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六册)(精注全译)第10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0/133

使人报陈王,陈王大怒,欲尽族武臣等家,而发兵击赵。陈王相国房君谏曰:“秦未亡而诛武臣等家,此又生一秦也。不如因而贺之,使急引兵西击秦。”陈王然之,从其计,徙系【徙系:迁移囚禁。】武臣等家宫中,封张耳子敖为成都君。
于是范阳令派遣蒯通前去拜见武信君,说:“您一定要先打胜仗,然后再占领土地,先攻破守城的敌军,然后再攻占城邑,我个人认为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如果您真能听从我的计谋,不需要进攻就能获得城邑,不需要交战就能占有土地,您只需要一道公文传下,就立即能平定千里,可以吗?”武信君说:“你的计谋指的是什么呢?”蒯通说:“现在范阳的县令原本是想要整顿士兵来坚守城池,但是他胆怯而贪生怕死,心存贪念,将荣华富贵看得很重,所以想要率先来降服,但又担心您认为他是秦朝所任命的官吏,自己会与前面被攻下的十个城池的官员一样被诛杀。而现在范阳城里的很多年轻人也想要将他们的县令杀死,亲自守城来抵抗您的军队。您何不将侯爵印信交付与我,委任范阳县令,范阳县令就会将整座县城都拱手献给您,而那些年轻人也不敢杀死他们的县令。这时候再命令范阳县令乘坐装饰豪华的车子,賓士于燕、赵边境一带。燕、赵两地的人看到他这样气派,都会说这就是范阳县令,他率先投降,马上就得到如此优厚的待遇,这样一来,燕、赵两地区的城邑就能够不战而降了。这就是我所说的您传下一道公文,立即就能够平定千里。”武信君听从了蒯通的计谋,派蒯通赐予范阳县令侯印。赵地得知这个消息,不经过交战就投降的有三十多座城邑。
武信君等人来到邯郸,张耳、陈余听说周章带领军队攻进函谷关,攻打到戏水的时候败退回来;又听说替陈王攻城略地的各路将领,多数都遭到谗言毁谤而获罪被杀,怨恨陈王没有采纳他们的计谋,不让他们当将军而只是让他们当校尉,就劝武信君说:“陈王从蕲县起事反秦,到了陈县就自立为王,如此看来,不一定要确立六国诸侯的后裔为王。现在将军带领三千多名士兵攻占了赵地的几十座城池,独自带兵驻守在黄河以北,假如不称王的话,就没有办法镇守住这个地方。再说那陈王听信小人谗言,如果有人回去报告,将军恐怕不能免于灾祸。不如拥立陈王的兄弟为王,否则,就拥立赵王的后代为王。将军不要失去这样的大好时机,时间刻不容缓。”武信君就听从了他们的建议,于是自立为赵王。任命陈余为大将军,张耳为右丞相,邵骚为左丞相。
武臣派人前去通报陈王,陈王极为震怒,想要将武臣的家人全部诛杀,同时出兵攻打赵国。陈王的相国房君进言劝谏说:“秦朝尚且没有灭亡,您就将武臣等人的家属全部杀死,这如同又多了一个暴虐的秦朝啊。不如趁机向他表示祝贺,同时让他们加紧带兵向西攻打秦朝。”陈王认为房君的建议是正确的,听从了他的计策,于是将武臣等人的家属全部迁徙到宫里软禁,并封张耳的儿子张敖为成都君。
陈王使使者贺赵,令趣【趣:通“促”。急促。】发兵西入关。张耳、陈余说武臣曰:“王王赵,非楚意,特以计贺王。楚已灭秦,必加兵于赵。愿王毋西兵,北徇燕、代,南收河内以自广。赵南据大河,北有燕、代,楚虽胜秦,必不敢制赵。”赵王以为然,因不西兵,而使韩广略燕,李良略常山,张黡略上党。
韩广至燕,燕人因立广为燕王。赵王乃与张耳、陈余北略地燕界。赵王间出【间出:空暇外出。】,为燕军所得。燕将囚之,欲与分赵地半,乃归王。使者往,燕辄杀之以求地。张耳、陈余患之。有厮养卒【厮养卒:干杂活的士兵。】谢其舍中曰:“吾为公说燕,与赵王载归。”舍中皆笑曰:“使者往十余辈,辄死,若何以能得王?”乃走燕壁。燕将见之,问燕将曰:“知臣何欲?”燕将曰:“若欲得赵王耳。”曰:“君知张耳、陈余何如人也?”燕将曰:“贤人也。”曰:“知其志何欲?”曰:“欲得其王耳。”赵养卒乃笑曰:“君未知此两人所欲也。夫武臣、张耳、陈余杖马箠chuí【箠:鞭子。】下赵数十城,此亦各欲南面而王,岂欲为卿相终己邪?夫臣与主岂可同日而道哉,顾其势初定,未敢参分而王,且以少长先立武臣为王,以持赵心。今赵地已服,此两人亦欲分赵而王,时未可耳。今君乃囚赵王。此两人名为求赵王,实欲燕杀之,此两人分赵自立。夫以一赵尚易燕,况以两贤王左提右挈,而责杀王之罪,灭燕易矣。”燕将以为然,乃归赵王,养卒为御而归。
陈王派遣使者前去祝贺赵王,同时催促他赶紧带领军队向西进入函谷关。张耳、陈余劝谏武臣说:“大王现在在赵地自立为王,这并不是楚国的意愿,只是使用权宜之计前来向大王恭贺。等到楚国消灭秦朝以后,一定会转而对赵国用兵。希望大王不要急于向西进军,而是向北进攻,占领燕、代两地,向南进军,收缴河内等地,以此来扩充赵国的土地。赵国如果南面占据黄河的天险,北面拥有燕、代两地,即使楚国战胜秦朝,也一定不敢为难赵国。”赵王认为他们二人的说法是正确的,所以没有向西出兵,却派韩广攻占了燕地,派李良攻占了常山,派张黡攻占了上党。
