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御诸天时空(校对)第1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367

当然对于弘治帝,唐汉心中也颇为佩服,其登基为帝16年来,为人宽厚仁慈,躬行节俭,不近声色,勤于政事,重视司法,大开言路,努力扭转朝政腐败状况,驱逐奸佞,勤于政事,励精图治,任用王恕、刘大夏等为人正直的大臣,可以说是实现了中兴,乃是中兴之主。
在弘治帝的住持下,殿试就开始了,这殿试不像乡试、会试那般要考三场好几天,会试就靠一科,乃是皇帝亲自拟题。而且考官正是弘治帝,朝中大臣则是作为巡视者,新科贡士们便在金銮殿中准备好的椅子坐了下来,纷纷接过太监们递过来的试卷。
按照规矩,殿试时间是一个时辰,之后由内阁大臣们选出前一百名的士子,然后由皇帝选出前三甲,赐予状元、榜眼、探花,并赐予一众金榜题名的士子‘功名’,之后便是宴请新科进士们。
第19章
连中三元
南宋时期,殿试就开始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并赐宴于琼苑,故称琼林宴。
后来为了表示对人才的重视,各朝各代在殿试后都遵循此制,在殿试宣布名次后,由皇帝赐宴于琼苑,登科进士与文武百官共宴于琼林。
由此可见殿试的郑重,乡试、会试都有学子作弊,但是殿试绝对不会有哪个贡士脑袋烧坏去作弊,因为一旦作弊被发现,皇帝大怒之下会直接令殿前侍卫将其拉下处死。
“时辰到!诸位贡士开始考试!”
金銮殿上,一宦官尖锐的声音传遍整个金銮殿,让人一听不由起鸡皮疙瘩。
唐汉看着试卷上的试题,一般来说,殿试大都是以策论为主,但也并非完全如此,有时候会考时务。而这次的殿试,却是策论与时务兼有,唐汉倒也淡然,浏览了一下题目,微微思索一下,便提笔答题。
至于最后一题时务题,则是一道非常有意思的题,便是根据当前西南地区,南蛮土著们降而复叛,叛而又降的事件为题,要求考生给出确切的治国良策。
唐汉露出思索之色,而其他考生看到这一题则都是倒吸了一口凉气。
对于习惯了引经据典写策论的贡士们来说,这种让他们写出详细治国良策的考题,确实极为困难。
对于西南问题,其实自朝堂还是民间,基本上都抱有一种论调: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因此上至皇帝下至百官,对于西南蛮族,其实大都抱着以军队强行没办法,朝廷也不是没想过以圣贤之礼教化他们,但可惜,那些蛮人,根本不通教化,除了打之外,根本无法跟他们讲道理。
因此在场的贡士中,所写的内容基本上都是以如何对西南用兵为主,一些对兵法略有了解的贡士,更是讲述起了排兵布阵之法。
唐汉微微闭起眼睛,思索着后世满清对于西南蛮的政策,历朝历代中,要说对待草原、西南蛮的政策中,当属满清效果最好,也是边境最没叛乱的王朝。以及还有共和国,对于边疆之地的治理,也当属是有可借鉴之处。
相反,此时朝廷对西南政策,要么一味用兵,要么一味怀柔,甚至有不小的声音便是放弃‘西南’,省得操心。使得西南地区常年不平静,时有战争爆发。
唐汉用了半个小时梳理了一下思路,才开始瞎比。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这是第一句,开篇点题。
意思不言而喻,西南地区是大明疆土,生长于西南的所谓蛮族,亦是大明的子民!
西南之地至关重要,是中原的凭仗,先辈们辛苦打下的疆土,岂是可以随意放弃!
