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海(校对)第65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53/847

  去大西港的压根没走到大西港就没钱了,使者不知所踪,据逃回去的随从说是被原住民种植园主绑了弄到种植园里当奴工去,可究竟是哪个种植园谁也找不着。
  去巴拿马的在路上在丛林里失踪,那边治安一直不好,以前还在西班牙统治下时就有黑人强盗在林中出没。
  去智利的使者倒是难得有回信,一下船港口执勤的武士小队长就带着足轻把身上值钱的物件拿光,就是明目张胆的拿,小队长个头不高,穿着轻甲按剑而行,看人都斜着眼看,挑到什么东西他喜欢就拿走什么,稍微不顺心意就要拔剑斩人。
  不过到底也没白拿,在土民士兵打算把这个西班牙人打死的时候那个武士小队长还是拔剑呼喝着驱走土民保甲来着,但一直到使者出城才终于明白那武士队长不是保护他,是不允许自己巡逻区域死人,所以把他送出城去,那些土民就在城外等着他呢。
  后来使者被智利原住民打断了胳膊腿送回船上,邵总兵手下一名副百户还写信道歉来着。
  总之……所有地方,只有到常胜来的秘鲁使者能好好活着,不找他找谁啊?
  就是这秃子有点无耻。
  “无耻?你们才无耻。你们漂洋过海来占了人家的地,杀人父母奸淫妇女,还要把人奴役,人家起兵反抗你们怎么了?”
  “明着告诉你,这事跟我邹元标真没关系,我倒是想有关系,要是我常胜能跟哥伦比亚挨着,我把炮都给他们送去。”
第二十一章
难题
  万历皇帝遇到了个难题,在写给陈沐的信里,朝臣把造成这个难题的原因归结于陈沐,所以一致认为问题需要他来解决。
  这个问题就是在明军占领南洋的数年之后,甚至万历舰都已开到大东洋上,满朝文武才终于后知后觉,认为大明是可以成功扩张的。
  发生在海洋上的战争不是奇迹,收复乌梁海也并非契机,深层原因是生在南倭北虏末期、成长年代经历大明重开海禁、血战马尼拉的那一代人,最年轻的已经过殿试考取进士,入了翰林院做编修、去了地方做知县、进了科道当言官。
  他们眼中的大明,与先辈眼中的大明完全不同。
  老辈人说不要轻启战端,旗军疲敝不擅野战,他们却说大明旗军所向无敌,并举出封存讲武堂的历次战绩;老辈人说不要多面作战,朝廷国库空虚禁不起消耗,他们却说朝廷京运银年八百万两、京运粮八百万石,津通铁路青龙日行三百二十里,只要继续修下去,海运粮草半月就能从北洋口岸运至甘肃西宁卫。
  截然相反的观念在朝堂互相碰撞,已经持续很久。
  从最初双方都不理性,到后来双方都极为理性地分析,最后甚至拿出各个请战将军们上交至京师的战略目的、作战计划开始分析,并且由大明食物链最顶端的那一群人——内阁、六部、翰林院,将各战略目标分出轻重缓急。
  比方说因上交请战书而被皇帝重新启用的宁夏副总兵张臣,他的战略目标非常近,就是先收复哈密卫,再进而收拾掉叶尔羌汗国的吐鲁番总督马黑麻。
  虽然叶尔羌汗国在历史长河中看来是草原上古往今来的第一大悲剧,但第三代大汗阿不都哈林灭掉东察合台汗国,短时间内叶尔羌汗国正值鼎盛时期,若非其第一代可汗赛义德在进攻乌斯藏的路上就被诸位法王用高原反应反死,这会极度膨胀的汗国很有可能再跟大明亮亮刀子。
  他们被张臣盯上的原因是骚操作多和家里有矿。
  硝矿。
  其实叶尔羌汗国很恐怖,他们有硝有磺、产量巨大,城邦贵族还会制作火枪,打起仗都用步兵火铳与盾线抵御东察合台汗国的攻势,西边和莫卧儿联系、东边和大明相邻,潜力巨大。
  潜力高架不住人不学好,作为察合台汗国、吐鲁番汗国的后裔,他们完美继承了蒙古帝国的遗产。
