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六册)(精注全译)第11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1/133

三王之围齐临菑也,三月不能下。汉兵至,胶西、胶东、菑川王各引兵归。胶西王乃袒跣【跣:光脚。】,席稿,饮水,谢太后。王太子德曰:“汉兵远,臣观之已罢,可袭,愿收大王余兵击之,击之不胜,乃逃入海,未晚也。”王曰:“吾士卒皆已坏,不可发用。”弗听。汉将弓高侯颓当遗王书曰:“奉诏诛不义,降者赦其罪,复故;不降者灭之。王何处,须以从事。”王肉袒叩头汉军壁,谒曰:“臣卬奉法不谨,惊骇百姓,乃苦将军远道至于穷国,敢请菹醢【菹醢:古代酷刑,将人剁成肉酱。】之罪。”弓高侯执金鼓见之,曰:“王苦军事,愿闻王发兵状。”王顿首膝行对曰:“今者,晁错天子用事臣,变更高皇帝法令,侵夺诸侯地。卬等以为不义,恐其败乱天下,七国发兵,且以诛错。今闻错已诛,卬等谨以罢兵归。”将军曰:“王苟以错不善,何不以闻?乃未有诏虎符【虎符:调兵遣将所用的兵符。】,擅发兵击义国。以此观之,意非欲诛错也。”乃出诏书为王读之。读之讫,曰:“王其自图。”王曰:“如卬等死有余罪。”遂自杀。太后、太子皆死。胶东、菑川、济南王皆死,国除,纳于汉。郦将军围赵十月而下之,赵王自杀。济北王以劫故,得不诛,徙王菑川。
初,吴王首反,并将楚兵,连齐赵。正月起兵,三月皆破,独赵后下。复置元王少子平陆侯礼为楚王,续元王后。徙汝南王非王吴故地,为江都王。
齐的胶西王、胶东王、菑川王围攻齐国的临菑,三个月都不能攻克。朝廷的军队赶到,胶西王、胶东王、菑川王都领兵回去了。胶西王于是赤裸上身光着双脚,坐在草席上,喝着凉水,向他的母亲王太后请罪。王太子刘德说:“朝廷的军队远道而来,我看他们已经疲惫了,可以发动袭击,希望收集父王的残余部队攻打他们,进攻他们不获胜的话,就逃到海岛上去,时间还不算晚。”胶西王说:“我的士兵都已经溃散了,不可能重新起用了。”不听从他的建议。汉朝的将军弓高侯韩颓当给胶西王送信时说:“我奉诏书来诛杀不义之人,投降之人就赦免他的罪过,恢复原来的官爵和封地;不投降的就消灭他们。大王要走哪条路,我等待答复来采取行动。”胶西王光着膀子到朝廷的军营里叩头,下拜说:“臣刘卬遵奉法令不够谨慎,惊动了百姓,竟然让将军辛苦地远道来到我这贫穷之国,请求将我判处碎尸万段之罪。”弓高侯手持金鼓接见了他,说:“大王被兵事所困扰,我希望听一听大王发兵的情况。”胶西王叩头跪着用膝盖前行回答说:“当时,晁错是天子面前当权的大臣,他改变高皇帝的法令,侵夺诸侯的封地。我们认为不合道义,担心他败坏和扰乱天下的秩序,七国发兵,将要诛杀晁错。现在听说晁错已被诛杀,我们就因此谨慎地收兵回去了。”将军说:“大王如果认为晁错做得不好,为什么不报知皇上?竟然在没有诏书、虎符的情况下,擅自发兵攻打合乎道义的诸侯国。由此看来,意图不是想要诛杀晁错。”于是拿出诏书给胶西王宣读。读完之后,说:“大王自己考虑一下。”胶西王说:“像我们这样的人死有余辜。”于是自杀了。王太后、王太子都死了。胶东王、菑川王、济南王也都死了,封国被削除,土地收归朝廷。郦寄将军围攻赵国十个月才拿下,赵王自杀。济北王因为被劫持而没有参与叛乱的缘故,没有被处死,被改封为菑川王。
当初,吴王带头叛乱,同时率领楚国的军队,联合齐、赵等国。正月时起兵,到三月就都被打败了,只有赵国最后才被攻下。朝廷又立楚元王的小儿子平陆侯刘礼为楚王,延续楚元王的后代。改封汝南王刘非到吴国的故地为王,称江都王。
太史公曰:吴王之王,由父省也。能薄赋敛,使其众,以擅山海利。逆乱之萌,自其子兴。争技发难,卒亡其本;亲越谋宗,竟以夷陨【夷陨:毁灭,灭亡。】。晁错为国远虑,祸反近身。袁盎权说,初宠后辱。故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山海不以封。“毋亲夷狄,以疏其属”,盖谓吴邪?“毋为权首,反受其咎【咎:灾祸。】”,岂盎、错邪?
太史公说:吴王被册封为王,是由于他父亲被贬降爵位的缘故。吴王能够减轻赋税,役使他的民众,是因为拥有铜矿山和海盐的利益。叛乱的萌芽,从他儿子的死开始。由棋艺的争执而引发祸患,最终国亡身死;亲近越人图谋宗族,最后自取灭亡。晁错为国家长远考虑,灾祸反而降临自身。袁盎善于权变和游说,开始受宠,后来受辱。因此古代诸侯的封地不超过百里,高山大海不拿来分封。“不要亲近夷狄,来疏远自己的亲属”,大概说的是吴王吧?“不要做主谋,否则会遭受灾祸”,难道说的是袁盎、晁错吗?
