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御诸天时空(校对)第1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367

原轨迹中,左冷禅作为嵩山派掌门兼五岳剑派盟主,是正道三大绝顶高手。其人可称得上雄才伟略,汇聚嵩山派残存的耆宿,将各人所记得的剑招,不论精粗,尽数录了下来,汇成一部剑谱。左冷禅去芜存菁,将本派剑法中种种不够狠辣的招数,不够堂皇的姿式,一一修改,使得本派一十七路剑招完美无缺。使得嵩山派剑法威力大增,名传江湖。
而且左冷禅可不仅仅武学天赋过人,便是培养人才方面手段也是极为厉害,在他的教导培养下,嵩山派可是足足诞生了‘嵩山十三太保’这十三位江湖一流高手,比其他四派的江湖一流高手加起来还要多。
当然,唐汉记得,左冷禅搜罗大量黑道高手,兴风作浪,暗中假扮魔教教众为敌,击杀四派的高手,削弱四派的势力,好为五岳剑派并派做准备。
现在一听魔教动作,唐汉就不免想起是不是嵩山派所为,不过唐汉也没说,有些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三师弟,你离了华山一年,不知道什么时候回华山。”令狐冲问道。
唐汉微笑道:“大师兄,此次下山我乃是为了完成家中父母的愿望,参加科举考试,估计这几年都不会再回华山。”
目前他所学的剑法、内功心法,都足以让他练到江湖一流境界,唐汉也不急着回华山。
反正距离大幕拉开还有三年时间,唐汉有的是时间,唐汉已经准备好,等到参加会试,在安心江湖,到时候父母也就无话可说。
“三师弟学问精深,却是天生当官的。”令狐冲不由羡慕地说道。
这世间,一直流行着‘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文人地位高于武人,何况是江湖草莽。令狐冲在岳不群、宁中则的教导下也懂得识字、写字,但是他生性洒脱,不喜读书,所以学问并不高。
“大师兄,我写封信给师父、师娘,还得请大师兄帮忙带给师父、师娘。”唐汉说道。
这一年,唐汉每隔一个月都会写信回家报个平安,却是唯独没有给岳不群、宁中则写过信,毕竟华山派位于华山之上,不会有人送信。
“此乃小事,三师弟客气了。”令狐冲笑道。
唐汉让店小二取来几张纸和笔墨,便提笔写信。
“三师弟,你写的字真好看,比师父的字要好看得多。”令狐冲见唐汉信写完,出声赞道。
唐汉只是一笑,他将信交给令狐冲,留了二两银子给令狐冲,便告辞离开客栈,回了书院。
。。。。。。
今年的第一场雪,来得比往年早了一些,刚过十月,天空就下起了鹅毛大雪,温度降到了零下十度,西北风呼啸,让人一听不由浑身一颤。
“汉儿,如今正下雪着,这会试得过了年才举行,不如在家里过个年,再出发前往京城,你也数年没在家里过年了。”穿着厚厚衣服的李青竹,满是担忧地说道。
“是呀,汉儿,反正你中了解元,高中进士十有八九,不如今年在家过年,等过了年我派几个护院护送你前往京城。”唐正德也是担忧地说道,大冬天的,冰天雪地,并不是赶路的好时候。
唐汉连连过了州级童生试、府级童生试,在八月乡试的时候一举多得第一名,成了陕西布政司本次乡试的解元,从此有了功名在身,便是见了县令也不必行拜,麾下田地不用缴纳赋税,而且每月都有官府发放的官粮。
唐汉夺得解元,唐正德大喜,在唐汉回到华阴县后,大摆筵席,邀请亲朋好友,便是附近几个县县令、西安府知府都前来参加筵席,可谓是出尽风头。
从以往会试情况,每个布政司的解元都有极大的概率高中进士,有了进士功名,那么就可以直接当官。
“爹爹,我们华阴县距离京城有两千余里路,路途遥远,若是耽误了会试时间,就得等三年。”唐汉微微一笑:“而且孩儿从小习武,放在江湖也算是好手,这天气对于孩儿算不了什么。圣贤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孩儿正好一路走走看看,涨涨自己见识。”
唐汉此时内力更加深厚,虽说还称不上不惧严寒酷暑,但是这般天气对他的影响已经不算大了,零下十度,唐汉也不过是传了三件衣服,就已然不觉得冷。
唐汉告别父母,就踏上行程,唐汉是双脚走路的,他背着书囊,背后背着一把剑,也不管天上正下着雪,踏着坚定的步伐前行着。
唐汉依靠双脚前行,体悟着圣贤之言,观看着大好江山,他离开华阴县半个月后,就到了记忆中那个传奇的瀑布。
