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六册)(精注全译)第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133

二十七年,灵王崩,子景王贵立。景王十八年,后太子圣而【圣而:据《左传》,应为“寿”。】蚤卒。二十年【二十年:应为二十五年。】,景王爱子朝,欲立之,会崩,子丐之党与争立,国人立长子勐为王,子朝攻杀勐。勐为悼dào王。晋人攻子朝而立丐,是为敬王。
定王元年(前606年),楚庄王讨伐陆浑之戎,驻扎在洛邑,派人询问九鼎的大小和轻重。定王派王孙满以言辞对答,楚国军队才撤退。十年(前597年),楚庄王包围了郑都,郑伯投降,不久又复国。十六年(前591年),楚庄王去世。
二十一年(前586年),定王去世,他的儿子简王夷继位。简王十三年(前573年),晋国杀死其国君厉公,从周都迎接子周,立他为悼公。
十四年(前572年),简王去世,他的儿子灵王泄心继位。灵王二十四年(前548年),齐国的崔杼杀死其国君庄公。
二十七年(前545年),灵王去世,他的儿子景王贵继位。景王十八年(前527年),王后、太子寿很早就去世了。二十五年(前520年),景王喜爱儿子朝,想要立他为太子,却在这时去世了,他的儿子丐及其党羽和王子朝争夺王位,国人拥立长子勐为王,王子朝于是攻杀勐。勐就是悼王。晋人攻打王子朝改立丐为王,他就是敬王。
敬王元年,晋人入敬王,子朝自立,敬王不得入,居泽。四年,晋率诸侯入敬王于周,子朝为臣,诸侯城周。十六年,子朝之徒复作乱,敬王奔于晋。十七年,晋定公遂入敬王于周。
三十九年,齐田常【田常:本名恒,《史记》避汉文帝刘恒讳改其名为常。】杀其君简公。
四十一年,楚灭陈。孔子卒。
四十二年【四十二年:应为四十三年。】,敬王崩,子元王仁立。元王八年,崩,子定王【定王:又称贞王或贞定王。】介立。
定王十六年,三晋【三晋:指晋国赵、魏、韩三卿。】灭智伯,分有其地。
二十八年,定王崩,长子去疾立,是为哀王。哀王立三月,弟叔袭杀哀王而自立,是为思王。思王立五月,少弟嵬wéi攻杀思王而自立,是为考王。此三王皆定王之子。
考王十五年,崩,子威烈王午立。
敬王元年(前519年),晋人送敬王回周都,王子朝已经自立为王,敬王无法回去,就住在泽邑。四年(前516年),晋国率领诸侯送敬王回周都,王子朝成为臣子,诸侯修筑周都的城墙。十六年(前504年),王子朝的党羽再次发动叛乱,敬王逃到晋国。十七年(前503年),晋定公最终将敬王送回周都。
三十九年(前481年),齐国的田常杀死其国君简公。
四十一年(前479年),楚国灭掉陈国。孔子去世。
四十三年(前477年),敬王去世,他的儿子元王仁继位。元王在位八年,去世以后,他的儿子定王介继位。
定王十六年(前453年),赵、魏、韩三家灭掉智伯,瓜分他的土地。
二十八年(前441年),定王去世,他的大儿子去疾继位,这就是哀王。哀王在位三个月,他的弟弟叔袭杀死哀王而自立,这就是思王。思王在位五个月,他的少弟嵬攻打并杀死思王而自立,这就是考王。这三王都是定王的儿子。
考王十五年(前426年),去世,他的儿子威烈王午继位。
考王封其弟于河南,是为桓公,以续周公之官职。桓公卒,子威公代立。威公卒,子惠公代立,乃封其少子于巩以奉王,号东周惠公。
威烈王二十三年,九鼎震。命韩、魏、赵为诸侯。
二十四年,崩,子安王骄立。是岁盗杀楚声王。
安王立二十六年,崩,子烈王喜立。烈王二年,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周与秦国合而别,别五百载复合,合十七岁而霸王者出焉。”十年【十年:应为七年。】,烈王崩,弟扁立,是为显王。显王五年,贺秦献公,献公称伯。九年,致文武胙zuò于秦孝公。二十五年,秦会诸侯于周。二十六年,周致伯于秦孝公。三十三年,贺秦惠王。三十五年,致文武胙于秦惠王。四十四年,秦惠王称王。其后诸侯皆为王。