韩广来到燕地以后,燕地的百姓就拥立韩广为燕王。赵王于是和张耳、陈余一起向北方进军,攻击燕国的边境。赵王在空闲的时候外出,却被燕军俘获。燕军的将军将赵王囚禁起来,要求分得赵国的一半土地,才释放赵王。赵国使者前去交涉,燕军就将他们全部杀死,仍然要求割地。张耳、陈余很忧虑这件事情。有一个干杂活的士兵向他同宿舍的伙伴辞别说:“我去替赵国说服燕国,与赵王一同乘车归来。”宿舍里的所有人都笑他说:“一共去了十多位使者,去了就被杀,你有什么本事能够救出赵王?”他就跑到燕国的军营。燕军的将领接见了他,他就问燕国的将领说:“您知道我来是要做什么吗?”燕国的将领说:“你想要救出赵王罢了。”他又问:“您知道张耳、陈余是什么样的人吗?”燕将说:“他们是两位贤人。”他接着问:“您了解他们的内心是怎样的想法吗?”燕将说:“他们想要救出他们的赵王罢了。”赵国的杂务兵却笑着说:“您并不知道这两个人内心的真实想法啊。那武臣、张耳、陈余几个人只是扬着马鞭子就接连攻下了赵地的几十座城池,这让他们也都想要称王,难道谁愿意一辈子只是做一个臣子吗?那臣子和君王的地位怎么能够相提并论呢,只是考虑到天下大势刚刚平定,没敢三分天下,各自为王,暂且按照年龄长幼,先立武臣为王,用这种方法来安抚赵地的民心。现在赵地的百姓已经归服了,这两个人也想要瓜分赵地各自称王,只是时机还不允许罢了。而您现在竟然还囚禁着赵王。这两个人名义上想要救出赵王,实际上是想让燕国杀死他,这样一来,两人就可以瓜分赵地,各自为王了。本来一个赵国就能够轻而易举地打败燕国,何况用两位贤王相互配合,以杀死赵王的罪行声讨燕国,灭亡燕国就更加容易了。”燕国的将领认为他的话是对的,于是释放了赵王,那个杂务兵为赵王驾车返回。
李良已定常山,还报,赵王复使良略太原。至石邑,秦兵塞井陉,未能前。秦将诈称二世使人遗李良书,不封,曰:“良尝事我得显幸。良诚能反赵为秦,赦良罪,贵良。”良得书,疑不信,乃还之邯郸,益请兵。未至,道逢赵王姊出饮,从百余骑。李良望见,以为王,伏谒【伏谒:拜见尊者,伏地而通姓名。】道旁。王姊醉,不知其将,使骑谢李良。李良素贵,起,惭其从官。从官有一人曰:“天下畔秦,能者先立。且赵王素出将军下,今女儿乃不为将军下车,请追杀之。”李良已得秦书,固欲反赵,未决,因此怒,遣人追杀王姊道中,乃遂将其兵袭邯郸。邯郸不知,竟杀武臣、邵骚。赵人多为张耳、陈余耳目者,以故得脱出。收其兵,得数万人。客有说张耳曰:“两君羁旅,而欲附赵,难;独立赵后,扶以义,可就功。”乃求得赵歇,立为赵王,居信都。李良进兵击陈余,陈余败李良,李良走归章邯。
李良平定常山以后,回来向赵王汇报,赵王又命令李良夺取太原。李良来到石邑以后,秦朝军队封锁了井陉关,没有办法前进。秦军将领谎称二世皇帝派人送给李良一封书信,书信没有封口,信里说道:“李良曾经侍奉过我,得到宠信和重用。如果李良能叛变赵国重新归顺秦国,就赦免李良的罪过,让李良重新享有尊贵的地位。”李良收到这封信以后,心生怀疑,没有相信,于是回到邯郸,请求增派军队。还没到达邯郸,途中遇见赵王的姐姐外出饮宴,共有一百多人马随从。李良远远看见了,还以为是赵王,就在路边跪拜求见。赵王的姐姐喝醉了,不知道李良是一位将领,就派遣一名骑士答谢李良起来。李良素来高贵,起身站立后,在下属面前感到很羞愧。有一个随从官员说:“天下的人全部背叛秦朝,有能力的人率先自立为王。何况那赵王的地位向来在将军之下,如今她一个女子竟然不为将军下车,请允许我前去追杀她。”李良收到秦国的书信以后,原本就准备反赵,只是犹犹豫豫,不能做最后的决定,所以发怒,派人追赶上去,将赵王的姐姐在路上杀死,然后率领军队袭击邯郸。邯郸人并不知情,李良竟然杀死了武臣、邵骚。张耳、陈余在赵国有很多耳目,因此能够逃脱出来。他们将赵国的军队召集到一起,得到几万人。门客中有人劝谏张耳说:“您二位都是外乡人,要想赵国人归附,恐怕很难;只有拥立赵国的后裔,以正当的名义去扶持他,这样才可能成就大业。”于是,张耳、陈余找到赵歇,拥立他为赵王,让他住在信都。李良带领军队攻打陈余,陈余大败李良,李良投奔秦朝,归附秦将章邯。
章邯引兵至邯郸,皆徙其民河内,夷其城郭。张耳与赵王歇走入钜鹿城,王离围之。陈余北收常山兵,得数万人,军钜鹿北。章邯军钜鹿南棘原,筑甬道【甬道:信道,战壕。】属河,饷王离。王离兵食多,急攻钜鹿。钜鹿城中食尽兵少,张耳数使人召前陈余,陈余自度兵少,不敌秦,不敢前。数月,张耳大怒,怨陈余,使张黡、陈泽往让陈余曰:“始吾与公为刎颈交,今王与耳旦暮且死,而公拥兵数万,不肯相救,安在其相为死!苟必信,胡不赴秦军俱死?且有十一二相全。”陈余曰:“吾度前终不能救赵,徒尽亡军。且余所以不俱死,欲为赵王、张君报秦。今必俱死,如以肉委饿虎,何益?”张黡、陈泽曰:“事已急,要以俱死立信,安知后虑!”陈余曰:“吾死顾以为无益。必如公言。”乃使五千人令张黡、陈泽先尝秦军,至皆没。
章邯带领军队来到邯郸,将邯郸的百姓全部迁徙到河内,夷平了邯郸的外城。张耳跟随赵王歇逃亡到钜鹿城,秦将王离带兵将钜鹿城围住。陈余转而北上,收编了常山的兵力,得到几万士兵,驻军在钜鹿的北边。章邯带领军队驻扎在钜鹿城南面的棘原,在那里修筑甬道,使之与黄河相连接,以便给王离的军队供应粮草。王离的军队兵多粮足,对钜鹿城展开勐烈进攻。钜鹿城内兵少粮尽,张耳先后几次派人去召陈余带领军队前来救援,陈余估计自己势单力薄,不能与秦军相抗衡,于是不敢前去救援。几个月过去了,张耳十分震怒,埋怨陈余,派遣张黡、陈泽前去责备陈余说:“想当初,我和您结下生死之交,现在赵王和我危在旦夕,而您拥有几万兵力,却不肯出兵援助我们,这怎么能说是什么生死之交呢!假如您还能信守诺言的话,为什么不与秦军决一死战?况且还有十分之一二的生存机会。”陈余说:“我考虑到,如果向前进攻,最终也无法挽救赵王,只会让军队丧失殆尽。何况我之所以不同归于尽的原因,是想为赵王、张君向秦朝报仇。假如一定要让我与他们同归于尽,这就如同将肉送去给饿虎一样,有什么好处呢?”张黡、陈泽说:“事情已经到了生死关头,应该同生共死来实现诺言,哪里还顾得上考虑以后的事情呢!”陈余说:“我虽然明明知道就这样死去没有任何益处。但是我一定会按照您所说的去做。”于是陈余派遣了五千人,由张黡、陈泽带领,先去试探攻击秦军,到了之后就全军覆没了。