卷一百七 魏其武安侯列传第四十七
魏其侯窦婴者,孝文后从兄【从兄:堂兄。】子也。父世观津人。喜宾客。孝文时,婴为吴相,病免。孝景初即位,为詹事。
梁孝王者,孝景弟也,其母窦太后爱之。梁孝王朝,因昆弟燕【燕:通“宴”。】饮。是时上未立太子,酒酣,从容言曰:“千秋之后传梁王。”太后欢。窦婴引卮酒进上,曰:“天下者,高祖天下,父子相传,此汉之约也,上何以得擅传梁王!”太后由此憎窦婴。窦婴亦薄其官,因病免。太后除窦婴门籍【门籍:出入宫门的通行证。】,不得入朝请。
孝景三年,吴楚反,上察宗室诸窦毋如窦婴贤,乃召婴。婴入见,固辞谢病不足任。太后亦惭。于是上曰:“天下方有急,王孙宁可以让邪?”乃拜婴为大将军,赐金千斤。婴乃言袁盎、栾布诸名将贤士在家者进之。所赐金,陈之廊庑下,军吏过,辄令财取为用,金无入家者。窦婴守荥阳,监齐赵兵。七国兵已尽破,封婴为魏其侯。诸游士宾客争归魏其侯。孝景时每朝议大事,条侯、魏其侯,诸列侯莫敢与亢礼。
魏其侯窦婴,是孝文帝皇后窦氏堂兄的儿子。他父亲的祖上是观津人。他喜欢结交宾客。孝文帝在位时,窦婴做过吴王刘濞的国相,后来因病免职。孝景帝刚即位时,窦婴担任詹事。
梁孝王,是孝景帝的弟弟,他的母亲窦太后喜欢他。梁孝王入朝,以兄弟的身份宴饮。当时皇上还没有立太子,喝酒喝得正酣,随口说:“我去世后传位给梁王。”太后很高兴。窦婴端着酒杯献给皇上,说:“天下是高祖的天下,父子相传,这是汉朝的规定,皇上怎么能够擅自传位给梁王呢!”太后从此怨恨窦婴。窦婴也嫌官位不高,就称病辞职了。太后开除了窦婴出入宫门的名籍,不许他来朝见天子。
孝景帝三年(前154年),吴、楚国叛乱,皇上考察刘氏宗室和窦氏外戚子弟没有比窦婴更贤能的,于是召见窦婴。窦婴入宫觐见,坚决推辞称病说自己无法胜任。太后也觉得惭愧。当时皇上说:“天下正陷于危急,你难道可以推托吗?”于是任命窦婴为大将军,赐给他黄金一千斤。窦婴于是把袁盎、栾布等闲居在家的名将贤士推荐给皇帝。他把赏赐所得的黄金摆放在堂前的廊屋下,军官经过这里,就让他们拿去用,这些钱他一点也不拿回家。窦婴驻守荥阳,监视齐、赵两国军队的动向。七国军队已经全都被击破,景帝封窦婴为魏其侯。众游士、宾客争相投奔魏其侯。孝景帝在位时,每次在朝廷上议论大事,对于条侯周亚夫、魏其侯窦婴,众列侯没有敢与他们平起平坐的。
孝景四年,立栗太子,使魏其侯为太子傅。孝景七年,栗太子废,魏其数争不能得。魏其谢病,屏【屏:退隐。】居蓝田南山之下数月,诸宾客辩士说之,莫能来。梁人高遂乃说魏其曰:“能富贵将军者,上也;能亲将军者,太后也。今将军傅太子,太子废而不能争;争不能得,又弗能死。自引谢病,拥赵女,屏闲处而不朝。相提而论,是自明扬主上之过。有如两宫螫【螫:毒虫,比喻像毒虫一样加害人。】将军,则妻子毋类矣。”魏其侯然之,乃遂起,朝请如故。
桃侯免相,窦太后数言魏其侯。孝景帝曰:“太后岂以为臣有爱,不相魏其?魏其者,沾沾【沾沾:轻薄的样子。】自喜耳,多易。难以为相,持重。”遂不用,用建陵侯卫绾为丞相。
孝景帝四年(前153年),册立了栗姬生的儿子为太子,让魏其侯窦婴担任太子的师傅。孝景帝七年(前150年),栗太子刘荣被废黜,魏其侯多次反对也没办法改变事实。魏其侯借口生病,隐居在蓝田县南山脚下好几个月,众宾客辩士去劝说他,也没人能让他回来。梁国人高遂于是游说魏其侯说:“能够让将军富贵的,是皇上;能够亲近将军的,是太后。现在将军做了太子的师傅,太子被废掉但是不能反对;反对没有办法改变事实,又不能以死劝谏。自己称病引退,搂着赵国美女,归隐闲居而不入朝。相比而言,这是自己在明显地张扬皇上的过错。假如皇上和太后都要加害将军,那么您的妻儿就一个不留了。”魏其侯认为他说得对,于是就出山,像往常那样参加朝会。
桃侯刘舍被免除丞相之职,窦太后多次向皇上提起魏其侯。孝景帝说:“太后难道认为儿臣有所吝啬,不让魏其侯担任丞相吗?魏其侯这个人,有点功绩就沾沾自喜了,做事轻率。难以胜任丞相之职,无法担当重任。”终于没有任用他,而任用了建陵侯卫绾为丞相。
武安侯田鼢者,孝景后同母弟也,生长陵。魏其已为大将军后,方盛,鼢为诸郎,未贵,往来侍酒魏其,跪起如子姓。及孝景晚节,鼢益贵幸,为太中大夫。鼢辩有口,学《盘盂》诸书,王太后贤之。孝景崩,即日太子立,称制,所镇抚多有田鼢宾客计策,鼢弟田胜,皆以太后弟,孝景后三年封鼢为武安侯,胜为周阳侯。
武安侯新欲用事为相,卑下宾客,进名士家居者贵之,欲以倾魏其诸将相。建元元年,丞相绾病免,上议置丞相、太尉。籍福说武安侯曰:“魏其贵久矣,天下士素归之。今将军初兴,未如魏其,即上以将军为丞相,必让魏其。魏其为丞相,将军必为太尉。太尉、丞相尊等耳,又有让贤名。”武安侯乃微【微:暗地。】言太后风【风:通“讽”,含蓄地暗示劝说。】上,于是乃以魏其侯为丞相,武安侯为太尉。籍福贺魏其侯,因吊曰:“君侯资性喜善疾恶,方今善人誉君侯,故至丞相;然君侯且疾恶,恶人众,亦且毁君侯。君侯能兼容,则幸久;不能,今以毁去矣。”魏其不听。
武安侯田鼢是孝景帝皇后王氏同母异父的弟弟,出生于长陵。魏其侯担任大将军以后,正当显赫之时,田鼢是郎官之一,还没有显贵,往来于魏其侯家陪从宴饮,跪拜起身就像儿孙一样。到孝景帝晚年,田鼢越发显贵得宠,担任太中大夫。田鼢能言善辩有口才,学过《盘盂》等书,王太后认为他贤能。孝景帝去世,当天太子即位,王太后摄政,所采取的镇压、安抚政策大多由田鼢的宾客谋划,田鼢和弟弟田胜,都凭借王太后的弟弟的身份,在孝景帝后元三年(前141年)封田鼢为武安侯,田胜为周阳侯。
武安侯刚刚当权想要做丞相,对待宾客态度谦卑,推荐闲居在家的名士为官使其显贵,想要通过这种方法压倒魏其侯等将相大臣。建元元年(前140年),丞相卫绾因病免职,皇上下令商议任命丞相、太尉之事。籍福游说武安侯田鼢道:“魏其侯显贵很长时间了,天下士人平常都去归附他。现在将军刚刚兴旺,还比不上魏其侯,如果皇上任命将军为丞相,最好让给魏其侯来做。魏其侯担任丞相,将军一定会成为太尉。太尉、丞相的尊贵地位是相等的,还有让贤的好名声。”武安侯于是暗中委婉地对王太后说了这件事,让她示意皇上,最终,汉武帝任命魏其侯为丞相,武安侯为太尉。籍福向魏其侯祝贺,顺便劝他说:“君侯天性喜欢好人,讨厌坏人,现在好人颂扬君侯,所以当上了丞相;然而君侯又讨厌坏人,坏人众多,也将会毁谤君侯。君侯能够同时宽容好人和坏人,那么权位就会长久;不能的话,很快会遭人毁谤而丢掉相位。”魏其侯不听。