壶口瀑布位于山西陕西两省的交界处,是华夏第二大瀑布,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
唐汉前世曾经在各个地方见过黄河,对炎黄子孙而言,它具有母亲般的骄傲与宽容。它冲荡高原,挟裹泥沙,它漫天铺地而来,平缓地湍急,安详地吞蚀。但唐汉从来未曾,见过这样的黄河。
一团团冲天的云雾中传出雷鸣般的狂吼,雾后是一排排翻卷着土黄色巨浪的急流,而咆哮的浪涛后,黄河水铺天盖地地拥荡着整个山谷。
语言在此时苍白无力的,唐汉无法描绘出黄河在这里吞天吐地的刹那情怀。
立于岸边,唐汉被深深的震撼。那是源自天地的怒吼,源自不甘的咆哮,源自血脉与灵魂的骄傲。
唐汉放下书囊,拔出背后的剑,在岸边舞剑,他的剑很缓慢,但是却仿佛有着无穷的势,仿佛是瀑布直下的不可低档的力量。
唐汉在壶口瀑布呆了一个多月,才离去,沿着下游前行着。在路过洛阳的时候,唐汉特意去看了洛水,也不知为何,在天寒地冻之时,这黄河与洛河的交界处并没有结冰,站在岸上便见到黄河水浑浊,洛河水清澈。两河交汇之地,一清一浊,奔腾咆哮,冲击之下,水流旋转,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太极图。那种奇异浩大、苍茫奔腾的景象,深深震撼了唐汉,不亲眼见到,怎知天地造化能如此神奇?
河洛妙理,其实也就是太极的原理。只是这河洛交汇之处,是天地造化自然形成,不是任何人工能够比拟的。站在这里,观看两河交汇,体会轻重、缓急、清浊、刚柔,仿佛种种太极两仪,天地至理,都在心中。
唐汉在这一刹那,仿佛打开了什么似的,华山心法竟是一瞬间修炼到大成,体内内力翻滚,浑厚无比,中正平和,源源不绝,这内力之深厚,怕是不下三十年功力,简直是不敢想象。
唐汉下了华山之后,虽说分出不少精力苦读诗书,但是却也没有落下修炼,而且因为读的书越多,对道理愈加明晓,又看了不少道经,竟是让唐汉对于华山心法和养吾剑法有了更深的领悟,修炼起来比以往更加快,今日站在洛水与黄河交接处,被天地伟力给触动,竟是直接让他给练成了华山心法。
“华山派先辈们简直是有眼不识泰山,华山心法明明属于上等内功心法,比之紫霞神功也是不遑多让,可是竟然没有愿意坚持修炼,当真是让武学蒙尘了。”唐汉将华山心法练成,对于华山心法有了更深的体悟,心中不由暗自感慨。
这华山心法不愧是来自于当年全真教的基础内功,不愧是王重阳为全真教所创的根基功夫,端是神奇妙不可言,内力中正平和,精纯无比,唐汉一练成,内力之浑厚估计比岳不群都差不了多少。
可惜这华山心法修炼速度缓慢,华山派弟子没人喜欢,往往练到第五层就转修其他内功心法,凭白让这门绝学蒙尘。
“浩然正气!”唐汉拔出剑,剑光一闪,顿时一棵大树竟是断成两半,正是唐汉使出了‘养吾剑法’。
这‘养吾剑法’唐汉一直精修,加上对儒家经典参悟不浅,让唐汉身上养出了浩然正气,有着浩然正气,加上唐汉内力达到江湖一流,这一剑法顿时爆发出极为可怕的威力。
“哈哈!”唐汉心中畅快,发出哈哈大笑声,声音远远地传递开,可见唐汉此时内力之深厚。
唐汉将剑归鞘,哈哈大笑着向东而行,往京城方向而去。
第17章
会试
农历二月初九,这一日天色还没有放亮,京城的城门比以往要早开了一个小时,有护城军站立在城门两侧。
按照朝廷规矩,为了以示对会试的重视,这一天只有参加科举的士子才能凭借着学籍入城,其余人均不允许进入京城。
大街之上,到处都是官兵,每个官兵精神抖擞,一看到有人闹事的话,便会上前抓住闹事者,投入京兆府监狱去。
唐汉早早起床,简单的洗刷在客栈内吃过早点之后,便向客栈外走去。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还没走出客栈,便听得外面的街道上有前来参加会试的举人在吟唱这首劝学诗,起初只有三三两两几个人在吟唱,但没过多久,不少举人也一同附和起来,声音甚至超越了更夫的打更声。
唐汉笑了笑,倒也没有嘲笑的意思,这次会试,乃是当真无愧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会试过关,那就少不得一个进士的功名,有此功名在身,良田美妾,官身财富,基本上唾手可得,这也难怪那些参加考试的举人会如此兴奋激动,换做是谁,即将走向人生巅峰,恐怕都很难保持心如止水吧?
