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英雄(校对)第31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17/419

  进入七月份,得到休整的美军主力部队陆续返回前线。
  此时,美日联军的战斗力已经得到大幅度提升。
  仅空中力量方面,美军就新增了近三百架F-35A与一百多架F-35C,还有数十架FB-22部署在后方基地上。
  关键还是地面力量,美日联军基本上恢复到了彰武会战前的水平。
  因为美军的状态大大改善,日军却有所降低,所以美日联军的进攻实力比彰武会战前还要强大一些。
  考虑到空中力量增强带来的帮助,美日联军更加具有进攻性。
  如果算上美军炮兵提升的作战能力,那就更能体现出帕特里奇在东北战场上的基本战略思想了。
  很明显,美日联军即将再次发动进攻,而且是战略进攻!
  与之相比,中国军队的问题就非常突出了。
  虽然一个月下来,各主要集团军得到了充分休整,新编集团军的战斗力也有所提升,还有十多个民兵大队得到了正式番号,成为主力部队,但是各部队的缺员情况特别严重,特别缺乏经验丰富的老兵。
  要知道,在彰武会战中,中国军队的伤亡也不小。
  对罗耀武来说,最大的问题还是缺乏装备。
  以前可以依靠东北地区的军工生产体系,及时得到各类武器装备,弹药更不是问题。沈阳沦陷后,只有部分生产弹药的军工厂撤了下来,并且依靠秦皇岛、天津等地的工业区,实现了再生产,弹药问题得到解决,可是重装备却严重匮乏。
  不是中国生产不了重装备,而是内地军工厂生产的重装备主要提供给了东南战场。
  在六月份,也只有东南战场那边有战斗,而东北这边相对平静,也就没有重点补充东北军的损失。
  当然,这其中肯定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只是罗耀武解决不了。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麻烦困扰着罗耀武。
  就拿粮食物资来说,虽然抢到了美日联军的给养,但是罗耀武并没高兴起来,因为他丢掉了吉林与黑龙江,还得在分配粮食物资的时候讲“政治觉悟”。
  到底该怎么讲觉悟,罗耀武不知道。
  他只知道,把粮食分出去,军队作战就会受到影响!
第二卷
青山黑水
第一百二十七章
麻烦不断
  虽然谁都知道,彰武会战取得了了不起的战略胜利,扭转了不利局面,让中国军队掌握了有限的主动权,但是在某些人眼里,彰武会战应该打得更好一点,在战术与战役上的失败可以避免,甚至连战略上的损失都不应该。
  会战结束后,罗耀武接受了一次非正式的秘密调查。
  这让他很恼火,也很冒火,因为调查对象是他在战役后期下达的“清野令”。
  会战结束前,为了守住彰武,让辎重部队与滞留在前线的主力部队撤下来,罗耀武不得不命令在康平打阻击的第十六集团军火速撤回彰武,直到第十五集团军撤回来,才跟随辎重部队撤走。
  如此一来,康平肯定守不住,沦陷只是迟早的事情。
  受此影响,罗耀武在这个时候向进入吉林、黑龙江的游击队,以及当地政府下达了烧光所有无法运走的余粮的命令,并且让游击队在秋收之后处理多余的秋粮,绝不把一颗粮食留给敌人。
  这就是“清野令”。
  可以说,这道命令没有错。要想坚持抗战,就得坚壁清野,不能给敌人留下任何可用的物资。
  再说了,美国一直宣称这是一场正义的战争,就不可能对平民下手。
  事实也证明,罗耀武的这道命令下得非常及时。
  彰武会战结束不到五天,恼羞成怒的日军就派遣两个师团,从康平经铁岭市,进入吉林四平。
  与此同时,美日联军加强了对内蒙地区交通线路的轰炸力度,重点打击向内地运送粮食物资的车队。
  虽然罗耀武组织起的民兵仍然把不少物资送了过来,但是在美日联军的空中绞杀下,运送物资变得越来越艰难。到六月中旬,每运送十吨物资,就有七吨在路上被炸毁,平均运送一百吨物资就会伤亡三名民兵。
  这个代价,实在是太大了!