四十八年,显王崩,子慎靓王定立。慎靓王立六年,崩,子赧王延立。王赧时东西周分治。王赧徙都西周。
考王封他的一个弟弟在河南,这就是西周桓公,让他继承周公的官职。桓公去世,他的儿子威公继位。威公去世,他的儿子惠公继位,于是封小儿子在巩邑事奉天子,号称东周惠公。
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九鼎所在的都城发生地震。威烈王策命韩、魏、赵为诸侯。
二十四年(前402年),威烈王去世,他的儿子安王骄继位。这一年有盗贼杀死楚声王。
安王在位二十六年,去世,他的儿子烈王喜继位。烈王二年(前374年),周太史儋见秦献公说:“最初周朝和秦国合一而后来分开,分开五百年以后又会合在一起,合在一起十七年后会有霸主出现。”七年(前369年),烈王去世,他的弟弟扁继位,这就是显王。显王五年(前364年),祝贺秦献公,献公称霸。九年(前360年),显王把文王和武王的祭肉送给秦孝公。二十五年(前344年),秦国在周都会见诸侯。二十六年(前343年),周朝赐给秦孝公霸主的称号。三十三年(前336年),祝贺秦惠王。三十五年(前334年),显王把文王和武王的祭肉送给秦惠王。四十四年(前325年),秦惠王称王。从此以后诸侯都称王。
四十八年(前321年),显王去世,他的儿子慎靓王定继位。慎靓王在位六年,去世,他的儿子赧王延继位。赧王在位的时候东西二周各自为政。赧王将都城迁到西周。
西周武公之共太子死,有五庶子,毋适立。司马翦谓楚王曰:“不如以地资公子咎,为请太子。”左成曰:“不可。周不听,是公之知困而交疏于周也。不如请周君孰欲立,以微告翦,翦请令楚之以地。”果立公子咎为太子。
八年,秦攻宜阳,楚救之。而楚以周为秦故,将伐之。苏代为周说楚王曰:“何以周为秦之祸也?言周之为秦甚于楚者,欲令周入秦也,故谓‘周秦’也。周知其不可解,必入于秦,此为秦取周之精者也。为王计者,周于秦因善之,不于秦亦言善之,以疏之于秦。周绝于秦,必入于郢【郢:楚都,代指楚国。】矣。”
秦借道两周之间,将以伐韩,周恐借之畏于韩,不借畏于秦。史厌谓周君曰:“何不令人谓韩公叔曰:‘秦之敢绝周而伐韩者,信东周也。公何不与周地,发质使之楚?’秦必疑楚不信周,是韩不伐也。又谓秦曰:‘韩强与周地,将以疑周于秦也,周不敢不受。’秦必无辞而令周不受,是受地于韩而听于秦。”
西周武公的共太子去世,他有五个庶子,没有适合立为太子的。司马翦对楚王说:“不如用土地来资助公子咎,为他请求太子之位。”左成说:“不可以。周国不会听从,这样您就知道自己处于困境,并且和周国的关系会变得疏远了。不如去问周君想要立谁为太子,然后悄悄告诉给司马翦,司马翦再请楚国资助土地。”西周君果然立公子咎为太子。
八年(前307年),秦国攻打宜阳,楚国发兵营救。而楚国因为周国帮助秦国的缘故,将要攻打周国。苏代为周国劝楚王说:“为什么认为周国帮助秦国是祸患呢?声称周国帮助秦国比为楚国出力更多的人,是想让周国加入秦国的阵营,所以有‘周国帮助秦国’的说法。周国知道自己无法解脱,就一定会加入秦国的阵营,这正是帮助秦国攻取周国的妙计。我为大王考虑,周国为秦出力要善待,不为秦国出力也要善待,这样才能让周国和秦国疏远。周国和秦国绝交,就一定会加入楚国的阵营了。”
秦国在东西二周之间借道,将要讨伐韩国,东周担心借道会得罪韩国,不借道又会得罪秦国。史厌对东周君说:“为什么不派人对韩国的公叔说:‘秦国敢从东周借道去攻打韩,是因为相信东周。您为什么不给东周一些土地,派人质去楚国呢?’这样秦国就一定会怀疑楚国,不再相信东周,这样就不会攻打韩了。您再派人对秦人说:‘韩国强行给东周一些土地,将要用这样的办法使秦国怀疑东周,东周不敢不接受。’秦国一定没有让东周不接受土地的说辞,这样既得到了韩的土地,又听从了秦国的命令。”
