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英雄(校对)第31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16/419

  火箭炮就更不说了,M270使用普通火箭弹的射程也就四十公里左右,而中国陆军任何一种口径在两百毫米以上的火箭炮的射程都在此之上,一些口径在三百毫米以上的火箭炮的射程更是超过了一百公里,能打到两百多公里外的火箭炮也不少。
  要知道,M270就算使用陆军战术导弹,最大射程也就只有三百公里。
  与之对应的,中国陆军的任何一种弹道导弹的射程都在五百公里以上,配属到军区/战区一级的战术弹道导弹的射程更是在一千公里以上,而部署在战略方向上的战术弹道导弹部队的导弹射程更是高达二千五百公里。
  火炮拼不过中国军队,让美国陆军在战场上苦不堪言。
  六月份,美军做了一次统计,在阵亡的七万八千余名官兵中,被枪弹打死的还不到两万人,在轰炸中阵亡的更少,而死于中国陆军炮兵之手的美军多达五万,占了阵亡总数的三分之二。
  这个比例,不可说不小。
  如果把伤残军人也统计进去的话,肯定更大。
  针对这个问题,美国陆军直接从德国引进了Pz2000型自行榴弹炮的主要技术,在此基础上对M109A6进行全面改进,诞生了两种型号,即基本改进型的M109A7与全面改进型的M109A8。配合使用全新开发的炮弹,前者的最大射程能够达到六十公里,而后者的最大射程有望达到七十公里。
  相对而言,美军在M270上花的功夫更大。
  在使用最新开发的火箭弹事,M270的射程由之前的七十公里提高到一百二十公里,而使用新式陆军战术导弹时,最大射程提高到了七百公里。
  虽然与中国陆军炮兵比起来,仍然有差距,但是M109与M270在美军中的装备规模非常大,配备了从旅级炮兵营到集团军独立炮兵师的各级炮兵部队,因此美军炮兵的战斗力提升非常明显。
  用美军前线指挥官的话来说,有了这些新式装备,至少再也不会被动挨打了。
  因为需求性更高,所以这些炮兵装备随同主战坦克、步兵战车同时送往前线,装备几个主力师。
  正是如此,帕特里奇才在这个时候让主力部队轮番休整。
  利用休整的机会更换装备,不但能够省下换装时间,还能在此期间让那些离开战线的官兵知道战争还没有结束。
  休整只是暂时的,养足了精神,还得上前线打仗。
  显然,帕特里奇也足够狡猾,没有给美国大兵开小差的机会。
  问题是,打不打、在什么时候打,不是由帕特里奇一个人决定的。
第二卷
青山黑水
第一百二十六章
准备再战
  彰武会战的结果,对日本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了美国。
  十三个师团,二十四万官兵,说没了就没了,两个泡都没有,即便一亿多日本人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也很难接受这样的结果。
  算上之前在第四次国境会战、沈阳战役、辽东扫荡战等等战斗中的伤亡,日军的阵亡人数已经超过三十万。
  这才打多久?
  还不到三个月!
  平均每个月十万的伤亡速度,别说日本,任何一个国家也承受不起。
  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在两个集团军全军覆没之后,韩国国内会抛起反战浪潮,韩国当局被迫做出了不再出兵,也不再参与进攻作战行动的决定。
  对日本来说,唯一值得庆幸的就是韩国的前车之鉴。
  彰武会战之后,日本当局没有隐瞒战斗结果,还大肆宣传,只不过宣传重点不是日军阵亡了多少人,而是中国军队在前线残酷杀害日军战俘,甚至把日军官兵遗体钉在木桩上,杀害受伤人员等等。
  这些,都是为了激发日本国民的好战心理。
  至于日军同样在战场上杀害被俘的中国军人,日本的新闻媒体自然不会大加报道,甚至没有一家电视台报道过此类事件。
  有意思的是,福田康夫在前线切腹未果的事情也没有报道。
  看样子,日本已经深受美国影响,或者有所顾忌,不想渲染这些带有军国主义色彩的愚蠢举动。
  总而言之,日本当局把彰武会战说成了“国耻”、“军耻”。
  如果在美国,肯定会让绝大部分美国人反思,即这场战争到底有没有意义,是否值得继续打下去。
  不可否认,在日本,也有人反思。
  可惜的是,真正能够静下心来反思的日本人不占多数,甚至连少数都算不上。
  绝大部分日本人都受到宣传鼓动,认为政府参与的是一场正义的战争,打击的是被美国成为“邪恶核心”的敌人。
  趁此机会,日本当局在六月初通过了扩大范围的《战争动员法案》。
  按照该法案,不但日本各大企业要听从政府安排与调度,全力支援与协助军事生产,日本国民还得响应政府号召,参军服役。
