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海(校对)第68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81/847

  唐王给捐了白银三万两,万历觉得挺好。
  蜀王冷不丁送来黄金六万两,万历反倒是觉得蜀藩该治一治了——这也太多钱了。
第七十五章
蜀藩
  成都,蜀王府。
  “对,六万两黄金,都给天子送去,现在有银行这制度是不错,这么多钱他们从户部一提就出去了。”
  蜀王朱宣圻袭封蜀王已有二十余年,生着一副标准的老朱家大脸盘,是个胖胖的中年人,摆手道:“记得把这封信也一起交给天子,我们蜀藩的这些大王将军们,不论陛下要做什么,都坚决支持!”
  蜀王府不是府,是一座宫城。
  宫城前门为端礼门,门内三重宫殿以正南北向的中轴线上布局,大殿之后为层层叠叠的宫室,紫禁城的宫墙高三丈六尺,蜀王府的宫墙高三丈五尺,远高于规制规定的二丈九尺五寸。
  不过这座王府是在朱元璋的命令下修建的,那是洪武十五年,成都始依诏令修建蜀王府,叮嘱要以后蜀的旧城为外垣,在其中筑王城,因此这座营造九年方修完的蜀王府占地尤其大、宫墙尤其高。
  那时候这是大明的西陲,藩王还能领兵打仗出镇要塞。
  蜀王朱宣圻也不会想到蜀藩给皇帝进献六万两黄金会背上一口大锅,但事实就是这么个事实,蜀藩确实是全天下藩国中最富有的,在整个四川只有这一个藩国,在整个成都府,七成田地都是蜀藩王庄。
  六万两黄金并非朱宣圻一个人出的,是整个蜀藩,成都府蜀王府宫门外的体仁门、广智门外,一字排开诸多郡王府邸,那六万两黄金便是整个蜀藩的功劳。
  相对而言,蜀藩地处相对封闭,跟中原的联系虽比先代好上一些,却也好的有限,唯独对皇帝的命令执行的非常彻底。
  前些年河南抚按孟重等人上疏建议朝廷,对宗学进行调整和充实,得到批准,而后消息传入川中,蜀王朱宣圻这个大家长便着手兴建宗学,宗学还未来得及建立,皇帝又传令各地施行新建万历小学。
  紧跟着,就是一件足以影响整个四川的事发生了——播州宣慰司外封。
  正是那时候,朱宣圻等蜀藩宗室才终于知道,原来大明朝在海外还有一块名叫新明的地方。
  也是同年,四川开始修电报网,北边从陕西修进来、东边朝湖广修过去、南边从松坪关修进云南府。
  比起兴建宫室这样开销巨大的工程,只是沿着原有驿站道路沿线铺设电报网络难以称得上浩大,却极考验基层动员能力。
  但就这样的事,对废弛已久的四川布政司来说很难,正是由于蜀藩的存在,亲王朱宣圻率蜀藩旁支藩王发动佃农,使成都府成为诸府最先完成的那个,而后又帮助龙安府、重庆府进行徭役,才让使命完成的又快又好。
  对朱宣圻来说,他的诀窍只在于颁布一条让参与电报徭役的王庄佃农两年里每亩少交一分银,一次劳作将赋税免去三分之一。
  电报对他们来说太重要了,蜀藩的富贵一在茶马古道上的‘蜀府正字’商队,这是朝廷分派到四川地方的专项交易,蜀藩出了很大的力气;二来就是那些田地,田地不是强取豪夺来的,而是因立功、忠心、贤良世代受皇帝赏赐来的。
  立功赏赐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交通不通畅,消息传达不及时。