  粗糙的蒙古式政治体系,有。
  粗糙的蒙古式财政体系,有。
  粗糙的蒙古式军事体系,有。
  自然也有可汗继承人的选举法律,库里台大会。
  政治体系决定了汗国是部落酋长们的松散联盟,财政体系决定了不论大汗们都很贫穷,军事体系决定了不打仗不抢夺勇士们就过不了好日子,库里台大会……则决定了每一次继承人选举都会让汗国陷入分裂战争。
  这在一座城池都没有的草原上是个大问题,但如今叶尔羌汗国占领的土地从汉代开始就有城池、有城邦,游牧部落与城邦共存,大汗们一看这样下去不行呀,游牧赚不到钱,赚不到钱就无法装备精兵,无法装备精兵下一次库里台大会自己就会被别人吞并掉。
  而这里又离传统上的中亚地区很近,那么聪明的大汗们会怎么选择呢?当然是找西边的好邻居们取取经,妥了……他们没钱了就抢劫自己的城邦。
  在张臣看来,叶尔羌汗国那些被称作‘伯克’的城主们,都是大明的天然盟友。
  他的战略步骤就是收复哈密卫,跟叶尔羌汗国在战场上大做一场并取得胜利,让广阔天地中苦叶尔羌汗国久矣的城主们看见大明的力量,他们都得高高兴兴谢领大明天子的土司任命书。
  像这样的战争,对百姓来说有统治基础、地形熟悉道路良好,进有城池退有关口、还容易获得内应,预计收益也很可观,不打的话将来他们哪天开窍造上铁炮轰回来麻烦又极大……上上之选。
  像陕西总兵官魏时的战略就属于朝臣不太感兴趣的,他想去打瓦剌,理由是提气。
  谁管你提不提气呀,土木堡都多少年之前的事了,更别说现在土蛮之后新继位的卜颜伯跑到瓦剌去,后边的事且等着他们自己乱就行了,既没道路城池也没战略收益的事,别看魏时做的计划挺认真,基本上没人认可这一计划。
  不过诸多计划虽定下优劣缓急之分,朝廷却没急着看战。
  因为不单单武臣,是满朝文武的战意统统被调动起来,甚至有正经督抚希望调往塞外做总督。
  所有人能想要开疆辟土的功勋,那么问题就来了——立了功,封什么?
  低下的士兵、县官好说,可这帮人文的都是督抚一级、武的都是总兵一级,功勋官职皆已至极,以前人少,宗室禄米的问题太大,朝廷对爵位非常克制,同样也没几个人立下泼天大功。
  如今克制的壁垒已经消失,靖海伯、克虏伯都封了出去,现在这个情况就让内阁与皇帝有点害怕。
  收服哈密卫成功,张臣封不封爵?如果张臣因收复哈密卫封爵,那戚继光收复兀良哈三卫,又该封什么爵?那李成梁一路凿穿努尔干都司故地,重设七八个卫,又该封什么?
  以后再继续扩张,那些武将怎么封爵?
  更何况天底下还有两个大哥。
  西洋的殷正茂,西洋设立多少个卫,他说了算。
  东洋的陈沐,攥着尚方剑与万历金牌别说卫所了,创造多少个国王,他说了算。
  这事皇帝只能跟陈沐商量,只要跟陈沐统一口径,往后封别人就能以他为例,再大的功勋也没有比他还大的了。
  这些年皇帝都不知道该怎么封他,只剩下封侯了,至于说封王,万历觉得管着百八十个王的陈沐看不上王爵。
  陈沐想想也觉得挺棘手,但他并不赞同扩大封爵……这年头大明能臣猛将辈出,只要口子一开,不出三年大明就会遍地爵爷。
  有爵位是个好事,能激发人的立功心,但爵位世袭就免不得削爵,弄不好功臣之后还会遭受屠戮。
  最好的办法是让爵位不世袭,但是又不能让后代没有优待,否则爵位也就不是爵位了。
  “那就,弄点儿勋章吧。”
  经济实惠,还能增强立功将士荣誉感。
第二十二章
通达
  智利的大漠人迹罕至,如今成为明军的军事禁区。
  隶属大明北洋军器局的火药科的匠人乘船漂洋过海在智利登陆,翻过贫瘠的沿海高原进入这片满目疮痍的荒漠,如同走入另一个世界。
  一个一无所有的世界,每一个初次抵达这里的大明人都会发出疑问,这里明明紧邻着大东洋海岸,怎么会如此干燥?