当是时,燕、齐、楚闻赵急,皆来救。张敖亦北收代兵,得万余人,来,皆壁余旁,未敢击秦。项羽兵数绝章邯甬道,王离军乏食,项羽悉引兵渡河,遂破章邯。章邯引兵解,诸侯军乃敢击围钜鹿秦军,遂虏王离。涉间自杀。卒存钜鹿者,楚力也。
于是赵王歇、张耳乃得出钜鹿,谢诸侯。张耳与陈余相见,责让陈余以不肯救赵,及问张黡、陈泽所在。陈余怒曰:“张黡、陈泽以必死责臣,臣使将五千人先尝秦军,皆没不出。”张耳不信,以为杀之,数问陈余。陈余怒曰:“不意君之望【望:怨恨,责备。】臣深也!岂以臣为重去将哉?”乃脱解印绶【印绶:印信和系印丝带。】,推予张耳。张耳亦愕不受。陈余起如厕。客有说张耳曰:“臣闻‘天与不取,反受其咎’。今陈将军与君印,君不受,反天不祥。急取之!”张耳乃佩其印,收其麾下【麾下:部下。麾,指挥打仗的旗帜。】。而陈余还,亦望张耳不让【让:推辞。】,遂趋出。张耳遂收其兵。陈余独与麾下所善数百人之河上泽中渔猎。由此陈余、张耳遂有郄。
正在这个时候,燕、齐、楚三个诸侯国得知赵国危急,纷纷派兵前来援助。张敖也向北在代地收编士兵,共得到一万多人,率军赶来,各路人马纷纷驻扎在陈余军队营垒的附近,都不敢攻击秦军。项羽的军队屡次切断章邯运送粮食的甬道,王离的军队缺乏粮食,项羽带领所有士兵渡过黄河,最终打败章邯。章邯带领军队撤退,各路诸侯的军队才敢攻击包围钜鹿的秦军,最后活捉了王离。秦将涉间自杀而死。最终钜鹿得以保全,楚军功不可没。
于是,赵王歇、张耳这才得以走出钜鹿城,向各国诸侯拜谢。张耳跟陈余见面以后,责备陈余不肯出兵援救赵王歇,又询问张黡和陈泽的下落。陈余大怒说:“张黡、陈泽一定要让我跟你们一同赴死,于是我就派遣他们率先带领五千士兵去试探秦军虚实,最后全军覆没,没有一个逃脱。”张耳不相信陈余说的话,认为是陈余杀死了他们,一再追问陈余。陈余怒气冲冲地说:“没想到您对我的怨恨这么深!难道您认为我是不忍心舍弃这个将军的职位吗?”便解下印绶,将它推给张耳。张耳感到很惊愕,不肯接受。陈余起身去厕所。宾客中有人劝说张耳道:“我听说‘不接受上天的恩赐,反而会有灾难临头’。现在陈将军要将印信交付给您,您不接受,违背天意不吉祥。赶快接受它吧!”于是张耳佩上了陈余的印信,接收了陈余的部下。陈余从厕所回来后,也埋怨张耳没有辞让一下,于是快步退出宴席。张耳收编了陈余的军队。陈余只带领着几百个交情好的部下,一起到黄河沿岸的湖泽里,以捕鱼打猎为生。此后,陈余跟张耳之间就有了隔阂。
赵王歇复居信都。张耳从项羽诸侯入关。汉元年二月,项羽立诸侯王,张耳雅游【雅游:交游广阔。雅,一向,素来。】,人多为之言,项羽亦素数闻张耳贤,乃分赵立张耳为常山王,治信都,信都更名襄国。
陈余客多说项羽曰:“陈余、张耳一体有功于赵。”项羽以陈余不从入关,闻其在南皮,即以南皮旁三县以封之,而徙赵王歇王代。
张耳之国,陈余愈益怒,曰:“张耳与余功等也,今张耳王,余独侯,此项羽不平。”及齐王田荣畔楚,陈余乃使夏说说田荣曰:“项羽为天下宰不平,尽王诸将善地,徙故王王恶地,今赵王乃居代!愿王假臣兵,请以南皮为扞蔽【扞蔽:遮挡护卫的屏障。】。”田荣欲树党于赵以反楚,乃遣兵从陈余。陈余因悉三县兵袭常山王张耳。张耳败走,念诸侯无可归者,曰:“汉王与我有旧故,而项羽又强,立我,我欲之楚。”甘公曰:“汉王之入关,五星聚【五星聚:指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同时出现,是吉祥的征兆。】东井。东井者,秦分也。先至必霸。楚虽强,后必属汉。”故耳走汉。汉王亦还定三秦,方围章邯废丘。张耳谒汉王,汉王厚遇之。
赵王歇仍然居住在信都。张耳跟随项羽以及其他诸侯一起进入函谷关。汉元年(前206年)二月,项羽封立诸侯王,张耳向来交游广阔,很多人都为他说好话,项羽平时也常听人说张耳贤能,于是从赵地分出一部分土地给张耳,封他为常山王,建都信都,将信都改名为襄国。
陈余的很多宾客都劝说项羽道:“陈余和张耳同样对赵国都有功。”项羽因为陈余没有跟随自己进入函谷关,听说陈余人在南皮,就将南皮附近三个县封赏给他,而将赵王歇迁都代县,封为代王。
张耳来到封国就位,陈余愈发气愤,说:“张耳同我的功劳是一样的,现在张耳被封为王,而我只是被封为侯,项羽这样做不公平。”等到齐王田荣背叛楚国的时候,陈余派遣夏说前去游说田荣说:“让项羽来主宰天下实在是不公平,他将自己的将领都分封在好的地方,将原来的国王改封到不好的地方,现在赵王竟然改封到代郡去了!恳请大王能够借给我军队,请将南皮作为您的屏障。”田荣也想在赵地树立自己的同盟来背叛楚国,就派遣了一支军队跟随陈余。陈余调集了三县的全部兵员,带兵去攻打常山王张耳。张耳兵败逃跑,想到各诸侯王之中没有谁是值得归服的,于是便说:“汉王与我是旧相识,而现在项羽的势力十分强大,他封我为王,我想要前往楚国。”甘公说:“汉王进入函谷关的时候,天上的金、木、水、火、土五星聚集在东井天区。东井天区是秦国的分星。先到秦地的一定会成就霸业。楚国虽然势力强大,但最终江山一定会归属汉王。”因此张耳决定投奔汉王。这时汉王正带领军队平定三秦,在废丘上围攻章邯。张耳前去拜见汉王,汉王给他的待遇十分优厚。