  朝廷对藩国信息通报有时间限制,山西山东收到消息并回复至京师的期限为六个月;河南周藩六个半月;陕西秦藩七个月;江西益藩、湖广楚藩八个月;广西靖江王府十个月,四川蜀藩——十一个月。
  消息传达不及时,早年蜀藩又是朝廷西陲藩屏,遇事就要相机而行、断然决策。
  比方说早年还有兵权时遇到战事,朝廷让蜀藩委派四千军兵出征,并向朝廷汇报;但才刚过去一个月,前线的战报就已遇到兵力不济的问题,当时的蜀王便在不经朝廷命令的情况下再向前线增兵三千,事成之后自然得到嘉奖封赏。
  而当朝廷政策改变,蜀藩又带头向朝廷上表,将护卫中大部分兵权自愿交给朝廷,以实际行动向朝廷表忠,自然又受到嘉奖。
  军事上他们为帝国镇守西陲多次用兵提供兵员、后勤保障,经济上利用职权,用进贡蜀锦与川扇为百姓争取免税机会,每年向朝廷进马也成为常例;在地方上资助寺庙、修名人祠堂、给博士生拨款、给名士赐田。
  成都的杜甫草堂、宋濂祠、王宫外百年老梨园、城外新都德阳王桥、府城死郊供穷人使用的义冢地,都为蜀藩历代王爷所修缮的重点。
  以至于在蜀中形成传统,但凡涉及修公祠、修庙、修桥这些公共事业,或百姓饥饿需要施粥、被土民捉去需要赎金,地方官员、乡里老者就会向蜀藩求助,蜀藩有求必应。
  自然还有蜀藩镇守所在的都江堰,他们的封地皆在都江堰一线,因此这重大的水利工程也被蜀藩长期关注,都江堰造铁牛,蜀藩发铁万斤、银百两;都江堰每一次修缮结束后,蜀藩都会让长史发钱币、带羊酒,犒劳完成徭役的百姓;此外每年都辎重青竹上万杆,委派王府长吏监督织造竹篓,装石头来资助修缮工作。
  蜀藩好,是真好,一代代皇帝、一代代文士、一代代百姓,没有不夸他们贤良的。
  但天府之国,没有自耕农。
  他们做的越好,皇室越会赏赐,赏赐的多了再没别的花样可赏,就只剩下增加庄田。
  这里的田地七成属王庄、两成属军田,剩下一成,恐怕也很难说享有田地的人是自耕农,因为他们的田多半是蜀藩赐下来的。
  你是名医,活人无数,蜀藩赐你老母田八十亩,把你推荐给朝廷让你进京去。
  你是孝顺长辈的好孩子,蜀藩请人给你作诗、给你立碑,赐你田地八十亩。
  蜀藩越是贤良,蜀藩的王田便越多,以至于包括成都府周边州县都已经不能用土地兼并这个词来形容了。
  比较确切的词儿形容这种状态,应该叫土地国有化。
  人不患寡而患不均,反正所有人都没成为地主的机会,能多耕的就多租点庄田;多耕不来的就少租点,川中二百年未历战事,反倒兼并至极的成都府在蜀藩的文教之下情况要比其他兼并过程中的地方好上不少。
  一代一代的蜀王都要让藩国成为道德楷模,至少这比其他藩国经常出些杀人抢妇女的混账王八蛋宗室强太多了。
第七十六章
活该
  电报对蜀藩的作用可太大了。
  他们在大前年只用了四个月就把准备铺设电线的沟渠挖好,前年用两个月把沟渠修成方渠,在这过程中一直按照朝廷派来的工部吏员要求烧瓦片。
  电报开始在蜀地修造,这项新科技就已经在江山半壁投入实用阶段,有充足的经验,人们不再苛求精细美观的石槽来放置电报——把陶烧成两片契合的圆瓦盛电线,瓦带两耳,耳有小孔塞一个石榫固定,外面埋上土也一样能防虫防害。
  但一直等到去年,朝廷才从湖广派船队把电线、蒸机等一系列工具以及会使用新工具的人才送入蜀中,已席卷江山半壁的新工具这才真正在川中为人所知。
  最大的改善是什么呢?