秦召西周君,西周君恶往,故令人谓韩王曰:“秦召西周君,将以使攻王之南阳也,王何不出兵于南阳?周君将以为辞于秦。周君不入秦,秦必不敢逾河而攻南阳矣。”
东周与西周战,韩救西周。或为东周说韩王曰:“西周故天子之国,多名器重宝。王案兵毋出,可以德东周,而西周之宝必可以尽矣。”
王赧谓成君。楚围雍氏,韩征甲与粟于东周,东周君恐,召苏代而告之。代曰:“君何患于是?臣能使韩毋征甲与粟于周,又能为君得高都。”周君曰:“子苟能,请以国听子。”代见韩相国曰:“楚围雍氏,期三月也,今五月不能拔,是楚病也。今相国乃征甲与粟于周,是告楚病也。”韩相国曰:“善。使者已行矣。”代曰:“何不与周高都?”韩相国大怒曰:“吾毋征甲与粟于周亦已多矣,何故与周高都也?”代曰:“与周高都,是周折而入于韩也,秦闻之必大怒忿周,即不通周使,是以毙高都得完周也。曷为不与?”相国曰:“善。”果与周高都。
吴汝纶:“周事兴于仁义,亡于积弱,自成康以前叙其盛,由积善累仁;自幽厉以后叙其衰,即以政由方伯,摄起强侯行政,以为卒亡于秦作势。上下八百年始末,具于一篇之中,体势闳远。”
秦王召见西周君,西周君不愿意去,因此派人对韩王说:“秦国召见西周君,想要派他去攻打大王的南阳,大王为什么不出兵到南阳呢?西周君将会以此为不去秦国的说辞。西周君不去秦国,秦国一定不敢越过黄河去攻打南阳了。”
东周和西周交战,韩国救援西周。有人为东周劝韩王说:“西周原来是天子的都城,有很多名贵的器物和珍宝。大王按兵不动,可以使东周感恩,而西周的珍宝也可以全部得到了。”
赧王被称为成君。楚国围攻雍氏,韩国在东周征用甲胄和粮食,东周君非常恐慌,就召见苏代并告诉他这些事情。苏代说:“您为什么要为这件事担忧呢?我可以让韩国不在东周征用甲胄和粮食,又能让您得到高都。”东周君说:“您如果能做到这些,我就率领全国的人听命于您。”苏代见韩国的相国说:“楚国围攻雍氏,约定三个月攻下,现在五个月也没能攻取,楚国为此而担心。现在相国竟然在东周征用甲胄和粮食,这是在把自己的担心告诉楚国。”韩相国说:“很好。但是使者已经出发了。”苏代说:“为什么不把高都送给东周?”韩相国大怒说:“我不在东周征用甲胄和粮食已经做出很大让步了,为什么还要把高都送给东周呢?”苏代说:“送给东周高都,这样东周就会转而加入韩国的阵营,秦国听说以后一定对东周非常愤恨,就不会和东周互通使节,这是用破败的高都来换取完整的东周。为什么不给呢?”韩相国说:“很好。”果然把高都给了东周。
三十四年,苏厉谓周君【周君:据《战国策》,此为西周君。】曰:“秦破韩、魏,扑师武,北取赵蔺lìn、离石者,皆白起也。是善用兵,又有天命。今又将兵出塞攻梁,梁破则周危矣。君何不令人说白起乎?曰:‘楚有养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左右观者数千人,皆曰善射。有一夫立其旁,曰:“善,可教射矣。”养由基怒,释弓扼è【扼:同“扼”,握。】剑,曰:“客安能教我射乎?”客曰:“非吾能教子支左诎右【支左诎右:左右持弓,右手拉弦。】也。夫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不以善息,少焉气衰力倦,弓拨矢钩,一发不中者,百发尽息。”今破韩、魏,扑师武,北取赵蔺、离石者,公之功多矣。今又将兵出塞,过两周,倍【倍:通“背”。】韩,攻梁,一举不得,前功尽弃。公不如称病而无出。’”