陈余已败张耳,皆复收赵地,迎赵王于代,复为赵王。赵王德陈余,立以为代王。陈余为赵王弱,国初定,不之国,留傅赵王,而使夏说以相国守代。
汉二年,东击楚,使使告赵,欲与俱。陈余曰:“汉杀张耳乃从。”于是汉王求人类张耳者斩之,持其头遗陈余。陈余乃遣兵助汉。汉之败于彭城西,陈余亦复觉张耳不死,即背汉。
汉三年,韩信已定魏地,遣张耳与韩信击破赵井陉,斩陈余泜zhī水上,追杀赵王歇襄国。汉立张耳为赵王。汉五年,张耳薨,谥为景王。子敖嗣立为赵王。高祖长女鲁元公主为赵王敖后。
汉七年,高祖从平城过赵,赵王朝夕袒鞴【袒鞴:脱掉外衣露出短襦,以示恭敬。】蔽,自上食,礼甚卑,有子婿礼。高祖箕踞詈【詈:骂。】,甚慢易之。赵相贯高、赵午等年六十余,故张耳客也。生平为气,乃怒曰:“吾王孱王也!”说王曰:“夫天下豪杰并起,能者先立。今王事高祖甚恭,而高祖无礼,请为王杀之!”张敖啮其指出血,曰:“君何言之误!且先人亡国,赖高祖得复国,德流子孙,秋豪皆高祖力也。愿君无复出口。”贯高、赵午等十余人皆相谓曰:“乃吾等非也。吾王长者,不倍德。且吾等义不辱,今怨高祖辱我王,故欲杀之,何乃污王为乎?令事成归王,事败独身坐耳。”
陈余打败张耳后,将赵地全部收复,又把赵王从代地迎接回来,仍然让他做赵国的国王。赵王感激陈余的恩德,封陈余为代王。陈余认为赵王势单力薄,赵国刚刚平定,所以没有回到封国,留在赵国辅佐赵王,而派夏说以相国的身份在代国镇守。
汉二年(前205年),汉王向东进军攻打楚国,派遣使者通告赵国,希望能跟赵国一起发兵攻打楚国。陈余说:“汉王如果能杀死张耳,我们就听从汉王差遣。”所以汉王找到一个与张耳样貌十分相似的人,杀死了他,将他的头颅交给陈余。于是陈余派兵帮助汉王。汉军在彭城以西吃了败仗,陈余也感觉到张耳没有死,于是背叛了汉王。
汉三年(前204年),韩信平定魏地以后,派张耳与韩信带领军队占领了赵国的井陉,在泜水边上将陈余斩杀,并一路追到襄国杀死了赵王歇。汉王分封张耳为赵王。汉五年(前202年),张耳去世,追封谥号为景王。张耳的儿子张敖继承父位,当上了赵王。汉高祖的大女儿鲁元公主就是赵王张敖的王后。
汉七年(前200年),汉高祖从平城南归,途径赵国,赵王每天早晚脱下外衣,戴上套袖,亲自为汉高祖呈上食物,礼节十分谦卑,很有为人女婿的礼貌。汉高祖却张开两脚,如同畚箕一样坐在那里,大声斥责赵王,态度十分傲慢,很轻视赵王。赵相贯高、赵午等人都已经六十多岁了,从前是张耳的门客。这些人生性豪气,就怒气冲冲地说:“我们赵王真是一个懦弱的君王!”劝说赵王道:“天下豪杰竞相崛起,有才能者率先自立为王。现在您对高祖十分敬重,而高祖傲慢无礼,请恩准我们替您杀死他吧!”张敖将自己的手指咬出血来,说道:“你们怎么说出这种错误的话啊!我先父亡国以后,全靠高祖的帮助才得以复国,将恩德延续给后世的子孙,一点一滴的好处都是高祖给的。希望你们不要再说那样的话了。”贯高、赵午等十多个人一起商议说:“这实在是我们的错误啊。我们赵王是一个忠厚之人,不肯忘恩负义。况且我们这些人的原则,是不让赵王受到侮辱,现在我们记恨高祖侮辱了赵王,因此想要将他杀死,为什么要玷污了我们的王呢?假如事情成功了,功德就归于赵王;假如事情失败了,我们独自承担罪责。”
汉八年,上从东垣还,过赵,贯高等乃壁人【壁人:把人藏于夹壁墙中。】柏人,要之置厕【要之置厕:截击杀死后放置在隐蔽处。要,拦截。厕,通“侧”,旁边。指为隐蔽处。】。上过欲宿,心动,问曰:“县名为何?”曰:“柏人。”“柏人者,迫于人也!”不宿而去。
汉九年,贯高怨家知其谋,乃上变告之。于是上皆并逮捕赵王、贯高等。十余人皆争自刭,贯高独怒骂曰:“谁令公为之?今王实无谋,而并捕王;公等皆死,谁白王不反者!”乃轞车【轞车:带有笼子的囚车。】胶致【胶致:囚笼栅槛密切牢固。致,密。】,与王诣长安。治张敖之罪。上乃诏赵群臣宾客有敢从王皆族。贯高与客孟舒等十余人,皆自髡钳,为王家奴,从来。贯高至,对狱,曰:“独吾属为之,王实不知。”吏治榜笞数千,刺剟,身无可击者,终不复言。吕后数言张王以鲁元公主故,不宜有此。上怒曰:“使张敖据天下,岂少而女乎!”不听。廷尉以贯高事辞闻,上曰:“壮士!谁知者,以私问之。”中大夫泄公曰:“臣之邑子,素知之。此固赵国立名义不侵为然诺者也。”上使泄公持节问之箯舆【箯舆:竹编的舆床。】前。仰视曰:“泄公邪?”泄公劳苦如生平欢,与语,问张王果有计谋不,高曰:“人情宁不各爱其父母妻子乎?今吾三族皆以论死,岂以王易吾亲哉!顾为王实不反,独吾等为之。”具道本指所以为者王不知状。于是泄公入,具以报,上乃赦赵王。
汉八年(前199年),高祖从东垣归来,途径赵国,贯高等人将武士藏在柏人县馆舍的夹壁当中,想要拦截杀死他,放到隐蔽的地方。高祖经过柏人想要留宿,突然觉得心跳加速,于是问道:“这个县叫什么名字?”有人告诉他说:“柏人。”高祖说:“柏人,就是受迫于人!”于是没有在此地留宿便离开了。
