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异闻录(校对)第17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6/433

  他的亲信幕僚德康牧守忙顿首道:“亲王殿下,去岁春上,三山洲徐家家主徐伯夷暴毙,据闻是被人刺杀,此后,徐家封了海,与诸部之间多有征伐。这突然冒出来的许多海盗,据悉就是战败后的几个部落残余,被迫流亡海上形成。”
  木下亲王沉声道:“三山洲距此有六七日航程。他们既然退居海上,不去袭扰徐家,反来骚扰本王?”
  德康先生苦笑道:“殿下,徐家城池,建于山中险要处,那些海盗登上岸去,能抢得了什么?三山洲沿海虽有乡村,却以狩猎、捕捞为生,本就没什么积蓄的一些庄户,抢也无甚好抢。他们要谋生,只有来我关东了。”
  “啪!”
  木下亲王重重地一拍桌子,道:“那么,本王的封地,就该成了他们眼中鱼肉,任由一群海盗你来咬一口,他来啃一下,嗯?你们究竟是怎么做事的?”
  众将顿首,石田牧守道:“殿下,我们固然有精兵强将,问题是,我们是守方,偌大的领土,绵延的海岸,我们几十万大军就算全撒出去,却也只能是顾此失彼,我们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来,不知道他们来多少人,不知道他们要打哪里,实在是处处被动。”
  木下亲王沉声道:“既然防不胜防,为何不直捣其老巢?”
  德康请示道:“不知殿下所示之老巢,指的是……”
  “当然是三山洲!”
  “殿下,他们就是被三山洲徐家赶出来的呀。”
  “那么他们难道就一直住在船上?总有一个落脚之地吧?”
  “殿下,海上岛屿甚多,尤其近海,星罗棋布。我们正在派人探查他们究竟在哪里落脚,以伺机而动,一举歼之。”
  木下亲王愤怒地道:“为何不遣使去训斥徐家,这祸是他们惹出来的,如今反要他们逍遥自在么?”
  石田牧守尴尬地道:“卑职已经派人去过三山了,徐家坦承冒犯亲王,罪无可恕。但徐家表示,他们既无远洋战舰,更没有守土之军。平素里卫护堡寨,那是关乎每一个人存亡的,倒还调动得了青壮,若叫他们出海,且不说无战舰可用,便是有战舰,又叫谁家肯出人?”
  德康解释道:“但凡能出海作战者,皆为家中青壮。出海作战,无甚好处,反有生命危险。青壮一走,家中便连狩猎、捕捞都缺了人手,生活无以为继,所以徐家也不敢逼之过甚。”
  木下亲王沉默良久,幽幽地道:“关东诸地狼烟四起,处处不得太平。陛下寿诞将至,如此情形之下,本王如何放心赴京都为陛下贺寿?可若不去,本王为陛下皇叔,如此大事不至,叫天下人怎么看?本王曾代陛下摄政,而今不过是还政于陛下,由陛下亲政的第二年,本王便籍故不到,又叫天下人怎么看?”
  斋腾牧守顿首道:“殿下,我关东之威胁,素在关西,而不在海上,所以水师力量一向薄弱,骤生盗匪之患,一时难免乱了阵脚。不过,这些海盗,不过是癣疥之疾,虽然叫人头痛,可他们来而复去,却是撼动不了我关东根基。
  尤其近来,臣等施坚壁清海之策,他们发现袭扰我沿海似已无利可图,已有几支强大海盗,转去西洋为患。臣等正筹建水师,再有半年光景,就可成军出海,一举荡平之,请殿下宽心。”
  木下亲王沉默良久,缓缓地道:“关西么……陛下已亲政,可陛下还年轻,尚不知勤勉,以前有本王为陛下分忧,倒还好些。如今本王回归封地,京都却在关西,那关西唐傲恐会趁机参预政务,篡夺国器。本王不可与陛下疏远,京都之会,本王是必须要去的,这里,你们要守住了,万万不能再叫那些海盗胡作非为!”
  众臣顿首,沉声称声。
  檐下的风铃似乎也感受到了其中的杀伐之意,响声忽然清脆了许多。
  三山洲上,第一场雨似乎只是一场预告,宣告着雨神的降临。
  很快,第二场雨就来了,这场雨把经过了一冬的天地都清洗一新,山间的苍色陡然披上了一层新绿的颜色,就像装修一新的房子。
  律政殿里的公子们仿佛已不知岁月,他们丝毫没有注意到外界的变化。随着他们授意家族为他们搜罗的大量资料、包括其他诸国律法的到来,他们不断补充新的想法,修改旧的律令,更加积极地投入其中,乐此不疲。
  最关心这场雨的是杨瀚。
  此时,第三场雨正在下。
  大雨倾盆,就像雨神挥动着千万条鞭子,狠狠地鞭笞着青山大地。
  杨瀚就立在檐下,看着通向山下的无数级石阶。
  雨水汇聚成了小河,沿着一级级石阶哗哗地向下流淌。
  宫南侧那条山溪,一夜之间就化作了一条洪流,洪水肆虐,撞击着河道、岩石,发出疯牛一般的狂哞声。
  小谈不明白那个男人为什么这么喜欢看雨,他在宫檐下已经站了许久,难道那混浊的雨水滚滚冲下山去,能比自己还好看?
  站在小谈身后的大甜和小甜则很是雀跃,难不成大王对谭小谈那个小骚蹄子已经生起厌倦之意了?这样的话,岂不是我的机会就来了么?
  这样一想,两位姑娘只觉这恼人的暴雨都顺眼了许多。
  杨瀚站在宫檐下,定定地看着那雨落地成水,滚滚而下。
  耳边听着远处牛嗥一般的洪水巨响,杨瀚心中便想:这是山上,这条山溪的上游已经没有多少高度,即便如此,也汇聚了如此之多的洪水,可以想见平地上积水渲泄的慢,那里这场雨后该是怎样一番局面。
  如今已经是我来到三山的第二个年头了,这场洪水过后,这一方天地也该冲出一番新气象了吧?