唐汉直接将‘改土归流’的必要性、政策写了下来,他建议在西南实行‘改土归流’,“改流之法,计擒为上策,兵剿为下策,令其投献为上策,敕令投献为下策。““制苗之法,固应恩威并用。“。建议建立土司制度,实行土司治理、朝廷派遣流官双重治理,等待今后时机成熟,就可以以朝廷流官为主导。建议实行‘改土归流’后,对不法土司用计擒为上,以兵剿为次;使其自动投献为上,勒令纳土为次;既要用兵,又不专恃用兵。以武力相震慑,力争以政治手段解决。
不知不觉中,竟然将整张卷子完全写满了,而且还意犹未尽,请求宦官再拿一张纸,唐汉又继续开始写,建议等到西南经营一段时机后,可以在西南、西北、草原上设置封地,将中原的藩王移番至边境,如同周朝时大封八百诸侯以为屏障,巩固边疆之地。
明朝建立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当年明太祖制定宗室政策,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且不可参合四民之业,并能世袭罔替。这一开始还好,以朝廷之力自然可以承担起。可是随着宗室人越来越多,每年俸禄越来越多,到了如今,宗室俸禄就占了朝廷收入的三分之一,可以说再这么下去就会活生生拖垮朝廷。
上一辈子不少人研究明史,对于明王朝的灭亡,基本可归纳为几点:一、遇到小冰河时代,气候变冷,自然灾害变多,土地产量减少;二、党争,到了后期党争激烈,宦官与文官集团、文官集团内斗以及东林党嘴炮;三、庞大的宗室!
当金銮殿大宦官尖锐的声音宣布考试结束,唐汉刚刚好写完最后一个字,看着纸上那整齐漂亮的毛笔字,唐汉很是满意,时至如今他的字可以说比上辈子他电视上所看到的书法家写得字都要漂亮。
殿试结束后,唐汉等士子就被宦官带往偏殿等候,而皇帝和文武百官将会对试卷进行阅卷,选出排名一百的贡士,然后由皇帝亲自拟定状元、榜眼、探花。
偏殿有早已准备的糕点、茶水,唐汉拿起一块糕点放入嘴里,只觉得当真是美味,不愧是皇宫所用,这般糕点唐汉在上一辈子是吃都没吃过。再喝了一口茶,只觉得满嘴茶香,端是美妙。
“若是这般茶叶放到上一辈子茶店,恐怕一斤茶叶可以卖数万吧。”唐汉心中暗赞。
没多久,鸿胪寺官员为每位考生端上来一些做工精美味道诱人的饭菜,吃过午饭稍加休息后,在下午将会宣布前一百名。
金銮殿中,坐在龙椅上的弘治帝在品阅着内阁大臣和礼部官员等人送来的前十名文章,神色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能成为贡士,尤其是被内阁大臣和礼部官员挑选出的前十名,文笔、语言组织能力自然是极强的,弘治仅仅只是一眼飘过,便可将文章中的观点看个大概。
“咦,好字!好字!”弘治帝拿起一张试卷,还没看内容只看到字就出声赞道,随着弘治帝仔细地观阅着文章,眼中时不时地闪过一抹精光,连连点头。
“改土归流么!?”弘治帝低声喃喃自语,声音很低,只有他听得见,他的神色有异。
弘治帝的童年非常坎坷不幸。他的生母纪氏是广西纪姓土司的女儿,纪姓叛乱平息后,少女纪氏被俘入宫中,管理皇帝私房钱。一次宪宗偶尔经过,见纪氏美貌聪敏,就留宿了一夜。事后,纪氏怀孕。宠冠后宫的万贵妃知道后,命令一宫女为纪氏堕胎。纪氏的人缘很好,派来的宫人不忍下手,回报万妃时就谎称是肚内长了瘤子而不是怀孕,万贵妃仍不放心,下令将纪氏贬居冷宫。纪氏是在万贵妃的阴影下,于冷宫中偷偷生下了朱佑樘,万贵妃得知后又派门监张敏去溺死新皇子,但张敏却冒着性命危险,帮助纪氏将婴儿秘密藏起来,每日用米粉哺养。被万贵妃排挤废掉的吴皇后也帮助哺养婴儿。