汉九年(前198年),贯高的仇人知道他的阴谋,就向朝廷告发他叛乱谋反的事情。于是高祖将赵王、贯高等人一起逮捕。十多个人争相想要自杀,只有贯高愤怒地骂道:“谁叫你们这么做的?现在赵王确实没有参与策划,他们却将赵王也一起逮捕;你们如果都死掉了,谁来证明赵王的清白,证明他没有参与谋反呢!”于是贯高被囚禁在密闭的囚车里,与赵王一同押往长安。朝廷审判张敖的罪行。皇上诏令群臣与宾客中有追随赵王的全部族灭。贯高跟宾客孟舒等一共十多个人,全部将自己的头发剃光,用铁圈锁住自己的脖子,假装成赵王的家奴跟随赵王一同来京。贯高到达京城以后,在出庭接受审问的时候说:“这件事情只是我们这些人干的,赵王确实不知情。”法官依法判处他几千大板,又用烧红的铁条去刺他,贯高全身是伤,再也没有地方可以刺了,但贯高始终不再多说一句话。吕后多次劝说高祖,因为鲁元公主的缘故,赵王不应该会密谋这种事情。皇上生气地说:“如果张敖拥有了整个天下,难道还少了你的女儿么!”不肯听从吕后的劝解。廷尉将贯高案件的全部供辞呈上,皇上说:“贯高真是一位壮士啊!你们哪个人了解他,就私下去问问他吧。”中大夫泄公说:“贯高与我是同乡,我一直很了解他。他向来是赵国最讲究信誉、不肯违背诺言的人。”高祖便命令泄公手里拿着符节来到贯高的竹床前询问。贯高抬头看看泄公说:“你是泄公吗?”泄公慰问、寒暄,像平时一样同他说话,当问到张敖是否真的参与了计划的时候,贯高说:“人谁没有珍爱自己父母和妻儿子女的感情?现在我一家三族即将被判处死刑,难道我会牺牲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来换取赵王的性命!实在是因为赵王确实没有参与反叛之事,这件事情只是我们这些人做的。”于是贯高便将他们想要行刺高祖的本意以及赵王毫不知情的情况仔细说给泄公听。泄公上朝后,将这件事的实情详细禀报,皇上于是赦免了赵王。
上贤贯高为人能立然诺【然诺:实践诺言。】,使泄公具告之,曰:“张王已出。”因赦贯高。贯高喜曰:“吾王审出乎?”泄公曰:“然。”泄公曰:“上多足下,故赦足下。”贯高曰:“所以不死一身无余者,白张王不反也。今王已出,吾责已塞,死不恨矣。且人臣有篡杀之名,何面目复事上哉!纵上不杀我,我不愧于心乎?”乃仰绝肮【绝肮:割断脖子。肮,喉咙。】,遂死。当此之时,名闻天下。
张敖已出,以尚鲁元公主故,封为宣平侯。于是上贤张王诸客,以钳奴【钳奴:遭受剃发,用铁圈束颈的人。】从张王入关,无不为诸侯相、郡守者。及孝惠、高后、文帝、孝景时,张王客子孙皆得为二千石。
张敖,高后六年薨。子偃为鲁元王。以母吕后女故,吕后封为鲁元王。元王弱,兄弟少,乃封张敖他姬子二人:寿为乐昌侯,侈为信都侯。高后崩,诸吕无道,大臣诛之,而废鲁元王及乐昌侯、信都侯。孝文帝即位,复封故鲁元王偃为南宫侯,续张氏。
皇上认为贯高为人贤能,能够信守承诺,就派泄公将赦免赵王的事情告诉给他,泄公说:“赵王张敖已经被释放了。”同时也赦免了贯高。贯高大喜,问道:“我们大王真的被无罪释放了吗?”泄公说:“真的。”泄公又说:“皇上很赏识您,所以也赦免了您。”贯高说:“我之所以能够体无完肤而免于一死,只是为了证明赵王张敖是清白的,他的确没有反叛。如今赵王已经无罪释放,我的责任已尽到了,就算是死也没有遗憾了。何况身为臣子有谋杀君王的罪名,我还有什么面目继续侍奉在君主左右呢!就算是君主不杀我,我难道不会心存愧疚吗?”说罢,用力向后一仰头,割断脖颈而死。在那时候,贯高名扬天下。
张敖被无罪释放以后,因为他娶鲁元公主为妻的缘故,被封为宣平侯。皇上十分赏识张敖门下的各位宾客,所有假扮成家奴,跟随张敖一起进入函谷关的人,全部都成为了诸侯的相国或郡守。一直到惠帝、高后、文帝、景帝时代,赵王张敖宾客的子孙都担任二千石的官职。
高后六年(前182年),张敖去世。张敖的儿子张偃即位,被封为鲁元王。因为张偃的母亲是吕后女儿的原因,吕后封张偃为鲁元王。鲁元王因为势单力孤,没有兄弟,于是吕后分封张敖姬妾所生的两个儿子为侯:封张寿为乐昌侯,张侈为信都侯。高后去世以后,吕后族人企图谋反作乱,大臣设计将他们全部诛杀,并且废黜了鲁元王和乐昌侯、信都侯。孝文帝登基后,重新封原来的鲁元王张偃为南宫侯,以继承张氏的爵位。
太史公曰:张耳、陈余,世传所称贤者;其宾客厮役,莫非天下俊杰,所居国无不取卿相者。然张耳、陈余始居约时【约时:贫贱之时。】,相然信以死,岂顾问哉?及据国争权,卒相灭亡。何乡者相慕用之诚,后相倍之戾也!岂非以势利交哉?名誉虽高,宾客虽盛,所由殆与太伯、延陵季子异矣。
太史公说:张耳、陈余,是当时世人争相传颂的贤德之人;他们的宾客和仆人,全部都是天下有才能的人,无论这些人身在哪个国家,都能够获及卿相的官位。张耳、陈余早年身份卑微的时候,能够互相信任,重视义气而不顾惜个人生死,哪里会有顾虑?等到他们各自拥有了自己的地盘,为了权力而你争我夺的时候,终因互相攻击而灭亡。为什么从前能够守望相助,彼此之间赤诚相待,而后来背叛彼此的时候却是那样凶残呢?难道不是因为权势和利益而引起的矛盾吗?尽管他们的名誉很高,宾客很多,但是他们的所作所为,与吴太伯和延陵季子相比,实在是大相径庭啊。
卷九十 魏豹彭越列传第三十
班固:“周室既坏,至春秋末,诸侯耗尽,而炎、黄、唐、虞之苗裔尚犹颇有存者。秦灭六国,而上古遗烈扫地尽矣。楚、汉之际,豪桀相王,唯魏豹、韩信、田儋兄弟为旧国之后,然皆及身而绝。”
魏豹者,故魏诸公子也。其兄魏咎,故魏时封为宁陵君。秦灭魏,迁咎为家人【家人:平民。】。陈胜之起王也,咎往从之。陈王使魏人周巿徇魏地,魏地已下,欲相与立周巿为魏王。周巿曰:“天下昏乱,忠臣乃见。今天下共畔秦,其义必立魏王后乃可。”齐、赵使车各五十乘,立周巿为魏王。巿辞不受,迎魏咎于陈。五反,陈王乃遣立咎为魏王。
章邯已破陈王,乃进兵击魏王于临济。魏王乃使周巿出请救于齐、楚。齐、楚遣项它、田巴将兵随巿救魏。章邯遂击破杀周巿等军,围临济。咎为其民约降【约降:订约请降。】。约定。咎自烧杀。
