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英雄(校对)第32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29/419

  美国当局最关心的,还是中国有没有获得可变当量的能力。
  核弹头可变当量技术是在全面禁止核试验公约生效之后才逐步成熟的,主要就是在同一基础设计之上,通过改变核弹头的引爆方式等等方法,控制爆炸当量,从而增大了核弹头的使用范围。
  毫无疑问,在这一领域,美国走在世界前列。
  美军最新式的B系列核弹就具备可变当量的能力,爆炸威力可以在五百吨到五十万吨之间随意调控,因此一种弹头就能具备多种使用能力,既可以充当战略核弹头,也可以用在战术领域。
  当然,随着中国丧失了针对美国本土的战略打击能力之后,这个问题就不那么突出了。
  长崎遭到核打击之后,美国最关心的问题只有一个,即中国到底还有多少核弹头,以及这些核弹头的部署情况。
  八月十四日,CIA向白宫与五角大楼提交了一份评估报告。
  按照这份报告,中国很有可能掌握了初级可变当量技术,即能够将部分爆炸威力较小的战术核弹头改造成战略核弹头。因为美军一直在动用B-2A对中国的战略军事设施,以及战略导弹部队进行打击,所以CIA在评估报告中提出,就算中国仍然拥有部分核弹头,数量也不会超过一百枚,甚至不到五十枚。
  更重要的是,因为中国的核工业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短期内不具备生产与制造核武器的能力,所以这些核弹头都得到了严密保护,肯定分散部署在各个地区,要想一举将其全部摧毁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即便FB-22已经开始大批量服役,美军也没有这个能力。
  原因很简单,中国是一个国土面积超过一千万平方千米,本土面积也多达九百多万平方千米的大国,即便除取西北与青藏高原、以及美日台联军占领区,中国当局仍然能在近四百万平方千米的国土上部署这些武器。
  要想在如此广阔的范围内找到几十枚核弹头,美军至少需要动用两百颗军事卫星,以及两千架轰炸机。
  提出问题的同时,CIA也提出了解决办法。
  搜索与摧毁全部核弹头很困难,就只能将重点放在搜索与摧毁弹头运载工具上。
  因为中国海军已经名存实亡,中国空军也丧失了远程奔袭能力,就算有部分战斗机具备突击日本本土的能力,也很难突破美日联军的防空系统,所以中国当局要想使用核弹头,就得依靠导弹部队,而且是弹道导弹部队。
  从战场局势上看,因为美日联军已经控制了大半个东北,美台联军也在东南战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所以中国军队只能使用射程在两千千米以上的弹道导弹。虽然这些导弹都能机动部署,但是导弹发射成的信号特征极为明显,也只能在高等级公路上行驶。
  这些因素限制了导弹部队的部署范围,也就为美军提供了便利条件。
  按照CIA的提议,必须立即调整卫星补网计划,尽快发射数十枚侦察卫星,组建一个针对中国本土的,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的卫星侦察系统,对中国本土高等级公路进行持续不断的监视。
  毫无疑问,这是一项非常浩大的工程。
  虽然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航天国,在中国进行了战略报复,摧毁了全球八成以上的卫星之后,美国当局甚至动用了部分进行翻修的“民兵”导弹,尽力恢复军事卫星系统,但是美国也是中国战略报复的最大受害国,要想在短时间内恢复军事卫星系统,不但不可能,也很不现实。
  要知道,台海战争爆发前,在外层空间围绕着地球运转的人造卫星有一千多颗,其中六成以上都是美国的,仅次于美国的俄罗斯只有不到一百颗卫星,中国也只有七十多颗,其他国家更是少得可怜。
  即便美国动用了部分弹道导弹来发射卫星,要补上将近六百颗卫星,也需要很多时间。
  更重要的是,美国的航天飞机在台海战争爆发前全部停飞,而且受安全影响,美国当局也没有打算让航天飞机复飞,因此美国的卫星发射能力实际上已经大打折扣,无法及时完成卫星补网工作。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美国不但花费重金让欧洲航天局用“阿里亚那”火箭发射了几颗重量级的军事卫星,还在与俄罗斯洽谈,希望能够购买俄罗斯的航天发射能力。