魏其、武安俱好儒术,推毂赵绾为御史大夫,王臧为郎中令。迎鲁申公,欲设明堂,令列侯就国,除关【除关:废除关禁。】,以礼为服制,以兴太平。举适诸窦宗室毋节行者,除其属籍【属籍:族籍。】。时诸外家为列侯,列侯多尚公主,皆不欲就国,以故毁日至窦太后。太后好黄老之言,而魏其、武安、赵绾、王臧等务隆推儒术,贬道家言,是以窦太后滋不说魏其等。及建元二年,御史大夫赵绾请无奏事东宫。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而免丞相、太尉,以柏至侯许昌为丞相,武强侯庄青翟为御史大夫。魏其、武安由此以侯家居。
魏其侯和武安侯都喜好儒家学说,推荐赵绾为御史大夫,王臧为郎中令。迎接鲁国的申公,打算设置明堂,让列侯回到自己的封国去,废除关禁,按照礼仪来创设服饰制度,用来开创太平盛世。检举惩处窦氏外戚和刘氏宗室中品行不端的人,开除他们的族籍。当时窦氏和王氏外戚子弟大多被封为列侯,列侯又通常娶刘氏宗室的公主为妻,都不想回到自己的封国,所以毁谤之言每天都能传到窦太后耳中。窦太后喜好黄老学说,但是魏其侯、武安侯、赵绾、王臧等人却致力于兴旺儒家学说,贬斥道家的言论,所以窦太后越发对魏其侯等人感到不满。到了建元二年(前139年),御史大夫赵绾奏请不要向东宫的窦太后禀报政事。窦太后非常生气,于是罢免并驱逐赵绾、王臧等人,并且免除了丞相、太尉的职务,任命柏至侯许昌为丞相,武强侯庄青翟为御史大夫。魏其侯、武安侯从此以列侯的身份闲居在家。
武安侯虽不任职,以王太后故,亲幸,数言事多效,天下吏士趋势利者,皆去魏其归武安,武安日益横。建元六年,窦太后崩,丞相昌、御史大夫青翟坐丧事不办【坐丧事不办:因没处理好丧事而获罪。】,免。以武安侯鼢为丞相,以大司农韩安国为御史大夫。天下士郡诸侯愈益附武安。
武安者,貌侵【貌侵:形貌丑陋矮小。】,生贵甚。又以为诸侯王多长,上初即位,富于春秋,鼢以肺腑为京师相,非痛折节【折节:压制。】以礼诎之,天下不肃。当是时,丞相入奏事,坐语移日,所言皆听。荐人或起家至二千石,权移主上。上乃曰:“君除吏已尽未?吾亦欲除吏。”尝请考工地益宅,上怒曰:“君何不遂取武库!”是后乃退。尝召客饮,坐其兄盖侯南乡,自坐东乡,以为汉相尊,不可以兄故私桡。武安由此滋骄,治宅甲诸第。田园极膏腴,而市买郡县器物相属于道。前堂罗钟鼓,立曲旃【曲旃:以帛制成的曲柄长幡。】;后房妇女以百数。诸侯奉金玉狗马玩好,不可胜数。
魏其失窦太后,益疏不用,无势,诸客稍稍自引而怠傲,唯灌将军独不失故。魏其日默默不得志,而独厚遇灌将军。
武安侯虽然不担任官职,但是因为王太后的缘故,仍然能受到皇上的宠幸,屡次上书议论政事,大多被采纳,天下趋炎附势的官吏和士人,都离开魏其侯而归附武安侯,武安侯一天比一天骄横。建元六年(前135年),窦太后去世,丞相许昌、御史大夫庄青翟因没处理好丧事而获罪,被罢免。皇上任命武安侯田鼢为丞相,任命大司农韩安国为御史大夫。天下的士人、郡守和诸侯更加趋附武安侯了。
武安侯,形貌丑陋矮小,但是生下来就很尊贵。他又认为诸侯王大多年纪大了,皇上刚刚即位,年纪还小,自己凭借皇亲国戚的身份担任朝中的丞相,不狠狠地压制一下他们的威风,用礼法使他们屈服,天下就不会整肃。在那个时候,丞相入朝奏事,坐着谈话经常谈大半天,他所说的话皇上都听从。他所推荐的人有的从闲居在家一跃成为俸禄为二千石的官员,把皇上的权力转移到自己手中。皇上于是说:“你任命官吏还有完吗?我也想任命官吏了。”他曾请求把考工官署的土地划归给他扩建住宅,皇上生气地说:“你为什么不把武器库也全都拿去!”在这以后他才稍为收敛。他曾请客人饮酒,让他同母异父的哥哥盖侯王信朝南坐,自己朝东坐,以此表现汉朝丞相的尊贵,不能够因为哥哥在场而私下降低自己的身分。武安侯从此更加骄横,修建的住宅好过众贵族的府第。田园土地都很肥沃,而且派到各郡县采购器物的人员一路上络绎不绝。前堂摆放着钟鼓,竖立着曲柄长旗;后房的美女数以百计。诸侯奉送的金玉、狗马等珍玩,多得数不清。
魏其侯失去窦太后这座靠山,与皇上的关系更加疏远而无法被任用,没有权势,众宾客渐渐自动离去,并且对他越来越怠慢,只有灌将军一人不改变原来的态度。魏其侯每天闷闷不乐,然而只对灌将军特别好。
灌将军夫者,颍阴人也。夫父张孟,尝为颍阴侯婴舍人,得幸,因进之至二千石,故蒙灌氏姓为灌孟。吴楚反时,颍阴侯灌何为将军,属太尉,请灌孟为校尉。夫以千人与父俱。灌孟年老,颍阴侯强请之,郁郁不得意,故战常陷坚,遂死吴军中。军法,父子俱从军,有死事,得与丧归。灌夫不肯随丧归,奋曰:“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之仇。”于是灌夫被甲【被甲:身披铠甲。】持戟,募军中壮士所善愿从者数十人。及出壁门,莫敢前。独二人及从奴十数骑驰入吴军,至吴将麾下,所杀伤数十人。不得前,复驰还,走入汉壁,皆亡其奴,独与一骑归。夫身中大创十余,适有万金良药,故得无死。夫创少瘳【瘳:病愈。】,又复请将军曰:“吾益知吴壁中曲折,请复往。”将军壮义之,恐亡夫,乃言太尉,太尉乃固止之。吴已破,灌夫以此名闻天下。
颍阴侯言之上,上以夫为中郎将。数月,坐法去【坐法去:因犯法而被免职。】。后家居长安,长安中诸公莫弗称之。孝景时,至代相。孝景崩,今上初即位,以为淮阳天下交,劲兵处,故徙夫为淮阳太守。建元元年,入为太仆。二年,夫与长乐卫尉窦甫饮,轻重不得,夫醉,搏【搏:殴打。】甫。甫,窦太后昆弟也。上恐太后诛夫,徙为燕相。数岁,坐法去官,家居长安。