万贵妃曾数次搜查,都未找到。就这样朱佑樘一直吃百家饭长到六岁。直到有一天,张敏为宪宗梳头时,宪宗叹息说:“我眼看就要老了,还没有儿子。“张敏连忙伏地说:“万岁已经有儿子了。“宪宗大吃一惊,忙追问究竟,张敏才说出了真情。宪宗皇帝听了大喜,立即命令去接皇子。当宪宗皇帝第一次见到自已那因为长期幽禁,胎发尚未剪、拖至地面的瘦弱的儿子,不禁泪流满面,感慨万千。当天召集众臣,说出真相。次日,颁诏天下,立朱佑樘为皇太子,并封纪氏为淑妃。但随之纪氏却在宫中暴亡,门监张敏也吞金自杀。显然,纪妃与张敏之死皆与万贵妃的迫害有直接关系。宪宗的母亲周太后担心万贵妃会对太子下毒手,就亲自将孙子抱养在自己的仁寿宫内,才使太子安全地生活在宫中。
弘治帝登基为帝,先皇给他留下的是一个朝政紊乱,国力凋敝的江山,说是千疮百孔一点不为过。经过他励精图治,朝廷才渐渐有了起色,比起当初登基之时不知道好了多少。
但是一直以来弘治帝有个心病,便是在他登基这十几年,他生母所在的西南,时常判断,往往派出大军征服没多久,就又反叛,凭白消耗了庞大的人力物力,让弘治帝颇为头疼。
也正是因为如此,今年时务题,弘治帝亲自拟题,以西南时事作为考题,他本来也没寄多大的希望,毕竟满朝文武都没有什么好办法,何况是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生呢。
可是看了‘改土归流’后,弘治帝却仿佛被触动了心弦,隐隐觉得这个办法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不但可以解决边境问题,而且还能解决宗室藩王的问题。
作为一个中兴皇帝,弘治帝自然是聪慧之人,看得到时政弊端,只是受限于眼界和思维限制,找不到好办法。
弘治帝将唐汉的文章交给大宦官,然后提笔在榜上状元的位置写下——唐汉。
于是,唐汉成了明朝开朝以来第三个‘连中三元’的人了。
第20章
骑马游街
“陛下圣明,礼部记录中,这位陕西学子唐汉,长相俊朗,才学渊博,谦谦有礼,今年放满十九岁。乡试时得了解元,会试时得了会元,其才学礼部诸位同僚都赞赏有加。”内阁大臣李东阳出声道。
连中三元者,可谓是非常稀少的,从明朝开朝以来,也就只有两人连中三元,而其中一人还是因为得罪了皇帝被皇帝取消了功名,所以真正得了连中三元的头衔者,也就一人。
由此可见其中难度。
“哦?”弘治帝倒是露出诧异之色,他也没有想到在他在位期间,竟然诞生了一个‘连中三元’的。
“陛下,一个不满二十岁的状元,太容易招人妒忌了,所谓刚过易折,年少成名,易生祸端啊!”内阁大臣刘健谏道。
刘健乃是内阁大臣,去年《大明会典》修成后,刘健加少师兼太子太师,任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可谓是位高权重。其一出言,顿时其余百官不少人纷纷出声劝谏道。
以往状元基本上是过了二十五岁,嫌少出现岁数不足二十岁的探花,一想想,寒窗苦读好不容易中了进士,结果还不如他人不到二十岁中状元,那产生的落差多大。
“诸位爱卿,虽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刚过易折,年少成名并不是好事。不过诸位爱卿都是贤臣,又岂会不容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少年郎?”弘治帝微微压了下手,等文武百官都安静下来,才微笑地说道。
登基至今已有十六年,弘治帝早已将朝中关系梳理顺畅,树立了帝王之威,其此言一出,众是百官心中有异议,也不得不拱手拜道‘皇上圣明’!