上一辈子,高考时的全民关注、公务员考试时三千取一,跟这会试相比不过是小儿科罢了。
明朝时期共有十三个布政司,再加上京城、南京二地,也就是十五个省级单位,每个行省顶多有百名士子通过该年的乡试,再加上往年的士子,一次会试大概有一两万人参与,可是最终能够上榜的不过三百人,而在殿试时候能够高中进士的,不过是百人,可谓是竞争非常激烈,一旦高中进士,荣华富贵唾手可得。
这是上一辈子社会难以想象的。
在这个时代,一个孩童自启蒙开始读书,直至最终成为进士,平均至少需要三十年时间。除了那些天赋异禀之人外,大部分举人中进士时,已经年过三十,开始步入中年时期。
十年寒窗苦读!?
何止是十年寒窗苦读啊!
这简直是一辈子的青春。
唐汉走在大街上,就看到许多参加会试的士子看起来都三十岁了,甚至也有年龄达到四十岁了,这个时代,四十岁已经是当爷爷了,可是还有人对会试锲而不舍,可见这科举的魅力。
走在大街上的士子,唐汉可以说看起来是最为年轻的举人,顿时引来了不少人的关注,时不时的有丝帕从半空中飘过,洒落在了唐汉四周。
唐汉抬头望去,只见街道两旁的阁楼中,不时有年轻待嫁的少女探出头来,胆小的、羞涩的瞥一眼后便收回目光,胆大的则是直接冲着唐汉不断招手,试图引起他的注意。
这等情景,每年科举时都会发生,京城百姓早已习以为常,毕竟哪家少女不怀春?谁不想找个才貌双全前途无量的良人?对此,唐汉只是微微一笑,倒也没有做出任何反应,很是淡定地向着会试所在的贡院中走去。
与之前的乡试一个流程,考生按照省份划分,依次进入贡院中,首先要做的,便是极为严格的搜捡。
一番检查之后,唐汉被人指引着进入了贡院的龙门中,与被打乱了次序的各省份考生一起,开始寻找自己所在的号舍。
还好,他运气好,分配到的号舍算得上是上佳的位置,宽敞明亮无破损,无需担心刮风下雨打湿了考卷。
心情不错之下,唐汉先将号舍内的卫生打扫了一番,等号舍清理干净时,天色已到了正午时分,午饭时间到了。
此时都还没有开始考试,正常而言,为了尽可能让每个来京的士子入场考试,所以每年会试都会选择在下午二点左右才开始进行,唐汉简单的吃了一块牛肉,便坐在卧榻上打坐起来。
当钟声响起九声后,唐汉睁开眼睛,就看到一个官兵拿着试卷上来,唐汉拿着试卷一看,这会试与乡试差别不大,第一场的内容,依然是三道四书题,四道五经题。
不过相比之下乡试,会试中最为重要的是那三道四书题,因为这三道题,乃是皇帝亲自出题,因此考官也会将精力主要放在这方面。
基本上中不中贡士,便全看这三道题了,这三道题答的好,后面的题目只要别交白卷,基本上一个贡士是跑不了了。
但若是这三题答的不好,后面的几场考试哪怕答得再好,也是毫无用处,纵观整个明朝科举,还从没听说过有人依靠后面两场考试中贡士的。
唐汉心中有万卷书,学富五车,这点并难不倒他,他提笔就写,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般,唐汉用了一个小时,便已然将第一场考试的内容答毕,除非是有猫腻,要不然凭着这第一场考试试卷,唐汉就不会落榜。
将试卷封闭上,唐汉便开始闭目养神,唐汉步入江湖一流境界后,五识灵敏,周边士子的抱怨声、默读声、笑声均是落入唐汉的耳中。
这会试,比之乡试更为严格,士子不允许离塌,便是要去解手,也必须有官兵随时跟着,否则轻易离席,就会被判定为作弊,一旦作弊,那就是永远不允许再参加科举,而且举人的功名也会被取消。
至于如何唤来衙役、官兵,每个士子的号舍都有一个小钟,只要敲醒,立马就会有人前来。
第二场在第三天开始,当官兵收去试卷后又发下第二场试卷,可以说是强度非常高的,对于那些很少强身健体的柔弱书生来说,是非常大的挑战,甚至有学子坚持不住病倒了。
一连考了三场,基本上考生都显得病恹恹的,一个个脸色苍白,一些人更是因为御寒衣物准备不足被冻伤了身子,生了冻疮。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36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