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英雄(校对)第31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18/419

  在无法自给的省份中,肯定包括北京、天津这两个直辖市。
  受此影响,六月底,中央就派人来跟罗耀武讲“政治觉悟”,要他将抢来的粮食分一些给后方。理由也很简单,罗耀武是北方战区司令,统辖华北战场,就得对华北地区的所有百姓负责。
  话是这么说,可罗耀武在华北只负责军事,又不负责内政。
  当初不是他不想负责,而是高层不给他这个权力。
  这下可好,罗耀武手里有点余粮了,就有人来找他讲觉悟。
  换成陈必时,恐怕就给了。
  问题是,罗耀武不是陈必时。要从他嘴里夺食,谈何容易。
  这事就一直拖着,中央派来的人一直住在锦州,好吃好喝的管着,反正那十多个人也吃不了多少东西。
  一直拖到七月初,随着美日联军渐成气候,罗耀武拖不下去了。
  仗还得打,总不能为了点粮食就什么都不做吧。
  “肯定得给,多少都得给一点,就算打发那几个家伙。”叶振邦心里也不是个滋味,前线将士刚吃饱饭,就被人盯着饭碗,换了谁也会不爽。
  “给多少?”罗耀武抽了口烟,神色很是郁闷。
  “砍一半,给一半。”叶振邦也抽了口烟,“顺带催一下武器装备,如果装备送不来,后方也不好管我们要粮。”
  罗耀武点了点头,说道:“就这么办,你去找他们谈,十万吨大米面粉,两万吨其他粮食物资尽快开运,免得耽搁作战。”
  “行,我等下就去,争取今天晚上开运。”
  “还有,把参谋组织一下。敌人来势汹汹,恶战再所难免。虽然装备没送来,但是部队也休整够了,该上场了。”
  “什么时候开作战会议?”
  “就今天晚上,你那边搞定后,我们就开作战会议。”
  叶振邦点了点头,没再多问,起身离开了会议室。
  对于能够拿到十多万吨粮食物资,从北京来的几个官员也很满足。这几天下来,他们已经做好了空手而归的准备。没想到,罗耀武在最后关头突然开窍,让他们能够带着粮食物资回去交差,也算不错了。
  当天晚上,运送粮食物资的列车就开动了。
  罗耀武随即在锦州前线司令部召开作战会议,商讨下一阶段作战行动。
  平静了一个月,东北前线再度战云密布。
第二卷
青山黑水
第一百二十八章
作战策划
  以往作战,罗耀武很少召开战前会议,基本上就是与几个主要参谋商量,然后向作战部队下达命令。经历了离职调查的风波,再次回到前线之后,罗耀武的指挥风格变了许多,不但会召开战前会议,还更加重视培养参谋。
  显然,这是一个好的变化。
  在很多参谋看来,司令官变得更成熟了。
  只是在叶振邦看来,这却是另有原因。
  也许离职调查对罗耀武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但是作为一名高级将领,罗耀武从中获得了更多的经验。
  在他离职调查期间,东北军乱成一团,丢掉沈阳不说,还差点成为一盘散沙。
  这一方面证明了罗耀武的重要性,另外一方面也证明了罗耀武领导下的前线司令部缺乏独立运作能力。
  俗话说,最好的领导是让手下拼命干,自己什么也不干。
  在这一点上,罗耀武显然不是最好,甚至不合格。
  自从参谋部制度在普鲁士军队里形成之后,就成为了最有效的军事指挥制度,而一个参谋部的好坏,往往决定了一支军队的好坏。
  再厉害的司令官也是一个人,而一个人的能力肯定非常有限。
  正如俗话说的,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至少可以肯定,罗耀武已经认识到了参谋部的作用,并且知道,在必要的时候,一个能够顶替他的参谋部比他本人还要重要。
  当然,这也反应了罗耀武最担心的一个问题。
  他在前线的所作所为,肯定会让很多人不舒服,加上他在高层会议上做的事,已经使他成为某些人的眼中钉、肉中刺。虽然目前战事紧张,东北前线少不了他,没他的东北军,还真打不了胜仗,但是现在东北与东南的局势都有所缓和,就算离胜利还遥不可及,只要坚持下去,肯定能取胜。
  随着战局好转,罗耀武的重要性必然迅速降低。
  到时候,谁能保证不会有第二次离职调查,谁又能保证,罗耀武能够再次从容不迫的返回前线?
  别说其他人,连罗耀武自己都不敢保证。
  如果罗耀武仅仅为了自身考虑,就不应该想方设法的提高参谋部的能力,反而应该继续削弱参谋部,凸显他的重要性。
  可惜的是,罗耀武不是这样的人。
  从全局考虑,他就得提高参谋部的能力,以便当他再次落难的时候,参谋部能够顶替他指挥军队作战。
  在这个问题上,叶振邦看得很清楚,也更加敬佩罗耀武。
  正是有了罗耀武这样的军人,中国才能坚持到现在!