  当地数量稀少的原住民说,上一次下雨按照大明历法是隆庆四年,从那之后这里没再下一滴雨过。
  如果一个人把水壶里的水倒干净,壶底留下的水渍都比这一年降雨量多。
  荒漠一望无际,连仙人掌都不愿在这多待,高山顶端远远望去像覆盖着终年不化的积雪,北洋旗军的探险队起先以为在山上能得到当作饮水的冰,爬上去才知道山顶覆盖的不是积雪而是盐矿。
  即使是最忠诚勇敢的军匠,在初次领略它令沙漠与泥土干旱破碎的独特地貌时都会在心中打起退堂鼓,即使最自大的人也会怀疑自己能否禁得起天与地的考验。
  东洋军前军都督府的总兵官邵廷达,已率本部旗军在这片荒漠中持续开拓了二十七个月。
  白天,他和部队以鸟铳为杖,披单衣斗篷由一个绿洲走向另一个绿洲,用双腿间的步伐丈量出荒漠的道路;夜晚,他的部队穿厚实棉袄盖着棉甲,蜷缩在特制棉帐与绿洲盖起的石屋中等待另一个黎明。
  在这里找到硝矿不难,在任何一个你认为打下一口井就该冒出水的地方,把土层掀开,运气好的只要掘开二尺,就会露出埋在地下的硝土层,即使运气不好,最深的一次他们也仅仅打了一口八尺井。
  这是一个由盐、土、硝组成的世界。
  都督府的兵力是不断变动的,最早的时候,邵廷达麾下满编兵力一万三千有余,除驻防三座重要的城池与港口,仍有一卫部队可为野战机动力量。
  后来他们在这里明军没有敌人,土民经历西班牙人带来的奴役灾祸后忙着生存,根本没人顾得上跟大明打仗,恰恰相反他们对明军的到来极为欣喜——因为他们带来不同的食物与更多技术。
  与西班牙人的关注点不同,明军也在意铜矿、金矿、铁矿与银矿,但比起五金,明军最显著的特征是带来了民以食为天的观念,他们见不得人吃不饱饭。
  但原住民还是怀疑,在经历了西班牙人噩梦般的奴役之后,他们不愿再相信拿着经书的教士逼迫他们住进房子里容易管理、逼迫他们为西班牙人养殖动物、逼迫他们编成队伍强迫劳动。
  现在看来一切没什么两样,只是秃头修士换成了戴着乌纱帽的县官,同样要让他们住进房子、要他们养殖动物、要他们耕作土地、还要把他们编为保甲。
  他们畏惧大明的刀枪,却打心眼里认为这一切并无丝毫变化,只是骑在头上的换成了跟自己长得有几分相似的人。
  依然流窜在这片土地上西班牙修士说,大明人和土人不一样,他们比你们白、也比我们白,他们是白人。
  可住在李耳城的大明老爷们说西夷放屁,老子是黄肤黑发黑目的大明人,他们才是腌臜的白人。
  在怀疑中,土民看到粗放的农牧技术被大规模改良,以前叫圣地亚哥如今被邵廷达更名为李耳城的港口造出百料渔船供沿海渔民出海打渔,城里做出精致的衣服和鞋、贩卖更坚韧的渔网与比独木舟更快更大的船。
  大明人说这能让所有人取得更多食物,飞快地富有起来。
  可整整三代不曾拥有个人财产权的土民根本不知道富有起来是什么意思,当西班牙人离开,整片土地陷入停滞,上层建筑轰然崩塌,让底层因服务西夷而生的原住民无所适从。
  邵廷达可以强迫他们进入汉文学堂学习文字与谈吐,却无法强迫矫正深深烙印在灵魂深处的不安与自卑自贱。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53/84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