关键的转折点发生在万历八年的最后一个月,天时法师的佛徒军产生质的变化,因为西洋大臣殷正茂终于头脑开窍,打算接纳他们并给予一点力所能及的帮助。
  当然,这也可能是殷正茂觉得天时作为统帅太不够格。
  由东洋军府的戚继美前来授下八部罗汉,其实就是八个将军,由过去作战经验最多的阿瓦王猛勺与卑谬王莽夜叉节制。
  卑谬王莽夜叉的名字是音译,其实依照大明人为别人命名的习惯,猛勺可能也该叫莽勺,但没办法,猛勺这个名字是他自己起的,而陈沐是这个名字的见证人,所以猛勺喜欢自己叫什么,他就能叫什么。
  这俩以王而称的家伙是莽应龙的掘墓人,就是他们带兵打败了莽应龙主力,归附大明。
  大明完全统治东吁后第一件事也正是把他们的权力收回,多赐财宝官爵,并答应他们两代富贵,他们是第一代,作为第二代的子侄则是现任知府,但之后的第三代将会迁往十三省,以顺利达成流官交接。
  对这个时代可能是最大明粉的猛勺来说,这正是他想要的。
  因此一听说天时法师征僧兵入印援战,当即拉着莽夜叉火线入庙宇参拜,乘船远来支援帝国建设。
  随后极短的时间里,万字军便完成了大量散兵游勇到传统军队的变化。
  有了正规统帅,情况就不一样了。
  八部罗汉各辖数目不等的寺庙方丈,各寺庙方丈又下辖麾下武僧,闽广商贾管理辎重,形成完备的管理系统。
  在此期间,天时和尚把进入比哈尔省的莫卧儿军吓跑了。
  莫卧儿的情报是滞后的,而天时和尚的援军都来的太快太多,上一次兵败传回去的消息是两万地方叛军有七八千名明军帮助。
  根据这一情报,莫卧儿渴望立功来讨好阿克巴的阿富汗与突厥贵族们紧急召集了四万地方杂牌军再度兵临比哈尔。
  原本嘛,孟加拉叛军贵族们的兵就是地方杂牌子军,普遍弱于突厥骑兵和北方骑兵,但阿克巴的军队还没到,地方贵族与头人召集的军队其实和叛军实力相仿,他们也能认清自己,并清楚知道来自明朝的和尚跟叛军也不是一条心。
  想要逐个击破,先合力震慑并击败叛军,一旦明朝和尚无利可图,必然会退走。
  即使不退走,他们也还能剩下两万军队去和明朝和尚见仗,理想非常丰满。
  可等他抵达比哈尔,需要面对的孟加拉叛军依然还是两万多,明军却增加到三万有余……这谁敢来啊?
  地方贵族非但没能震慑叛军,反倒令叛军增加了胆气,更关键的是,猛勺觉得他们不堪一击。
  八部将军一拍即合,率领僧兵向西推进,后面的叛军立即跟上。
  自始至终,天时和尚没有与叛军首领达成任何协议,但双方有一种不必言明的默契。
  天时和尚用佛法使一座城池倾覆,立几座庙宇、带走部分能作战的信徒,然后继续向西;叛乱贵族们则紧随其后占领这些城池,对天时和尚所拥有的一切分毫不动,收拢余下的土地、分封留下的田产,留下贵族照顾它们,更多人则紧紧跟随在天时方丈身后。
  他们一路沿着恒河西进,攻势非常艰难,但始终在缓缓进军,等到万历九年即将到来的冬月,他们已经先后占领比哈尔省沿恒河向西十二座城。
  这样的进攻速度甚至都快赶上阿克巴征服叛军的战斗了。
  造成这样的结果并非因为和尚们战斗力高强,恰恰是和尚战斗力不高的体现,他们毕竟不是第一流的军队,仗打得西洋军府在果阿看热闹的军官们极为窝火,恨不得亲自带兵下场教他们如何打仗。
  也就戚继美觉得还不错,其他人诸如李锡、张元勋等人都觉得天时和尚极为可笑……你干嘛要一座城、一座城地攻打,用春秋战国的方式来决定胜负?
