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海(校对)第73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31/847


第一百七十章
迎接
  刘汝国嘛,识些字儿、通武艺,满腔热血一介武夫。
  在国内到底有法令约束,加上自隆庆爷登基,高拱、张居正以同样国策轮流执政,国内自隆庆二年起就没大规模造反的了,这才安生过了好些年。
  局面好的让他一度想去投军应募,甚至还真的跟北洋派往南南直隶的征兵官谈过,可惜自视甚高,没受过正规的武将兵法教育又不屑于当个兵丁,最后也没跟着招兵官走。
  军法严苛,北洋军饷虽高,到底也没高过他的武师佣金,何况他也不在意钱财,因为他知道自己没赚钱的本事。
  一切凭运气赚来的钱,最终一定也能凭本事丢掉。
  大好局面一直持续到张居正因隐疾半退隐,国内的人心才稍微浮了浮,但考成法还在执行,基层的官吏依旧被三本账压得透不过气。
  民间吏治依旧清明,陈沐大帅的东洋军连战连捷,经常在电报里露脸的翊钧陛下也给百姓带来一种希望,大明已经很久没有听闻那种能令京师震动的叛乱了。
  可到了爱尔兰就不一样了,在大明形容一个人最穷凶极恶的词是什么?是无法无天。
  巧了,对刘汝国来说,在这啊,就是无法也无天。
  本质上他的作为属于狗拿耗子,他的文化程度就介于熟听水浒与略懂三国之间,在大明也曾为出口恶气以武犯禁伤人,但到底有法压着、有天压着,那种情况为出口恶气是不至于搭上自家性命的。
  如今他也是想出口恶气,看爱尔兰百姓熬菜汤活得苦他不顺眼,但没有法也没有天,就不一样了。
  散出去开仓抢来的猪羊面粉,村子里六个原本被他提到爱尔兰被英格兰抢占几百年的耻辱就已煽动起来的青壮再忍不住,当下领了粮食各置家中,为刘汝国马首是瞻。
  而后他打听最近的村子,带着从白马部借来的骑手故技重施,一日间奔走农庄六处,接连截击、追击三支征粮队。
  有了第一个村子的农兵,后面几个村子招兵都很容易,各村庄临近,情况相仿,最近格雷总督又确实收税收的太厉害,甚至当天夜里还有闻讯赶来的山贼团加入。
  等到第二天,他的义军小队就已膨胀至六十余人,都无需白老虎再借人给他,也不需要刘汝国再自己立旗扯着嗓子喊,他们冲进村里,发现税官刘汝国就只振臂一呼:“谁敢杀税官!”
  众义军齐呼:“我敢!”
  事就办妥了。
  说到底,人只有两件大事,一位生存、二为理想。
  刘汝国不懂这些道理,但他把两件事都办妥了,一个分粮全家不饿,一个驱逐英夷洗数百年耻辱。
  有了最初的班底,紧跟着就像滚雪球般越滚越大。朱晓恩还在后头小心谨慎地进兵,他这已兵分四路,行动飘忽的游走村落开仓放粮。
  这世上人只要受人拥戴,总要有点心术,数日里尽管就聚集起百余人,可这些人在刘汝国眼中,就是近二十个村子、农庄,上百个家庭、上千口人的拥戴。
  他们的家人拥戴不拥戴已经没有用了,就算不拥戴,家里人吃了开仓放出的粮,难道还能置身事外?