灌将军名夫,是颍阴人。灌夫的父亲张孟,曾经做过颍阴侯灌婴的家臣,受到宠信,因此被举荐为俸禄二千石的官员,所以就改用灌家的姓叫灌孟。吴、楚叛乱的时候,颍阴侯灌何出任将军,隶属于太尉周亚夫领导,请求任命灌孟为校尉。灌夫带着一千人与父亲一同出征。灌孟年老,颍阴侯强行推荐他,他闷闷不乐,所以作战时经常冲击敌人的坚固壁垒,于是战死在吴军阵地。军法规定,父子都参军的,其中一人战死,另一人可以护送遗体回乡埋葬。灌夫不肯跟着灵柩回去,他激昂地说:“希望砍下吴王及其将领的头颅,为我父亲报仇。”于是灌夫身披铠甲,手持战戟,召集军中与他关系要好并愿意追随他的勇士几十人。等到他们走出营门,没有敢前进的。只有两人和随从的奴仆十几人骑马冲入吴军阵地,冲到吴国将旗下的时候,杀伤对方几十人。无法再向前突破,再次骑马返回,跑进汉军营中,跟随他的奴仆都死了,只和一名骑兵归来。灌夫身受十几处重伤,恰好有名贵的良药,所以没有死去。灌夫的伤势稍微好转,又再次向将军请求说:“我对吴军营地中的虚实更了解了,请让我再次前往。”将军认为他勇敢有义气,但是怕他战死,就向太尉报告,太尉于是坚决阻止他。吴军被击破后,灌夫因此名闻天下。
颍阴侯把情况汇报给皇上,皇上任命灌夫为中郎将。几个月后,他因为犯法而被免职。后来定居于长安,长安城中的达官贵人没有不称道他的。孝景帝在位时,他官至代国的国相。孝景帝去世,当今皇上刚刚即位,认为淮阳郡是天下的交通枢纽,要有强大的军队驻扎,所以调灌夫出任淮阳太守。建元元年(前140年),灌夫入京担任太仆。建元二年(前139年),灌夫和长乐宫的卫尉窦甫饮酒,酒喝得太多了,灌夫醉了,打了窦甫。窦甫,是窦太后的兄弟。皇上怕太后杀灌夫,就调他出任燕国的国相。几年以后,因为犯法再次被免官,在长安闲居。
灌夫为人刚直使酒【使酒:借酒撒疯。】,不好面谀。贵戚诸有势在己之右,不欲加礼,必陵之;诸士在己之左,愈贫贱,尤益敬,与钧。稠人广众,荐宠【宠:表扬,称赞。】下辈。士亦以此多之。
夫不喜文学,好任侠,已然诺。诸所与交通,无非豪杰大猾。家累数千万,食客日数十百人。陂池【陂池:池塘。】田园,宗族宾客为权利,横于颍川。颍川儿乃歌之曰:“颍水清,灌氏宁;颍水浊,灌氏族。”
灌夫家居虽富,然失势,卿相侍中宾客益衰。及魏其侯失势,亦欲倚灌夫引绳批根生平慕之后弃之者。灌夫亦倚魏其而通列侯宗室为名高。两人相为引重【相为引重:互相帮助依仗。】,其游如父子然。相得欢甚,无厌,恨相知晚也。
灌夫为人刚毅直爽,借酒撒疯,不喜欢当面奉承别人。对那些地位高于自己的有权势的贵族皇亲,他不但不格外敬重,反而一定要羞辱他们;对那些地位低于自己的士人,越是贫穷卑贱,他就越尊敬他们,与他们平等相待。在大庭广众之下,他推荐称赞晚辈。士人也因此颂扬他。
灌夫不喜欢文章典籍,喜好行侠仗义,已经答应的事情一定要办到。他所交往的人,没有一个不是杰出人士或大奸巨猾。他的家里积聚了几千万金,食客每天几十上百人。山林、池沼、农田、庄园,他的宗族宾客都仗势侵夺,在颍川地区横行霸道。颖川的儿童就唱歌谣道:“颍川的水清,灌氏就安宁;颍川的水浊,灌氏就灭族。”
灌夫的家里虽然富有,然而失去了权势,卿相侍中这样级别的宾客越来越少。到魏其侯失去权势之时,也想依靠灌夫去对付那些原来投奔自己后来又背弃的人。灌夫也想依靠魏其侯去结交列侯宗室来提高自己的声望。两人互相帮助依仗,相处得如同父子一样。彼此十分投机,没有一丝不和,只恨相识太晚。
灌夫有服【有服:有丧服在身。】,过丞相。丞相从容曰:“吾欲与仲孺过魏其侯,会仲孺有服。”灌夫曰:“将军乃肯幸临况【临况:光临,惠顾。况,同“贶”,恩赐。】魏其侯,夫安敢以服为解!请语魏其侯帐具,将军旦日蚤临。”武安许诺。灌夫具语魏其侯如所谓武安侯。魏其与其夫人益市牛酒,夜洒埽,早帐具至旦。平明,令门下候伺。至日中,丞相不来。魏其谓灌夫曰:“丞相岂忘之哉?”灌夫不怿【不怿:不悦。】,曰:“夫以服请,宜往。”乃驾,自往迎丞相。丞相特前戏许灌夫,殊无意往。及夫至门,丞相尚卧。于是夫入见,曰:“将军昨日幸许过魏其,魏其夫妻治具,自旦至今,未敢尝食。”武安鄂【鄂:通“愕”。】谢曰:“吾昨日醉,忽忘与仲孺言。”乃驾往,又徐行,灌夫愈益怒。及饮酒酣,夫起舞属【属:邀请。】丞相,丞相不起,夫从坐上语侵之。魏其乃扶灌夫去,谢丞相。丞相卒饮至夜,极欢而去。
丞相尝使籍福请魏其城南田。魏其大望【大望:大为怨恨。】曰:“老仆虽弃,将军虽贵,宁可以势夺乎!”不许。灌夫闻,怒,骂籍福。籍福恶两人有郄,乃谩【谩:欺骗。】自好谢丞相曰:“魏其老且死,易忍,且待之。”已而武安闻魏其、灌夫实怒不予田,亦怒曰:“魏其子尝杀人,鼢活之。鼢事魏其无所不可,何爱数顷田?且灌夫何与也?吾不敢复求田。”武安由此大怨灌夫、魏其。
灌夫服丧期间,去拜访丞相武安侯。丞相随口说:“我想和你去拜访魏其侯,却赶上你在服丧。”灌夫说:“将军竟肯赏脸光临魏其侯家,我怎么敢因为服丧而推辞呢!请让我告诉魏其侯准备筵席,将军明天早点过来。”武安侯答应了。灌夫把跟武安侯说的话都告诉魏其侯了。魏其侯和夫人买了很多牛肉和酒水,连夜把家里洒扫一番,很早就开始布置筵席一直忙到天亮。天刚亮,就命令家人到大门口等侯接待。到了中午,丞相还是没有来。魏其侯对灌夫说:“丞相难道忘记这件事了吗?”灌夫不高兴了,说:“我穿着丧服邀请他,最好再去看看。”于是驾车,亲自去迎接丞相。丞相上一次只是开玩笑地答应了灌夫,其实没有去的意思。等到灌夫到了门口,丞相还在躺着睡觉。于是灌夫进去拜见,说:“将军昨天赏脸答应拜访魏其侯,魏其侯夫妇准备筵席,从早晨一直忙到现在,还不敢吃东西。”武安侯惊愕地道歉说:“我昨天喝醉了,忽然忘记了与你说的话。”于是驾车前往,在路上却慢慢地走,灌夫更加生气了。宴席上饮酒正酣时,灌夫起身跳舞示意丞相也来跳,丞相不起身,灌夫在座位上恶语讥讽他。魏其侯于是把灌夫搀扶出去,向丞相道歉。丞相一直喝酒到夜晚,尽兴而去。
丞相曾经派籍福向魏其侯求取城南的一片农田。魏其侯大为怨恨地说:“老夫虽然被朝廷弃而不用,将军虽然身居尊贵之位,难道可以仗势侵夺吗!”没有答应。灌夫听说了,感到很生气,大骂籍福。籍福怕魏其侯与丞相两人结下仇怨,于是用好话欺骗丞相说:“魏其侯老得将要死了,应该再忍耐一下,姑且等着。”不久武安侯听说魏其侯、灌夫其实是因为生气才不把田给他,也生气地说:“魏其侯的儿子曾经杀人,我赦免了他的死罪。我照顾魏其侯无微不至,他为什么吝惜这几顷田呢?况且灌夫为什么参与进来呢?我不敢再求取农田了。”武安侯因此对灌夫、魏其侯十分怨恨。