  当然,谈判工作还没有结束。
  虽然美国开出的价码非常具有诱惑力,但是俄罗斯处于本土安全考虑,即俄罗斯也需要紧急补充一批军事卫星,恢复国家的战略防御能力,暂时没有答应帮助美国发射卫星。
  可以说,缺乏足够的军事卫星,特别是侦察卫星,是CIA这套方案中的最大漏洞。
  针对这一问题,五角大楼做了补充,即增加大型无人机的数量,用无人机监视浅纵深地区,同时增加战略侦察机的部署数量,动用由F-22A改装的侦察机,对敏感地区进行全面有效的监控。
  因为没有别的选择,所以这一提议得到白宫采纳。
  一定要说什么的话,只能说,美国当局肯定在后悔,为什么要让SR-71“黑鸟”在上个世纪全面退役,而且没有着手研制替代的战略侦察机。
  SR-71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有名的战略侦察机了。这种能以三倍音速飞行数千千米的侦察机从未被击落过,甚至没有遭到过有效拦截。可惜的是,随着军事侦察卫星出现,战略侦察机的价值大打折扣,“黑鸟”也因此全部被送入了飞机坟场。
  美苏冷战结束之前,美国曾经开发过顶替“黑鸟”的战略侦察机,并且将其命名为“曙光女神”。非常可惜的是,因为技术储备不足,研发经费严重超标,加上苏联一夜解体,这种设计指标能以六倍音速巡航飞行的战略侦察机甚至没有完成基础研究,还在图纸设计阶段就被咔嚓掉了。
  将F-22A改造成侦察机,只是美军的应急方案。
  改造也很简单,主要就是用侦察设备替换AGP-77火控雷达,将机腹的主弹舱改造成能够容纳三千多升燃料的油箱,只保留了自卫用的航炮与两枚格斗导弹。如此一来,这种临时标号RF-22A的侦察机能够以一点四倍音速的速度持续飞行近三千千米。如果在进入战区之前与离开战区战区之后进行空中加油,并且在非主要区域将飞行速度降低到亚音速,其侦察范围接近两千千米,基本上具备了战略侦察能力。
  万幸的是,此时美国空军拥有数十架RF-22A。
  原因也很简单,丧失了军事卫星系统之后,美军只能依赖航空侦察。因为F-15与F-16等第三代战斗机不具备隐身能力,很难突破中国军队的防空网,所以美军只能把F-22A改造成侦察机。加上F-22A的产量大幅度提升,中国空军已经丧失了争夺制空权的能力,所以改造工作进展得非常顺利。
  除了动用RF-22A之外,美国空军还动用了大量电子侦察机。
  弹道导弹部队在作战的时候,肯定需要获取大量信息。因为中国军队里生存下来的都是机动部署的导弹部队,所以这些部队在发射导弹之前,肯定需要使用无线电设备,也就让美军的电子侦察机有了用武之地。
  配合侦察部队作战的,正是美军给予厚望的FB-22轰炸机。
  不是说B-2A不适合执行轰炸任务,而是B-2A的速度太慢,而机动部署的导弹发射车又是时间敏感目标。只有速度能够跟上RF-22A的FB-22才能及时到达,并且在导弹发射之前将其摧毁。
  为了掩护FB-22,美军还动用了大批F-22A战斗机,执行制空任务。
  如此一来,从八月十四日开始,美国空军的首要任务就是搜索与消灭中国的弹道导弹部队,其他任务都得靠边站!
第二卷
青山黑水
第一百四十二章
敌后战场
  美国空军将重点再次转向中国的弹道导弹部队,最受影响的正是在前线作战的美军地面部队。
  得知长崎遭到战略打击之后,帕特里奇的第一个想法就是中国领导人疯了。
  虽然帕特里奇有足够的理由相信,白宫不会为了日本与中国打一场核战争,因为这会使美国无法达到发动这场战争的根本目的,但是站在中国领导人的立场上,必须考虑美国因此做出的反应。
  冷静下来后,帕特里奇才意识到,事情没有这么简单。
  八月十二日凌晨,帕特里奇就给正赶往白宫的加布里埃尔通了电话。名义上是了解日本遭到战略打击的具体情况,实际上是想让加布里埃尔稳住奥康纳,不要在战略报复上采取过激行动,也不要因此影响到美军的整体战略计划。
  可惜的是,这两个问题都不在帕特里奇的权力范围之内。
  即便没有他的提醒,加布里埃尔也会尽量说服总统,在战略报复上有所保留,美国没有必要为了日本打一场核战争。
  关键在后一个问题上,即会不会因此影响到美国的整体战略。
  很明显,加布里埃尔无法说服总统。