  既然是正规战前会议,自然进行得井井有条。
  首先是兼任作战参谋的叶振邦介绍战区情况,特别是美日联军近期动态,以及美日联军可能采取的进攻行动。
  在前线司令部,这也不是什么秘密。
  美军主力全部集中在锦州防线附近,而且在第二批休整的两个主力师归队之后,举行了一场规模不算太大的实战演练,主要就是让美军熟悉新式装备,以及在炮兵得到全面加强之后的新式战术。
  很明显,这是帕特里奇亲自安排的实战演练。
  “从我们掌握的情况来看,美军炮兵的战斗力大大超过之前,几种新式装备的性能有了大幅度提升。受此影响,我们的炮兵只能靠后部署。”叶振邦指了下战区地图上表示炮兵部署范围的黄色区域。“炮兵部署范围向后挪动十公里,肯定会对我军作战行动造成影响,前线部队得到的支援将更少。如果发起反击,还得提高炮兵部队的战术机动能力,跟上野战部队的行进速度……”
  罗耀武压了压手,打住了叶振邦的话。
  因为已经说了半个小时,之前还与那几个北京来的官员寒暄了好一阵,所以叶振邦也乐得清闲。
  “叶参谋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具体是怎么回事,大家也知道,这场仗将更加难打。”罗耀武长出口气,说道,“炮兵跟不上,前线部队的火力支援就得不到保障。上个月,美军还加强了对我军战术弹道导弹部队的打击力度,让我们损失了不少导弹发射车。可以说,目前的情况对我们非常不利。”
  司令官把话说得如此严重,让其他参谋都不好开口。
  “本来,我想在锦州这边打一场大会战,干掉几个美军师,现在看来恐怕不行了。”罗耀武拿起了香烟。“大家都知道东南那边的情况,从三个月前开始,就只能固守防御,依托阵地与美军打消耗战。现在我军缺乏足够的火力支援,别说战役级别的反击,就连战术反击也很困难。”
  “那就与美军打消耗战。”一个参谋开口了,“我们花了几个月构筑防线,不会比东南战场那边差,再怎么打,也能干掉不少美军。”
  罗耀武苦笑了一下,说道:“打消耗战是最迫不得已的打法。别的不说,固守防御肯定会让我们丧失好不容易得手的战场主动权。就算我们的防线固若金汤,也有漏洞,而且是我们现在还不知道的漏洞。等我们发现的时候,那就太晚了。”
  “必须主动反击。”叶振邦已经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既然不能打战役与战术级别的反击,就把胆子放大一点,在其他方向寻找突破口。”
  罗耀武点了点头,等着叶振邦把话说下去。
  “锦州这边的地盘有限,美军的兵力密度高度集中,不利于部队展开,所以美日联军肯定会兵分两路,一路打锦州,一路打阜新。以美日联军以往的作战行动,肯定是美军在沿海地区进攻,由日军攻打阜新。只有南北同时开打,才能在我们的防线上打开缺口。因为彰武已经沦陷,所以战役初期,美日联军会把重点放在北面,强攻阜新。打下阜新之后,再从医巫闾山西面南下,围攻锦州。如此一来,美军将在北面投入一两个主力师,帮助日军打突破我军防线。”
  “你想怎么打?”罗耀武干脆问了一句。
  “利用这边的几条山脉,比如乌兰木头山与医巫闾山,盯着日军打,重点打击日军的有生力量。如果美军把主力转移过来,锦州防线的压力将大大减轻,我们就能在医巫闾山西面与美军决战。如果美军不把主力转移过来,就无法围攻锦州,我们就在锦州的正面防线上与美军打消耗战。”
  罗耀武又点了点头,说道:“最后还是得打成消耗战。”
  “有这种可能,但是可能性不大。”
  “为什么?”
  “只要我们能够守住阜新,就能对美日联军的侧翼防线构成威胁。日军能不能打,我不好说,只是美军的主力部队就那几支,如果日军顶不住,就得让美军的二线部队上。打成这个样子,美军有多少把握打下锦州?”叶振邦笑了笑,说道,“不管怎么说,美日联军应该不知道我们很难发动战役级别的反击行动,只要我们摆出架势,就能引起敌人的重视。再不行的话,就在更北面,从通辽出兵,南下进逼彰武,做成要反攻彰武的样子。到时候就不怕美日联军不在阜新与我们决战了。”
  罗耀武沉思了一阵,说道:“可以这么部署,只是我军现在严重缺乏进攻能力,不能把战线拉得太开,不然各部队之间无法相互照应,又没有足够的火力掩护。只要被美日联军抓住机会,就有被各个击破的危险。”
  “那就钉在阜新,依靠医巫闾山,与美日联军决战。”
  罗耀武笑了笑,说道:“要让美日联军前来决战,还得想办法把敌人的主力吸引过来。”
  “这就好办了,把主力全部集中在锦州,摆出死守锦州的样子。”
  “不,应该反其道而行之。”罗耀武灭掉烟头,说道,“帕特里奇肯定知道,我们必须死守锦州。这里一丢,我们就只能退手山海关。以我军目前的状况,守不住锦州,也就守不住山海关。所以不管我们在锦州部署了多少部队,帕特里奇都会认为我们把主力放在锦州,而不是摆在阜新。”
  叶振邦点了点头,觉得罗耀武这话确实有道理。
  “这次我们玩虚的,在阜新唱一出满城计,等着美日联军送上门来。”
  “要不要变更部队番号?”
  “不用,主力直接开过去,做要伪装就行了。锦州这边也要有动静,让部队全部隐藏起来。医巫闾山那边,多派些侦察部队出去,做出大部队正在集结的样子。这样一来,美军就会认为我们在故意露虚,吸引他们攻打锦州,然后从阜新与医巫闾山出兵南下,切断美日联军的退路,在锦州围歼美日联军。只要这个目的达成,帕特里奇将别无选择,只能把部队集中在北面,强攻阜新。”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18/41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