魏豹,是过去魏国的公子。魏豹的哥哥名叫魏咎,魏咎以前在魏国的时候曾经被封为宁陵君。秦国消灭魏国以后,魏咎被迁移到外地成为一个普通百姓。陈胜起事反秦自立为王的时候,魏咎前去投靠陈胜。陈王派遣魏国人周巿去攻取魏地,攻占魏地后,大家想要拥立周巿为魏王。周巿说:“天下混乱的时候,忠臣才能够显现出来。现在天下人共同反抗秦朝,按照道义,一定要拥立魏王的后裔为王才可以。”齐国、赵国各派遣五十辆车辅助周巿,拥立周巿为魏王。周巿再三谢绝不肯接受,派人到陈县去将魏咎迎接回来。如此往返五次,陈王才派遣魏咎前去魏地立为魏王。
章邯攻破陈王以后,立即带兵到临济去攻打魏王。魏王于是派遣周巿出使齐国、楚国请求援救。齐、楚两国派遣将军项它、田巴带领军队与周巿一同前去援救魏国。章邯又击败了周巿等人的军队,将周巿杀死,包围了临济。魏咎为了城中的百姓,提出了投降的条件。条约达成后,魏咎自焚而死。
魏豹亡走楚。楚怀王予魏豹数千人,复徇魏地。项羽已破秦,降章邯。豹下魏二十余城。立豹为魏王。豹引精兵从项羽入关。汉元年,项羽封诸侯,欲有梁地,乃徙魏王豹于河东,都平阳,为西魏王。
汉王还定三秦,渡临晋,魏王豹以国属焉,遂从击楚于彭城。汉败,还至荥阳。豹请归视亲病。至国,即绝河津畔汉。汉王闻魏豹反,方东忧楚,未及击,谓郦生曰:“缓颊【缓颊:好言相劝。】往说魏豹,能下之,吾以万户封若。”郦生说豹。豹谢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白驹过隙:形容光阴迅速,就像日影透过墙壁的空隙一样。白驹,日影。】耳。今汉王慢而侮人,骂詈诸侯群臣如骂奴耳,非有上下礼节也,吾不忍复见也。”于是汉王遣韩信击虏豹于河东,传诣荥阳,以豹国为郡。汉王令豹守荥阳。楚围之急,周苛遂杀魏豹。
魏咎的弟弟魏豹逃亡到楚地。楚怀王拨给魏豹数千人,想要让他再去夺回魏地。项羽击败秦军以后,章邯投降。魏豹攻下魏地二十多座城邑。于是项羽立魏豹为魏王。魏豹率领精锐的士兵跟随项羽一起进入函谷关。汉元年(前206年),项羽分封诸侯,想要占领梁地,于是将魏王豹改封到河东,在平阳建都,魏豹做了西魏王。
汉王回军北上,平定了三秦,从临晋关向东渡过黄河,魏豹带领魏国归附汉朝,于是跟随汉王去彭城攻击楚军。汉王兵败后,带领军队退回荥阳。魏豹请求汉王恩准自己回家探望生病的亲人。魏豹回国以后,就将黄河渡口封锁,背叛了汉王。汉王听说魏豹背叛自己的消息,正在担心东面楚国的进攻,来不及攻击魏国,于是对郦生说:“你去替我婉言劝说魏豹,如果你能够成功说服他重新归附于我,我就把你封为万户侯。”郦生前去游说魏豹。魏豹拒绝郦生说:“人活在世上一辈子,就像日影透过墙壁的空隙那样迅速。现在汉王为人傲慢,侮辱别人,斥责诸侯、群臣如同责骂他的仆人一样,丝毫不讲究上下礼节,我真的没有办法再去见他。”于是,汉王派韩信到河东讨伐魏豹,将他俘虏,用驿站的车押送到荥阳,把魏豹的国土改编成三郡。汉王命令魏豹在荥阳驻守。楚国围攻荥阳,情势十分危急,周苛就杀死了魏豹。
彭越者,昌邑人也,字仲。常【常:通“尝”,曾经。】渔钜野泽中,为群盗。陈胜、项梁之起,少年或谓越曰:“诸豪桀相立畔秦,仲可以来,亦效之。”彭越曰:“两龙方斗,且待之。”
居岁余,泽间少年相聚百余人,往从彭越,曰:“请仲为长。”越谢曰:“臣不愿与诸君。”少年强请,乃许。与期旦日日出会,后期者斩。旦日日出,十余人后,后者至日中。于是越谢曰:“臣老,诸君强以为长,今期而多后,不可尽诛,诛最后者一人。”令校长斩之。皆笑曰:“何至是?请后不敢。”于是越乃引一人斩之,设坛祭,乃令徒属。徒属皆大惊,畏越,莫敢仰视。乃行略地,收诸侯散卒,得千余人。
彭越,是昌邑县人,字仲。彭越曾经在钜野泽中捕鱼,聚集了很多同伙,成为盗贼。陈胜、项梁起事反秦的时候,年轻人中有人对彭越说:“天下各路豪杰都纷纷起来反抗暴秦,你也可以站出来,我们也效仿他们。”彭越说:“现在两龙正相斗,我们姑且等待一下。”
过了一年多,钜野泽中聚集了一百多个年轻人,前去追随彭越,说:“请彭越做我们的首领。”彭越辞谢说:“我不想和你们一起干。”年轻人一再恳求,彭越才答应了他们。彭越和他们相约第二天清晨日出的时候集合,晚来的就要杀头。第二天早晨太阳出来的时候,有十几个人来晚了,最后一个人直到正午才来。彭越遗憾地说:“我年纪大了,但是你们一定要让我做你们的首领,今天约好时间集合,却有很多人迟到,又不能将你们都杀头,只杀最后一个到的人。”立即下令让队长杀死他。大家都嬉笑着说:“何必认真到这个地步呢?以后我们不敢再犯就是了。”于是,彭越就拉出最后到的那个人,将他杀死,设立祭坛进行祭祀,并向他所带领的人发布军令。部属都十分吃惊,非常害怕彭越,没有谁敢抬头直视他。于是,彭越带领部属出发攻取土地,一路收编从诸侯军队中逃散出来的士兵,得到了一千多人。
司马贞:“魏咎兄弟,因时而王。豹后属楚,其国遂亡。”
沛公之从砀北击昌邑,彭越助之。昌邑未下,沛公引兵西。彭越亦将其众居钜野中,收魏散卒。项籍入关,王诸侯,还归。彭越众万余人毋所属。汉元年秋,齐王田荣畔项王,乃使人赐彭越将军印,使下济阴以击楚。楚命萧公角将兵击越,越大破楚军。汉王二年春,与魏王豹及诸侯东击楚,彭越将其兵三万余人归汉于外黄。汉王曰:“彭将军收魏地得十余城,欲急立魏后。今西魏王豹亦魏王咎从弟也,真魏后。”乃拜彭越为魏相国,擅将其兵,略定梁地。