元光四年春,丞相言灌夫家在颍川,横甚,民苦之。请案。上曰:“此丞相事,何请?”灌夫亦持【持:掌握。】丞相阴事,为奸利,受淮南王金与语言。宾客居间【居间:从中调解。】,遂止,俱解。
夏,丞相取燕王女为夫人,有太后诏,召列侯宗室皆往贺。魏其侯过灌夫,欲与俱。夫谢曰:“夫数以酒失【酒失:醉酒。】得过丞相,丞相今者又与夫有郄。”魏其曰:“事已解。”强与俱。饮酒酣,武安起为寿,坐皆避席伏。已魏其侯为寿,独故人避席耳,余半膝席。灌夫不悦。起行酒,至武安,武安膝席曰:“不能满觞。”夫怒,因嘻笑曰:“将军贵人也,属之!”时武安不肯。行酒次至临汝侯,临汝侯方与程不识耳语,又不避席。夫无所发怒,乃骂临汝侯曰:“生平毁程不识不直一钱,今日长者为寿,乃效女儿呫嗫【呫嗫:私语之声。】耳语!”武安谓灌夫曰:“程李俱东西宫卫尉,今众辱程将军,仲孺独不为李将军地乎?”灌夫曰:“今日斩头陷匈【匈:通“胸”。】,何知程李乎!”坐乃起更衣,稍稍去。魏其侯去,麾灌夫出。武安遂怒曰:“此吾骄灌夫罪。”乃令骑留灌夫。灌夫欲出不得。籍福起为谢,案灌夫项令谢。夫愈怒,不肯谢。武安乃麾骑缚夫置传舍,召长史曰:“今日召宗室,有诏。”劾灌夫骂坐不敬,系居室。遂按其前事,遣吏分曹【分曹:分头,分批。】逐捕诸灌氏支属,皆得弃市罪。魏其侯大愧,为资使宾客请,莫能解。武安吏皆为耳目,诸灌氏皆亡匿【亡匿:逃亡隐藏。】,夫系,遂不得告言武安阴事。
元光四年(前131年)春天,丞相说灌夫家人在颍川,做事非常不讲理,民众为此感到苦恼。请求查办这个案子。皇上说:“这是丞相的事,为什么来请示我?”灌夫也抓住掌握了丞相暗地里谋取私利的把柄,收受淮南王的贿赂并向他透露朝中信息。他们的宾客从中调解,双方才罢手,两人一时达成和解。
夏天,丞相娶燕王刘嘉的女儿为夫人,有王太后的诏令,召集列侯宗室都去道贺。魏其侯去拜访灌夫,打算和他一起去。灌夫推辞说:“我多次因为醉酒得罪丞相,丞相现在又和我有仇怨。”魏其侯说:“事情已经和解了。”硬是要他一起去。大家饮酒正酣之时,武安侯起身敬酒,在座的人都离开席位伏在地上。不久后魏其侯敬酒,只有一些老朋友离开席位而已,其余的一半客人只是稍微欠身地跪在席上。灌夫不高兴了。他起身敬酒,来到武安侯面前,武安侯欠身跪在席位上说:“不能喝一满杯。”灌夫生气了,因而强装笑脸说:“将军是高贵的人,请喝干这一杯!”当时武安侯就是不肯喝干。灌夫依次敬酒走到临汝侯灌贤面前,临汝侯正和程不识交头接耳,也没有离开席位。灌夫的怒火无处发泄,就骂临汝侯说:“你平时把程不识诋毁得一钱不值,今天长者来向你敬酒,竟然学女孩子咬耳朵说悄悄话!”武安侯对灌夫说:“程、李二人都是东西宫的卫尉,今天当众侮辱程将军,你难道不给李将军留点面子吗?”灌夫说:“今天就算砍头穿胸我也不怕,哪管程、李二人呢!”在座的人于是借口起来上厕所,相继离去了。魏其侯也要走,用手指示灌夫也一起走。武安侯就生气地说:“这都是我放纵灌夫的罪过。”就命令骑兵扣留灌夫。灌夫想出去却走不掉了。籍福起来替灌夫赔罪,按住灌夫的脖子让他道歉。灌夫更加生气,不肯道歉。武安侯于是指示骑兵把灌夫绑起来送进客店里,召来长史说:“今天召集宗室,是按诏令行事。”他弹劾灌夫在席上骂人而大不敬,把他关押进居室。于是清算他以前的罪行,派人分头追捕灌氏各支宗族,全都判处死罪。魏其侯非常惭愧,出钱让宾客去说情,没有和解。武安侯的属吏都充当他的耳目,灌氏的人都逃亡躲藏起来,灌夫被囚禁,最终没能告发武安侯暗地里的不法行为。
魏其锐身【锐身:挺身而出。】为救灌夫。夫人谏魏其曰:“灌将军得罪丞相,与太后家忤【忤:有矛盾。】,宁可救邪?”魏其侯曰:“侯自我得之,自我捐之,无所恨。且终不令灌仲孺独死,婴独生。”乃匿其家,窃出上书。立召入,具言灌夫醉饱事,不足诛。上然之,赐魏其食,曰:“东朝廷辩之。”
魏其侯为了营救灌夫挺身而出。他的夫人劝他说:“灌将军得罪了丞相,与太后家有矛盾,难道能够得救吗?”魏其侯说:“列侯的爵位是由我这一代得来的,在我这一代丢掉,没有什么遗憾的。况且我终究不想让灌仲孺一个人去死,而我一个人偷生。”于是瞒着他的家人,偷偷出去给皇帝上书。皇上立即召见他,他把灌夫醉酒的事情如实禀报,认为不够判死罪。皇上认为很对,留魏其侯在宫中吃饭,说:“到东宫太后那里把事情说明白。”
魏其之东朝,盛推灌夫之善,言其醉饱得过,乃丞相以他事诬罪之。武安又盛毁灌夫所为横恣,罪逆不道。魏其度不可奈何,因言丞相短。武安曰:“天下幸而安乐无事,鼢得为肺腑,所好音乐狗马田宅。鼢所爱倡优巧匠之属,不如魏其、灌夫日夜招聚天下豪桀壮士与论议,腹诽而心谤,不仰视天而俯画地,辟倪【辟倪:侧目窥察。】两宫间,幸天下有变,而欲有大功。臣乃不知魏其等所为。”于是上问朝臣:“两人孰是?”御史大夫韩安国曰:“魏其言灌夫父死事,身荷戟驰入不测之吴军,身被数十创,名冠三军,此天下壮士,非有大恶,争杯酒,不足引他过以诛也。魏其言是也。丞相亦言灌夫通奸猾,侵细民,家累巨万,横恣【横恣:专横放肆。】颍川,凌轹【凌轹:凌辱。】宗室,侵犯骨肉,此所谓‘枝大于本,胫【胫:小腿。】大于股【股:大腿。】,不折必披’,丞相言亦是。唯明主裁之。”主爵都尉汲黯是魏其。内史郑当时是魏其,后不敢坚对。余皆莫敢对。上怒内史曰:“公平生数言魏其、武安长短,今日廷论,局趣效辕下驹,吾并斩若属矣。”即罢起入,上食太后。太后亦已使人候伺,具以告太后。太后怒,不食,曰:“今我在也,而人皆藉【藉:践踏。】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矣。且帝宁能为石人邪!此特帝在,即录录,设百岁后,是属宁有可信者乎?”上谢曰:“俱宗室外家,故廷辩之。不然,此一狱吏所决耳。”是时郎中令石建为上分别言两人事。