  进入吉林的日军并没烧杀抢掠,毕竟这不是日本主导的战争,在美国庞大生产力的支持下,美日联军也不缺乏物资,不需要抢掠平民的粮食。
  与之相反,为了维持地方秩序,塑造一个良好的形象,以此削弱游击队的影响力,日军还必须按照美军的指示,向占领区的民众奋发粮食物资。
  也就是说,“清野令”实际上增加了美日联军的后勤保障负担。
  正是如此,这起针对罗耀武的调查最后也就不了了之。
  只不过,罗耀武并没就此罢手。调查团成员刚刚离开,他就命令在敌后活动的游击队扩大清野范围,即在征得民众同意之后,烧光所有粮食,全去找占领军要吃要喝。结果短短十多天,就有数百万平民涌入占领区。
  这下,美日联军不给粮食还不行。
  几百万饿着肚皮的平民闹起事来,绝对压不住。
  再说了,为了证明军事行动是正义的,美军还邀请了世界各过的记者前往占领区,报道当地民众过的痛苦日子,以及在美军到来后得到的优厚待遇。如果这个时候闹事,那就是自己打自己的脸。
  从六月中旬开始,美日联军花了很大的力气向东北占领区运粮。
  这边运,那边抢,游击队有事可做了。
  虽然这些事情报道出来不是那么好看,游击队抢的大多是送给占领区平民的粮食,但是却有非常现实的效果,即后勤保障负担愈发沉重,使得美日联军很难在锦州前线向中国军队施加压力。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针对罗耀武的第二次调查与前线部队杀俘有关,主要就是第十六集团军在康平防御战期间杀害日军俘虏,并且将日军尸体钉在木桩上。
  这事,根本压不住,因为日军在前线拍下了照片,还有跟随日军活动的战地记者作证。
  罗耀武也没有压,他给出的答复很简单:那些都是拒不投降的顽寇。
  为此,罗耀武还准备好了证据,即一些日军伤员在接受救治的时候,拉响了手榴弹,或者向前去救治他们的中国医护人员开枪。
  证据也是实打实的,而且还有几个大难不死的日军战俘做人证。
  当然,也没人会拿这件事做文章,至少那些前来调查的官员不想到前线去取证。
  他们要的就是一个说法,一个能够拿到国际社会上,并且被国际社会承认的说法,而罗耀武正好给出了这个说法。
  结合此时日本国内做的宣传,就算罗耀武信口雌黄,也会让人将信将疑。
  更重要的是,日军手里也没有几个中国俘虏。
  如果仅仅是中国军队在杀害日军战俘,那么日军的行为怎么解释呢?中国军队阵亡数十万人,还有数万人被俘,结果打得最狠的日军没有抓到多少俘虏,反而是打佯攻的美军抓到了不少俘虏,怎么也说不通吧。
  闹到最后,大概连日本政府也觉得没什么意思,也就没有继续闹下去。
  这已经不是有道理可讲的了,打成了全面战争,不是你死就是我忘,中日两国本来就有世仇,前线将士的一些过激行为很容易理解。
  主要还是双方死的人都不少,追究下去也很难有个准确说法。
  这时候,罗耀武也主动给后方的那些大官们找起麻烦。
  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求补充战损装备。
  这是很正当,而且很迫切的要求。按照罗耀武递交给最高统帅部的报告,如果不能及时为东北军补充战损装备,锦州防线就岌岌可危,肯定守不住。
  恰巧,这时候日本开始向前线增派部队,补充遭到重创的师团,还重建了几个师团。
  加上美军第一批回去修整的两个主力师在六月下旬回到前线,东北局势骤然紧张,为东北军补充装备也就显得迫在眉睫了。
  可惜的是,罗耀武把话说得再严重,也没有换来他需要的装备。
  到六月底,送到东北前线的主战装备最多只能让一个主力集团军恢复战斗力,而另外五个主力集团军,以及几个具备了主力集团军战斗力的新编集团军全都没有得到所需装备,战斗力也就难以恢复。
  罗耀武的恼火程度可想而知,可是更让他恼火的事情在六月下旬才到来。
  此时,东北军在前线抢了美日联军作战给养的消息已经传开了,而且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甚至成了平民百姓的饭后谈资。
  赞扬肯定少不了,在老百姓眼里,这是最解气的事情。
  敌人打到自己家里来烧杀抢掠,现在也抢了回来,不解气才怪。
  问题是,那批物资确实太多了,多得让某些人眼馋。
  根据罗耀武提交给最高统帅部的报告,从沈北新区抢到的物资包括四十五万吨大米与面粉,十万吨罐头等其他粮食,还有几万支枪械与几十亿发子弹等等武器装备。
  实际上,这还是打了折扣的结果。
  被中国军队抢走的物资是八十五万吨大米与面粉,二十万吨罐头等食物,以及十多万吨武器弹药。
  可以说,这基本上抵消了吉林与黑龙江沦陷的损失。
  问题是,现在全国闹饥荒。虽然还没有发展到人吃人的地步,但是在很多地区,粮食已经成了最宝贵的战略资源。在一些无法自给的省份,人均粮食配额已经降到每月三十斤,未成年人则只有二十斤。
  可以说,这已经是温饱的最低标准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17/41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