  爱尔兰人又兄弟姊妹尤其多,这些人天然成为血缘、利害关系下的攻守同盟,即使是没投义军的,也开始在村庄间为他们通风报信、赶制兵器、组建民团。
  不组建不行呀,开仓放粮财帛动人心的激情褪去,所有人都冷静下来,那些效忠总督的贵族一定会发兵征讨的。
  刘汝国以为自己想通了一切,可他还是没能料到爱尔兰贵族的反应之慢。
  有心镇压的大贵族们发现自己的征召手段失灵了。
  低下的小贵族们一个个鬼精鬼精,各个自认是去年的战争挨揍挨出经验,掐指一算就认定了这支抢掠农庄的部队是艾兰王朱晓恩的先锋军,而且依照其进兵胆大果断的态度——就知道是朱晓恩手下的大明雇佣军。
  没人觉得这是一支由四个扎甲武夫率领的农民,大伙都把武备劣质匮乏至极的他们臆想成那支遇敌火箭火炮先打一轮再说的明军。
  谁愿意和那些家伙打啊,艺高人胆大到去年的围城早期坚壁清野的战斗中二百步兵就敢用包抄战法打五六百人的部队,而且最后还赢了。
  这样的敌人,大领主一征召,小领主急吼吼的带兵往都柏林赶,在路上就得被歼灭咯。
  所以大伙儿都是聪明人,反正领主不会只征召我一个人,让别人先去,等都柏林聚兵聚的差不多了再去,到时候路上安全,即使遭遇敌军跑了还有支援。
  这种思路它似乎是没错的,唯独算漏了一点,这些聪明人脑子里该先去的‘别人’,都死在去年了。
  传出去征召部队的消息如石沉大海,把都柏林周围几个大领主吓坏——全沦陷了?
  以至于所有人不约而同地选择相同对策:把守城堡,拒门不出。
  一时间都柏林左近之战略态势极为平静,朱晓恩赶着大量军粮、辎重、预制木栅等围城器械一路小心谨慎、慢慢悠悠地往都柏林赶来。
  都柏林周围的英格兰、爱尔兰领主则统统像提前被艾兰复国军买通了般按兵不动。
  天下人人像王八蜗牛,唯独刘汝国在都柏林城下如脱缰之哈士奇,今日点起三骑在城北放火,明日呼啸百余人在城南挖条沟,后天挖出的土就被背到城西堆起个大土丘。
  城内守军根本不敢出城打他这些身无片甲的手下。
  说白了,城里格雷总督根本就不信上百个征粮队出去就回来十七支,这十七支征粮队还没一个人见过明军。
  这是所有见过明军的人都死了,这能是这些爱尔兰农奴干出来的事儿?
  征粮队再怎么说,也是人人都有锁甲兵器,且人人强壮有力,根本不是城外连饭都吃不饱的饥民能放倒的。
  偏偏猜对了没好处,这确实真不是,都是刘汝国自己带徒弟干的。
  管你穿什么锁甲板甲衣,人借马力一厚背朴刀劈上去,是人都得短半条命,不死正好,后边白老虎的印第安捕俘兵甩着流星索上来捆住就走。
  倒是让刘汝国出够了风头。
  等贵族们反应过来这真的只是一股农民军,恼羞成怒地杀出来,迎接他们的却成了赶到城下的朱晓恩。
  这种时候,能够保存性命的必胜战法只有一个——顺势投降,箪壶提浆以迎王师。
第一百七十一章
三宝
  在中原王朝,王师解黎民之倒悬,百姓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在这边就比较贫穷,因为没有饭,贵族老爷们倒是爱储备点酒,所以只能箪壶提浆。
  就是人提着盒子,盒子里装着酒瓶,酒瓶里装着酒,再多的东西想要没有。
  这儿又不是西班牙,大伙儿不种水稻,拿着黑面包给王师送去,怕是当下就被复国军当成投毒铳毙了。
  艾兰王朱晓恩第三次率军席卷而下,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顺利的多,各个村庄、种植园的百姓被刘汝国解放,他们大肆打杀驱赶英格兰、苏格兰人为主体的税官、种植园主与封建主,各地义兵呈现出此起彼伏的繁荣之状。
  在爱尔兰中部,广大受压迫的百姓因刘汝国的斗争感召而起兵响应,大多数很快被镇压,转入乡野、沼泽蛰伏,逐渐形成一个庞大的义军团体。