魏其侯到了东宫,极力赞扬灌夫的长处,说他因醉酒而犯错,于是丞相用别的事来诬陷他。武安侯也极力诋毁灌夫行为骄横放肆,犯有大逆不道之罪。魏其侯考虑这样做没什么用,就揭丞相的短。武安侯说:“天下幸好平安无事,我得以成为皇上的心腹之臣,我所喜好的是欣赏音乐、驰骋打猎、田园房舍。我喜爱的是歌舞演员能工巧匠之流,不像魏其侯、灌夫那样日夜招揽天下豪杰壮士一起议论政事,对朝廷心怀不满,不是仰观天象,就是俯画地图,在东、西两宫之间侧目窥察,希望天下发生变乱,并要创建大功业。我竟然不知道魏其侯等人的所作所为。”于是皇上问朝中大臣:“他们两个人谁对?”御史大夫韩安国说:“魏其侯说灌夫的父亲为国而死,灌夫手持战戟冲进生死难测的吴军阵地,身受几十处伤,在全军中名声最盛,这是天下的壮士,没有大的罪过,只是因为醉酒发生争执,不足以借别的过错来处死他。魏其侯说的对。丞相也说灌夫勾结奸猾之人,欺压小民,家里积聚了成千上万的财富,在颍川专横放肆,凌辱宗室皇亲,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旁枝比主干大,小腿比大腿粗,即使不折断也一定会破裂’,丞相说得也对。希望英明的皇上裁决这件事。”主爵都尉汲黯认为魏其侯对。内史郑当时认为魏其侯对,后来又不敢坚持意见。其他人没有敢回答的。皇上怒斥内史说:“你平时多次评议魏其侯、武安侯的好坏,今天在朝廷上议事,却畏缩得像一匹驾在车辕下的马驹,我把你们这些人都杀掉算了。”说完就起身退朝进入宫内,去服侍太后用膳。太后也已经派人打探消息了,侍从把情况全部告知太后。太后感到生气,不吃饭,说:“现在我还活着,可是那些人都敢欺负我的弟弟,假如我死后,都会像对待鱼肉那样宰割他了。况且皇帝怎么能像石头人一样不说话呢!现在幸亏皇帝还在,大臣不敢自作主张,假如皇帝去世以后,这些人还有能够相信的吗?”皇上道歉说:“都是宗室和外戚的事,所以才让他们在朝廷上辩论。不是这样的话,这件事一个管刑狱的官吏就能解决了。”这个时候,郎中令石建把魏其侯、武安侯两个人的事分别向皇上汇报。
武安已罢朝,出止车门【止车门:宫禁的外门。】,召韩御史大夫载,怒曰:“与长孺共一老秃翁,何为首鼠两端?”韩御史良久谓丞相曰:“君何不自喜【自喜:自重自爱。】?夫魏其毁君,君当免冠解印绶归,曰‘臣以肺腑幸得待罪,固非其任,魏其言皆是’。如此,上必多君有让,不废君。魏其必内愧,杜门齰舌【齰舌:咬舌。】自杀。今人毁君,君亦毁人,譬如贾竖女子争言,何其无大体也!”武安谢罪曰:“争时急,不知出此。”
于是上使御史簿责魏其所言灌夫,颇不雠,欺谩。劾系都司空。孝景时,魏其常受遗诏,曰“事有不便,以便宜论上”。及系,灌夫罪至族,事日急,诸公莫敢复明言于上。魏其乃使昆弟子上书言之,幸得复召见。书奏上,而案尚书大行无遗诏。诏书独藏魏其家,家丞封。乃劾魏其矫【矫:伪造。】先帝诏,罪当弃市。五年十月,悉论灌夫及家属。魏其良久乃闻,闻即恚【恚:恼怒。】,病痱【病痱:风瘫之症。】,不食欲死。或闻上无意杀魏其,魏其复食,治病,议定不死矣。乃有蜚语为恶言闻上,故以十二月晦论弃市渭城。
武安侯退朝以后,从止车门出去,叫御史大夫韩安国和他一同坐车,生气地说:“和你共同对付一个秃老头子,为什么这样迟疑不决呢?”韩安国过了很长时间才对丞相说:“您为什么这样不自重?魏其侯诋毁您,您应该摘下官帽解下印绶回到家中,说‘我以皇亲近臣的身份有幸出任丞相,本来就是不称职,魏其侯说的都对’。像这样,皇上一定称赞您懂得礼让,不会罢免您。魏其侯一定会内心惭愧,关上门咬舌自尽。现在别人诋毁您,您也诋毁别人,就像商人、小孩、女人吵架一样,为什么如此不识大体呢!”武安侯道歉说:“争辩的时候太性急了,没想出这个办法。”
于是皇上派御史依据档案查究魏其侯对灌夫所作的辩护,有很多与记载不符之处,属于欺君之罪。被弹劾后囚禁在都司空的监狱里。孝景帝在位时,魏其侯曾接受过遗诏,说“遇到不容易解决的事情,可以找个适当的机会向皇上发表议论”。等到自己被囚禁,灌夫的罪到了被灭族的程度,事情一天比一天危急,大臣们都不敢再向皇上说明这件事。魏其侯于是派弟弟的儿子上书说明这件事,希望能够再次得到召见。奏书呈上了,然而查对尚书保管的档案中没有先帝的这份遗诏。诏书只保存在魏其侯家里,由他的管家所封存。于是又弹劾魏其侯伪造先帝的遗诏,罪当判处斩首示众。元光五年(前130年)十月,灌夫及其家属全部被处决。魏其侯过了很久才听说,听到后感到十分气愤,患中风而瘫倒,不吃饭,想要死。有人听说皇上没有杀魏其侯的意思,魏其侯又开始吃饭了,也接受治疗了,朝廷商议决定不处死他。结果有诽谤魏其侯的流言蜚语被皇上听到了,所以在当年十二月的最后一天在渭城处死了他。
其春,武安侯病,专呼服谢罪。使巫视鬼者视之,见魏其、灌夫共守,欲杀之。竟死。子恬嗣。元朔三年,武安侯坐衣襜褕【襜褕:短衣。】入宫,不敬。
淮南王安谋反觉,治。王前朝,武安侯为太尉,时迎王至霸上,谓王曰:“上未有太子,大王最贤,高祖孙,即宫车晏驾,非大王立当谁哉!”淮南王大喜,厚遗金财物。上自魏其时不直【直:赞成。】武安,特为太后故耳。及闻淮南王金事,上曰:“使【使:假如。】武安侯在者,族矣。”
钟惺:“灌夫此处却不免势利,视丞相太贵,魏其反太卑,与前所云贵戚在己右必陵之意大相反。田鼢小人也,窥其微而益易之,偃蹇陵傲有自来矣。”
这年春天,武安侯病了,总是喊叫服罪的话。让能看见鬼的巫师去给他看病,巫师看见魏其侯、灌夫一起守着武安侯,想要杀他。最后他死了。他的儿子田恬继承了爵位。元朔三年(前126年),武安侯田恬因穿短衣进宫,以不敬的罪名被废去爵位。
淮南王刘安谋反被发觉,皇帝要求清查。发现淮南王前一次入朝,武安侯担任太尉,当时到霸上去迎接淮南王,对淮南王说:“皇上还没有太子,大王最贤能,是高祖的孙子,如果皇上驾崩,不是大王继位还能是谁呢!”淮南王非常高兴,送给武安侯许多钱财。皇上从魏其侯事发时起就认为武安侯是不对的,只是因为太后的缘故而已。等到听说淮南王送给武安侯钱财的事,皇上说:“假如武安侯还活着,一定灭族。”
太史公曰:魏其、武安皆以外戚重,灌夫用一时决策而名显。魏其之举以吴楚,武安之贵在日月之际。然魏其诚不知时变,灌夫无术而不逊【不逊:傲慢无礼。】,两人相翼,乃成祸乱。武安负贵而好权,杯酒责望,陷彼两贤。呜呼哀哉!迁怒及人,命亦不延。众庶不载【载:通“戴”,拥戴。】,竟被恶言。呜呼哀哉!祸所从来矣!