第255章
借势
  黄杨村在大雍城的东侧,距城约十里处。
  不可能所有的百姓都入驻城池,有些务农的,一则城中生活不是他们所能承担的,二来他们的地就在这里,难不成每天要跋涉十余里地往返?
  黄杨村建在一处高坡上,现在约有六十多户人家,这场春雨下得很大,不过因为他们地处高坡,住处倒是没有受到太多影响,只是坡下那条原本清澈的小溪,现在浊流滚滚,俨然一条黄龙,疯狂咆哮着远去。
  雨把简陋的木屋都打湿了,房子里烧着木柴,有股呛人的烟火气。
  屋前的棚子下边,庄稼汉隋原站在那儿,忧心忡忡地看着坡下一望无垠的土地。
  他是徐海生的徒弟之一,他现在有一头猛犸巨象。
  在这农业初兴的地方,家里有头牛就是极宝贵财产的时代,他有一头已经驯服可以劳作的巨象,那是什么概念?
  他的家在这个刚刚聚合而成的村落里是小姓,人丁单薄,初来乍到难免受欺负,可自打有了这头巨象,整个村子谁不巴结着他?
  他也清楚,这一切来自于他的“权力”,来自于他能给予众人的好处。
  因为他有一头巨象,只有他懂驯服这巨象的兽语,所以这些村民必须得依赖于他。
  一旦这兽语被这些村民掌握,即便他们没办法去山里驯服一头大象出来,也能夺走他家庭里这最宝贵的一份财产,有的是理由。
  所以,他深深地依赖于忆祖山上那位杨瀚大王,他知道他的财富、他在村中的地位、权力,全部来源于那位天圣后裔。
  杨瀚什么都不用做,他只要公开训服巨象的兽语,立即就能把隋原掀翻在地,打回原形,剥夺他的一切,叫他永世不得翻身。
  所以他对那位遥远所在的大王,既敬且畏。
  这场雨太大了,一直在下,他担心地全要被淹了,原来的田埂地坝显然不够高,没有想过这样的大雨造成的后果。
  他担心种子全被沤了,担心洪水冲平了田地。有了这次教训,他以后可以在田边加固并筑高堤坝,但那都是以后的事了,这次这一关,怎么过?
  他有巨象,开垦了好多田地,他又用巨象帮村人开垦,用村人给付的报酬购买农具和粮种,他计算过了,这样继续下去,只需要最多十年,他就能成为村中首富,成为有地位有权势的地主老爷。
  如果这一切都毁了,耽误了这一季,就是耽误了一切。
  他毕竟底子尚薄,没可能撑过今冬的,到时候怎么办,难不成把那巨象和驯服巨象的兽语给卖了?
  不能啊!只要有这种技术的垄断,他子子孙孙都可以指着它生活。
  可是不然的话,一家人没机会活到明年开春啊!
  隋原想着,只觉得一颗心油煎一般地难受。
  只在他家大小子和二小子,完全不知道这严重的后果,他们正在河边拿着竹筐捕鱼,没心没肺地笑着。
  洪水漫出了河道,蔓向两岸野草地,这里的水也有孩子大腿深了,不过这里的水势极缓,倒不至于有危险。
  混浊的水面上野草只冒出了一截尖,随着水流轻轻摇摆,很多鱼儿逃到了这个地方,用竹筐缓慢地在水中拖动,猛然提起,三两下中总有一次可以兜到一条或几条小孩巴掌大小的鱼,亮闪闪、白晶晶的。
  隋原尚且如此担心,其他的村民更是可想而知。
  他们是靠天吃饭的,现在却只能绝望地看着天空,不晓得这漏成了筛子的天空,几时能够放晴。
  大雍城里则是另一番景像。
  徐不二吐槽过,这城池刚刚建成时,道路是何等的宽敞,房舍是何等的整齐,城市是何等的整洁,但是缺乏城市管理,导致胡乱占地、随地便溺等现象不绝。
  现在,这恶果体现出来了。筑城的时候就没想过如此规模的泄洪渠道,这方面的经历他们已失去了五百年,匠人匠师筑山城的惯性思维还没消失。
  于是,现在的城市成了泽国,街道上浊流滚滚,混合着他们之前随地的便溺,这一切现在都回报到了他们自己身上了。
  想来,当那律法建成,正式颁布的时候,有了这些切身经历的人,应该不会抵触,而是坚决响应这样的律法了,至少在城市建设和卫生方面。
  这一场雨,还造成了很多问题。
  工人进不了料,商人放不了货,与之相关的则是标注了时间和数量这些关键数据的交易契约无法完成,等这场大雨结束,又会产生多少争执和矛盾呢,现在还不得而知。
  不过他们没有律法,只有各地约定俗成的一些规矩,而地头蛇可以无视规矩,过江的强龙则可以凌驾于规矩,这都将会导致很多问题。
  而这所有的问题,损害的是太多人的利益。
  这些人都是整个生活模式发生变化后,走在社会最前沿、拥有一定的恒产和影响力的家族。那时他们将迫切地感受到,一个统一的朝廷,一部能够得以实施的律法对保障他们的权益,具有多么重大的意义。
  而这一切,都将作为收获的成果,成为杨瀚的丰收。
  显然这场雨,于所有人都是有害的,唯一能因此而获利的,只有杨瀚一个人。
  这才是他的天时,真正意义上的天时,它能制造人和。
  大雨正倾盆而落的时候,人们无论如何烦忧,也只能坐在家里烦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6/43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