三十四年(前281年),苏厉对西周君说:“秦国打败韩、魏两国的军队,杀死师武,在北面取得赵国的蔺、离石等地,都是依靠白起。这个人善于用兵,又有天命相助。现在他又要率兵出塞去攻打大梁,如果大梁被攻破,那么周都也危险了。您为什么不派人去劝说白起呢?说:“楚国有一个名叫养由基的人,他非常擅长射箭。射击距离百步的柳叶,百发百中。每次他身边都有几千人围观,都说他擅长射箭。有一个男子站在他的身旁,说:”很好,可以让我教你射箭了。”养由基大怒,放下弓,握住剑,说:‘客人凭什么教我射箭呢?’客人说:‘不是我能教您左手持弓、右手拉弦的技术。距离百步的柳叶,百发百中,不妥善休整,不久就会筋疲力尽,无法瞄准,只要有一发不能射中,就会前功尽弃。’现在打败韩、魏两国的军队,杀死师武,在北面取得赵国的蔺、离石,您的功劳已经很多了。现在您又要带兵出塞,经过东西二周,背靠韩国,去攻打大梁,只要有一战不能取胜,就会前功尽弃。您不如称病而不出战。”
四十二年,秦破华阳约【约:险隘。】。马犯谓周君曰:“请令梁【梁:指魏国。】城周。”乃谓梁王曰:“周王病若死,则犯必死矣。犯请以九鼎自入于王,王受九鼎而图【图:谋。】犯。”梁王曰:“善。”遂与之卒,言戍周。因谓秦王曰:“梁非戍周也,将伐周也。王试出兵境以观之。”秦果出兵。又谓梁王曰:“周王病甚矣,犯请后可而复之。今王使卒之周,诸侯皆生心,后举事且不信。不若令卒为周城,以匿事端。”梁王曰:“善。”遂使城周。
四十五年,周君之秦,客谓周冣zuì曰:“公不若誉【誉:称赞。】秦王之孝,因以应为太后养地【养地:又称“汤沐邑”,是贵族的私人领地,以其赋税供食宿、斋戒、沐浴使用,但没有行政权,不属于正式的封地。】,秦王必喜,是公有秦交。交善,周君必以为公功;交恶,劝周君入秦者必有罪矣。”秦攻周,而周冣谓秦王曰:“为王计者不攻周。攻周,实不足以利,声畏天下,天下以声畏秦,必东合于齐。兵弊于周,合天下于齐,则秦不王矣。天下欲弊秦,劝王攻周。秦与天下弊,则令不行矣。”
四十二年(前273年),秦国攻破了华阳险隘。马犯对西周君说:“请让魏国为周国修筑城墙。”于是他对魏王说:“周王如果因为担忧而死去,那么我也一定会死了。我请求亲自把九鼎献给大王,大王接受了九鼎就要考虑我所说的事情。”魏王说:“好。”于是他给马犯士兵,说是去戍守周都。马犯趁机又对秦王说:“魏国不是要戍守周都,而是要攻打周都。大王可以试着派兵出境去观察他们的动向。”秦国果然出兵了。马犯又对魏王说:“周王的病情已经非常严重了,我所请求的事情以后再说。现在大王派兵到周都,诸侯都会心生疑虑,以后再有行动也不会被信任了。不如让士兵为周国修筑城墙,来掩盖事情的初衷。”魏王说:“好。”于是他派兵修筑周都的城墙。
四十五年(前270年),西周君到秦国,一个宾客对周冣说:“您不如去赞美秦王的孝心,趁机将应邑送给太后做她的养地,秦王一定会非常高兴,这样您就和秦国有了交情。关系好,西周君一定会认为是您的功劳;关系不好,劝说西周君来秦国的人就一定会获罪了。”秦国攻打周都,而周冣对秦王说:“我为大王考虑,还是不要攻打周都。攻打周都,实际上并不能获得足够的利益,却会让全天下害怕秦国的威名,全天下因为这种威名而害怕秦国,就一定会联合齐国。由于攻打周都而消耗兵力,让全天下都与齐国联合,那么秦国就不能够称王了。全天下都想消耗秦国的实力,就会劝大王攻打周都。秦国顺应全天下的想法而被削弱,那么号令就很难通行了。”
五十八年,三晋距秦。周令其相国之秦,以秦之轻也,还其行。客谓相国曰:“秦之轻重未可知也。秦欲知三国之情。公不如急见秦王曰:‘请为王听东方之变。’秦王必重公。重公,是秦重周,周以取秦也;齐重,则固有周聚【周聚:即周冣。】以收齐。是周常不失重国之交也。”秦信周,发兵攻三晋。
五十九年,秦取韩阳城、负黍,西周恐,倍秦,与诸侯约从zòng【从:同“纵”,合纵,即联合抗秦。】,将天下锐师【锐师:精锐之师。】出伊阙攻秦,令秦无得通阳城。秦昭王怒,使将军摎jiū攻西周。西周君奔秦,顿首受罪,尽献其邑三十六,口三万。秦受其献,归其君于周。
周君、王赧卒,周民遂东亡。秦取九鼎宝器,而迁西周公于狐。后七岁,秦庄襄王灭东周。东西周皆入于秦,周既不祀。