  该法案通过当日,日本各地就有上百万年轻人报名参军。
  从这一点也看得出来,日本与韩国有着很大的区别。从本质上讲,韩国是一个外强中干的国家。用军事上的话来说,就是能打顺手仗。只要战事不顺,肯定越打越糟糕。日本则不一样,至少不像韩国那么脆弱,即便在战事不顺的情况下,也能坚持下来,为胜利做出更大的努力。
  与扩大征兵规模相比,日本当局更重视装备生产。
  要知道,在组建国防军之前,日本陆上自卫队只有二十多万,很多部队都不满员,一些部队甚至只有指挥机构。
  军队规模较小,让日军严重缺乏主战装备。
  比如让日本人备感骄傲的90式主战坦克就只有一千辆,还不到中国陆军坦克总数的零头。而在参加台海战争之前,被日本称为“全球第一种四代主战坦克”的10式还没有形成战斗力。
  可以说,日本扩军的最大障碍就是没有足够的装备。
  虽然早在冷战时期,日本就建立起了较为完备的装备储备体系,许多装备的实际服役年限远没达到设计寿命,提前退役后就被封存起来,以备战时急需。比如日本海上自卫队的所有常规潜艇的服役年限均不到二十年,而设计寿命是三十年,退役后至少能封存二十年,在此期间随时可以启用。
  问题是,封存的装备不但落后,而且数量也不会太多。
  日本国土面积本来就非常狭小,又有一亿多人,人口密度是中国的三倍以上,加上本土环境保护得非常好,森林覆盖面积高达七成,日本本土也没有多少地方用来储备封存的武器装备。
  从某种意义上讲,日军在东北战场上的糟糕表现,与严重缺乏主战装备不无关系。
  别说纯步兵的二线师团,就连第七师与第十师这种一线主力师团,甚至是王牌师团也没有得到足够的主战装备。比如第七师在标准配备时,应该有二百七十二辆主战坦克,而在开赴东北战场的时候,实际只有一百四十多辆主战坦克,缺口接近一半。
  正是如此,在作战的时候,充当主力的仍然是美军。
  显然,日本政府也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不然不会在参战前,要求美国为日本提供大量战略资源。
  没有资源,日本就生产不出足够多的武器装备。
  从四月份开始,三菱、岛磨等日本军工企业就开足马力,以全速生产主战装备。为了扩大产能,这几家军火企业还新建了数条生产线。
  与美国相比,日本的军火生产主要集中在陆军装备上。
  这也很好理解,日本能够生产的、最急需的也就是陆军装备。
  海军方面,虽然作为全球第三大造船国的日本有能力建造各型战舰,甚至能够建造大型航母,但是中国海军只剩下了为数不多的潜艇,而反潜作战又主要依托部署在第一岛链上的反潜巡逻机,所以日本对海军的需求反而不是很迫切。
  当然,日本也不会放弃扩建海军的机会。
  别忘了,日本是岛国,而海军是保证本土安全的战略屏障。不管日本今后怎么发展,都需要一支足够强大的海上力量。
  为此,在正式组建海军之后,日本就将建造航母、而且是大型航母的计划提上了日程安排,并且将其当成海军的首要任务。按照日本海军提出的规划,最迟二零一三年底,就得拿出航母的详细设计方案,并且在二零一四年第二季度开工建造。
  空军方面,日本主要依靠美国,不但在战场上依靠美军,即便在新式战斗机的研制与生产上也严重依赖美国。
  说白了,日本在航空技术上的欠缺并不小,需要花大力气才能追上美国。
  在此之前,日本只能按照美国的安排做。
  因为美国承担起了制海、制空任务,所以日本能够发挥能力的,也就只有地面战场,不然美国也不会一再要求日本参战,并且让日本频繁向东北增兵。
  这摆明了是苦差,可是日本没有选择余地。
  如果日本不能在地面战场上发挥作用,美国就不会让日本参战,也就不会在日本的国家主权问题上做出如此巨大的让步。
  再说了,美国至今仍然是日本的占领国,在日本有规模庞大的驻军。
  如果日本政府不听话,美国随时可以颠覆日本政权。
  在这一点上,日本还不如韩国。
  受此影响,日本只能把重点放在陆军上。
  到六月份,日本生产出的武器装备足够武装五个主力师团与十五个二线师团。
  可惜的是,日军在前线的损失比这个还要大,结果所有新生产的武器装备全部拿去补充给前线部队,或者重建主力师团。
  也就是说,日本陆军的规模并没因此得到扩充。
  不管怎么说,能补上损失也行,至少能让日军恢复战斗力。
  在美军撤下来休整的时候,日军则在向前线增兵,把武器装备送到作战部队手中,让一些二线师团升级为主力师团,也让刚刚组建的部队到占领区磨练。
  到月底,进入东北的日军规模再次恢复到七十万左右。
  不可否认,日军确实疯狂,也确实投入了血本。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16/41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