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英雄(校对)第31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15/419

  与空军型号相比,F-35C增大了机翼面积,增加了燃油携带量,降低了翼荷,因此具备更大的航程与更好的机动性能。也就是说,F-35C的空战能力更加突出,更加适合承担舰队防空任务。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在F-35C之前,美国海军最先进的战斗机是F/A-18E/F。这种战斗机最多只算得上是三代半,比空军的F-22A差远了。在台海战争期间,美国海军就因为舰队防空能力不足,让中国空军抓住机会,结果一艘航母战沉、一艘航母报废。
  因为没有足够多的钱研制重型舰载制空战斗机,即便把F-22A改成舰载型,美国海军也买不起,加上到了战争后期,随着美军在战区周边的空军基地数量增加,F-22A大规模量产后提高了空军的制空作战能力,特别是中国空军的战斗力大幅度下滑,再也难以对美国海军舰队构成威胁,所以美国海军也没有拿出采购重型舰载制空战斗机的计划,只是要求首先量产F-35C,提高舰队的防空水准。
  受此影响,F-35C的量产工作大大提前。
  可惜的是,F-35C只有一个买家。就算美国海军为每支舰载航空兵连队采购三个中队的F-35C,采购总数也就八百架左右。加上采用了更加先进的电子设备,F-35C的出厂单价高达一亿美元,还无法砍价。
  当然,就算装备了F-35C,美国海军仍然缺乏制空能力。
  只是这个问题并不突出,短期内不会有严重影响。
  再说了,洛-马公司在F-22A增产与F-35量产上赚得盆满钵满,早就盯上了美国海军对重型舰载制空战斗机的市场需求,自筹资金在F-22A的基础上开发出了海军型的F-22B,连当初在ATF项目中失败的诺思罗普公司也用在巨额军火订单中赚到的利润,在YF-23的基础上开发出舰载战斗机,争取拿到海军订单。
  可以说,只要有需要,两到三年之内,美国海军就能拿到一种足以与F-22A匹敌,甚至更加出色的舰载重型制空战斗机。
  关键还是得看有没有这个需求,以及是否足够便宜。
  相对而言,最初由洛-马公司自筹资金开发,后来得到了美军高度重视的FB-22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FB-22可以看成是F-22A的放大改进型号,是一种中型轰炸机,而不是重型战斗机。
  这种打着“F”名头的战斗机,主要就用来执行一些高风险性的战场遮断轰炸任务,特别适合用来打击单个活动的大纵深战略目标。
  在这场战争中,这类目标不但不少,还多得让美军头痛,比如中国军队的导弹发射车。
  因为中程弹道导弹的射程大多在一千公里以上,有的甚至达到了两千多公里,所以往往部署在战线后方,有的还可以部署在战略大后方。如果出动像F-15E这类的战斗机,就得靠前部署。前线机场的支援能力往往非常有限,即便不考虑后勤保障问题,也无法部署太多的重型战斗机。
  很明显,大部分重型战斗机都存在腿短的问题,无法胜任这样的任务。
  更重要的是,F-15E这类重型战斗机都不具备隐身能力,在突防的时候很容易遭到防空系统的拦截,战损率绝对不会小到哪里去。
  在登陆东南之前,美军就重点轰炸过中国军队的导弹部队,主力就是F-15E,结果在十多天的轰炸行动中,损失了数十架“攻击鹰”,而且大多是被中国军队的防空导弹击落,飞行员的阵亡率高得吓人。
  不用战斗机,用轰炸机吧。
  能够执行这类高风险任务的轰炸机只有一种,即B-2A。
  事实上,美军也用B-2A执行过这类任务。因为B-2A的隐身能力比F-22A更出色,所以执行任务的安全性更高。问题是,B-2A是亚音速轰炸机,而且在打开弹舱投弹的时候雷达反射面积将增大许多,存在严重风险。
  战争期间,美国空军损失的三架B-2A都是在投弹时暴露行踪,其中两架被远程防空导弹击落,一架被防空战斗机击落。
  可以说,如果遇到中国空军的战斗机,只要进入目视距离,B-2A就没法逃脱。
  别说J-20这样的先进战斗机,哪怕只是J-7这种爷爷辈的战斗机,都能用航炮把B-2A揍下来。
  最理想的选择,还是F-22A。