  过去半年才能收到的消息,如今只需七至十三日即可知晓。
  消息要是从陕西传过来,就快一点;若是从湖广传过来,就慢一点,但总归是比过去快太多了。
  其实蜀王朱宣圻根本没收到万历让徐爵透出来的风,是唐王跟他说的,说皇帝修铁路缺银子了,蜀藩这么有富贵,何不给皇帝出点力。
  朱宣圻压根不知道唐王口中所说之铁路是什么东西,而且问遍王府官吏,全是一问三不知,好在他看懂了最关键的,皇帝缺钱。
  缺钱嘛,黄金六万两应该够了吧?
  不够还有。
  不一次给太多的原因是蜀藩正在完成皇帝下达的上一个指示:修学校。
  皇帝要办万历新建小学,过去的官学该修缮的要修缮、地方的社学、乡学也要全部收归朝廷统一管制。
  这事比修电报困难的多,各地社学乡学大多数是百姓当中商贾、乡绅与官员主持修建的,虽说是每社皆有,但各方财力不同,修造规格自然也有所不同。
  富贵的社学管吃管住、贫穷的社学只是一间草庐,相互之间差距极大,蜀藩身处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被路况与遥远空间磨练出善于隔四千里江山揣摩圣意的独家本领——规格要统一。
  蜀藩一直忙着修缮各处社学,把成都府周遭所有社学、乡学、私塾都提升到官学一个水平。
  这需要买地、请工人、盖学堂、盖先生居室、修菜园、再给被占了地的百姓另起宅子,最后有的地方路况太差,还要顺手修个路、架个桥,好方便学生上课。
  于蜀藩而言,这就是他们的分内事——即使地处偏远,仍让百姓感受到皇恩浩荡近在咫尺,这是二百年来蜀藩存在的意义。
  皇室给了他们太多赏赐,他们的宫城为藩国中最大、他们的宫墙为藩国中最高、他们的藩王陵墓有皇室的仪制、他们的日常用度可以使用皇家的规格。
  而他们的所作所为也对得起皇室封赏。
  可这信呀,比银子过去的晚。
  银子是户部分司一接手,这边的公文顺着电报打进京师,户部就得给皇帝提,而且还得问问皇帝:陛下您是要金还是要银呀?
  但信不一样。
  尽管已经有电报了,但设计诸多钱财、大事的信件,蜀藩又没有直通皇帝的密码本,必须要专人送去西安,那边有锦衣卫驻防的电报站,才能以密文的形式直达宫内,不必教沿途外人知晓。
  如此一来这封信送到紫禁城的时间就晚了一些,晚到万历都已经计划好蜀藩连根拔起后该上哪儿去了。
  肯定是东洋。
  西洋是宗室最坏的去处,南洋离朝廷近买卖方便环境不好,东洋则对宗室庶人、宗室贤良来说最好的去处。
  书信从成都往西安走的时间里,万历也好好查了查蜀藩宗室子弟过去的作为,确实作奸犯科的情况很少,又多有立功,让他都动了恻隐之心。
  把蜀藩转封到外洋上去吧,内心过意不去;可把他留在川中,又跟银子过意不去。
  更何况不单单是银子,蜀藩所享有土地太多了,他们能保证直至今日代代贤良,却难以保证今后永远那么贤良,只要出一个混账,就足够将蜀藩过去二百年来秉持的美德败坏的一干二净。
  可真要封他们,万历确实于心不忍,也怕寒了宗室的心。
  混账的宗室封出去,天下都能理解,朝野弹冠相庆;难以过活的下层宗室封出去,人们尽管当时不解,回过头看他们在东洋军府治下确实过得日子还不错,也就接受了。
  可蜀藩这样代代贤良忠诚且富有的宗室封出去,不论在哪他们都无法过上比如今更好的生活。
  有功的该赏,有过的才该罚。
  否则就成了不辨是非的昏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81/84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