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沟皇帝(校对)第30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01/1597

  去黎平府城,还不如继续留在兴泉府城呢!
  那么如今的大唐王朝要把首都迁到那里去呢?
  柳八苟的意见是去贵州省城贵阳!
  贵阳在西南地区,毫无疑问是一个大城市,用来充当首都自然是可行的。
  但是李轩对此却是不感冒!
  理由和兴泉府、黎平府城不适合一样,整个贵州都是穷乡僻壤,把首都放在这里,会极大的限制未来大唐王朝的发展!
  再说了,未来大唐王朝的扩张方向,也不是说去云南或者四川,而是南下广西。
  甚至连广西都不是最终的目标,李轩的最终目标乃是广东!
  广西也只能算是路过而已!
  按照李轩对未来的规划,未来自己这个大唐王朝的政治、军事、工业中心必须是高度统一的,同时还得交通方便。
  这样一来,其实最适合的地方就是在两广地区,比如说广州、肇庆、梧州这三个地方,这三个地方是各有优劣!
  梧州,乃是目前明王朝的两广总督的总督府所在,人家明王朝把两广总督放在这个地方,自然是有着他的理由的,首先是地理位置刚好位于两广的中心,沿着珠江水系的西江可以东去广州乃至出海,西进则是可以去浔州、柳州、平乐、桂林等广西府县。
  同时这个时期的梧州依托西江,乃是两广地区重要的商业枢纽,工商业比较发达!
  其次则是肇庆,肇庆这个地方和梧州类似,都是依托西江发展起来的城市,又是和劣势都差不多。
  而这个时期的广州嘛,其实还不算多发达,海贸虽然也有,但是并不足以成为当地的经济支柱。
  此外广州乃是沿海城市,把首都建立在沿海,风险过大,万一敌人要是从海边杀过来,而自家海军挡不住的话,岂不是分分钟要亡国?
  历史上,广州要成为两广地区的政治、军事中心,那是要到清朝乾隆时期了。
  因此从交通、商业、政治影响力、军事等角度来考虑,梧州和肇庆是比较适合的。
  而考虑到未来数十年内的发展,肇庆又要比梧州更适合一些!
  明清时期把两广总督府设在肇庆将近两百年,那不是没有理由的,明末崇祯时期也尝试过把两广总督府设立在广州,但也不过是持续了几年而已,很快就是回迁到了肇庆了。
  但是不管是梧州还是肇庆还是说广州,这些地方距离大唐王朝还远着呢,那里用得着这么早考虑啊!
  等到大唐陆军杀进广州之后,再考虑设置长期首都的问题也不迟!
  现在嘛,李轩只是认真详细的柳八苟说了一番迁都贵阳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然后很干脆的否决了柳八苟的建议。
  去贵阳?
  开什么玩笑,难道要一辈子困死在贵州这个山沟沟里?
  虽然大唐王朝一开始地区是山沟王朝,嗯,目前也没有摆脱山沟皇朝的风格,但是李轩是个有野心的男人,他是不可能容忍让自己的大唐王朝一直躲在山沟沟里的。
  大唐王朝的目标,那是星辰大海!
  恩,哪怕是把目标缩小一些,那也得是饮马秦淮河啊!
  怎么可能一直躲在山沟沟里自娱自乐!
  扔下柳八苟不管后,李轩回到兴泉府又是忙碌起来了其他诸事。
  历尽数场大战后,大唐王朝的将士多,地盘大了,事情也就更多了,比如说大军如今正在前往贵州各地,而且看可以预见的是,大唐陆军将会攻占贵州大部分地区,这些地方该派遣什么官员,如何治理,并且让这些地方为大唐王朝贡献更多的力量,支持大唐王朝的南征北战,这是一个很重大的问题。
  而且如今大军持续扩张,对军械,尤其是对枪炮的需求持续不断的增加,所以李轩是打算有必要进一步增加军械产量!
  工部在兴泉府城和正泰县设立的作坊虽然不少了,但是还是不够多,而且局限于兴泉府的地理劣势和资源,人口的匮乏,继续大规模扩建作坊的可能性也不大。
  李轩觉得,有必要在其他地方设立新的大规模作坊了!
第0441章
南下第一战:怀远
  “启禀陛下,如今我工部在兴泉府城、正泰县两地已经设立大小作坊三十八座,工匠四百八余人,学徒千人,另有战俘三千余,普通雇工两千余人,本月预计月产火枪六百条,八百斤火炮四尊、千斤火炮两尊,一百五十斤营炮十五尊!”
  “另外还出产大量的军服被套等军用品!”
  站在李轩面前报告工部作坊事务的乃是新任的工部尚书周克松!
  此人之前乃是工部军械司的郎中,因为工作能力出色,前不久被晋升为工部侍郎!
  半个月前,工部元老石铁匠尚书,因为各种原因被调往大唐最新成立的科研部门‘皇家研究院’担任院长!
  石铁匠被调走,理由是劳苦功高,加上年岁已大,所以李轩是特地让他去享清福,安排一个研究院院长的位置给他。
  但实际上,石铁匠被调走去当院长,并不是因为他功劳大,而是因为他真的不适合当官!