  随着F-22A再次量产,美国空军一度找到了有效打击手段。可惜的是,没多久,中国就摧毁了美军的卫星系统,使得F-22A的纵深打击能力大大降低。原因也很简单,没有卫星系统支持,F-22A在保证了隐身性能与超音速巡航能力之后的有限载弹量,特别是无法携带各类重型对地弹药,使其很难在密集的防空系统中完成攻击任务。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毕竟F-22A最初就不是为了对地打击而设计的。
  即便在使用小直径炸弹等等小型弹药的时候,F-22A的对地打击能力并不差,但是其狭小的弹舱装不了大型弹药,也就限制了其作战使用范围。
  随着战争发展,美军基本上掌握了绝对制空权,F-22A足以撑起战场的天空,其他各种第三代战斗机均能在不受到空中威胁的情况下完成轰炸任务,所以美军对FB-22的需求反而超过了对F-35的需求。
  FB-22有足够大的航程,还有足够大的载弹量,巨大的弹舱能够携带各种类型的对地打击弹药,因为采用了无尾结构,所以隐身能力比F-22A还要出色,基本上达到了B-2A的水准,加上超音速巡航能力等等,使得FB-22成为一种作战半径在二千五百公里左右,具备数个小时的战区巡逻能力的中型轰炸机。
  毫无疑问,这也是一种昂贵的轰炸机。
  因为量产规模不大,即便美国空军对其需求极为强烈,最多也只能采购四百多架,所以其单价高达四亿美元,相当于大规模量产后的F-22A的三倍。
  即便如此,美国空军仍然拿出了四百亿美元,一次性采购了一百架。
  第一批FB-22将随着F-35A加入美国空军,并且部署到美国在日本的空军基地,专门执行打击中国军队战术弹道导弹部队的任务。
  与美国空军的换装比起来,美国陆军的换装工作要低调得多。
  只是从实战意义上讲,美国陆军的换装工作更加重要,影响也要大得多。
第二卷
青山黑水
第一百二十五章
缩小差距
  打了大半年,受到影响最大的肯定是美国陆军。
  一定要说什么的话,问题的根源还是在美军身上。冷战结束之后,美军的军事思想进行大变革。先是克林顿时期提出的“零伤亡战争”,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科索沃战争。然后是小布什时期的“全球反恐战争”,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阿富汗战争。
  虽然这两种军事思想各有不同,但是都有一个特点,即陆军不再以重型部队为主。
  在拉姆斯菲尔德担任国防部长期间,美军甚至打算裁撤所有重型装备,用“斯特瑞克”这样的轻型轮式车辆取代“艾布拉姆斯”与“布雷德利”等履带战车,以此适应在道路交通发达的城市地区作战。
  显然,这种剑走偏锋的军事思想肯定不会贯彻下去。
  打到伊拉克与阿富汗,特别是在伊拉克,美军缺乏重装备的问题就暴露了出来。比如在攻打费卢杰的战斗中,因为缺乏重型坦克,美军不得不向邻近的英军求助,让英国军队出动“挑战者”,轰平了反美武装分子的据点。
  即便在阿富汗山区,重型装甲部队也有用武之地。
  问题是,美军的总体发展方向并没得到改变。在对付伊拉克这种弱小国家,以及阿富汗这种无政府国家的时候,美军完全可以凭借强大的、甚至是绝对的空中优势,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陆军的任务就是去占领轰炸区,而不是在地面与敌人作战。
  到了中国战场,这种局面就不存在了。
  不可否认,美军的空中优势仍然非常明显,却算不上绝对,至少中国军队强大的防空能力对美军战斗机的轰炸行动构成了限制,加上中国军队更擅长伪装,也更擅长利用伪装带来的好处。
  绝大部分时候,美国陆军不再是占领军,而是作战部队,还是主力作战部队。
  硬碰硬的打,美军缺乏重装备的问题就更加突出了。
  台海战争中,美军就吃了不少的苦头,并且发现其最先进的M1A2色P并不比中国陆军的99式主战坦克先进多少,在正面防护与火力上,甚至还差了一些。结果就是,当需要与中国陆军打装甲战的时候,美军没有合适的装备。
  这也是美军为什么没有一开始就参加朝鲜战争的原因。
  没有合适的重装备,就很难在大规模地面战争中取胜,也就发挥不了多少作用。
  设想一下,如果美军有足够多的重装备,比如有两到三个重型装甲师,在朝鲜战争开打的时候就参战,恐怕中国的处境将更加被动,很难在朝鲜战场上有所作为,必然过早进入本土保卫阶段。
  将战事提前几个月,中国军队还能守在辽东吗?