五十八年(前257年),赵、魏、韩三国共同抵抗秦国。周国派其相国到秦国,由于秦国轻视周国,因此又返了回来。有一个宾客对相国说:“秦国的态度还无法知道。秦国很想知道三国的情况。您不如马上去见秦王对他说:‘请让我为大王去刺探东方各国的情况。’秦王就一定会重视您。重视您,就相当于秦国重视周国,周国因此可以和秦国亲近;齐国重视周国,那么自有周冣来和齐国亲善。这样周国就可以永远和大国保持交情了。”秦国信任周国,发兵攻打赵、魏、韩三国。
五十九年(前256年),秦国夺取了韩国的阳城、负黍,西周非常恐慌,背叛了秦国,和诸侯联合,发动天下的精锐士兵从伊阙山出兵攻打秦国,使秦兵无法到达阳城。秦昭王大怒,派将军摎攻打西周。西周君逃到秦国,叩首认罪,将治下三十六座城邑,人口三万全部献上。秦国接受了西周君的进献,把他放回周地。
西周君、赧王去世,周地的民众都向东方逃去。秦国得到九鼎等宝物,把西周君迁到狐。七年以后,秦庄襄王灭掉东周。东西二周全部被秦国吞并,从此周朝的祭祀断绝。
太史公曰:学者皆称周伐纣,居洛邑,综其实不然。武王营之,成王使召公卜居,居九鼎焉,而周复都丰、镐。至犬戎败幽王,周乃东徙于洛邑。所谓“周公葬于毕”,毕在镐东南杜中。秦灭周。汉兴九十有余载,天子将封【封:帝王在泰山祭天的典礼。】泰山,东巡狩至河南,求周苗裔,封其后嘉三十里地,号曰周子南君,比列侯,以奉其先祭祀。
太史公说:学者都说周讨伐纣,把都城建在洛邑,综上所述,其实并不是这样。武王营建洛邑,成王派召公以占卜来选择地点,把九鼎安放在那里,可是周王室仍然定都丰、镐。到犬戎打败幽王,周王室才将都城东迁到洛邑。人们所说的“周公葬在毕”,毕在镐京东南的杜中。秦国灭掉周朝。汉朝创建九十多年以来,天子将要在泰山祭天,向东巡视到河南,访求周朝的后裔,封其后人姬嘉三十里的土地,封号是周子南君,级别相当于列侯,来主持他祖先的祭祀。
卷五 秦本纪第五
归有光:“《秦本纪》方成一篇文字,秦以前本纪,旧史皆亡,故多凑合。秦虽暴乱,而史职不废,太史公当时有所本也。……又《史记》五帝三代本纪零碎,《秦纪》便好,盖秦原有史,故文字佳。《赵世家》文字周详,亦赵有史,其他想无全书故也。”
本篇记述了秦国从兴起到发展壮大的历史过程,主要取材于已经失传的史书《秦记》。秦国自襄公开始为诸侯,穆公时与晋国争霸,其后一度衰落,到献公、孝公时重新振兴,到昭襄王时完全显露吞并天下的气势,秦始皇即位后终于完成统一大业。由于秦国灭东西二周,最终兼并天下,因此司马迁以其为正统,将秦国列入本纪。
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脩。女脩织,玄鸟【玄鸟:《殷本纪》引述《诗经》中“天命玄鸟”的殷人起源传说,秦人起源也有类似传说,综合文献资料和甘肃清水李崖遗址等地的最新考古发现来推测,秦人可能源于一支西迁的东夷民族。】陨卵,女脩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已成,帝锡【锡:赐。】玄圭。禹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帝舜曰:“咨尔费,赞禹功,其赐尔皂游【游:旌旗的旒苏,代指旌旗。】。尔后嗣将大出。”乃妻之姚姓之玉女。大费拜受,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柏翳:也作“伯益”。】。舜赐姓嬴氏。
大费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实鸟俗氏;二曰若木,实费氏。其【其:指继承费氏的若木。】玄孙曰费昌,子孙或在中国,或在夷狄。费昌当夏桀之时,去夏归商,为汤御,以败桀于鸣条。大廉玄孙曰孟戏、中衍,鸟身人言。帝太戊【帝太戊:即商中宗。】闻而卜之使御,吉,遂致使御而妻之。自太戊以下,中衍之后,遂世有功,以佐殷国,故嬴姓多显,遂为诸侯。