  这人以前就是一个大字不识的铁匠而已,最初的大唐无人可用,而且当时的工部实际上就是一个作坊而已,所以石铁匠就顺势成为了大唐的工部尚书,但是随着大唐王朝的发展壮大,各部门逐渐完善。
  如今内阁的各部门乃至其他机构里的高官,基本上已经是找不到不识字的人了,好些人还都是有着秀才功名的正式读书人。
  同时工部尚书的任务也是从刚开始的打铁造枪,变成了要处理诸多公务的人,别的不说,三十几座工部下属的作坊要管理起来,那就是一件超级麻烦的事。
  很久之前,工部的实际事务都已经是周克松开始负责了,石铁匠不过是挂了个尚书的名头而已。
  如今趁着皇家研究院的成立,李轩也是顺势把石铁匠调过去当个院长,把周克松这个干实事的人提拔起来当尚书了。
  作为工部的实际负责人,周克松对工部的情况自然是熟悉无比的,张口就是说出了如今工部的诸多作坊和雇工的数量。
  并且还是一一说着每一座作坊的情况!
  听着他的诉说,李轩对目前工部的下属诸多作坊也是有了一个新的了解!
  如今公布下属的三十八座作坊里,大部分都是集中在兴泉府城里,而正泰县那边除了上半年临时建立的几座作坊外,后续就没有新建过大规模的作坊了。
  而这么作坊里,规模最大的乃是位于兴泉府城内的火枪作坊,这座火枪作坊拥有工匠以及工人超过千人,月产量能够达到五百支火枪呢,而正泰县那边的火枪作坊,如今月产量不过数十,基本上可以忽视。
  而黄竹山那边的作坊,早已经是搬出山来了,工匠大多都是分配到了兴泉府城这边来了。
  规模仅次于火枪作坊的乃是兴泉府城的火炮作坊,也有数百人的规模。
  其他的还有火药作坊、炮弹作坊、铅弹作坊、木材作坊、刀剑作坊、弓箭作坊、盔甲作坊、军服作坊等等。
  基本上涵盖了目前大唐王师所需要用到的各类军械物资的生产!
  只不过除了枪炮相关的作坊外,其他很多作坊规模都不算大,比如说军服作坊,实际上规模不大,而且只负责布料的染色以及军官军服的制作,至于普通士兵们的军服生产,其实是分包出去给城内外的普通民众缝制的。
  要不然的话在只是手工缝制的年代里,就凭借军服作坊里的百来号工作,大唐王朝可没办法在短短几个月之内提供上万人的被服鞋袜等物资。
  都是提供染好色的布料以及统一的缝制样式,然后让普通民众,尤其是那些妇女们缝制军服,缝制好军服后这些人可以按件领取少量的报酬。
  这一方面是短时间内加大军服的产量,另外一方面也算是给遭遇了大战之后,民生凋零的兴泉府的民众,尤其是老弱妇孺们一条生计!
  其实不仅仅是被服,其他很多一些需要大量人手,但是又不需要什么技术含量的军械产品的生产,工部都是外包出去的!
  军服、被子、鞋子、袜子这些都是最基本的,还有生产火枪所需的木托,护木等等!
  不客气的说,如今的兴泉府城就是一座巨大的军工产品生产基地!
  除开数千工匠以及战俘们,还有好几千民众直接或者间接为大唐王朝工部的各个作坊工作呢。
  这些人数,怕是不会少于五千人!
  这么多作坊以及工人要搬迁,那绝对不是一件轻易的事!
  所以李轩从一开始就没有想到过要搬迁,兴泉府这边的作坊已经是形成了规模效应,只要原料供应的上,产量每一天都会比每一天多,这个时候去搬迁,这基本上就等于放弃了这些产量。
  李轩的想法是,在其他地方,尤其是靠近原料产量,交通比较便利的地方再设立新的作坊,顶多就是从兴泉府这边抽调一部分数量工人和技术骨干,后期的大量工人还是会依靠战俘或者从当地招募。
  当李轩把这个想法对周克松说了后,周克松道:“陛下所言及是,兴泉府地处偏僻,人也少,作坊数量多了,规模大了,不单单会成本大量上涨,而且想要招募青壮雇工也是越来越难了。”
  “而且原料运输进来也麻烦,成品,尤其是大量比较重的军械物资要运往前线也是比较困难!”
  “如果能够在其他地方,尤其是交通便利,距离前线部队比较近的地方设立新的作坊,自然是能够极大的缓解目前的困境的!”
  李轩道:“如此的话,依照周爱卿所看,目前什么地方适合筹建大量作坊?”
  周克松此时露出一丝为难之色,然后道:“目前的话,除了兴泉府,怕是其他地方也是不太适合,黎平府那边的基本情况和兴泉府差不多,而且之前我们已经是把黎平府的工匠都是抽调回了兴泉府这边,如果要在黎平府城开设大量的作坊,恐怕还是要从兴泉府这边抽调过去,得不偿失!”
  不过说罢后,他却是露出了一丝期翼之色道:“不过听闻郝将军的大军已经开始南下广西了,如果前线大军能够夺取柳州、梧州等地,甚至是肇庆、广州佛山的话,这些地方都是适合大量开设作坊的,尤其是佛山那边,本来就是产铁重地,用来建立枪炮等兵器作坊,那是最适合不过的了!”
  听到周克松这么说,李轩挺无语的,想去梧州、肇庆乃至广州佛山,那得等以后了,我问的可是现在呢。
  而且了,谁敢知道郝柏年的军队要什么时候才能够打下两广地区啊!
  但关键的是,现在李轩就是想要扩大作坊的规模,增加各种武器的产量供应大军作战啊!
  郝柏年出战之前,可是一再请求调拨枪炮以及各种武器弹药呢,奈何大唐王朝枪炮奇缺,李轩可是挪用了不少原本给第二步兵旅以及第五步兵团的枪炮,才是给第一步兵旅那边配齐了枪炮和弹药。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01/159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