  虽然话也不能说得这么绝对,毕竟中国的战争计划参考了美军的战斗力,如果美军更加强大,中国也会有相应的准备,但是缺乏一支能征善战,并且能够打硬仗的陆军,确实对美国的战略行动造成了严重影响。
  受此影响,参战后,美国就将陆军重装备的研发工作摆到了首要位置上。
  显然,要在短期内开发出一种足够先进的地面主战平台,别说是主战坦克,就算是步兵战车也不大可能。
  受此影响,美军只能选择别的办法。
  主要方法有两个,一是对现有装备进行改进升级,二是从其他国家引进成熟装备。
  毫无疑问,前者为主,后者为辅。
  改进工作分成了两个阶段,前期主要就是在不大规模改动装备的情况下,通过更换电子设备、配备更先进的弹药来提高装备的作战能力。比如打到中国本土的时候,美军就为所有主战坦克配备了最新式的贫铀合金穿甲弹,使M1A2具备了在两千米距离上打穿99B正面装甲的能力,从而在火力上不吃亏。所有的M2/M3也配备了更先进的反坦克导弹,使其具备了更加强大的远程反装甲能力。
  只是这种换汤不换药的改进,对装备性能的提升幅度非常有限。
  拿M1A2来说,就算能在两千米距离上打穿99B的正面装甲,在使用新式穿甲弹的时候炮管寿命还不到三百发,基本上一场会战打下来,就得更换炮管,大大增加了后勤保障的难度,也增添了前线部队的作战负担。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距离上,99B使用的新式穿甲弹也能打穿M1A2的正面装甲!
  显然,美军的主战坦克仍然没有半点优势。
  受此影响,美军投入巨资,重新启动了M1A3的研制工作,并且在二零一三年初拿出了第一批样车,在第一季度末实现量产。
  到第二季度末的时候,已经生产出了近千辆,足够装备四个主力师。
  与M1A2相比,M1A3的改进主要集中在防护与电子设备上,火力提升反而不大,主要就是新式坦克炮的研制工作过于艰难,很难在短期内收到成效,也就无法跟上新式坦克的量产工作。
  很明显,这仍然不是一种足够先进的坦克,只是略微超过了99B,让美国陆军拥有了不太可观的优势。
  相对而言,美国陆军最大的欠缺还是火炮与火箭炮。
  要知道,战争打到这个时候,中国陆军不但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炮兵部队,还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火炮与火箭炮。
  这也是被逼出来的结果。
  没有空中优势,不能指望空军,陆军就只能自力更生,不但大力发展火炮与火箭炮,还吞并了二炮,组建了数十个战术弹道导弹旅。在多场关键性会战中,中国陆军都将战术弹道导弹当成轰炸机使用,以此弥补空中力量的欠缺,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果,让不少美军前线指挥官都不得不感叹,如果美军也拥有如此强大的炮兵,战争早就结束了。
  可以说,美军拼了命的打击中国军队的导弹部队,也与此有关。
  虽然美军的空中优势足够巨大,但是在很多时候,空军取代不了炮兵。
  特别是在一些大规模会战中,美军不得不与中国军队打炮战。不打不说,一打,问题全都暴露了出来。
  不管是M109A6,还是M270,在中国军队的火炮与火箭炮面前,都是小儿科。
  拿M109A6来说,在使用火箭增程弹的时候,最大射程也就四十公里出头,而中国陆军最新型的一五五自行火炮在使用普通炮弹时的射程都能达到四十千米,使用底排弹的时候炒股哦五十公里,如果使用复合增程弹,还能接近六十公里。
  就算绝大部分时候,炮兵使用的都是普通炮弹,美军火炮都在射程上吃了大亏。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15/41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