  刘汝国并未与朱晓恩汇合,他的义军是都柏林附近三个伯爵的眼中钉肉中刺,封建贵族动辄以骑士四出,追踪他的行迹,刘汝国试着与英格兰主力军打过一仗。
  在一马平川的地形上,刘汝国充分使用诱敌、伏击等战术策略,但终究义军的力量太小了,以多击少的伏击战还行,一旦战斗进入堂堂之阵的对决,他派出作为伏击的小队根本不敢出战,因为主力一触即溃,结果只能四散而逃。
  好不容易聚起四百余人的兵力,转眼被打得死的死、散的散,只剩百余人逃进都柏林南方的鸡皮儿山。
  经历一遭败仗,刘汝国也想清楚了,他不能单靠农民,必须要把艾兰与英格兰战争中站在中间的骑墙者拉拢到自己这边,让他们提供一切可能提供之帮助。
  当然,朱晓恩提供帮助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朱王爷的主要目标和他不一样,哪怕都是在打击英格兰在爱尔兰的统治,他们却并不殊途同归。
  好在刘汝国身边几个徒弟没被打散,贾九儿最早在跟随刘汝国杀贵族时就受了些小伤,后来被英格兰正规军击败溃逃时又被雨淋发起了烧。
  山里缺少治病所需的药物,他们这几个大明人也不能出山,手下的爱尔兰农夫们士气低下,没人敢出山,最后竟是最早接纳他们的寡妇蜜娘自告奋勇,要穿过战线去北方的围城大营向复国军请求药物与随军的北洋军医。
  在这个过程中,刘汝国显得很不高兴。
  徒弟陶九儿认为师父是想在这自立为王,不愿与朱晓恩再多瓜葛,他不敢说话。
  只有朋友武师身份的赵灿能说,借着没人的机会,赵灿对刘汝国问道:“王爷的大军正在北边围城,英格兰贵族不敢到那去,我等当时身临一败,为何不去北方?”
  这是追随刘汝国的义军心里共同的疑惑,大山里是易守难攻,但没有粮食、没有钱财、没有药物,当时很多溃军都向北逃,他们却逃进了东边的山里,导致兵力快速缩减。
  “即使心有不平,加入军队,哪怕势力大了再从军队脱出,也总比上山要强些。”
  “你这是什么意思?”
  刘汝国几近怒目而视,噙着缴获牧野烟卷,深吸口气目光才温和下来,道:“我不是要打地盘占山为王,我是要比晓恩王爷快。”
  “他是朝廷的王爷我怎么敢反他?这场仗赢定了,我等即便什么都不做,英格兰人早晚要退走,我只是要到山上思虑些问题,思虑所有百姓都要思虑的问题。”
  “我辈习武之人,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有常人不及之膂力,亦有常人不及之坚韧,大丈夫负勇力行天下,就应为百姓找到解决之法,我起兵是如此,我上山亦是如此。”
  赵灿不解,问道:“什么是解决之法?”
  “我也不知道,但不是晓恩王爷那样,他要的是一统艾兰全境,如何统一对他来说无妨、如何治理也不是他关心的事,遇到贵族能慑服便慑服,不能慑服便武力攻伐,只要能让人臣服于他即可。”
  “别管是英格兰贵族还是爱尔兰贵族,别管英格兰百姓还是爱尔兰百姓,投降了王爷就都是王爷的马前卒,摇身一变就改旗易帜成了自己人。”
  “但他们治下百姓该吃野菜还吃野菜,该啃树皮还是啃树皮,还是要为贵族放猪养羊,膏粱子弟还是膏粱子弟,就连荼毒百姓的方法也没改。”
  刘汝国说着把满是老茧的有力手掌摊开:“眼见不平事,我若不兴兵,不为他们流血,何以曰慈?”
  “难道武装起十个种植园数百青壮,还都斗不过几个骑士?封建贵族不能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何以曰俭?”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31/84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