  因为山东半岛仍然在中国军队的控制之中,所以美军舰队只能在东海南部海域活动。随着在日本海活动的舰队从津轻海峡进入西太平洋,能够投入东北战场的空中力量骤减,美军的作战行动受到严重影响。
  最初几天,帕特里奇仍然抱有一线希望,即美日联军能够按计划发起进攻。
  问题是,随着美国空军的打击范围扩大,大批原本部署在日本本土的作战飞机进驻中国东北地区与东南沿海地区,能够用在战场支援上的空中力量大大减少。受此影响,不管是在东北战场上,还是在东南战场上,美军都缺少用来发起大规模战略进攻的空中支持,作战行动不得不一再延迟。
  帕特里奇没有别的选择,只能尽量争取更加有利的局面。
  虽然全世界都认为,美军仍然把重点放在东南战场上,毕竟美军地面部队距离南京不到一百千米,而打下南京是美台联军的首要任务,也是恢复台湾当局在中国大陆合法地位的基本条件。
  但是从军事层面上讲,美军早就把重点转到了东北战场上。
  从某种意义上讲,只要美日联军能在东北战场上取得突破,对北京构成威胁,美台联军打下南京的难度就将大大降低。甚至可以说,到时候,中国当局为了保卫北京,必然从南方抽调兵力,也就有可能主动放弃南京。
  重点很明确,那就是打过山海关,进入华北平原。
  对帕特里奇来说,重点也很明确,那就是尽可能多的增加前沿机场的数量,保护好战区内的交通补给线,在前线后方部署更多的作战飞机。
  对美军来说,空中力量是不可否缺的关键因素。
  事实上,问题就在这里。
  随着正面战场上的战斗偃旗息鼓,中国军队一直在加强敌后游击队。根据帕特里奇掌握的情报,特别是从一些俘获的游击队员,以及部分投靠美日联军的当地民众那里了解到的具体情况,阜锦会战之后,罗耀武一直在向敌占区增派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官兵,并且由这些官兵领导敌后游击队。
  因为东北军扎根东北,大部分官兵都是东北本地人,与平民的关系非常密切,所以罗耀武指挥的敌后游击队有着广泛的眼线,总能及时获取情报,甚至在某些时候,还能动员起占领区内的民众。
  毫无疑问,对付游击队并不是美军的拿手好戏。
  虽然在伊拉克与阿富汗,美军与游击队交过手,并且积累了不少实战经验,但是伊拉克与阿富汗的游击队都是无根浮萍,就算能够得到部分民众的支持,也因为缺乏组织性,很难对美军构成实质性威胁。
  事实上,因为缺乏准确情报,没有足够先进的武器,以及没有有效指挥,伊拉克与阿富汗的游击队往往只能袭击单独活动的美军车辆,很难威胁到武装保护的车队,更别说得要严密保护的军事基地了。
  在中国东北,美军就没有这么多有利条件了。
  罗耀武组建的敌后游击队不但得到了统一指挥,而且绝大部分游击队员都是民兵,有的甚至是新编集团军的官兵,除了拥有较为丰富的抗战经验之外,很有组织纪律,与地方民众的关系也非常融洽。
  可以说,打游击队比打正规军还要麻烦。
  仅仅在八月份的前十天,就有四十多支运送装备物资的车队遭到袭击,负责押送的美日军队只击溃了十一次袭击行动,并且在另外七次袭击中及时派遣了增援部队,而在其余二十九次袭击中,游击队都大获全胜,不但毙伤数百名美日官兵,还摧毁与劫掠了大批物资,其中不少物资落入了协助游击队的平民手中。
  针对这一情况,日军指挥官建议扩大搜索打击范围。
  具体办法也很简单,即收缴散落在民间的武器装备,并且对可疑居民进行入户搜查,任何持有美日联军武器装备、弹药物资的人员都将被视为游击队员。按照国际战争法,游击队员属于武装人员,而不是正规军人,也就得不到正规军人应有的待遇。说得简单一点,只要美日联军认为被俘获的游击队员参与了袭击行动,或者对其构成威胁,就可以在未经审判的情况下处决。
  帕特里奇没有采纳这一建议,因为他知道,这也许正是罗耀武要达到的目的。
  扩大打击范围只能增加仇恨,而仇恨又是民众支持游击队,抵抗占领军的主要因素。在伊拉克与阿富汗,美军尝到了苦头。如果将矛头转向那些暗中协助游击队的平民,等于与东北地区一亿多中国人为敌。
  到时候,美日联军要面对的就不是几百万正规军与一百多万游击队,而是一亿多愤怒的中国人。
  帕特里奇能做的,也就只有加强后方兵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29/41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