太史公说:魏其侯、武安侯都凭借外戚的身份被重用,灌夫因为一时的决心而立功出名。魏其侯因讨伐吴、楚叛乱被举用,武安侯的显贵是靠着皇上刚即位太后掌权的时机。然而魏其侯实在是不懂得时势变化,灌夫缺乏谋略并且傲慢无礼,两人相互庇护,终于酿成了祸事。武安侯依仗显贵而喜欢操弄权柄,借着一杯酒的怨恨,陷害了那两位贤能之人。真可悲啊!武安侯迁怒于他人,寿命也不能长久。民众不拥戴他,终于背上了骂名。真可悲啊!灾祸就是这样产生的!
卷一百八 韩长孺列传第四十八
御史大夫韩安国者,梁成安人也,后徙睢阳。尝受《韩子》、杂家说于驺田生所。事梁孝王为中大夫。吴楚反时,孝王使安国及张羽为将,扞【扞:通“捍”,抵御。】吴兵于东界。张羽力战,安国持重【持重:防守稳固。】,以故吴不能过梁。吴楚已破,安国、张羽名由此显。
御史大夫韩安国,是梁国成安县人,后来全家搬到睢阳县。他曾经在驺县田先生的家中学习《韩非子》、杂家学说。后来侍奉梁孝王担任中大夫。吴、楚等国叛乱的时候,梁孝王派韩安国和张羽担任将军,在梁国东边的边界抵御吴军。张羽奋力作战,韩安国防守稳固,因此吴军没能通过梁国。吴、楚等国的叛军被打败后,韩安国、张羽的名声从此传扬开来。
梁孝王,景帝母弟,窦太后爱之,令得自请置相、二千石,出入游戏,僭【僭:僭越,超出等级。】于天子。天子闻之,心弗善也。太后知帝不善,乃怒梁使者,弗见,案责王所为。韩安国为梁使,见大长公主而泣曰:“何梁王为人子之孝,为人臣之忠,而太后曾弗省也?夫前日吴、楚、齐、赵七国反时,自关以东皆合从西乡,惟梁最亲为艰难。梁王念太后、帝在中,而诸侯扰乱,一言泣数行下,跪送臣等六人将兵击却吴楚,吴楚以故兵不敢西,而卒破亡,梁王之力也。今太后以小节苛礼责望梁王。梁王父兄皆帝王,所见者大,故出称跸【跸:帝王出行时清道,禁止行人来往。】,入言警,车旗皆帝所赐也,即欲以侘鄙县,驱驰国中,以夸诸侯,令天下尽知太后、帝爱之也。今梁使来,辄案责之。梁王恐,日夜涕泣思慕,不知所为。何梁王之为子孝,为臣忠,而太后弗恤也?”大长公主具以告太后,太后喜曰:“为言之帝。”言之,帝心乃解,而免冠谢太后曰:“兄弟不能相教,乃为太后遗忧。”悉见梁使,厚赐之。其后梁王益亲欢。太后、长公主更赐安国可【可:大约。】直【直:同“值”,价值。】千余金。名由此显,结于汉。
梁孝王,是景帝的同母弟弟,窦太后喜欢他,允许他自己设置国相、二千石级别的官员,他进出宫廷、游玩嬉戏的排场,超越了诸侯的标准而可以与天子相比。天子听说了,心里不高兴。窦太后知道景帝不高兴,就对梁国的使者发脾气,不召见他们,查究责备梁王的不当行为。韩安国作为梁国的使者,进见大长公主并哭着说:“为什么梁王作为儿子的孝心,作为臣子的忠心,太后竟然不能看到呢?之前吴、楚、齐、赵等七国叛乱的时候,函谷关以东的诸侯都联合起来向西进发,只有梁王最忠诚,成为叛军西进道路上最难逾越的障碍。梁王考虑到太后、皇帝在京城,然而诸侯纷扰作乱,一说到这件事泪水就流下好几行,跪着送我们六个人,带领军队击退吴、楚叛军,吴、楚等国的军队因为这个缘故而不敢向西进发,并且最终失败灭亡,这都是依靠梁王的力量。现在太后却因为小的礼节而责怪梁王。梁王的父亲、兄长都是帝王,他见过的场面都很大,所以出行时清道,禁止行人来往,回来时要警戒,马车、旗帜都是皇帝赏赐的,就是想用这些在偏僻的小县里使用,在国境内让车马来回賓士,来向诸侯夸耀,让天下人都知道太后、皇帝喜爱他。现在梁国使者到来,就查究责备他们。梁王感到害怕,日夜流泪思念亲人,不知道该怎么做。为什么梁王作为儿子的孝心,作为臣子的忠心,太后却不怜悯呢?”大长公主把这些话全部向太后禀报。太后高兴地说:“我要替他把这些话告诉皇帝。”说了这些话后,皇帝心结才解开了,并脱下帽子向太后道歉说:“兄弟之间不能相互督促,竟然给太后带来忧虑。”接见了梁国所有使者,赏赐给他们丰厚的礼物。在此之后梁王更受宠爱。太后、长公主再次赏赐韩安国大约价值一千余金的礼物。韩安国的名声从此显赫,与朝廷创建了联系。
其后安国坐法抵罪,蒙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然:同“燃”,燃烧。】乎?”田甲曰:“然即溺【溺:同“尿”。】之。”居无何,梁内史缺,汉使使者拜安国为梁内史,起徒中为二千石。田甲亡走。安国曰:“甲不就官,我灭而宗。”甲因肉袒谢。安国笑曰:“可溺矣!公等足与治乎?”卒善遇之。
梁内史之缺也,孝王新得齐人公孙诡,说之,欲请以为内史。窦太后闻,乃诏王以安国为内史。
公孙诡、羊胜说孝王求为帝太子及益地事,恐汉大臣不听,乃阴使【阴使:秘密派遣。】人刺汉用事谋臣。及杀故吴相袁盎,景帝遂闻诡、胜等计划,乃遣使捕诡、胜,必得。汉使十辈至梁,相以下举国大索【大索:搜查。】,月余不得。内史安国闻诡、胜匿孝王所,安国入见王而泣曰:“主辱臣死。大王无良臣,故事纷纷至此。今诡、胜不得,请辞赐死。”王曰:“何至此?”安国泣数行下,曰:“大王自度于皇帝,孰与太上皇之与高皇帝及皇帝之与临江王亲?”孝王曰:“弗如也。”安国曰:“夫太上、临江亲父子之间,然而高帝曰‘提三尺剑取天下者朕也’,故太上皇终不得制事,居于栎阳。临江王,适长太子也,以一言过,废王临江;用宫垣事,卒自杀中尉府。何者?治天下终不以私乱公。语曰:‘虽有亲父,安知其不为虎?虽有亲兄,安知其不为狼?’今大王列在诸侯,悦一邪臣浮说,犯上禁,桡【桡:通“挠”,阻挠。】明法。天子以太后故,不忍致法于王。太后日夜涕泣,幸大王自改,而大王终不觉寤。有如太后宫车即晏驾,大王尚谁攀乎?”语未卒,孝王泣数行下,谢安国曰:“吾今出诡、胜。”诡、胜自杀。汉使还报,梁事皆得释【释:解决。】,安国之力也。于是景帝、太后益重安国。孝王卒,共王即位,安国坐法失官,居家。