  有一艘六甲战舰、二百多条商船保护航路,坐着船直接打进都城难道不好么?
  但看着心急归心急,西洋军府恪守殷正茂的命令,对天时和尚的任何行动不加以干涉,只是眼睁睁看着莫卧儿军节节败退。
  他们倒也没真光看着,因为内阁北洋大臣的命令来了。
  张居正最闹心的事莫过于没有铁,因此一封书信至此,四洋军府四百名旗军散布进入比哈尔、孟加拉等地测绘地图、寻找铁矿,并授意商贾与孟加拉叛军进行贸易,同时与其商定边界。
  单方面的边界。
  孟加拉与半个比哈尔属于叛军,再向西的土地则不属于他们。
  倒不是殷正茂想在这个时候趁人之危,说实话叛军也没什么值得殷老爷子去趁的,主要还是因为皇帝从国内送来的诏书……一大堆来自山西的郡王与辅国将军们来了。
  各个都在找他要封国,朝廷的公文写了,他们过去在中原有多少地,到这边来就给他们分多少地;至于怎么分,皇帝看上去不感兴趣,只告诉殷正茂,你给他们分就行了。
  殷老爷简直欲哭无泪。
  商贾商贾管不了,和尚和尚管不着,他甚至还没来得及跟朝廷抱怨,郡王与辅国将军们又来了,这还是个他管不着的。
  印度次大陆在万历九年初经历了一次大分封,该分封的亲王们,分封了;该分封的将军们,也分封了。
  最后就留下夹在两边的莫卧儿军与孟加拉叛军一脸懵逼:这帮人把我们的地分了,那我们吃什么喝什么?
第四百三十三章
文盲
  阿克巴大帝很烦,因为他还不是大帝,且有可能永远都不会成为大帝了。
  他确实可能是所有在印度占有一席之地的统治者中最明智的一个,尽管外面的人传颂他是一名拥有宗教宽容的统治者,但实际上他认为自己对宗教并不宽容,他的一切举措都是为了更好地统合这片土地上的人。
  他废除了不让吃猪肉与杀猪的习惯,先剃自己的胡子再鼓励臣民剃须,同时鼓励人们适度饮酒。
  与此同时,对印度教的陋习也同样予以打击。
  就在天时和尚聚兵之前,阿克巴还刚刚召集博学的伊斯兰学者、婆罗门教徒、印度教徒、基督教徒、耆那教徒、佛教徒、犹太教徒和拜火教徒聚集在都城阿格拉,让他们轮流畅所欲言进行辩论。
  最后他认为,所有教徒实际上拥有的是同一个永恒的神。
  而他个人并不推崇或引导臣民去信仰任何一个教派,这是非常奇怪的,他的祖父、莫卧儿建国者巴布尔、父亲胡马雍和老师拜拉姆汗都主张以武力推行宗教。
  而他却说:我自己都没能领悟,为何还要去引导别人?
  尽管外部面临叛乱与战争的威胁,阿克巴依然恪守清晨在红堡阳台露面的习惯,接受臣民的伸冤书,尽管这种像部落首领裁决纠纷般的坚持帮不到几个人,仍令阿克巴在臣民心中大获好评。
  在印度这片土地上,治理地方是相对容易的,因为这里有着世上最神奇的臣民,只要管理好纷乱的宗教事务,一切便都能迎刃而解,不论统治者出台什么样的法令,都会得到非凡赞誉——反正那些人什么都不懂。
  宗教事务对阿克巴来说也不算太困难,他试过更改教义,寄望于各宗教一律平等,各奉其事,消除相互间的对立。
  但阻力太大,所以他打算自己成立一个教派,至少让这些宗教都不要影响自己,名字呢,就暂时定为‘丁丁拉稀’,意为神圣的宗教。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08/84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