金榜题名,前三甲已由皇帝拟定,其余排名的进士也纷纷出炉,由礼部尚书一一写在金榜上,至于未上榜的贡士则是落榜,只会有贡士功名,或是到下等县当个县令,或者是给个一官半职。
同时,皇帝圣旨也由内阁大臣拟好,前三名为‘三鼎甲’分别赐予进士及第,第四名至第二十名为‘二甲’赐予‘进士出身’,第二十一名至第一百名为‘三甲’赐予‘同进士出身’。金榜和圣旨由皇帝盖章,便有礼部侍郎接过金榜前往皇宫大门处贴上金榜。
而礼部尚书则是带着圣旨到偏殿宣读,给登科进士们宣读。
“奉天承运皇帝,昭曰......弘治十六年壬戌科殿试结束,由陛下策试天下贡士,钦赐一甲进士及第三名,二甲进士出身十七名名,三甲同进士出身八十名。”礼部尚书开始宣读道。
众人及精会神地听着,一个个心中祈祷能念到自己的名字,而当唐汉听到自己一甲第一名,虽说对于官名不甚在意,但是依旧露出欣喜的笑容。
古人言人生四喜: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自己这可是得了殿试状元了,再加上乡试、会试,那便是连中三元。
被念到名字的进士们一个个露出狂喜之色,有人甚至是眼泪流了下来,至于没有念到名字的贡士则是一个个露出郁闷之色。
金榜题名,意味着是进士,别看是不是进士区别不大,实际上两者的差别是非常大的,不是进士,那么一辈子基本上止步六品,而进士的话,那是仕途通畅,可以执宰天下。
当礼部尚书宣读圣旨完毕,就有礼部官员和宦官带着那些落榜的贡士离开偏殿,离开皇宫。只有进士,才有资格被赐宴于琼苑。
同时有宦官带着新科进士们前去洗涮换洗衣物,然后前去金銮殿面圣。
当唐汉等百名新科进士进入金銮殿中,弘治帝早已坐在龙椅上,正笑眯眯地看着这一百名进士们,如同在欣赏良田美玉般。
一众新科进士们隆重地对着弘治帝谢恩。
弘治帝见天色差不多了,便赐宴琼苑,文武百官们和这次殿试的进士们则是随同弘治帝前往琼苑,在奏乐声中,弘治帝勉励了几句新科进士,便宣布宴席开始。
每次科举考试都是一次盛典!
当金榜贴在皇宫大门时,榜上的一众进士们纷纷传遍了整个京城,成了王朝的新贵们。
按照规矩,金榜题名后,第二日则是在礼部的组织下开始骑马游街,一众进士们迎来了他们此生最为风光的日子了。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汉骑着一匹浑身白色的高头大马在前面,而榜眼、探花落后他一个身位,后面则是二甲、三甲的进士们,马上皆披红挂彩,后面还跟着不少衙役,拿着扇子,打着伞,更是有不人手持锣鼓等物,整个场面好不热闹。
而长安街上,街道两旁早已挤满了男女老少,今日乃是三年才有的大喜日子,哪怕是一些未出阁的少女也会偷偷溜出来,看一看这次的新科进士中,有没有自己中意之人。
唐汉此时感觉自己就是后世的大熊猫,被无数观众游客围观着,这种两世从来没有体验过的感觉,除了刚开始有些不舒服外,到了后来,竟然隐隐有种很爽的感觉。
那种自己看向哪边,哪边就响起一阵欢呼声的感觉,确实让人很爽,也难怪后世那么多人喜欢做明星,除了来钱快之外,这种一呼百应的感觉,想来也是原因之一吧。
世人大都爱慕年少,尤其是这次前三甲之人,年龄看起来都不大,比起后面一些四五十岁的进士们来说,怎么看怎么顺眼。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36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