后来韩安国因为犯法被惩处,蒙县的狱吏田甲羞辱韩安国。韩安国说:“死灰难道不会重新燃烧起来吗?”田甲说:“重新燃烧就用尿浇灭它。”没过多久,梁国内史的职位空缺,朝廷派使者任命韩安国为梁国内史,从囚徒的身份一跃为二千石级别的官员。田甲逃跑了。韩安国说:“田甲不回来就任,我就灭掉他的宗族。”田甲于是光着膀子来谢罪。韩安国笑着说:“你可以撒尿了!你们这些人值得我来处置吗?”最终还是友善地对待他。
梁国内史职位空缺的时候,梁王刚得到齐国人公孙诡,很赏识他,想请求任命他为内史。窦太后听说了,于是下诏让梁王任命韩安国为内史。
公孙诡、羊胜劝说梁孝王向景帝请求立自己为皇位继承人并增加封地,担心朝廷里的大臣不同意,就秘密派人刺杀朝中掌权的出谋划策之臣。等到杀死了原来吴国的丞相袁盎,景帝就听说了公孙诡、羊胜等人的计划,于是派使者去逮捕公孙诡、羊胜,要求一定捉到。朝廷的使者分十批来到梁国,从国相以下展开全国大搜捕,一个多月过去了也没有捉到。内史韩安国听说公孙诡、羊胜藏在梁王的住所,韩安国进见梁王,并哭着说:“君主受辱,臣下该死。大王没有贤良的臣子,所以事情纷乱到这种程度。现在朝廷捉不到公孙诡、羊胜,我请求辞职,赐我一死。”梁孝王说:“怎么到了这种地步?”韩安国泪水流下好几行,说:“大王自己考虑一下和当今皇帝的关系,与太上皇和高皇帝以及当今皇帝和临江王相比哪个更亲近一些呢?”梁孝王说:“我比不上他们。”韩安国说:“太上皇和高帝、当今皇帝和临江王都是父子关系,然而高帝说‘拿着三尺宝剑夺取天下的是我’,所以太上皇始终不能处理军国大事,居住在栎阳。临江王,是当今皇帝的嫡长太子,因为一句话的过错,被废为临江王;由于建造宫室的时候犯法,最终在中尉府自杀了。为什么呢?治理天下终究不能依靠私情来扰乱公事。俗话说:‘即使是生身父母,又怎么能知道他不会变成老虎?即使是血缘兄弟,又怎么能知道他不会变成豺狼?’现在大王列于诸侯之位,欣赏一个胡说八道的奸臣,触犯了皇上的禁令,阻挠了圣明的礼法。天子因为太后的缘故,不忍心依法惩治大王。太后日夜哭泣,希望大王改过自新,然而大王始终不能醒悟。假如太后逝世了,大王还能攀附谁呢?”话还没有说完,梁孝王的眼泪就留下了好几行,感谢韩安国说:“我现在就交出公孙诡、羊胜。”公孙诡、羊胜自杀了。朝廷的使者回去报告了,梁国的事情全部得到解决,是韩安国努力的结果。于是景帝、太后就更加看重韩安国了。梁孝王死后,梁共王刘买即位,韩安国因为犯法丢掉了官职,闲居在家。
建元中,武安侯田鼢为汉太尉,亲贵用事,安国以五百金物遗【遗:赠送。】鼢。鼢言安国太后,天子亦素闻其贤,即召以为北地都尉,迁为大司农。闽越、东越相攻,安国及大行王恢将。未至越,越杀其王降,汉兵亦罢。建元六年,武安侯为丞相,安国为御史大夫。
匈奴来请和亲,天子下议【下议:下交群臣讨论。】。大行王恢,燕人也,数为边吏,习【习:熟悉。】知胡事。议曰:“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不如勿许,兴兵击之。”安国曰:“千里而战,兵不获利。今匈奴负戎马之足,怀禽兽之心,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得其地不足以为广,有其众不足以为强,自上古不属为人。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且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鲁缟:一种白色生绢,产于鲁地,以薄细著称。】;冲风之末,力不能漂鸿毛。非初不劲,末力衰也。击之不便,不如和亲。”群臣议者多附安国,于是上许和亲。
建元年间,武安侯田鼢担任太尉之职,凭借亲贵的身份当权,韩安国把价值五百金的礼物赠送给田鼢。田鼢在王太后面前称赞韩安国,天子也一直听说他贤能,就召见他任命为北地郡都尉,后来升任大司农。闽越、东越相互攻伐,韩安国和大行令王恢带兵平定。军队还没到百越地区,越人就杀死了他们的王投降了,汉朝的军队也撤回了。建元六年(前135年),武安侯出任丞相,韩安国担任御史大夫。
匈奴来请求和亲,天子把这件事交给大臣商议。大行令王恢,是燕国人,多次担任边疆的官吏,熟悉胡人的情况。他提议说:“汉朝与匈奴和亲,大概不超过几年对方就再次背弃盟约。不如不要答应他们,发兵攻打他们。”韩安国说:“到千里之外去打仗,军队不会获得好处。现在匈奴仰仗着兵马的充足,怀有禽兽一样的野心,像鸟一样迁徒,很难控制他们。得到他们的土地算不上开疆拓土,拥有他们的民众算不上强大,他们自上古以来就不归服中原的臣民。汉朝的军队经过几千里去争夺小利,就会人困马乏,敌人就会凭借他们全面的优势攻击我们的疲敝之处。况且强驽到了射程的极限,连鲁缟也不能穿透;强劲风暴的末尾,连鸿毛都不能吹起。不是最开始不强劲,而是最后力量衰弱了。攻打他们没有便利,不如跟他们和亲。”大臣们多数赞同韩安国的观点,于是皇上批准了和亲的建议。
其明年,则元光元年,雁门马邑豪【豪:豪绅,豪杰。】聂翁壹因【因:通过。】大行王恢言上曰:“匈奴初和亲,亲信边【边:边地之民。】,可诱以利。”阴使聂翁壹为间,亡入匈奴,谓单于曰:“吾能斩马邑令丞吏,以城降,财物可尽得。”单于爱信之,以为然,许聂翁壹。聂翁壹乃还,诈斩死罪囚,悬其头马邑城,示单于使者为信。曰:“马邑长吏已死,可急来。”于是单于穿塞将十余万骑,入武州塞。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1/13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