汉王之败彭城解而西也,彭越皆复亡其所下城,独将其兵北居河上。汉王三年,彭越常往来为汉游兵,击楚,绝其后粮于梁地。汉四年冬,项王与汉王相距荥阳,彭越攻下睢阳、外黄十七城。项王闻之,乃使曹咎守成皋,自东收彭越所下城邑,皆复为楚。越将其兵北走谷城。汉五年秋,项王之南走阳夏,彭越复下昌邑旁二十余城,得谷十余万斛【斛:容量单位,十斗为一斛。】,以给汉王食。
汉王败,使使召彭越并力击楚。越曰:“魏地初定,尚畏楚,未可去。”汉王追楚,为项籍所败固陵。乃谓留侯曰:“诸侯兵不从,为之奈何?”留侯曰:“齐王信之立,非君王之意,信亦不自坚。彭越本定梁地,功多,始君王以魏豹故,拜彭越为魏相国。今豹死毋后,且越亦欲王,而君王不蚤【蚤:通“早”。】定。与此两国约:即胜楚,睢阳以北至谷城,皆以王彭相国;从陈以东傅海【傅海:临海的土地。傅,通“附”。附着,靠近。】,与齐王信。齐王信家在楚,此其意欲复得故邑。君王能出捐此地许二人,二人今可致;即不能,事未可知也。”于是汉王乃发使使彭越,如留侯策。使者至,彭越乃悉引兵会垓下,遂破楚。项籍已死。春,立彭越为梁王,都定陶。
沛公从砀地向北进军攻击昌邑县的时候,彭越派兵援助了沛公。昌邑未能攻下,沛公带领军队向西进军。彭越也带着他的军队驻扎在钜野泽中,收编魏军失散的士兵。项籍进入函谷关,将诸侯分封为王后,回到楚国。彭越带领的一万多名士兵全部无所归属。汉元年(前206年)秋季,齐王田荣背叛项王,于是派人将将军印信赐给彭越,让他进军济阴攻打楚军。楚国派遣萧公角带领军队攻打彭越,彭越将楚军打得大败。汉王二年(前205年)春季,汉王和魏王豹以及其他诸侯一起向东进军攻打楚国,彭越带领他的三万多名士兵到外黄去归附汉王。汉王说:“彭将军收复魏地,接连攻占十几座城邑,想要赶快拥立魏国的后代。现在西魏王魏豹,也就是魏王魏咎的弟弟,他就是真正的魏国后人。”于是委任彭越为魏国相国,全权指挥他的军队,平定梁地。
汉王在彭城战败后向西面撤军的时候,彭越之前攻打下来的十几座城邑也重新沦陷,只好单独率领他的军队向北前进,驻扎在黄河岸边。汉王三年(前204年),彭越经常带领军队往来出没,作为汉军的游击队,偷袭楚军,在梁地将楚军的后援粮草切断。汉四年(前203年)冬季,项王与汉王在荥阳相持,彭越趁机攻占了睢阳、外黄等十七座城邑。项王得知这个消息,就命曹咎守住成皋,自己则带领军队向东进军,将彭越所占领的城邑全部收复,重新归楚国所属。彭越带领他的军队向北逃到谷城。汉五年(前202年)秋季,项王带领军队南下撤回到阳夏,彭越又攻占昌邑附近的二十多座城邑,缴获十几万斛谷物,来补给汉王军粮。
汉王吃了败仗,派遣使者前去召彭越前来合力攻打楚军。彭越说:“魏地刚刚平定下来,尚且担忧楚军的攻击,不能轻易离开。”汉王追击楚军,在固陵被项羽打败。于是汉王对留侯张良说:“诸侯的军队如果不来援救,我们应该如何应付?”留侯说:“齐王韩信称王,并不是您的本意,而韩信自己心里也不踏实。彭越原本已经平定了梁地,功劳多,但是那时大王因为魏豹的原因,只是任命彭越担任魏国的相国。如今魏豹已经死了,又没有后代,况且彭越也想被立为王,但是您却不早拿主意。如果您能私下跟两国达成盟约:假如您战胜了楚国,从睢阳以北一直到谷城一带,全部划分给彭相国,让他称王;从陈县以东一直到海边,全部划给齐王韩信。韩信的家乡在楚地,他一定想要得到自己的家乡。大王您如果能够分割出这些地方,承诺划分给他们二人,这两个人一定很快就能招来;您如果不肯答应的话,事情的结果就很难预料了。”汉王立即派遣使臣到彭越那里去,按照留侯张良的计谋行事。使臣到达以后,彭越立即带领全部军队前往垓下与汉军会合,最后终于打败楚军。项羽被杀。那年春天,彭越被封为梁王,在定陶建都。
六年,朝陈。九年,十年,皆来朝长安。
十年秋,陈豨反代地,高帝自往击,至邯郸,征兵梁王。梁王称病,使将将兵诣邯郸。高帝怒,使人让梁王。梁王恐,欲自往谢。其将扈辄曰:“王始不往,见让而往,往则为禽【禽:同“擒”,抓捕。】矣。不如遂发兵反。”梁王不听,称病。梁王怒其太仆,欲斩之。太仆亡走汉,告梁王与扈辄谋反。于是上使使掩【掩:出其不意地袭击或逮捕。】梁王。梁王不觉,捕梁王,囚之雒阳。有司治反形已具,请论如法。上赦以为庶人,传处蜀青衣。西至郑,逢吕后从长安来,欲之雒阳,道见彭王。彭王为吕后泣涕,自言无罪,愿处故昌邑。吕后许诺,与俱东至雒阳。吕后白上曰:“彭王壮士,今徙之蜀,此自遗患,不如遂诛之。妾谨与俱来。”于是吕后乃令其舍人告彭越复谋反。廷尉王恬开奏请族之。上乃可,遂夷越宗族,国除。
汉六年(前201年),彭越来陈县朝见汉帝。九年,十年,彭越都来长安朝见高祖。
汉十年(前197年)秋季,陈豨在代地发动叛乱,高帝亲自带兵前去征讨,军队行至邯郸的时候,高帝向梁王徵调兵马。梁王借口生病,派遣部将带领军队前往邯郸。高帝十分生气,于是派人前去责备梁王。梁王很害怕,想要亲自前去邯郸请罪。他的部将扈辄说:“大王起初的时候没去,现在受到责备才去,去了的话就一定会被捉拿。不如趁机举兵造反。”梁王没有听从,仍然以生病作为借口。梁王对他的太仆很生气,想要将他杀死。太仆逃亡到汉高帝那里,向汉高帝告密说梁王与扈辄发动叛变。于是皇上立即派遣使者出其不意地袭击梁王。梁王没有觉察到,于是使者逮捕了梁王,将他囚禁在雒阳。经过裁判员官吏审理后,认为他反叛的罪证具备,请求依法判刑。皇上赦免了梁王的死罪,将他贬为平民,流放到蜀地的青衣县。彭越西行来到郑县的时候,刚好吕后从长安出来,要到雒阳去,在路上遇见了彭王。彭王在吕后面前泪流满面,力辩自己无罪,希望能够回到家乡昌邑。吕后答应了他的要求,并和他一同向东行进,来到雒阳。吕后对皇上说:“彭王是一位壮士,如果现在将他流放到蜀地,这就是给自己留下后患,不如就将他杀了。我同他一起回来了。”于是,吕后授意彭越的家臣告发彭越再次谋反。廷尉王恬开呈上奏书请求诛杀彭越全族。皇上批准,于是夷灭了彭越全族,废除了他的封国。