秦人的祖先,是帝颛顼的后裔叫女脩。女脩纺织的时候,有一只玄鸟生蛋落下来,女脩就把它吃了,生下儿子大业。大业娶少典的女儿为妻,名叫女华。女华生下大费,和禹一起治理水土。治水成功以后,帝舜赐给禹玄圭。禹接受说:“治水不是靠我一个人就能成功的,也得力于大费的辅佐。”帝舜说:“大费,我要告诉你,你帮助禹创建功勋,我要赐给你黑色的旌旗。你的后世子孙将会兴旺。”于是帝舜把一个姚姓的美女嫁给大费。大费叩拜并接受赏赐,从此辅佐舜驯养鸟兽,鸟兽大多被他所驯服,他就是柏翳。舜赐姓嬴氏。
大费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大廉,是鸟俗氏;另一个叫若木,是费氏。若木的玄孙名叫费昌,有的子孙在中原,有的在夷狄。费昌正处在夏桀统治的时期,于是他离开夏投奔商,为汤驾车,在鸣条打败了桀。大廉的玄孙名叫孟戏、中衍,长着鸟的身体,说着人的语言。帝太戊听说了,经过占卜让他为自己驾车,占卜的结果是吉,于是让他驾车,并为其娶妻。自太戊以下诸帝,中衍的子孙,世代都有功劳,以此辅佐殷商,所以嬴姓有很多人身居显位,最终成为诸侯。
其玄孙曰中潏,在西戎,保西垂【垂:边疆。】。生蜚廉。蜚廉生恶来。恶来有力,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周武王之伐纣,并杀恶来。是时蜚廉为纣石【石:应作“使”,出使。】北方,还,无所报,为坛霍太山而报,得石棺,铭曰“帝令处父【处父:蜚廉的字。】不与殷乱,赐尔石棺以华氏【华氏:光大氏族。】”。死,遂葬于霍太山。蜚廉复有子曰季胜。季胜生孟增。孟增幸于周成王,是为宅皋狼。皋狼生衡父,衡父生造父。造父以善御【御:驾车。】幸于周缪王【周缪王:即周穆王。】,得骥、温骊、骅駵、騄耳之驷,西巡狩,乐而忘归。徐偃王作乱,造父为缪王御,长驱归周,一日千里以救乱。缪王以赵城封造父,造父族由此为赵氏。自蜚廉生季胜已下五世至造父,别居赵。赵衰其后也。恶来革者,蜚廉子也,蚤死。有子曰女防。女防生旁皋,旁皋生太几,太几生大骆,大骆生非子。以造父之宠,皆蒙赵城,姓赵氏【姓赵氏:《秦始皇本纪》称秦始皇生于赵国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使人误认为其以出生地为氏。据《秦本纪》可知,秦国公族为赵氏,始于造父,并非只有秦始皇一人以赵为氏。】。
中衍的玄孙名叫中潏,生活在西戎地区,保卫西部边疆。他生了蜚廉,蜚廉又生了恶来。恶来很有力气,蜚廉擅长跑步,父子都凭借自己的才能事奉殷纣。周武王伐纣的时候,一并杀死恶来。这时蜚廉正为纣出使北方,他返回后,无处禀报,就在霍太山筑起祭坛向纣禀报,他找到一个石棺,上面的铭文是“天帝让处父不参与殷商的战乱,赐给你石棺来光大氏族”。蜚廉死后,他就被安葬在霍太山。蜚廉还有一个儿子名叫季胜。季胜生下孟增。孟增受到周成王的重用,这就是宅皋狼。宅皋狼生下衡父,衡父生下造父。造父因为擅长驾车而受到周缪王的重用,得到赤骥、温丽、骅駵、騄耳等骏马,于是驾车到西方去巡视,高兴得忘记返回。徐偃王发动叛乱,造父为周缪王驾车,快速从远方赶回周都,一天走一千里路来挽救乱局。周缪王把赵城封给造父,造父的族人从此为赵氏。自蜚廉生下季胜以后五代人一直到造父,才分出住在赵城。赵衰就是他的后人。恶来革,也是蜚廉的儿子,很早就死了。他有一个儿子名叫女防。女防生下旁皋,旁皋生下太几,太几生下大骆,大骆生下非子。因为造父受到周王室的宠幸,都得以住在赵城,姓赵氏。