太史公曰:魏豹、彭越虽故贱,然已席卷千里,南面称孤,喋血乘胜日有闻矣。怀畔逆之意,及败,不死而虏囚,身被刑戮,何哉?中材已上且羞其行,况王者乎!彼无异故,智略绝人,独患无身耳。得摄尺寸之柄【尺寸之柄:比喻很小的权力。柄,权柄。】,其云蒸龙变【云蒸龙变:云气蒸腾,蛟龙变幻。比喻政治风云变化。】,欲有所会其度,以故幽囚而不辞云。
太史公说:魏豹、彭越虽然出身寒微,但却能席卷千里土地,开国称王,他们喋血奋战的英雄事迹,在当时就闻名于世。但是他们怀着反叛的意图,到了失败的时候,又不肯杀身成名,因而被捕,成为阶下之囚,最后受处决而死,这是为什么呢?中等才能以上的人,尚且认为这种下场是奇耻大辱,何况是称王的人呢!没有其他原因,只是因为他们的智慧谋略超过了别人,只怕无法保全性命罢了。只要掌握一点权力,遇到政治风云变化,就想要实现自己的抱负,因此,他们才宁可被囚禁起来而不逃避啊。
卷九十一 黥布列传第三十一
班固:“昔高祖定天下,功臣异姓而王者八国。张耳、吴芮、彭越、黥布、臧荼、卢绾与两韩信,皆徼一时之权变,以诈力成功,咸得裂土,南面称孤。见疑强大,怀不自安,事穷势迫,卒谋叛逆,终于灭亡。”
黥布者,六【六:县名,今安徽省六安县一带。】人也,姓英氏。秦时为布衣【布衣:平民。】。少年,有客相之曰:“当刑而王。”及壮,坐【坐:因。】法黥【黥:在脸上刺字并涂墨的刑罚。】。布欣然笑曰:“人相我当刑而王,几是乎?”人有闻者,共俳笑【俳笑:戏笑。】之。布已论输丽山【丽山:通“骊山”,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境内。】,丽山之徒数十万人,布皆与其徒长豪杰交通,乃率其曹偶,亡【亡:逃跑,潜逃。】之江中为群盗。
陈胜之起也,布乃见番君,与其众叛秦,聚兵数千人。番君以其女妻之。章邯之灭陈胜,破吕臣军,布乃引兵北击秦左右校,破之清波【清波:县名,今河南省新蔡附近。】,引兵而东。闻项梁定江东会稽,涉江而西。陈婴以项氏世为楚将,乃以兵属项梁,渡淮南,英布、蒲将军亦以兵属项梁。
项梁涉淮而西,击景驹、秦嘉等,布常冠军【布常冠军:黥布的骁勇善战在全军中无人能比。】。项梁至薛,闻陈王定死,乃立楚怀王。项梁号为武信君,英布为当阳君。项梁败死定陶,怀王徙都彭城,诸将英布亦皆保聚彭城。当是时,秦急围赵,赵数使人请救。怀王使宋义为上将,范曾为末将,项籍为次将,英布、蒲将军皆为将军,悉属宋义,北救赵。及项籍杀宋义于河上,怀王因立籍为上将军,诸将皆属项籍。项籍使布先渡河击秦,布数有利,籍乃悉引兵涉河从之,遂破秦军,降章邯等。楚兵常胜,功冠诸侯。诸侯兵皆以服属楚者,以布数以少败众也。
项籍之引兵西至新安,又使布等夜击坑章邯秦卒二十余万人。至关【关:函谷关。】,不得入,又使布等先从间道破关下军,遂得入,至咸阳。布常为军锋。项王封诸将,立布为九江王,都六。
黥布,是六安人,本姓英。在秦朝的时候只是个平民百姓。他在年轻的时候,有位客人曾经给他看相说:“在受刑之后会称王。”长大之后,英布因为犯法而被判处黥刑。英布欣然接受笑着说:“曾经有人给我看相,说我在受刑之后会称王,大概就是如今这样的情形了吧?”其他人听到他这么说,都挖苦嘲笑他。黥布受刑后不久,就被押往骊山做苦工,在骊山做苦工的犯人共有几十万,黥布与刑徒的头目、英雄豪杰都有往来,最后带着这些人逃到长江上做了强盗。
陈胜起兵反秦,于是黥布就去拜访番阳县令吴芮,与吴芮的部下一同反叛秦朝,聚集了数千人。番阳县令还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秦朝将领章邯消灭了陈胜,攻破了吕臣所率领的军队后,黥布就带领军队向北攻打秦朝左右校尉,在清波将他们打败,接着带兵向东挺进。黥布听说项梁平定了江东会稽郡,于是渡过长江,向西进发。陈婴因为项氏家族世代都是楚国的将军而将自己的军队归于项梁,向南渡过淮河,于是黥布、蒲将军也率军归附项梁。
项梁带领军队渡过淮河向西进军,攻打景驹、秦嘉等人,黥布的骁勇善战在全军中无人能比。项梁来到薛地,听说陈王确实死了,于是拥立了楚怀王。项梁被称为武信君,英布被称为当阳君。后来,项梁在定陶战败死去,楚怀王把都城迁到彭城,诸位将领和英布也都据守在彭城。当时,秦军加紧围攻赵国,赵国多次派人前来请求救援。楚怀王任命宋义为上将军,范曾为末将军,项籍担任副将军,英布、蒲将军都担任将军,将全部军权交给宋义,向北进军前去救援赵国。后来项籍在黄河岸边将宋义杀死,楚怀王只好立项籍为上将军,各路军队都交给项籍统率。项籍派英布率先渡过黄河前去攻打秦军,英布多次立下战功,于是项籍便带领全部人马渡过黄河,与英布所率领的军队协同作战,终于将秦军打败,章邯等人投降。楚军屡传捷报,功勋在诸侯之上。各路诸侯的军队都敬服归附楚军,是因为英布指挥有方,多次在战争中以少胜多,让人震惊折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0/13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