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马于汧qiān渭之间,马大蕃息【蕃息:繁衍。】。孝王欲以为大骆适【适:通“嫡”。】嗣。申侯之女为大骆妻,生子成为适。申侯乃言孝王曰:“昔我先郦山之女,为戎胥轩妻,生中潏shù,以亲故归周,保西垂,西垂以其故和睦。今我复与大骆妻,生适子成。申骆重婚【重婚:两次联姻。】,西戎皆服,所以为王。王其图之。”于是孝王曰:“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今其后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附庸:附属于大国的小国,等级低于诸侯。】。”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亦不废申侯之女子为骆适者,以和西戎。
秦嬴生秦侯。秦侯立十年,卒。生公伯。公伯立三年,卒。生秦仲。
秦仲立三年,周厉王无道,诸侯或叛之。西戎反王室,灭犬丘大骆之族。周宣王即位,乃以秦仲为大夫,诛西戎。西戎杀秦仲。秦仲立二十三年,死于戎。有子五人,其长者曰庄公。周宣王乃召庄公昆弟五人,与兵七千人,使伐西戎,破之。于是复予秦仲后,及其先大骆地犬丘并有之,为西垂大夫。
非子居住在犬丘,喜好马匹和其他牲畜,他擅长饲养繁育牲畜。犬丘人告诉周孝王这件事,周孝王就召见非子,让他在汧水和渭水之间主管饲养马匹,马匹大量繁殖。周孝王想让非子做大骆的继承人。申侯的女儿嫁给大骆为妻,生下儿子成是大骆的嫡子。申侯于是向周孝王进言说:“以前我的祖先娶骊山氏的女子为妻,生下的女儿嫁给戎胥轩为妻,生下中潏,因为亲近的缘故归顺了周朝,保卫西部边疆,西部边疆因此和睦。现在我再次把女儿嫁给大骆,生下嫡子成。申氏和大骆两次联姻,都让西戎归服王室,大王才得以做天子。大王请慎重考虑。”于是周孝王说:“以前柏翳为舜主管牲畜,牲畜大量繁殖,所以得到封地,获赐嬴姓。现在他的后代也为我驯养马匹,我要分封土地让他做附庸。”周孝王就以秦为封邑赐给非子,让他再次延续嬴姓的祭祀,号称秦嬴。周王室也没有废除申侯的女儿所生大骆的嫡子,以此与西戎和睦相处。
秦嬴生下秦侯。秦侯在位十年,去世。秦侯生下公伯。公伯在位三年,去世。公伯生下秦仲。
秦仲在位三年,周厉王不行正道,有些诸侯背叛王室。西戎反叛王室,灭掉犬丘大骆的家族。周宣王即位以后,就任命秦仲为大夫,讨伐西戎。西戎杀死秦仲。秦仲在位一共二十三年,最后死在西戎。秦仲有五个儿子,最年长的是庄公。周宣王于是召见庄公兄弟五人,给他们士兵七千人,让他们去讨伐西戎,最后打败西戎。于是周宣王再次赏赐秦仲的后人,把当初大骆的领地犬丘一并赏赐给他们,任命庄公为西垂大夫。
庄公居其故西犬丘,生子三人,其长男世父。世父曰:“戎杀我大父仲,我非杀戎王则不敢入邑。”遂将击戎,让其弟襄公。襄公为太子。庄公立四十四年,卒,太子襄公代立。襄公元年,以女弟【女弟:妹妹。】缪嬴为丰王妻。襄公二年,戎围犬丘,世父击之,为戎人所虏。岁余,复归世父。七年春,周幽王用褒姒废太子,立褒姒子为适,数欺诸侯,诸侯叛之。西戎犬戎与申侯伐周,杀幽王郦山下。而秦襄公将兵救周,战甚力,有功。周避犬戎难,东徙雒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曰:“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与誓,封爵之。襄公于是始国,与诸侯通使聘享之礼,乃用駵驹、黄牛、羝羊各三,祠上帝西畤。十二年,伐戎而至岐,卒。生文公。
文公元年,居西垂宫。三年,文公以兵七百人东猎。四年,至汧渭之会,曰:“昔周邑我先秦嬴于此,后卒获为诸侯。”乃卜居之,占曰吉,即营邑之。十年,初为鄜畤,用三牢【三牢:祭祀或宴饮时牛、羊、猪齐备称三牢,又称太牢。羊、猪各一,称少牢,用于级别低于太牢的祭祀。牢,圈养牲畜的栏,代指祭祀用的牺牲。】。十三年,初有史以纪事,民多化者。十六年,文公以兵伐戎,戎败走。于是文公遂收周余民有之,地至岐,岐以东献之周。十九年,得陈宝。二十年,法初有三族之罪。二十七年,伐南山大梓,丰大特。四十八年,文公太子卒,赐谥为竫【竫:也作“静”。】公。竫公之长子为太子,是文公孙也。五十年,文公卒,葬西山。竫公子立,是为宁【宁:应作“宪”。】公。
庄公居住在祖先故地西犬丘,生了三个儿子,最年长的叫世父。世父说:“西戎杀死我的祖父秦仲,我除非杀死西戎王,否则不敢进入封邑。”于是他将要去攻打西戎,让位给他的弟弟襄公。襄公成为太子。庄公在位四十四年,去世,太子襄公继位。襄公元年(前777年),襄公把自己的妹妹缪嬴嫁给丰王。襄公二年(前776年),西戎包围犬丘,世父攻打敌军,被西戎人所俘获。一年多以后,西戎放回世父。襄公七年(前771年)春,周幽王因为宠爱褒姒而废掉太子,改立褒姒的儿子为嫡嗣,多次欺骗诸侯,诸侯背叛了他。西戎的犬戎和申侯讨伐周朝,在骊山下杀死了周幽王。当时秦襄公率领军队救援周王室,作战时出力很多,立下大功。周王室躲避犬戎的祸难,向东迁都到雒邑,襄公率领军队护送周平王。周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赏赐给他岐山以西的土地,说:“西戎不行正道,侵占我岐山、丰水一带的土地,秦国如果可以攻打并驱逐西戎,就可以拥有这片土地。”他立下誓言,赐给襄公封地和爵位。襄公从此创建国家,开始和诸侯互通使者,互致聘礼,于是用駵驹、黄牛、羝羊各三只,在西畤祭祀天帝。十二年(前766年),襄公讨伐西戎时来到岐山,去世。襄公生文公。
文公元年(前765年),居住在西部边疆的宫中。三年(前763年),文公率领士兵七百人到东方狩猎。四年(前762年),文公来到汧水和渭水的交会处,说:“以前周朝把这里赐给我的祖先秦嬴为封邑,后来我国终于得到诸侯的封号。”于是他占卜选择地点,得到吉利的结果,就在这里营建都邑。十年(前756年),开始修筑鄜畤,用三牢祭祀。十三年(前753年),开始有史官记录国家大事,很多人民得到教化。十六年(前750年),文公率领士兵讨伐西戎,西戎人战败逃跑。至此文公终于把周都一带的遗民全部收入秦国,势力范围扩大到岐山,把岐山以东的土地献给周王室。十九年(前747年),文公在陈仓得到宝物。二十年(前746年),法律中开始出现诛灭三族的条文。二十七年(前739年),秦国砍伐南山的大梓树,宰杀丰水中的大公牛。四十八年(前718年),文公的太子去世,赐谥号为竫公。竫公的长子被立为太子,就是文公的孙子。五十年(前716年),文公去世,被安葬在西山。竫公的儿子继位,这就是宪公。
宁公二年,公徙居平阳。遣兵伐荡社。三年,与亳战,亳王奔戎,遂灭荡社。四年,鲁公子翚弑【弑:臣杀君,子杀父。】其君隐公。十二年,伐荡氏,取之。宁公生十岁立,立十二年卒,葬西山。生子三人,长男武公为太子。武公弟德公,同母鲁姬子。生出子【生出子:“生”前脱“王姬”二字。王姬,周天子的女儿。出子,《十二诸侯年表》作“出公”。战国时另有秦惠公之子谥出公。】。宁公卒,大庶长弗忌、威垒、三父废太子而立出子为君。出子六年,三父等复共令人贼杀【贼杀:杀害。】出子。出子生五岁立,立六年卒。三父等乃复立故太子武公。
吴汝纶:“此篇为秦有天下作势,通篇趋重末段。有以善御主与分封,见无他功德,襄公得周地,缪公与晋争强,孝公以后与六国争强,皆所以力争天下之渐也。”
武公元年,伐彭戏氏,至于华山下,居平阳封宫。三年,诛三父等而夷三族,以其杀出子也。郑高渠眯杀其君昭公。十年,伐邽、冀戎,初县【县:设立县。】之。十一年,初县杜、郑。灭小虢。
十三年,齐人管至父、连称等杀其君襄公而立公孙无知。晋灭霍、魏、耿。齐雍廪杀无知、管至父等而立齐桓公。齐、晋为强国。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13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